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單縣中心醫院一例雙微導管技術急診介入栓塞顱內動脈瘤獲成功

單縣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為患者行手術治療

魯網菏澤4月28日訊4月23日, 單縣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成功完成了一例顱內動脈瘤急診介入栓塞術。

手術採用先進的雙微導管技術, 該技術避免了急診顱內支架植入, 避免了支架植入後的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 減少了病人痛苦, 降低了患者經濟花費, 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患者為63歲女性, 因突發劇烈頭痛1天入院, 臨床查體存在頸項強直, 顱腦CT檢查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 依據臨床經驗, 此類患者多由顱內動脈瘤破裂所致。 顱內動脈瘤俗稱“顱內不定時炸彈”, 一旦破裂具有較高的致死致殘率, 發病後病情進展極為兇險。 動脈瘤的二次破裂和不良臨床預後存在高度相關性, 及時手術處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該院神經外科接診該患者後, 曹明志主任醫師仔細診查患者的臨床體征和影像資料, 迅速聯繫導管室、麻醉科,

當日給患者進行急診腦血管造影備介入栓塞手術。 手術團隊由曹明志主任醫師主持, 豐濤主治醫師、黃永、高偉明副主任技師、劉敏及楊潔主管護師參與配合完成。 首先行腦血管造影檢查明確為右側後交通動脈瘤, 證實了術前的判斷。 動脈瘤存在分葉及假性成分, 瘤壁菲薄, 為再破裂的高危因素, 病人生命危在旦夕。 單純栓塞難以將彈簧圈均勻緻密的分佈在動脈瘤內, 但急診放置支架又面臨諸多問題:抗血小板藥物準備不足、術中急性血栓形成風險、經濟花費巨大、術後需要終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等等。 在充分權衡利弊及風險後, 曹明志主任醫師毅然決定不放置支架, 採用操作難度更大的雙微導管技術。
該技術需要將兩個微導管通過精准的塑形, 準確放置在動脈瘤的兩個分葉內, 角度偏差不超過2毫米。 手術過程艱辛複雜, 經歷了迂曲動脈條件下的通路建立、動脈痙攣的術中解除、雙微導管的精准塑形、彈簧圈的緻密填塞幾個關鍵步驟, 經腦血管造影提示動脈瘤逐漸不再顯影, 顱內的“炸彈”被小心翼翼的“拆除”。 經術後的顱腦CT複查, 蛛網膜下腔出血無明顯增加, 患者的各項體征均趨於平穩, 患者已轉危為安。

據曹明志主任介紹, 雙微導管技術是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中將兩根微導管同時精准超選於動脈瘤腔內, 通過這兩根微導管交替送入彈簧圈, 觀察彈簧圈穩定後再解脫。 利用交互編織的彈簧圈在動脈瘤腔內的穩定性,

使彈簧圈不易突入載瘤動脈, 從而避免了急診支架植入的諸多弊端。 該類手術的開展, 展示了單縣中心醫院神經外科處理複雜疑難腦血管病的強大能力, 而先進的診療技術必將惠及更多的域內患者。 (通訊員 劉朝暉 鍾睿 豐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