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長著鬍鬚揮舞飄帶,頭戴花冠身披珠寶,觀音究竟是男是女?

西西在4月初去了一趟晉北(今山西省), 走訪了許多冷門的唐金遼元古廟, 目的是去調查佛像彩塑與古建築。 囿於我的“初級佛學生”水準, 旅途中提出了諸多疑問。 幸好我的同行老師知識淵博, 百問不倒。

最近會整理一些比較有趣的事件, 寫出來分享給大家。 我會儘量寫的通俗一些, 鑒於水準有限, 如有措辭不嚴謹的地方, 歡迎指正。

▲朔州崇福寺。

那一撮迷人的翠綠色鬍鬚。

▲西西在崇福寺。

佛和菩薩是男是女這個問題, 牽扯到的歷史太過冗長, 我們截取其中一段有趣的談一談。 今夜, 先從崇福寺彌陀殿的壁畫講起。

▲彌陀殿牌匾為金代原物(西元1184年)。

崇福寺, 位於雁門關外的朔州。 這朔州歷史可悠久了, 屬古燕雲十六州之一, 位於最西邊。

而彌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 始建于金代, 金熙宗皇統三年(1143年)。 我們要講的這六組承襲晚唐畫風的壁畫, 就位於殿內四壁。

▲彌陀殿的壁畫, 照片最左側白色部地仗層殘破, 顏料剝落。

壁畫高5.73米, 長60米。 除去剝落部分, 保存完好的有345平方米。 壁畫分佈於殿內四周,

除後壁有部分破損, 大都保存完好。 東西兩壁各繪製了三組佛祖說法圖。 (其中一組破損, 餘五組)。 內容大同小異, 我們先來看其中一組(下圖)。

▲彌陀殿內的說法圖, 菩薩與佛長有鬍鬚。

每一組說法圖的中間, 繪製的都是身披朱色袈裟的高大佛像,

兩旁是脅侍菩薩, 上部有飛天。 佛像高約四米, 頂天立地, 幾乎佔據了畫面面積的一半。 氣勢宏大的佛像半跏趺坐在蓮法座上, 作說法印。 佛祖面容慈祥, 眼神微微下垂, 作俯瞰蒼生狀。 人物的總體造型非常大氣, 頗有唐代遺風。

#一般來說佛的坐姿大多為結跏趺坐, 而半跏趺坐的基本是菩薩。 彌勒殿半跏趺坐的佛與我一貫的認知有出入。 此處我也有點疑問, 有待考證。

▲佛祖兩旁的脅侍菩薩,繪製的尤見功力。

主佛兩側的脅侍菩薩(上圖),繪製的尤見功力。菩薩均頭戴花冠,服飾華美精緻,珠寶玉石穿鑲其中。他(她)們或手持蓮花,或手捧經卷,寶瓶,身周飄帶飛舞,面容嫺靜自然。這華麗的畫風,看得出留有盛唐風貌。菩薩異常華麗的裝飾,倒與主佛相對簡約的衣飾形成了強烈對比。

我們說那“一扭“,很重要。

▲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嘴,小鬍鬚。

但是,當我仔細一看,就發現了不對勁(上圖)。這壁畫裡的菩薩,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嘴,最最要命的是:還長著一撮翠綠色的鬍子!他(她)們頭戴花冠,身披珠寶,手舞飄帶,卻長了鬍子?!菩薩究竟是男是女?暈乎暈乎!幸好幸好!西西有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我們來看看老師是怎麼和我講的。

▲長有鬍鬚的佛。

在古印度,一向以男性為尊。佛教中的神祇,也就理所當然常以犍陀羅貴族男性面孔呈現(關於犍陀羅和秣菟羅下次再講)。在我國,佛教屬於印度“舶來品”。東晉以前,我國的佛教造像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多,幾乎都以男性面孔呈現。也就是說:早期的佛和菩薩,是以古印度貴族男性的形象呈現。

▲長有鬍鬚的菩薩。

再往後,菩薩趨於中性。據佛經《曼殊師利經》描述,菩薩具有定、慧二德。主慧德者,名毗俱胝,為男性;主定德者,名求多羅,作女形。特別提到觀音菩薩,他(她)既可以現男身,也可以現女身。至於具體什麼時候男什麼時候女?答案是:視情況而定。這裡我們聯想到孫悟空還有七十二變呢,菩薩變幻性別也是很合理的了。

▲上部的飛天,手托太陽,太陽裡繪有青鳥(下次說說青鳥)。

佛教自東漢時期從印度傳入我國,就不斷與漢文化融合。歷經無數年融會貫通,到了唐代時,菩薩他(她)漢化了,形象和裝束定型。菩薩,基本作女相。在菩薩女性化的過程中,形象逐漸朝向適應性、世俗性、簡易性發展。西西的理解就是:菩薩親民了,不再高高在上了。接下來,我用一張南禪寺的彩塑照來說明這個問題。

▲南禪寺那重要的“一扭”。阿彌陀佛不要罵我。。

南禪寺的彩塑(上圖)構建于唐代。我們仔細看一下上圖中間這位菩薩。

【簡易性】:他(她)身上的裝飾相對彌陀殿的菩薩,就簡約了許多,一些繁瑣的垂墜瓔珞被省略,穿的也很少。

【世俗性】:而最最重要的,就是圖中以紅色標示出的那“一扭“。為什麼我要說這個扭很重要?我們去看看唐代之前的菩薩形象,基本就是“身材”比較“差”(五頭身),然後一個直上直下的直筒型身材。而到了唐代,這種形象大為改觀。菩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了,他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身材比例變的更好,裝飾也不再那麼繁複,而且,有了這麼個“S扭”,多了許多“人情味”。

這造型身材纖細,婀娜多姿,含情脈脈,顯然是女相。但有一點卻很矛盾。那就是無論菩薩多麼女相,他(她)都缺失一個女性最重要的特徵——他(她)是“飛機場”。我們觀察一下,其上身都作扁平形。這種形象與神態上的矛盾,又恰恰與佛經上記載的內容相合——菩薩是中性。

▲上部的飛天,手托月亮,月亮裡繪有嫦娥。

【適應性】:那麼話題回到彌陀殿的小鬍子(上圖)。我們知道,唐(李淵)之後才是金(完顏阿骨打),唐代的菩薩已經十分強調女性化特徵了,而到了金,為什麼那一撮鬍子又回來了?唐在武后的統治下,女性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而到了金代,他們的大BOSS完顏阿骨打可是女真族。女真什麼概念?籠統來講就是很能打的北方部落。他們打跑了契丹建立了金(當然後來也被蒙古滅了。寫到這裡其實很想給大家講遼的春水玉,但打住,偏題太多,下次有機會再講)。這樣一個很能打的部落,理所當然以男性陽剛為傲。

那一撮小鬍子,昭示的是男尊。而菩薩披上了珠寶,戴上了花冠,揮舞著飄帶,又傳承保留了一些女性特徵。

寫到這裡,我想大家基本也明白了——菩薩是中性,趨向於女性化。其實我們現在見到的觀音菩薩,基本作女相,一脈傳承了唐代的塑像特徵。而兼具鬍鬚與華麗外形的小鬍子菩薩,則是菩薩向女性化過渡時期的表現。那麼這佛宮十日談的第二談,就這樣結束吧。如果有疑問,歡迎留言與我交流。

視頻載入中...

西西的這個系列叫《佛宮十日談》,會有十篇+,下屬于《西奇博物館》系列。會結合我拍的景區實物照,談一談佛教,雕塑,建築,歷史,甚至是名人八卦。如果您喜歡,請關注我以便收到之後的推送。

#本文中涉及到的圖片均由西西攝於崇福寺,南禪寺。請尊重原創圖文。

西西的這段旅圖就要結束了。

世說西語。攝山河綺麗,書人情濃淡。

我是Mini西,我在路上,我為自己代言。

2018/04/29

▲佛祖兩旁的脅侍菩薩,繪製的尤見功力。

主佛兩側的脅侍菩薩(上圖),繪製的尤見功力。菩薩均頭戴花冠,服飾華美精緻,珠寶玉石穿鑲其中。他(她)們或手持蓮花,或手捧經卷,寶瓶,身周飄帶飛舞,面容嫺靜自然。這華麗的畫風,看得出留有盛唐風貌。菩薩異常華麗的裝飾,倒與主佛相對簡約的衣飾形成了強烈對比。

我們說那“一扭“,很重要。

▲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嘴,小鬍鬚。

但是,當我仔細一看,就發現了不對勁(上圖)。這壁畫裡的菩薩,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嘴,最最要命的是:還長著一撮翠綠色的鬍子!他(她)們頭戴花冠,身披珠寶,手舞飄帶,卻長了鬍子?!菩薩究竟是男是女?暈乎暈乎!幸好幸好!西西有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我們來看看老師是怎麼和我講的。

▲長有鬍鬚的佛。

在古印度,一向以男性為尊。佛教中的神祇,也就理所當然常以犍陀羅貴族男性面孔呈現(關於犍陀羅和秣菟羅下次再講)。在我國,佛教屬於印度“舶來品”。東晉以前,我國的佛教造像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多,幾乎都以男性面孔呈現。也就是說:早期的佛和菩薩,是以古印度貴族男性的形象呈現。

▲長有鬍鬚的菩薩。

再往後,菩薩趨於中性。據佛經《曼殊師利經》描述,菩薩具有定、慧二德。主慧德者,名毗俱胝,為男性;主定德者,名求多羅,作女形。特別提到觀音菩薩,他(她)既可以現男身,也可以現女身。至於具體什麼時候男什麼時候女?答案是:視情況而定。這裡我們聯想到孫悟空還有七十二變呢,菩薩變幻性別也是很合理的了。

▲上部的飛天,手托太陽,太陽裡繪有青鳥(下次說說青鳥)。

佛教自東漢時期從印度傳入我國,就不斷與漢文化融合。歷經無數年融會貫通,到了唐代時,菩薩他(她)漢化了,形象和裝束定型。菩薩,基本作女相。在菩薩女性化的過程中,形象逐漸朝向適應性、世俗性、簡易性發展。西西的理解就是:菩薩親民了,不再高高在上了。接下來,我用一張南禪寺的彩塑照來說明這個問題。

▲南禪寺那重要的“一扭”。阿彌陀佛不要罵我。。

南禪寺的彩塑(上圖)構建于唐代。我們仔細看一下上圖中間這位菩薩。

【簡易性】:他(她)身上的裝飾相對彌陀殿的菩薩,就簡約了許多,一些繁瑣的垂墜瓔珞被省略,穿的也很少。

【世俗性】:而最最重要的,就是圖中以紅色標示出的那“一扭“。為什麼我要說這個扭很重要?我們去看看唐代之前的菩薩形象,基本就是“身材”比較“差”(五頭身),然後一個直上直下的直筒型身材。而到了唐代,這種形象大為改觀。菩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了,他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身材比例變的更好,裝飾也不再那麼繁複,而且,有了這麼個“S扭”,多了許多“人情味”。

這造型身材纖細,婀娜多姿,含情脈脈,顯然是女相。但有一點卻很矛盾。那就是無論菩薩多麼女相,他(她)都缺失一個女性最重要的特徵——他(她)是“飛機場”。我們觀察一下,其上身都作扁平形。這種形象與神態上的矛盾,又恰恰與佛經上記載的內容相合——菩薩是中性。

▲上部的飛天,手托月亮,月亮裡繪有嫦娥。

【適應性】:那麼話題回到彌陀殿的小鬍子(上圖)。我們知道,唐(李淵)之後才是金(完顏阿骨打),唐代的菩薩已經十分強調女性化特徵了,而到了金,為什麼那一撮鬍子又回來了?唐在武后的統治下,女性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而到了金代,他們的大BOSS完顏阿骨打可是女真族。女真什麼概念?籠統來講就是很能打的北方部落。他們打跑了契丹建立了金(當然後來也被蒙古滅了。寫到這裡其實很想給大家講遼的春水玉,但打住,偏題太多,下次有機會再講)。這樣一個很能打的部落,理所當然以男性陽剛為傲。

那一撮小鬍子,昭示的是男尊。而菩薩披上了珠寶,戴上了花冠,揮舞著飄帶,又傳承保留了一些女性特徵。

寫到這裡,我想大家基本也明白了——菩薩是中性,趨向於女性化。其實我們現在見到的觀音菩薩,基本作女相,一脈傳承了唐代的塑像特徵。而兼具鬍鬚與華麗外形的小鬍子菩薩,則是菩薩向女性化過渡時期的表現。那麼這佛宮十日談的第二談,就這樣結束吧。如果有疑問,歡迎留言與我交流。

視頻載入中...

西西的這個系列叫《佛宮十日談》,會有十篇+,下屬于《西奇博物館》系列。會結合我拍的景區實物照,談一談佛教,雕塑,建築,歷史,甚至是名人八卦。如果您喜歡,請關注我以便收到之後的推送。

#本文中涉及到的圖片均由西西攝於崇福寺,南禪寺。請尊重原創圖文。

西西的這段旅圖就要結束了。

世說西語。攝山河綺麗,書人情濃淡。

我是Mini西,我在路上,我為自己代言。

2018/04/29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