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決戰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案例和四大操作要點,值得借鑒學習!

中國經過了20年波瀾壯闊的城鎮化, 即將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如果問2018年中國財經界和地域經濟發展的最主流趨勢是什麼?那應該就是從城市發展跳轉到鄉村振興了。

鄉村戰略是中國目前最頂層的政策熱點, 也是中央極度關注的焦點問題。 為此, 中央專門列了2020(完成制度框架)、2035(基本實現農村現代化)和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的三個時間計畫表。

我們先看鄉村振興這個領域的市場容量。 有研究顯示, 僅十三五期間鄉村振興的投資規模或超3萬億。 其計算方式是這樣的:

第一、根據《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 “到2020年, 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 累計達到全國建制村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遠超“十三五”之前已完成整治的規模(7.8萬個)。

第二、假設按照十九大以來上市公司已中標的項目測算, 每個建制村平均涉及投資約2400萬元(22.95億/97個,

按照公佈了投資金額及建制村數量的項目測算), 則“十三五”期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涉及投資規模合計將超過3萬億, 可拓展空間巨大。

目前, 市場上關於鄉村振興的分析論述、研究文章連篇累牘, 給市場傳遞兩個重大誤區, 這裡有必要首先進行深入的評判。

1鄉村振興要以產業化模式來運營鄉村

並不是所有的鄉村都能振興。 眾所周知, 在土地資源和產出都接近極限時, 要提高農民收入, 最終只有一條路, 那就是減少農業人口。 農業必須要規模經營, 規模經營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減少鄉村人口。 未來鄉村人口會大規模進入城市, 駐留鄉村的人口將變成規模化的農場主, 以產業化的模式來運營鄉村。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一組研究。

在中國頂級刊物《經濟地理》學刊發佈的《鄉村聚落變化與發展型式展望》這篇論文中做過一個簡要推算。 以論文作者在河南的調研為例:農民在外出務工的月收入平均約4000元, 每戶兩個人打工每年約10萬元。 如若種地每畝每年收入1000元, 每戶需100畝土地規模種植才能和務工收入水準相當;而最近農業生產成本上升和糧食價格下降, 使不少地方收入下降到每畝只有600元, 故每戶需160畝土地規模種植。 由此推理20戶的村莊就可以覆蓋3000畝以上的耕地範圍和現在1500人左右的村莊。 而中國目前的戶均耕地面積只有1~3畝, 未來顯然是需要集聚才行。

有研究顯示, 中國農業的人均土地面積只有美國的四百分之一, 歐盟的四十分之一。

人均面積小, 必然意味著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難以提高。

2鄉村振興要發展各類鄉村產業

現在很多人提到鄉村振興, 言必稱田園綜合體和鄉村旅遊。 我認為這樣的理解是狹隘的, 是個巨大的產業誤區。 鄉村產業的模式是因地制宜, 形成差異化。 日本所謂的一村一品的戰略, 的確適合我國。 區域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 一個地方適合發展什麼樣的產業取決於它的比較優勢。

我們來看美國欠發達的中部各州是怎麼做的?主要是依靠三種資源:農業、旅遊業和資源產業。 這是因為在現代美國社會, 人力資本、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可以充分流動, 但只有這三樣東西都不能動。

所以, 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想的永遠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 提高人們的收入。

在這樣的局勢下, 到底中國鄉村振興市場局勢如何?我們該如何進行系統化的進行鄉村再造?今天與各位分享一批案例研究, 以從中發現鄉村振興的戰略、打法和操作邏輯。

從具體步驟來看, 凡是在中國操作過鄉村改造的機構和團隊都知曉, 這裡都必須經過一個必備的操作流程。 通常情況下, 一個專案從創想到落地, 往往經過這麼幾個階段:

❶ 進行目標村莊規劃及相關規劃檔的總體編制, 在通過相關行政管理單位的審批專案才可正式立項。

❷ 經過合村並點後, 妥善解決現有農民的安置問題。

❸ 經過土地流轉程式, 開始設立綜合開發的頂層架構。

❹ 確定核心特色產業,設計產業迴圈模式,綜合考慮農村宅基地更新改造策略,同步思考農村基礎設施再造升級,全面推進鄉村開發。

這其中,引進資本與當地村民機構形成合股機制,最終通過農業產業化及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改造,是整個項目操作的關鍵環節。

除此之外,農村的工作是從基層做起的工作,是與本地百姓共同商討、共創未來的工作。因此不同於城市裡常用的專案開發套路,鄉村改造工作的起點在鄉村,落腳點也在鄉村。中國目前各類金融資本、投資機構、地產商們,處於轉型和發展的需要,仍然以路徑依賴的固有模式通過與地方政府高層進行溝通,以期在鄉村市場打開局面。但這樣不接地氣的頂層設計是無法讓鄉村振興落地的。

更有甚者,我們看到,在中國市場上有各類基金摩拳擦掌準備投資美麗鄉村,動輒發佈千鎮萬村的計畫。其實中國真正能將村民的利益扭成一股繩,剷除潛在的鄉村產權糾紛隱患,願意以達成一致的條件進行土地流轉,能讓村民們齊心引進新型產業,又有基礎引進新型產業的鄉村會有多少?這樣的基金即使募資成功,能滿足投資條件,順利投下去的鄉村標的物又能有幾個?

在這樣的一整套流程操作基礎之後,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案例,我們來看不同類型的鄉村再造是如何帶動鄉村振興的。

我們按照不同產業振興的發展路徑,給各位分析幾個經典案例。

以高科技產業點燃鄉村

日本神山町的振興邏輯

眾所周知,在日本,年輕人口的流失和老齡化的加劇,使得偏僻山區人口過度減少的問題日益嚴峻。然而,在這其中,不是旅遊勝地,自然景觀無出奇之處的神山町卻脫穎而出,人口在2011年首次實現正增長,神山町是如何獨闢蹊徑,致使工程師和創意工作者紛紛選擇落腳於此,又是如何在日本大興衛星辦公室的大背景下,實現神山奇跡的呢?

其實,神山町的成功跟東京高科技產業的轉移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由於東京等一線大城市人口的過度飽和,日本啟動了”鄉土遠端辦公“計畫,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既實現了地方人口增長又不會搶奪地方工作機會。與此同時,企業也在尋找降低成本分散業務風險的發展計畫。政府和企業的不謀而合以及通訊技術興起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神山町從中緊緊抓住了機會。神山町所在的德島縣,擁有全日本首屈一指的通信基礎設施。從2005年開始,德島縣全境大規模鋪設了光纖網路。即使是神山町這樣的小農村,也可以順暢地連結到無線網路。如今全縣人均佔有的光纖長度排到了全國第一,當地寬頻的最高網速甚至可以達到東京的十倍!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神山町才有底氣吸引IT等產業公司的到來,並通過遠端辦公使得距離不再成為限制。

如今,這座“綠色矽谷”聚集著來自都市的企業和年輕人,活躍著才華橫溢的創意人和商業精英。這裡已經有了茶屋、麵包房、咖啡館、百貨店、書店、文化中心、牙科診所、農場、食品店、綜合衛星辦公樓等一系列配套項目,它正一步步變成創造力的孵化器、工作方式的試驗場,成為21世紀的日本新農村產業振興典範。

由此可見,神山町成功的實質是科技產業轉移帶來的鄉村人口的聚集及相關產業的振興。

這種鄉村振興模式,就是名著《新地理》所說的瓦爾哈拉式的精品郊區。神山町這種鄉村如同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鄉村、北卡羅萊納的鄉村、弗羅裡達的西部海岸鄉村一樣,知識工人們在這種風景優美、交通便利又有大城市基礎服務設施的地方,一邊工作一遍享受著田園牧歌式的天堂般的環境,一邊投入到勃興的資訊經濟之中。

所以要想贏得這類代表未來的知識群體進入鄉村,配套、基礎設施、服務都是前期需要準備的必要條件。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德島縣知事極具前瞻性的光纖基礎設施的投資,這樣的鄉村想獲得東京IT技術群體的親睞,只能是奢望。

引爆旅遊業市場的鄉村振興

特色鄉村旅遊項目

事實上,除了科技產業,鄉村旅遊業、現代農業以及生態康養產業都是鄉村產業振興的突破方向。

尤其是鄉村旅遊業,這種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旅遊模式,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得到迅速發展,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不僅能增加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還能為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就業機會。近年來我們注意到鄉村旅遊的迅速發展,逐漸呈現出產業的規模化和產品的多樣化。不過,不同於科技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必須依託獨特的資源稟賦,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這些都是旅遊開發所需要的關鍵要素。

鄉村旅遊的開發,同樣離不開這樣的基礎要素的支持。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專案,去探究其中的操作邏輯。

案例一

中國頂級美麗鄉村巨集村

應該說巨集村的成名和成功來自於徽州地區獨具特色的資源稟賦和企業家黃怒波獨闢蹊徑的眼光。作為世界遺產的宏村之美,某種意義上代表了水墨江南的極致之美。這點是宏村最具特色的資源。因此,宏村本身就是個絕美的旅遊吸引物。準確的說,這是一個老祖宗饋贈給我們的國寶級的鄉村旅遊項目。

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北部,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的選址、佈局以及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係,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古宏村人獨出機智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

1具備天然文旅稟賦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稱為“牛胃”(月沼風荷),一條400余米長的溪水盤繞在“牛腹”內,被稱作“牛腸”。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調節了氣溫和環境。

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民間故宮“承志堂”富麗堂皇,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佈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這些為宏村的旅遊開發提供了極佳的天然稟賦。

2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相關史料記載巨集村歷代人具有根深蒂固的風水理念,這與宏村獨特空間的形成關係密切。宏村是經精心“設計”而成的,其外部空間崇尚自然的傳統環境觀念在其選址、規劃中得到具體體現。宏村古村落選址和規劃建設都符合傳統的“枕高崗,面流水,一望無際”的風水原則。

宏村的水主要是來自西溪,而最後這水又“還”給了西溪。宏村人只是巧妙地使它在村中“遊歷”了一遍,而同時又滿足了村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這種按照自然條件的缺損,通過人工措施來補益的巧妙做法,起到了點石成金的效果。從宏村這一中國古代村落的整個形成歷史過程,可以看到我國古代建築意識中對整個居住群的整體規劃及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最終形成“置高崗面流水,一望無際”,依山傍水而居,村後以青山為屏障,可當北面來風,地勢高爽,無山洪暴發衝擊之危,有仰觀山色俯聽泉聲之樂。

由此可見,宏村建築群是集建築工程學、古代科學、文化、宗教、美學、藝術等於一體的綜合實體。它在力求滿足村民實際功能性需求的同時,又兼顧了文化氣息和觀賞性,使其具備了發展的可持續性,“中國畫裡鄉村”可謂名至實歸。

有了這樣的資源基底,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發現了之後,早在20年前就啟動了宏村的旅遊改造計畫,簽訂了30年的景區管理協議,公司與村民形成合股合作,並投入數千萬元進行道路、水系的疏通和改造,並對建築進行改造,繼而在後期將整個古村對遊客收門票,遊客量增長迅猛。據說宏村的門票收益從早期開發開始到後期,累計增長了幾十倍,投資收益頗好。

不過宏村的成功在如今並不好複製。20年前的旅遊資源和當下旅遊資源的價值條件,不可同日而語。要想再獲得宏村一樣的傳奇,在文旅基金遍地的市場下,要找尋到低估的村落資源,已經非常難了。

所以,如何在資源品質較匱乏的情況下,通過後期的人文再造獲得旅遊上的成功,這樣的案例更具備借鑒價值。下面我們來看臺灣桃米生態村的案例。

案例二

無中生有地創造鄉村IP

如果說風景如畫的宏村是老祖宗的饋贈,那麼臺灣桃米生態村的改造案例,則是現代版絕地反擊的鄉村旅遊再造的楷模。

臺灣桃米村經過“921”大地震後,變成了一個傳統農業沒落、人口外流、垃圾叢生的“桃米坑”,經過桃米里政府、學界、社會組織及社區居民的共同商討,確定以“生態桃米村”為方向開展災後重建。

此舉不僅成功實現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而且桃米村因此徹底“大翻身”,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桃米生態村已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鄉村旅遊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典範。探究其中成功的原由,還是得從生態旅遊的初衷說起。

1挖掘獨有的生態資源

桃米村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原生29中青蛙,桃米擁有23種,臺灣143種蜻蜓,在桃米就發現49種。然而,一開始村民們對發展以青蛙為主題的生態村並不以為然,甚至有些抵觸。為此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面向村民開設了系列生態課程,培養了眾多“生態講解員”,介紹青蛙的保育知識,正是通過大量的培訓課,村民們慢慢轉變觀念,認識到了當地生態資產的經濟價值,並自覺加入到重塑家鄉的隊伍裡。

2打造獨有的生態IP並帶動衍生產業發展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青蛙設計成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佈鄉村醒目位置。同時,鼓勵村民動手,用紙、布、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這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區。桃米生態村為此提煉了獨有的文化IP——“青蛙共和國”,在桃米社區,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騰,並通過濕地公園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的生態池為青蛙營造生態家園。為了進一步延伸產業的發展,臺灣2014年以桃米為原型,以青蛙家族尋找桃花源為故事,採用3D電影技術,完成了一部非常感人的《桃蛙源記》。由此,桃米社區的產業由青蛙觀光、生態、旅遊,走向了影視媒體,產業鏈條因此不斷延伸,進一步擴大了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

現在的桃米村五分之一的村民經營生態旅遊產業,而其他村民經營的傳統農業,也因生態旅遊的帶動而升值,這裡一流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桃米文化、吸引著城裡人來這裡觀光、度假、休閒。據不完全統計,生態旅遊產業每年可以為這個1200多人口的村莊帶來近3000萬元的收入。

案例三

康養+農業的理想主義鄉村實踐

在中國西南地區,近兩年有一個經典的農業專案,一直以來是業界爭相學習的物件,那就是多利桃花源。

多利桃花源這個項目最大的紅利在於選址和地段。只有基於對大城市郊區度假和養老市場的洞察,才有了投資興建新型農村度假康養項目的市場基礎。

位於成都徐堰河畔,距離市中心30公里,專案初期規劃面積2700畝,總占地面積逾萬畝。根據規劃,專案按照庭、院、園、田的四級空間體系,空間感上以農田為基礎,以農業、旅遊、社區和頤養為主要功能佈局,小鎮整體被農田包圍,溶于樹木與園林之間,充分突顯了川西林盤結構的原生態和點狀散落式的村落形態佈局。

多利桃花源“一核五園八片區”的小鎮格局,將田園、林木、院落和水系有效融合,營造出了一種有機生態的居住環境,一座基於農業旅遊的以“有機生活+田園+小鎮+文化”相互交融為特色的小鎮作品。一核為小鎮中心,五園包括運動公園、四季公園、示範農園、農博公園和休閒公園。小鎮中心的功能主要包括業主餐廳、幼稚園、頤樂學院、運動中心、健康中心以及民宿和商業街等。

同時,專案提供了四種服務系統:健康醫療服務系統、文化教育服務系統、農業生產服務系統、居家生活服務系統。

1、健康醫療服務系統:為每一個入住者建立完備的家庭健康檔案,並定期提供健康檢查和健康促進計畫,以滿足各年齡段業主的健康護理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綠城在烏鎮雅園等項目實踐過的老年頤養生活體系將以昇華之勢首入成都。

2、文化教育服務系統:通過自然課堂、4點半學校、動物牧場、頤樂學院等平臺為全年齡段小鎮居民提供各類文化、親子娛樂、養生休閒服務。針對小鎮裡0-16歲的孩子,提供從幼兒到初中的教育,針對6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在小鎮裡老有所學,頤養天年。

3、農業生產服務系統:在多利桃花源,庭院和田園將成為每個家庭的標準配置,極大滿足目標客群詩意棲居的田園情節。

4、居家生活服務系統:這裡將依託多利農莊的有機農業技術與標準,提供居家農藝服務,搭建農夫市集、農業矽谷、有機農業科普等,為小鎮居民提供專業的農業顧問服務。同時,以小鎮、業主餐廳、慢生活街區等配套為每一位小鎮居民提供周到的居家生活服務。

精緻適用的中式建築、可以自種的農田、完善的生活體系、完整的物業服務體系、優質健康教育機構、頤養醫養的健康理念,這些藍城標籤,加上多利農莊的有機農業科技、規範的蔬菜生產流程、高標準品質管制體系,使該項目達到了強強聯合1+1大於2的效果,並迅速成為全國農業與康養結合的優秀典範,被業界所推崇。

案例四

復興文化,文化興村

從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還有一類鄉村非常具備改造和振興的價值,那就是文化鄉村。這裡的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和傳統鄉土文化,它代表了一個鄉村的生長、發展的靈魂。

作為有5000多年歷史的巍巍大國,中國在許多鄉村都有著極為豐富的人文歷史。這裡的文化、傳統、風俗和歷史人物輩出,本身就是極好的可供旅遊觀瞻的吸引物。在這樣的條件下,以文化為抓手進行鄉村再造,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日本的合掌村,就是東亞經濟圈非常著名的鄉村文化復興的案例。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百年歷史的鄉村是如何進行文化保護並由此帶動鄉村產業振興的。

其實合掌村之所以出名,其最主要特點首先還是風景如畫。我們看下圖即可知道。這裡的屋舍與稻田掩映成畫,極具桃花源般的神韻。除了田園美景,合掌村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對民俗傳統的承繼,這一點上值得中國業界廣泛學習借鑒。

其實早年我們參與的中國小鎮爆品專案拈花灣的屋頂結構,就是充分參考了合掌村的神韻。那種高大的茅草坡屋頂的風貌與傳統,就是這裡最重要的建築符號。

下面我們來看合掌村在文化傳承方面的具體措施。

1高度重視原生建築的保護

為妥善保護合掌村獨有的自然環境與開發景觀資源,合掌村村民自發成立了”白川鄉合掌村集落自然保護協會“,制定了白川鄉的《住民憲法》,規定了合掌村建築、土地、耕地、山林、樹木”不許販賣、不許出租、不許毀壞“的”三不”原則。協會還制定了《景觀保護基準》,針對景觀開發中的改造建築、新增建築、新增看板、鋪路、新增設施等都做了具體規定。

同時,考慮到景觀材料、色彩、高度、造型對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協會要求合掌村內凡有要改造或新建住房,都必須事先提交房屋外形的建築效果圖和工程圖,說明材料、色彩、外形和高度,得到批准後才能動工。有“白川鄉合掌村落自然環境保護協會”的把關,使得合掌村的整體建築風貌和景觀環境一直保存完好。

2充分挖掘傳統民俗文化並跟旅遊有機結合

為增加旅遊的項目,白川鄉合掌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具有本地鄉土特色的內容,他們充分挖掘以祈求神來保護村長、道路安全為題材的傳統節日——“濁酒節”。節日時合掌建築門前張燈結綵,村民都來參與和慶祝節日,節日的趣味性也成為吸引遊客觀賞的重要內容。除大型節日慶典外,村民們還組織富有當地傳統特色的民歌歌謠表演。把傳統手工插秧,邊唱秧歌邊勞作的方式作為一種觀光專案,遊客都可參與,體驗勞動的歡樂。

3建立民俗博物館營造生態景觀

一些村民移居城市後,房屋出現了空置,為此,當地協會針對空屋進行了“合掌民家園”的精心規劃設計,院落的佈局,室內的展示等都力圖遵循歷史原狀,使之成為展現當地古老農業生產和生活用具的民俗博物館。

自然與合掌建築結合而成的“合掌民家園”博物館是數棟合掌建築和周邊自然環境結合的美麗小村莊。合掌建築與日本園林相結合,構成了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鄉村景觀。博物館內展示了合掌村茅草屋建築的結構、材料以及建構的方法。這樣獨具創意的文化博物館及其周邊自然美麗的景觀自然得到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的高度評價。

4生態旅遊、傳統農業、民宿產業協同發展

為提高整體經濟效益,白川鄉積極主動制定了有關農副產品的發展政策,涵蓋了各類農作物種植和家禽養殖等。這些農業生產項目均在旅遊區中,既是農耕農事活動地又是旅遊觀光點。白川鄉還把當地農副產品以及加工的健康食品與旅遊直接掛鉤,使遊客在觀賞的同時品嘗當地新鮮農產品,還可以將有機農產品購 回家。這種因地制宜,就地消化農產品的銷售方法,減少了運輸及人力成本,使當地農民和遊客雙雙收益。

隨著旅客越來越多,留宿過夜、享受農家生活的客人也隨之增多。為迎合遊客的居住習慣,對合掌屋室內做了改裝,建築外形不變,內裝基本都是現代化家庭設施,在全新的現代家庭環境中,依然保留了一些客觀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民具和農村過去的鄉土玩具,遊客在旅居中能感受農村生活的樸實與溫馨。

決戰鄉村開發與運營

四大操作要點

縱觀上述項目,我們從“綠色矽谷”神山町到“夢幻鄉村”合掌村,期間分別經歷了科技產業、歷史古村旅遊、生態村落旅遊、現代農業、康養產業、文化保護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開發與應用。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看似核心產業和開發重點各不相同,但在文化、生態、歷史遺跡、旅遊場景與體驗等方面的開發策略是基本一致的。經過總結,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❶ 精准選定產業方向,真正做到一村一品。高科技、農業產業化、旅遊、康養、文化藝術等,每一個鄉村都有其側重的產業門類,這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基礎。沒有產業,莫談振興。產業的選擇就是在於八個字:因地制宜,比較優勢。別無他法。這點是後續所有操作的前提條件。

❷ IP資源塑造,做足旅遊體驗。即通過保留鄉村原有的生態自然環境,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再造和保護。臺灣桃米村,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將青蛙和蜻蜓的文章做大做足,就是IP資源塑造的最典型例證。

鄉村旅遊體驗包括農事活動體驗、採摘體驗、親子牧場、科普農業、傳統民俗、手工作坊、非遺文化等,這些體驗活動的良性開發利用能極大的滿足旅遊客群的鄉野旅遊的情感訴求,提高鄉村旅遊口碑。如合掌村通過農事活動與文旅板塊的開發與互融互通,很好的將農業發展與文旅體驗進行了結合,最大程度的提升遊客旅遊體驗。

❸ 場景的鄉土化和文化的振興與重塑。鄉村場景包括鄉村保留的古樹、古橋、古宅、石磨、山脈、籬笆等生態景觀,以及鄉民的衣著風格、民間習俗、耕種方式、民族表演等行為模式。上文中的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在生態景觀及民間習俗方面的鄉土化保護堪稱業界典範。在古樸的表皮下,引進新興的文創、餐飲和民宿業態。通過全新的設計、科技、文化手段,展示鄉村文化,這點至關重要。

❹ 構建合理的商業模型。民宿的經營、農業旅遊項目門票的收取、餐飲業的配套、農業產品的銷售,這些都是鄉村開發的盈利點。合理設計投資模式,將政府資金、社會資本合理結合,形成短中長期的資本進入和退出策略,這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途徑。

農旅專案要策劃、要規劃、要設計等怎麼辦?可以搜索一諾規劃公司相關資訊。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由一諾規劃是旅遊規劃與休閒農業設計引領者(旅遊、農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園區、美麗鄉村、景觀建築等專案策劃、規劃、設計等一站式服務)、農旅產業生態圈智創(平臺)企業,農旅產業IP化智造方,國內實戰型和創新型一站式規劃設計專業提供商整理編輯,轉載需注明!部分圖文來源於互聯網及公眾平臺,內容僅供各位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❹ 確定核心特色產業,設計產業迴圈模式,綜合考慮農村宅基地更新改造策略,同步思考農村基礎設施再造升級,全面推進鄉村開發。

這其中,引進資本與當地村民機構形成合股機制,最終通過農業產業化及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改造,是整個項目操作的關鍵環節。

除此之外,農村的工作是從基層做起的工作,是與本地百姓共同商討、共創未來的工作。因此不同於城市裡常用的專案開發套路,鄉村改造工作的起點在鄉村,落腳點也在鄉村。中國目前各類金融資本、投資機構、地產商們,處於轉型和發展的需要,仍然以路徑依賴的固有模式通過與地方政府高層進行溝通,以期在鄉村市場打開局面。但這樣不接地氣的頂層設計是無法讓鄉村振興落地的。

更有甚者,我們看到,在中國市場上有各類基金摩拳擦掌準備投資美麗鄉村,動輒發佈千鎮萬村的計畫。其實中國真正能將村民的利益扭成一股繩,剷除潛在的鄉村產權糾紛隱患,願意以達成一致的條件進行土地流轉,能讓村民們齊心引進新型產業,又有基礎引進新型產業的鄉村會有多少?這樣的基金即使募資成功,能滿足投資條件,順利投下去的鄉村標的物又能有幾個?

在這樣的一整套流程操作基礎之後,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案例,我們來看不同類型的鄉村再造是如何帶動鄉村振興的。

我們按照不同產業振興的發展路徑,給各位分析幾個經典案例。

以高科技產業點燃鄉村

日本神山町的振興邏輯

眾所周知,在日本,年輕人口的流失和老齡化的加劇,使得偏僻山區人口過度減少的問題日益嚴峻。然而,在這其中,不是旅遊勝地,自然景觀無出奇之處的神山町卻脫穎而出,人口在2011年首次實現正增長,神山町是如何獨闢蹊徑,致使工程師和創意工作者紛紛選擇落腳於此,又是如何在日本大興衛星辦公室的大背景下,實現神山奇跡的呢?

其實,神山町的成功跟東京高科技產業的轉移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由於東京等一線大城市人口的過度飽和,日本啟動了”鄉土遠端辦公“計畫,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既實現了地方人口增長又不會搶奪地方工作機會。與此同時,企業也在尋找降低成本分散業務風險的發展計畫。政府和企業的不謀而合以及通訊技術興起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神山町從中緊緊抓住了機會。神山町所在的德島縣,擁有全日本首屈一指的通信基礎設施。從2005年開始,德島縣全境大規模鋪設了光纖網路。即使是神山町這樣的小農村,也可以順暢地連結到無線網路。如今全縣人均佔有的光纖長度排到了全國第一,當地寬頻的最高網速甚至可以達到東京的十倍!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神山町才有底氣吸引IT等產業公司的到來,並通過遠端辦公使得距離不再成為限制。

如今,這座“綠色矽谷”聚集著來自都市的企業和年輕人,活躍著才華橫溢的創意人和商業精英。這裡已經有了茶屋、麵包房、咖啡館、百貨店、書店、文化中心、牙科診所、農場、食品店、綜合衛星辦公樓等一系列配套項目,它正一步步變成創造力的孵化器、工作方式的試驗場,成為21世紀的日本新農村產業振興典範。

由此可見,神山町成功的實質是科技產業轉移帶來的鄉村人口的聚集及相關產業的振興。

這種鄉村振興模式,就是名著《新地理》所說的瓦爾哈拉式的精品郊區。神山町這種鄉村如同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鄉村、北卡羅萊納的鄉村、弗羅裡達的西部海岸鄉村一樣,知識工人們在這種風景優美、交通便利又有大城市基礎服務設施的地方,一邊工作一遍享受著田園牧歌式的天堂般的環境,一邊投入到勃興的資訊經濟之中。

所以要想贏得這類代表未來的知識群體進入鄉村,配套、基礎設施、服務都是前期需要準備的必要條件。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德島縣知事極具前瞻性的光纖基礎設施的投資,這樣的鄉村想獲得東京IT技術群體的親睞,只能是奢望。

引爆旅遊業市場的鄉村振興

特色鄉村旅遊項目

事實上,除了科技產業,鄉村旅遊業、現代農業以及生態康養產業都是鄉村產業振興的突破方向。

尤其是鄉村旅遊業,這種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旅遊模式,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得到迅速發展,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不僅能增加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還能為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就業機會。近年來我們注意到鄉村旅遊的迅速發展,逐漸呈現出產業的規模化和產品的多樣化。不過,不同於科技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必須依託獨特的資源稟賦,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這些都是旅遊開發所需要的關鍵要素。

鄉村旅遊的開發,同樣離不開這樣的基礎要素的支持。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專案,去探究其中的操作邏輯。

案例一

中國頂級美麗鄉村巨集村

應該說巨集村的成名和成功來自於徽州地區獨具特色的資源稟賦和企業家黃怒波獨闢蹊徑的眼光。作為世界遺產的宏村之美,某種意義上代表了水墨江南的極致之美。這點是宏村最具特色的資源。因此,宏村本身就是個絕美的旅遊吸引物。準確的說,這是一個老祖宗饋贈給我們的國寶級的鄉村旅遊項目。

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北部,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的選址、佈局以及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係,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古宏村人獨出機智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

1具備天然文旅稟賦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稱為“牛胃”(月沼風荷),一條400余米長的溪水盤繞在“牛腹”內,被稱作“牛腸”。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調節了氣溫和環境。

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民間故宮“承志堂”富麗堂皇,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佈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這些為宏村的旅遊開發提供了極佳的天然稟賦。

2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相關史料記載巨集村歷代人具有根深蒂固的風水理念,這與宏村獨特空間的形成關係密切。宏村是經精心“設計”而成的,其外部空間崇尚自然的傳統環境觀念在其選址、規劃中得到具體體現。宏村古村落選址和規劃建設都符合傳統的“枕高崗,面流水,一望無際”的風水原則。

宏村的水主要是來自西溪,而最後這水又“還”給了西溪。宏村人只是巧妙地使它在村中“遊歷”了一遍,而同時又滿足了村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這種按照自然條件的缺損,通過人工措施來補益的巧妙做法,起到了點石成金的效果。從宏村這一中國古代村落的整個形成歷史過程,可以看到我國古代建築意識中對整個居住群的整體規劃及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最終形成“置高崗面流水,一望無際”,依山傍水而居,村後以青山為屏障,可當北面來風,地勢高爽,無山洪暴發衝擊之危,有仰觀山色俯聽泉聲之樂。

由此可見,宏村建築群是集建築工程學、古代科學、文化、宗教、美學、藝術等於一體的綜合實體。它在力求滿足村民實際功能性需求的同時,又兼顧了文化氣息和觀賞性,使其具備了發展的可持續性,“中國畫裡鄉村”可謂名至實歸。

有了這樣的資源基底,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發現了之後,早在20年前就啟動了宏村的旅遊改造計畫,簽訂了30年的景區管理協議,公司與村民形成合股合作,並投入數千萬元進行道路、水系的疏通和改造,並對建築進行改造,繼而在後期將整個古村對遊客收門票,遊客量增長迅猛。據說宏村的門票收益從早期開發開始到後期,累計增長了幾十倍,投資收益頗好。

不過宏村的成功在如今並不好複製。20年前的旅遊資源和當下旅遊資源的價值條件,不可同日而語。要想再獲得宏村一樣的傳奇,在文旅基金遍地的市場下,要找尋到低估的村落資源,已經非常難了。

所以,如何在資源品質較匱乏的情況下,通過後期的人文再造獲得旅遊上的成功,這樣的案例更具備借鑒價值。下面我們來看臺灣桃米生態村的案例。

案例二

無中生有地創造鄉村IP

如果說風景如畫的宏村是老祖宗的饋贈,那麼臺灣桃米生態村的改造案例,則是現代版絕地反擊的鄉村旅遊再造的楷模。

臺灣桃米村經過“921”大地震後,變成了一個傳統農業沒落、人口外流、垃圾叢生的“桃米坑”,經過桃米里政府、學界、社會組織及社區居民的共同商討,確定以“生態桃米村”為方向開展災後重建。

此舉不僅成功實現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而且桃米村因此徹底“大翻身”,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桃米生態村已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鄉村旅遊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典範。探究其中成功的原由,還是得從生態旅遊的初衷說起。

1挖掘獨有的生態資源

桃米村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原生29中青蛙,桃米擁有23種,臺灣143種蜻蜓,在桃米就發現49種。然而,一開始村民們對發展以青蛙為主題的生態村並不以為然,甚至有些抵觸。為此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面向村民開設了系列生態課程,培養了眾多“生態講解員”,介紹青蛙的保育知識,正是通過大量的培訓課,村民們慢慢轉變觀念,認識到了當地生態資產的經濟價值,並自覺加入到重塑家鄉的隊伍裡。

2打造獨有的生態IP並帶動衍生產業發展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青蛙設計成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佈鄉村醒目位置。同時,鼓勵村民動手,用紙、布、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這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區。桃米生態村為此提煉了獨有的文化IP——“青蛙共和國”,在桃米社區,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騰,並通過濕地公園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的生態池為青蛙營造生態家園。為了進一步延伸產業的發展,臺灣2014年以桃米為原型,以青蛙家族尋找桃花源為故事,採用3D電影技術,完成了一部非常感人的《桃蛙源記》。由此,桃米社區的產業由青蛙觀光、生態、旅遊,走向了影視媒體,產業鏈條因此不斷延伸,進一步擴大了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

現在的桃米村五分之一的村民經營生態旅遊產業,而其他村民經營的傳統農業,也因生態旅遊的帶動而升值,這裡一流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桃米文化、吸引著城裡人來這裡觀光、度假、休閒。據不完全統計,生態旅遊產業每年可以為這個1200多人口的村莊帶來近3000萬元的收入。

案例三

康養+農業的理想主義鄉村實踐

在中國西南地區,近兩年有一個經典的農業專案,一直以來是業界爭相學習的物件,那就是多利桃花源。

多利桃花源這個項目最大的紅利在於選址和地段。只有基於對大城市郊區度假和養老市場的洞察,才有了投資興建新型農村度假康養項目的市場基礎。

位於成都徐堰河畔,距離市中心30公里,專案初期規劃面積2700畝,總占地面積逾萬畝。根據規劃,專案按照庭、院、園、田的四級空間體系,空間感上以農田為基礎,以農業、旅遊、社區和頤養為主要功能佈局,小鎮整體被農田包圍,溶于樹木與園林之間,充分突顯了川西林盤結構的原生態和點狀散落式的村落形態佈局。

多利桃花源“一核五園八片區”的小鎮格局,將田園、林木、院落和水系有效融合,營造出了一種有機生態的居住環境,一座基於農業旅遊的以“有機生活+田園+小鎮+文化”相互交融為特色的小鎮作品。一核為小鎮中心,五園包括運動公園、四季公園、示範農園、農博公園和休閒公園。小鎮中心的功能主要包括業主餐廳、幼稚園、頤樂學院、運動中心、健康中心以及民宿和商業街等。

同時,專案提供了四種服務系統:健康醫療服務系統、文化教育服務系統、農業生產服務系統、居家生活服務系統。

1、健康醫療服務系統:為每一個入住者建立完備的家庭健康檔案,並定期提供健康檢查和健康促進計畫,以滿足各年齡段業主的健康護理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綠城在烏鎮雅園等項目實踐過的老年頤養生活體系將以昇華之勢首入成都。

2、文化教育服務系統:通過自然課堂、4點半學校、動物牧場、頤樂學院等平臺為全年齡段小鎮居民提供各類文化、親子娛樂、養生休閒服務。針對小鎮裡0-16歲的孩子,提供從幼兒到初中的教育,針對6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在小鎮裡老有所學,頤養天年。

3、農業生產服務系統:在多利桃花源,庭院和田園將成為每個家庭的標準配置,極大滿足目標客群詩意棲居的田園情節。

4、居家生活服務系統:這裡將依託多利農莊的有機農業技術與標準,提供居家農藝服務,搭建農夫市集、農業矽谷、有機農業科普等,為小鎮居民提供專業的農業顧問服務。同時,以小鎮、業主餐廳、慢生活街區等配套為每一位小鎮居民提供周到的居家生活服務。

精緻適用的中式建築、可以自種的農田、完善的生活體系、完整的物業服務體系、優質健康教育機構、頤養醫養的健康理念,這些藍城標籤,加上多利農莊的有機農業科技、規範的蔬菜生產流程、高標準品質管制體系,使該項目達到了強強聯合1+1大於2的效果,並迅速成為全國農業與康養結合的優秀典範,被業界所推崇。

案例四

復興文化,文化興村

從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還有一類鄉村非常具備改造和振興的價值,那就是文化鄉村。這裡的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和傳統鄉土文化,它代表了一個鄉村的生長、發展的靈魂。

作為有5000多年歷史的巍巍大國,中國在許多鄉村都有著極為豐富的人文歷史。這裡的文化、傳統、風俗和歷史人物輩出,本身就是極好的可供旅遊觀瞻的吸引物。在這樣的條件下,以文化為抓手進行鄉村再造,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日本的合掌村,就是東亞經濟圈非常著名的鄉村文化復興的案例。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百年歷史的鄉村是如何進行文化保護並由此帶動鄉村產業振興的。

其實合掌村之所以出名,其最主要特點首先還是風景如畫。我們看下圖即可知道。這裡的屋舍與稻田掩映成畫,極具桃花源般的神韻。除了田園美景,合掌村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對民俗傳統的承繼,這一點上值得中國業界廣泛學習借鑒。

其實早年我們參與的中國小鎮爆品專案拈花灣的屋頂結構,就是充分參考了合掌村的神韻。那種高大的茅草坡屋頂的風貌與傳統,就是這裡最重要的建築符號。

下面我們來看合掌村在文化傳承方面的具體措施。

1高度重視原生建築的保護

為妥善保護合掌村獨有的自然環境與開發景觀資源,合掌村村民自發成立了”白川鄉合掌村集落自然保護協會“,制定了白川鄉的《住民憲法》,規定了合掌村建築、土地、耕地、山林、樹木”不許販賣、不許出租、不許毀壞“的”三不”原則。協會還制定了《景觀保護基準》,針對景觀開發中的改造建築、新增建築、新增看板、鋪路、新增設施等都做了具體規定。

同時,考慮到景觀材料、色彩、高度、造型對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協會要求合掌村內凡有要改造或新建住房,都必須事先提交房屋外形的建築效果圖和工程圖,說明材料、色彩、外形和高度,得到批准後才能動工。有“白川鄉合掌村落自然環境保護協會”的把關,使得合掌村的整體建築風貌和景觀環境一直保存完好。

2充分挖掘傳統民俗文化並跟旅遊有機結合

為增加旅遊的項目,白川鄉合掌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具有本地鄉土特色的內容,他們充分挖掘以祈求神來保護村長、道路安全為題材的傳統節日——“濁酒節”。節日時合掌建築門前張燈結綵,村民都來參與和慶祝節日,節日的趣味性也成為吸引遊客觀賞的重要內容。除大型節日慶典外,村民們還組織富有當地傳統特色的民歌歌謠表演。把傳統手工插秧,邊唱秧歌邊勞作的方式作為一種觀光專案,遊客都可參與,體驗勞動的歡樂。

3建立民俗博物館營造生態景觀

一些村民移居城市後,房屋出現了空置,為此,當地協會針對空屋進行了“合掌民家園”的精心規劃設計,院落的佈局,室內的展示等都力圖遵循歷史原狀,使之成為展現當地古老農業生產和生活用具的民俗博物館。

自然與合掌建築結合而成的“合掌民家園”博物館是數棟合掌建築和周邊自然環境結合的美麗小村莊。合掌建築與日本園林相結合,構成了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鄉村景觀。博物館內展示了合掌村茅草屋建築的結構、材料以及建構的方法。這樣獨具創意的文化博物館及其周邊自然美麗的景觀自然得到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的高度評價。

4生態旅遊、傳統農業、民宿產業協同發展

為提高整體經濟效益,白川鄉積極主動制定了有關農副產品的發展政策,涵蓋了各類農作物種植和家禽養殖等。這些農業生產項目均在旅遊區中,既是農耕農事活動地又是旅遊觀光點。白川鄉還把當地農副產品以及加工的健康食品與旅遊直接掛鉤,使遊客在觀賞的同時品嘗當地新鮮農產品,還可以將有機農產品購 回家。這種因地制宜,就地消化農產品的銷售方法,減少了運輸及人力成本,使當地農民和遊客雙雙收益。

隨著旅客越來越多,留宿過夜、享受農家生活的客人也隨之增多。為迎合遊客的居住習慣,對合掌屋室內做了改裝,建築外形不變,內裝基本都是現代化家庭設施,在全新的現代家庭環境中,依然保留了一些客觀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民具和農村過去的鄉土玩具,遊客在旅居中能感受農村生活的樸實與溫馨。

決戰鄉村開發與運營

四大操作要點

縱觀上述項目,我們從“綠色矽谷”神山町到“夢幻鄉村”合掌村,期間分別經歷了科技產業、歷史古村旅遊、生態村落旅遊、現代農業、康養產業、文化保護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開發與應用。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看似核心產業和開發重點各不相同,但在文化、生態、歷史遺跡、旅遊場景與體驗等方面的開發策略是基本一致的。經過總結,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❶ 精准選定產業方向,真正做到一村一品。高科技、農業產業化、旅遊、康養、文化藝術等,每一個鄉村都有其側重的產業門類,這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基礎。沒有產業,莫談振興。產業的選擇就是在於八個字:因地制宜,比較優勢。別無他法。這點是後續所有操作的前提條件。

❷ IP資源塑造,做足旅遊體驗。即通過保留鄉村原有的生態自然環境,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再造和保護。臺灣桃米村,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將青蛙和蜻蜓的文章做大做足,就是IP資源塑造的最典型例證。

鄉村旅遊體驗包括農事活動體驗、採摘體驗、親子牧場、科普農業、傳統民俗、手工作坊、非遺文化等,這些體驗活動的良性開發利用能極大的滿足旅遊客群的鄉野旅遊的情感訴求,提高鄉村旅遊口碑。如合掌村通過農事活動與文旅板塊的開發與互融互通,很好的將農業發展與文旅體驗進行了結合,最大程度的提升遊客旅遊體驗。

❸ 場景的鄉土化和文化的振興與重塑。鄉村場景包括鄉村保留的古樹、古橋、古宅、石磨、山脈、籬笆等生態景觀,以及鄉民的衣著風格、民間習俗、耕種方式、民族表演等行為模式。上文中的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在生態景觀及民間習俗方面的鄉土化保護堪稱業界典範。在古樸的表皮下,引進新興的文創、餐飲和民宿業態。通過全新的設計、科技、文化手段,展示鄉村文化,這點至關重要。

❹ 構建合理的商業模型。民宿的經營、農業旅遊項目門票的收取、餐飲業的配套、農業產品的銷售,這些都是鄉村開發的盈利點。合理設計投資模式,將政府資金、社會資本合理結合,形成短中長期的資本進入和退出策略,這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途徑。

農旅專案要策劃、要規劃、要設計等怎麼辦?可以搜索一諾規劃公司相關資訊。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由一諾規劃是旅遊規劃與休閒農業設計引領者(旅遊、農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園區、美麗鄉村、景觀建築等專案策劃、規劃、設計等一站式服務)、農旅產業生態圈智創(平臺)企業,農旅產業IP化智造方,國內實戰型和創新型一站式規劃設計專業提供商整理編輯,轉載需注明!部分圖文來源於互聯網及公眾平臺,內容僅供各位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