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閹割後的快手,依舊比抖音堅挺

最近, 監管很嚴厲, 不少 App 被下架甚至關停。

遲早的事兒。

這兩年, 用戶的注意力一步步從傳統的報紙、雜誌、電視轉移到資訊、短視頻、網綜。

線下的監管轉移到線上, 是必然。

這一波監管裡, 回應動作最實在的是快手。 產品首頁, CEO 親自道歉, 誠意滿滿。

宿華是個極度理性和克制的人, 我相信這些不是秀姿態, 他一定想明白了演算法與價值觀的關係:「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演算法」。

不只是演算法,

運營也需要價值觀的指導。 嘩眾取寵的擦邊活動, 是決策成本最低, 收效看起來最好的方案, 最終演變成秀下限的比拼, 吸引來一批圍觀的吃瓜群眾, 吃完就走。 而對品牌的傷害, 卻是持續的。

差的運營, 讓人想逃離;好的運營, 讓人想參與;神一般的運營, 讓你毫無感知。 抖音的運營很棒, 而快手, 它是運營的極致。

17 年我做短視頻業務的時候, 一天刷 3 個小時快手, 越刷越佩服。 它真的跟一個社會一樣, 細節錯落有致, 整體混沌無形, 一天就讓你看盡人生百態。

更重要的是, 這樣複雜的生態, 產品卻這麼極簡, 你還楞是找不到點運營的影子, 這太牛逼了。

很多人喜歡拿抖音和快手做對比, 其實他倆根本不在一個維度。

看產品, 要看內核

1)抖音的內核是觀看

全屏高清, 隱藏評論, 通過極強的運營生產超優質內容, 集中分發頭部內容。 一切都是為了極致的觀看體驗。

你不需要動腦, 不需要關注誰, 不需要評論, 只要不斷的上劃就可以了。

是不是很眼熟?沒錯, 抖音是視頻版的今日頭條。

頭條通過抖音, 完成了內容形式、體系和人群的升級。

① 形式:從圖文升級到短視頻, 這是大趨勢。

② 體系:頭條最初靠抓取內容, 遭到行業抵制, 後來砸了不少錢做內容體系, 成果也是差強人意, 更多產品只是把它當成一個內容分發管道。

抖音成立之初就堅持自生產, 幾千塊一個短視頻, 專人導演, 專人拍攝。 找了非常多的紅人和 MCN, 甚至拒絕機構入駐。 直到生態相對完備, 才大批引入機構帳號。

所以抖音在頭條內部一直就是 S 級項目, 張一鳴也極為重視。

但極致化的看, 必然導致內容過於精緻, 絕大多數人沒法生產, 讓網友們生產內容的激情無處釋放。 於是抖音產生了神評論文化。

我眼見著抖音從狙擊手文化(看跳熱舞小姐姐底褲的顏色), 變成歡迎收看《XXX》系列, 到現在的過山車大軍和赤赤大軍。

基於同樣的理由, 騰訊給了微視 30 億, 打抖音。

2)快手的內核是生產

所以快手的分發更加平權。 快手目前 1.2 億日活, 每天產生近千萬條視頻, 這個 UGC 在業內是頂級水準, 我第一次知道的時候, 驚為天人。

快手的同城模組, 占使用者時長的比例很大。 這說明相當比例的用戶, 是為了社交來的。 他們甚至還做了同城漫遊功能, 可以定位到任何城市, 看周圍人的生活。

看價值, 要懂商業邏輯

抖音和快手哪個更值錢呢?

如果我說快手, 很多人一定覺得瞎扯。

“明明是抖音好嗎?捧紅了奶茶店, 帶火了小豬佩奇, 甚至還有課程出來, 教大家如何做抖音號。 ”

這讓我想起半年前,我寫文章說共用單車血虧,一堆人說它未來想像空間大,可以給店鋪導流。現在摩拜虧到被收購了。

任何一個產品,只要你足夠發散,你都能想出一堆商業模式來。但只需要用常識判斷,你就知道哪些不靠譜。

比如抖音做短視頻電商靠譜麼?不靠譜。為了逃避無聊來消遣的流量,導入電商的轉化率一向很差。很多公眾號做自有電商幾個月的 GMV,還沒有自己一篇廣告的收入高。

抖音的核心收入只能是廣告。

廣告 = 單價 * 用戶市場(庫存)

快手的市場比抖音高一點點,但抖音的單價更高一些,這塊算抖音小勝。

但快手的直播收入,要比抖音高出太多了。

看兩個平臺的價值,別看頭部。抖音 6000w 用戶體量,這麼集中的分發,捧紅幾個商品,意料之中。

看哪兒呢?看腰部。這就好比兩個國家對比經濟實力,別看頂級富豪,要看中產的數量。

快手的腰部,比抖音腰部活得滋潤的多。

之前跟一個網紅小公司聊過,他們做直播做得太辛苦,轉向抖音。辛苦經營幾個月,拉粉絲到朋友圈賣貨、直播收打賞、接品牌廣告都試了,發現遠沒有之前做直播賺得多,最後果斷棄玩。

而快手上,直播收入絕大部分都在腰部。頭部 top10 主播,占整體流水不到 3%。做直播的朋友,應該明白這個數字的可怕。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因為一切變現,本質都是在消費用戶或者粉絲關係。

抖音的粉絲關係極弱。

相比之下,快手的粉絲關係強得多,也密集得多。更強的粉絲關係,讓快手達人通過直播就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抖音的直播卻沒做起來。

這才叫商業邏輯。

看前景,要看商業趨勢

是不是很奇怪?抖音這麼強的運營都沒辦法搞定的粉絲關係,快手幾乎 0 運營卻做到了?

因為創始人厲害?產品功力強?團隊基因?

今天給大家另一個視角。

本質上,大成的產品,都會趕上一個乃至幾個大勢。這就跟人一樣,辛苦工作十年,不如一波房價或者比特幣。

比如拼多多,趕上了 2 個大勢:

快手是罕見的趕上 3 個大勢的產品!

而抖音,只趕上了一個大勢:

但背靠頭條的綜合能力,抖音依然跑得足夠快。

什麼是綜合能力呢?舉個例子,短視頻領域,清晰度和視頻載入速度,是個天然矛盾。但抖音的全屏高清視頻,仍然載入速度很快。

看競爭,要看核心壁壘

寫到這忽然有一個感慨。

其實你每天都會聽到各樣的人,說各樣的話。說多了,就變成了行業風向。

但其實都在說的,往往都是假的。

比如風控是現金貸的核心壁壘麼?不是。其實各家風控相差也就百分之幾,稍微漲點利息,就回來了。

拼多多就是靠拼團賣低價起家的?沒啥了不起?那為什麼其他家沒靠拼團做起來呢?拼多多對拼團的理解,要比其他玩家深刻太多。

打卡都被玩爛了?薄荷閱讀靠打卡將用戶成本降低了非常多。

趣頭條就靠現金補貼?你瞭解它的變現能力和反作弊能力嗎?

如果你想真的看懂一些東西,學到一點本事,你一定要靠自己的體驗、感受和思考。

比如想看懂快手?先刷一個月再說。

刷完你就會發現,快手真的不低俗。沒有產品能靠低俗成長到 1.2 億的 DAU。

熱鬧的背後,是無聊。

交流的背後,是孤獨。

抖音聚焦內容,消解無聊時光;快手則建立連結,共度孤獨人生。

這讓我想起半年前,我寫文章說共用單車血虧,一堆人說它未來想像空間大,可以給店鋪導流。現在摩拜虧到被收購了。

任何一個產品,只要你足夠發散,你都能想出一堆商業模式來。但只需要用常識判斷,你就知道哪些不靠譜。

比如抖音做短視頻電商靠譜麼?不靠譜。為了逃避無聊來消遣的流量,導入電商的轉化率一向很差。很多公眾號做自有電商幾個月的 GMV,還沒有自己一篇廣告的收入高。

抖音的核心收入只能是廣告。

廣告 = 單價 * 用戶市場(庫存)

快手的市場比抖音高一點點,但抖音的單價更高一些,這塊算抖音小勝。

但快手的直播收入,要比抖音高出太多了。

看兩個平臺的價值,別看頭部。抖音 6000w 用戶體量,這麼集中的分發,捧紅幾個商品,意料之中。

看哪兒呢?看腰部。這就好比兩個國家對比經濟實力,別看頂級富豪,要看中產的數量。

快手的腰部,比抖音腰部活得滋潤的多。

之前跟一個網紅小公司聊過,他們做直播做得太辛苦,轉向抖音。辛苦經營幾個月,拉粉絲到朋友圈賣貨、直播收打賞、接品牌廣告都試了,發現遠沒有之前做直播賺得多,最後果斷棄玩。

而快手上,直播收入絕大部分都在腰部。頭部 top10 主播,占整體流水不到 3%。做直播的朋友,應該明白這個數字的可怕。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因為一切變現,本質都是在消費用戶或者粉絲關係。

抖音的粉絲關係極弱。

相比之下,快手的粉絲關係強得多,也密集得多。更強的粉絲關係,讓快手達人通過直播就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抖音的直播卻沒做起來。

這才叫商業邏輯。

看前景,要看商業趨勢

是不是很奇怪?抖音這麼強的運營都沒辦法搞定的粉絲關係,快手幾乎 0 運營卻做到了?

因為創始人厲害?產品功力強?團隊基因?

今天給大家另一個視角。

本質上,大成的產品,都會趕上一個乃至幾個大勢。這就跟人一樣,辛苦工作十年,不如一波房價或者比特幣。

比如拼多多,趕上了 2 個大勢:

快手是罕見的趕上 3 個大勢的產品!

而抖音,只趕上了一個大勢:

但背靠頭條的綜合能力,抖音依然跑得足夠快。

什麼是綜合能力呢?舉個例子,短視頻領域,清晰度和視頻載入速度,是個天然矛盾。但抖音的全屏高清視頻,仍然載入速度很快。

看競爭,要看核心壁壘

寫到這忽然有一個感慨。

其實你每天都會聽到各樣的人,說各樣的話。說多了,就變成了行業風向。

但其實都在說的,往往都是假的。

比如風控是現金貸的核心壁壘麼?不是。其實各家風控相差也就百分之幾,稍微漲點利息,就回來了。

拼多多就是靠拼團賣低價起家的?沒啥了不起?那為什麼其他家沒靠拼團做起來呢?拼多多對拼團的理解,要比其他玩家深刻太多。

打卡都被玩爛了?薄荷閱讀靠打卡將用戶成本降低了非常多。

趣頭條就靠現金補貼?你瞭解它的變現能力和反作弊能力嗎?

如果你想真的看懂一些東西,學到一點本事,你一定要靠自己的體驗、感受和思考。

比如想看懂快手?先刷一個月再說。

刷完你就會發現,快手真的不低俗。沒有產品能靠低俗成長到 1.2 億的 DAU。

熱鬧的背後,是無聊。

交流的背後,是孤獨。

抖音聚焦內容,消解無聊時光;快手則建立連結,共度孤獨人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