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7.3萬大學生回流,瀋陽春暖燕歸來

編者按

半年內7.3萬高校畢業生回流瀋陽;冬季求職期瀋陽對人才的吸引程度位列全國第二。 資料清晰地表明:瀋陽正迎來從“孔雀東南飛”向“春暖燕歸來”的歷史性轉變!瀋陽為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一重大命題, 提供了瀋陽樣本、瀋陽方案!

東北人才外流的困境, 瀋陽是怎麼破解的?從今天起, 瀋陽廣播電視臺將推出特別策劃《春暖燕歸來——瀋陽攬才興業樣本分析》, 探究瀋陽春暖燕歸來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各方英才齊聚瀋陽之時, 就是瀋陽加快全面振興之日!”遼寧省委常委、瀋陽市委書記易煉紅多次強調, “瀋陽任何時候都會敞開胸懷熱情擁抱世界, 都會張開雙臂歡迎八方來客。 ”

“人才”二字, 寥寥幾筆

卻是一座城市競爭轉型的動力

這次, 咱瀋陽就拼著勁兒

誓要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

搶佔高地!

去年8月

瀋陽市出臺“人才新政”24條

近半年吸引高校畢業生7.3萬

引進博士增長115%

今年4月22日

再次出臺補充意見

一個個政策大紅包向海內外人才敞開懷抱

“三引三回”活動走進全國多座城市,

一聲聲殷殷呼喚期待遊子回家創業;

高層次人才最高補助1000萬

大學生落戶“零門檻”

這些做實做細、有的放矢的人才政策

讓瀋陽迎來“春暖燕歸來”的歷史性轉變!

據招聘平臺大資料顯示:

在剛剛過去的整個冬季求職期,

瀋陽對人才的吸引程度僅次於北京,

位列全國第二。

東北人才外流的困境,

瀋陽是怎麼破解的?

瀋陽“人才新政”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一起來探尋其中的“奧秘”!

瀋陽

引人才 蓄向上之力

惟其艱難, 方知勇毅

惟其磨礪, 始得玉成

2017年, 對標國際通行標準, 瀋陽營商環境排名達到全球經濟體第69位的水準, 一年上升23個位次;國資國企改革、“多規合一”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科技體制、投融資體制、放管服、商事制度等改革不斷深化, 一些積久積重的難點問題得到解決。 今年一季度, 瀋陽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預計超過5%, 連續六個季度回升……

種種跡象表明, 瀋陽正處於生機勃發的前夕、峰迴路轉的拐點。 在這樣的關鍵節點, 人才是轉型發展的“第一資源”在遼沈大地形成廣泛共識。

2017年8月,“瀋陽人才新政24條”正式發佈,瀋陽市人社局局長陶慶才介紹,新政分為深入實施‘盛京優才英才’集聚培育計畫、切實加大人才創新創業支持力度、扎實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和建立優質人才服務保障體系等4部分,共計24項人才政策,93條具體舉措。

未來五年,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10名頂尖人才、30名傑出人才、500名創業型領軍人才,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100萬元資金資助;對頂尖人才重大專案實行“一事一議”,最高給予1億元專案資助。

除了用真金白銀彰顯吸引人才的決心

瀋陽還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

給出有的放矢的暖心紅包:

實施“盛京工匠”培養工程。培養技能人才15萬名、高技能人才3萬名。對參與“雙元制”教育培訓並達到一定培訓規模的企業給予50-100萬元補貼。

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培育工程。計畫培育300名企業家人才,入選國家“萬人計畫”的創新型企業家,給予30-250萬元資金獎勵。

“有效緩解了像我們這樣一類人的生活負擔,可以看出瀋陽市政府對人才的重視程度。”

“不求人才為我所有,

只求人才為我所用”,

瀋陽還堅持集中引進與柔性引進相結合,

充分發揮引才智慧

借力發展、借雞生蛋

經過去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瀋陽國際軟體園、瀋陽錦聯新經濟產業園、新松機器人創新實驗室四大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已經成為吸引海外人才、海外項目的重要載體。

作為四大離岸基地對接海外人才、海外專案的重要平臺,2018中國瀋陽海智創新創業大賽已經進入項目徵集階段。今年大賽重點支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等行業領域。獲獎項目有機會獲得創業經費10萬元至20萬元,對在海外取得博士及以上學位來沈創業給予生活補貼15萬元,有機會獲得100萬元至500萬元天使投資基金。

2017年,瀋陽全市千人計畫人才數量增長29%,長江學者數量增長40%,海外研發團隊數量增長6%,全年引進博士數量增長115%。長期在瀋陽市工作的外籍人才數量增長12.4%,瀋陽市外籍人才存量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六位。

瀋陽

用人才 拓轉型之路

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

如果帶著技術來,

有沒有產業基礎來承接?

瀋陽給出的答案是——有。

湖南人陳興隆在美國工作學習了17年,是半導體設備工程領域的專家,曾是三星電子的首席工程師。雖然在國外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還是想要為祖國的半導體產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力往何處使?他把目光投向IC裝備產業冉冉升起的瀋陽。

今年2月剛剛入職瀋陽芯源公司的陳興隆,就帶領團隊開發出一套大型設備,“上面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部件,根據我以前在國外的經驗,可能保守估計也要6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研發、設計。”瀋陽基礎催生的瀋陽速度讓陳興隆感到驚訝:“來到芯源以後,我們經過團隊一起的努力,在三個星期之內就完成了核心零部件的基礎設計。我的目標非常簡單,就是要把我們的產品做到世界一流,能夠真正地去跟世界排名第一的產品面對面的pk。瀋陽的產業基礎和對人才的支持力度都讓我覺得對實現這個目標,有非常大的把握。 ”

如果帶著項目來,

有沒有產業配套來支持?

瀋陽給出的答案還是——有。

陳少純,廣東人,去年被評為“萬人計畫”領軍人才。目前正在瀋陽創業,從事呼吸治療產品研發。他創辦企業所自主研發的高流量呼吸濕化儀拿到了國內首個該類產品的註冊證,彌補了國內該產品的生產研發空白。說起在瀋陽創業成功的主要原因,他認為是瀋陽在新型產業方面,製造基礎、科研基礎。

“比如說我們設備裡一個關鍵部件要把在一個很低溫的情況下又不損害敏感,這需要一個很深的工藝,我們在研發這個項目過程中,瀋陽的醫大一院、自動化研究所都給我們給予很深厚的技術支撐。”

人才的信心

來自瀋陽的資源“給力”:

支持產業園區、行業龍頭企業和高校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等創業孵化載體,按有關政策分別給予20-100萬元建設經費支援。

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對新獲批的國家、省、市級平臺分別給予每家2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經費支持。

強化人才創業貸款支持。個人、合夥經營、小企業貸款最高額度分別提高至20萬元、50萬元、300萬元,並給予兩年財政全額貼息。

實行人才動態支援政策。對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或核心成果轉化情況進行動態跟蹤支援,其企業或成果在三年內實現年營業收入首次超過2000萬元、5000萬元、1億元的,綜合品質效益情況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100萬元、300萬元獎勵。

拓展人才交流互動平臺。支援國內外知名學術機構和行業組織在沈舉辦學術會議、專業論壇和科技會展等活動,對符合我市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的,給予實際支出50%、最高100萬元資助。

一組資料顯示出人才在瀋陽產業發展中的幾何效應:

2017年,外埠來沈投資企業3.6萬戶,

同比增長78.9%。

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847家,

較2014年增長127.7%,

躍居東北首位。

瀋陽

留人才 創優質環境

木茂鳥集,水深魚聚

一直以來東北地區都被詬病:

體制僵化、機制老化

這一次,瀋陽下決心

在人才領域打破“東北病”:

大膽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

擴大用人主體自主權限。建立“行政權力清單”、“行政責任清單”、“政府服務清單”人才管理服務“三張清單”

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

構建差異化人才評價體系。突出產業和成果導向,完善“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建立健全海外高層次人才評價體系。

深化職稱評聘制度改革。對外語和電腦應用能力不作統一要求,不再作為職稱申報和評審的前置性必備條件。

實施人才稅收補貼政策。對在我市工作的領軍人才以上高層次人才(含領軍人才)及高級管理人才,依據所做貢獻程度,按其工資薪金應納稅額的15%,由市財政連續三年予以補助。對在我市創業並獲得盛京人才有關政策獎勵的高層次人才,按其獎勵資金應納稅額的20%,由市財政予以一次性補助。

創新人才引進方式方法。對為我市引進國內外頂尖人才、傑出人才、優秀創新創業團隊的個人和仲介組織分別給予50萬元、20萬元、30萬元獎勵。

建立健全人才激勵制度。人才攜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研成果在我市實施轉化和產業化,開展科技成果所有權“先確權、後轉化”工作。

不僅要有體制創新

讓人才在瀋陽幹事創業前有奔頭

還要有優良的服務

讓人才沒有後顧之憂

瀋陽市教育局對於頂尖人才、傑出人才、領軍人才,子女就讀幼稚園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可在全市範圍內自主選擇就讀。對於拔尖人才、高級人才,子女就讀幼稚園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根據人才意願和實際情況就近統籌安排。

市衛計委開通了高層次人才就醫“綠色通道”,確定了市屬10家三甲醫院為高層次人才就醫開通診療綠色通道,享受優先診療服務。為頂尖人才、傑出人才、領軍人才開展免費體檢工作,體檢經費由財政全額予以保障。

既解後顧之憂,又築發展之基!

從外地回沈創業的楊羚,要到瀋陽市政務服務中心辦理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因有事耽擱,趕到時已近中午。“證件送來的時候已經快12點了,之後辦事的人員還是耐心地幫我們把所有的證件都審核完了。”本以為要等到下午才能辦,但辦事人員給了她一個驚喜。

如今,瀋陽各級政務服務視窗中午設有值班視窗,週末也能正常辦理,兩千六百四十七項審批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切實做到審批環節最簡、審批事項最少、審批流程最優、審批效率最高。

對投資者、市民提出的事項,瀋陽市要求:必須事事“馬上辦”,人人“釘釘子”,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一掃過去辦事必須求人、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2017年,對標國際通行標準,瀋陽營商環境排名達到全球經濟體第69位水準,一年上升23個位次。“堅持從企業和群眾需求側出發,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談到下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舉措,瀋陽市市長姜有為這樣表示。

“瀋陽不是簡單的給錢給政策搶人,而是用環境吸引人才,用事業凝聚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 ,一直關注東北振興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勇如是評價。

海納百川,精英薈萃。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地處東北地區的瀋陽,

對這一重大命題

作出了清晰而深入的回答,

提供了瀋陽樣本、瀋陽方案。

我們期待和你一起

建設幸福大瀋陽!

2017年8月,“瀋陽人才新政24條”正式發佈,瀋陽市人社局局長陶慶才介紹,新政分為深入實施‘盛京優才英才’集聚培育計畫、切實加大人才創新創業支持力度、扎實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和建立優質人才服務保障體系等4部分,共計24項人才政策,93條具體舉措。

未來五年,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10名頂尖人才、30名傑出人才、500名創業型領軍人才,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100萬元資金資助;對頂尖人才重大專案實行“一事一議”,最高給予1億元專案資助。

除了用真金白銀彰顯吸引人才的決心

瀋陽還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

給出有的放矢的暖心紅包:

實施“盛京工匠”培養工程。培養技能人才15萬名、高技能人才3萬名。對參與“雙元制”教育培訓並達到一定培訓規模的企業給予50-100萬元補貼。

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培育工程。計畫培育300名企業家人才,入選國家“萬人計畫”的創新型企業家,給予30-250萬元資金獎勵。

“有效緩解了像我們這樣一類人的生活負擔,可以看出瀋陽市政府對人才的重視程度。”

“不求人才為我所有,

只求人才為我所用”,

瀋陽還堅持集中引進與柔性引進相結合,

充分發揮引才智慧

借力發展、借雞生蛋

經過去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瀋陽國際軟體園、瀋陽錦聯新經濟產業園、新松機器人創新實驗室四大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已經成為吸引海外人才、海外項目的重要載體。

作為四大離岸基地對接海外人才、海外專案的重要平臺,2018中國瀋陽海智創新創業大賽已經進入項目徵集階段。今年大賽重點支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等行業領域。獲獎項目有機會獲得創業經費10萬元至20萬元,對在海外取得博士及以上學位來沈創業給予生活補貼15萬元,有機會獲得100萬元至500萬元天使投資基金。

2017年,瀋陽全市千人計畫人才數量增長29%,長江學者數量增長40%,海外研發團隊數量增長6%,全年引進博士數量增長115%。長期在瀋陽市工作的外籍人才數量增長12.4%,瀋陽市外籍人才存量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六位。

瀋陽

用人才 拓轉型之路

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

如果帶著技術來,

有沒有產業基礎來承接?

瀋陽給出的答案是——有。

湖南人陳興隆在美國工作學習了17年,是半導體設備工程領域的專家,曾是三星電子的首席工程師。雖然在國外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還是想要為祖國的半導體產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力往何處使?他把目光投向IC裝備產業冉冉升起的瀋陽。

今年2月剛剛入職瀋陽芯源公司的陳興隆,就帶領團隊開發出一套大型設備,“上面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部件,根據我以前在國外的經驗,可能保守估計也要6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研發、設計。”瀋陽基礎催生的瀋陽速度讓陳興隆感到驚訝:“來到芯源以後,我們經過團隊一起的努力,在三個星期之內就完成了核心零部件的基礎設計。我的目標非常簡單,就是要把我們的產品做到世界一流,能夠真正地去跟世界排名第一的產品面對面的pk。瀋陽的產業基礎和對人才的支持力度都讓我覺得對實現這個目標,有非常大的把握。 ”

如果帶著項目來,

有沒有產業配套來支持?

瀋陽給出的答案還是——有。

陳少純,廣東人,去年被評為“萬人計畫”領軍人才。目前正在瀋陽創業,從事呼吸治療產品研發。他創辦企業所自主研發的高流量呼吸濕化儀拿到了國內首個該類產品的註冊證,彌補了國內該產品的生產研發空白。說起在瀋陽創業成功的主要原因,他認為是瀋陽在新型產業方面,製造基礎、科研基礎。

“比如說我們設備裡一個關鍵部件要把在一個很低溫的情況下又不損害敏感,這需要一個很深的工藝,我們在研發這個項目過程中,瀋陽的醫大一院、自動化研究所都給我們給予很深厚的技術支撐。”

人才的信心

來自瀋陽的資源“給力”:

支持產業園區、行業龍頭企業和高校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等創業孵化載體,按有關政策分別給予20-100萬元建設經費支援。

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對新獲批的國家、省、市級平臺分別給予每家2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經費支持。

強化人才創業貸款支持。個人、合夥經營、小企業貸款最高額度分別提高至20萬元、50萬元、300萬元,並給予兩年財政全額貼息。

實行人才動態支援政策。對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或核心成果轉化情況進行動態跟蹤支援,其企業或成果在三年內實現年營業收入首次超過2000萬元、5000萬元、1億元的,綜合品質效益情況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100萬元、300萬元獎勵。

拓展人才交流互動平臺。支援國內外知名學術機構和行業組織在沈舉辦學術會議、專業論壇和科技會展等活動,對符合我市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的,給予實際支出50%、最高100萬元資助。

一組資料顯示出人才在瀋陽產業發展中的幾何效應:

2017年,外埠來沈投資企業3.6萬戶,

同比增長78.9%。

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847家,

較2014年增長127.7%,

躍居東北首位。

瀋陽

留人才 創優質環境

木茂鳥集,水深魚聚

一直以來東北地區都被詬病:

體制僵化、機制老化

這一次,瀋陽下決心

在人才領域打破“東北病”:

大膽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

擴大用人主體自主權限。建立“行政權力清單”、“行政責任清單”、“政府服務清單”人才管理服務“三張清單”

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

構建差異化人才評價體系。突出產業和成果導向,完善“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建立健全海外高層次人才評價體系。

深化職稱評聘制度改革。對外語和電腦應用能力不作統一要求,不再作為職稱申報和評審的前置性必備條件。

實施人才稅收補貼政策。對在我市工作的領軍人才以上高層次人才(含領軍人才)及高級管理人才,依據所做貢獻程度,按其工資薪金應納稅額的15%,由市財政連續三年予以補助。對在我市創業並獲得盛京人才有關政策獎勵的高層次人才,按其獎勵資金應納稅額的20%,由市財政予以一次性補助。

創新人才引進方式方法。對為我市引進國內外頂尖人才、傑出人才、優秀創新創業團隊的個人和仲介組織分別給予50萬元、20萬元、30萬元獎勵。

建立健全人才激勵制度。人才攜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研成果在我市實施轉化和產業化,開展科技成果所有權“先確權、後轉化”工作。

不僅要有體制創新

讓人才在瀋陽幹事創業前有奔頭

還要有優良的服務

讓人才沒有後顧之憂

瀋陽市教育局對於頂尖人才、傑出人才、領軍人才,子女就讀幼稚園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可在全市範圍內自主選擇就讀。對於拔尖人才、高級人才,子女就讀幼稚園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根據人才意願和實際情況就近統籌安排。

市衛計委開通了高層次人才就醫“綠色通道”,確定了市屬10家三甲醫院為高層次人才就醫開通診療綠色通道,享受優先診療服務。為頂尖人才、傑出人才、領軍人才開展免費體檢工作,體檢經費由財政全額予以保障。

既解後顧之憂,又築發展之基!

從外地回沈創業的楊羚,要到瀋陽市政務服務中心辦理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因有事耽擱,趕到時已近中午。“證件送來的時候已經快12點了,之後辦事的人員還是耐心地幫我們把所有的證件都審核完了。”本以為要等到下午才能辦,但辦事人員給了她一個驚喜。

如今,瀋陽各級政務服務視窗中午設有值班視窗,週末也能正常辦理,兩千六百四十七項審批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切實做到審批環節最簡、審批事項最少、審批流程最優、審批效率最高。

對投資者、市民提出的事項,瀋陽市要求:必須事事“馬上辦”,人人“釘釘子”,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一掃過去辦事必須求人、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2017年,對標國際通行標準,瀋陽營商環境排名達到全球經濟體第69位水準,一年上升23個位次。“堅持從企業和群眾需求側出發,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談到下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舉措,瀋陽市市長姜有為這樣表示。

“瀋陽不是簡單的給錢給政策搶人,而是用環境吸引人才,用事業凝聚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 ,一直關注東北振興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勇如是評價。

海納百川,精英薈萃。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地處東北地區的瀋陽,

對這一重大命題

作出了清晰而深入的回答,

提供了瀋陽樣本、瀋陽方案。

我們期待和你一起

建設幸福大瀋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