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碩士生導師、大連市勞模……,他卻最在意和平鄉小學老師的頭銜

他宿舍裡最值錢的物件是女兒買的冰箱和洗衣機。

2015年, 已經退休的他, 拎著一個皮箱,從5000裡外的現代化濱海城市大連, 奔赴西南山區,

到達貴州銅仁, 開始山村支教生活。

寒暑更迭, 3年時間裡, 除住在學校的教職工宿舍外, 他沒拿任何報酬, 交通費、生活費全部自理。

62歲的他是東北人, 有若干頭銜, 大連交通大學數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大連市勞模、優秀教師……但是他說, “碧江區和平鄉中心小學老師”才是他最在意的頭銜。

他的妻子是一名副教授, 女兒是博士。 退休後, 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他, 卻選擇到千里之外的偏遠山區支教。

他, 就是從大連交通大學教授到貴州山村教師的萬維明。

銅仁地處武陵山區腹地, 是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 是貴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數十年的教育生涯, 讓萬維明意識到教育改變命運的重要性, 10多年前, 萬維明就盤算好退休後要到邊遠山區支教, 為國家和地方培育有用人才。

從大學教授到山村小學教師

和平鄉是我市的高溫區, 夏季炎熱時間長。 這位身高1米8的東北大漢, 在一開始支教的半個學期內, 不適應貴州山區的氣候和飲食, 一下子瘦了17斤。

但是, 他卻樂在其中, 2016年2月從大連交通大學退休後, 他成為了我市碧江區和平中心小學四年級的一名教師。 “這裡山清水秀, 空氣好, 現在我已經完全適應了這裡的生活。 ”萬維明說。

“教書, 不是為了教課本上加減乘除那點東西。 不僅要教他們知識, 更要教他們思維、思考方式。 ”萬維明說,

老師的眼界和層次對處於啟蒙階段的小學生影響很大。

大學教授教小學生, 可以更好地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思考、聯想、創新的好習慣。 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的萬維明一邊教學, 一邊研究小學生成長規律, 將啟發式教學融入課堂。

支教期間, 他發現班上有4名同學表現出較高的數學天賦, 經過20多天的細心輔導和訓練, 在“第六屆海峽兩岸數學邀請賽銅仁賽區選拔賽”中, 1人獲得一等獎、1人獲得優勝獎, 這在和平中心小學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孩子眼中最慈祥的“留守爺爺”

“山區的孩子智商並不差, 差距在早期的啟蒙教育, 農村孩子有很大的潛力, 教育扶貧, 不能簡單地給錢、給物。 ”萬維明坦言。

“在支教前, 我曾反復做了思想準備, 認為支教地方一定很艱苦, 可能會不通路、不通電, 甚至吃不上熱飯”。 萬維明說, 到了這裡才發現, 這種“老觀念”必須得改變了。

現在農村最漂亮的建築就是學校, 交通、通訊等條件也在加快改善, 來之前的擔憂都是多餘的, 農村學校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優質的師資力量。 “我這裡生活很方便,過得很快樂。”萬維明這樣說道。

和平中心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小學,學生多為留守兒童。萬維明所帶班級的30個孩子中,有7個沒有媽媽,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最差的連加減法都還不會。

為了讓每個孩子都吸收到知識養料,激發出孩子們的潛力,萬維明因材施教,每週一、三晚自習時間,為吸收能力強的學生“加餐”,進行數學競賽輔導。

周日,步行十幾裡路去家訪,看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補習功課,幫助他們消化課堂上的知識。“基礎教育非常重要,基礎不牢固,以後學習和工作會有許多先天不足。”萬維明說。

在孩子們的眼中,他早已成為慈祥的“爺爺”......

學生的進步是他最快樂的源泉

當別人都忙著去外面的世界,他卻留在山裡守著這些學生,艱苦的支教生活並沒有讓這位60多歲的老教師打退堂鼓。

和平鄉和平中心小學已經成了萬維明的第二個家。妻子每年都要來這裡幾趟,給萬維明幫忙。

“當孩子們課間爭相拉著你的手時,你就知道他們多麼需要愛。”萬維明說,他也曾半開玩笑說自己是“留守教師”,如果身體條件允許,送完這屆孩子畢業後,準備從三年級起,再帶一屆。

當萬維明紮根鄉村小學、義務支教的故事在網上流傳時,26.5萬人次參與互動,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想像萬維明一樣,到山區支教,一位網友留言說:萬老師在學校裡不僅是教師,還是理髮師、醫生、孩子爺爺……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各盡所能。”萬維明說。希望有關部門能搭建支教資訊溝通平臺,讓更多的離退休教師改變觀念,還有意願支教的年輕人,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入到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中,為貧困山區孩子帶來更多走出大山的希望。(文波 肖詠 文/圖)

“我這裡生活很方便,過得很快樂。”萬維明這樣說道。

和平中心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小學,學生多為留守兒童。萬維明所帶班級的30個孩子中,有7個沒有媽媽,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最差的連加減法都還不會。

為了讓每個孩子都吸收到知識養料,激發出孩子們的潛力,萬維明因材施教,每週一、三晚自習時間,為吸收能力強的學生“加餐”,進行數學競賽輔導。

周日,步行十幾裡路去家訪,看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補習功課,幫助他們消化課堂上的知識。“基礎教育非常重要,基礎不牢固,以後學習和工作會有許多先天不足。”萬維明說。

在孩子們的眼中,他早已成為慈祥的“爺爺”......

學生的進步是他最快樂的源泉

當別人都忙著去外面的世界,他卻留在山裡守著這些學生,艱苦的支教生活並沒有讓這位60多歲的老教師打退堂鼓。

和平鄉和平中心小學已經成了萬維明的第二個家。妻子每年都要來這裡幾趟,給萬維明幫忙。

“當孩子們課間爭相拉著你的手時,你就知道他們多麼需要愛。”萬維明說,他也曾半開玩笑說自己是“留守教師”,如果身體條件允許,送完這屆孩子畢業後,準備從三年級起,再帶一屆。

當萬維明紮根鄉村小學、義務支教的故事在網上流傳時,26.5萬人次參與互動,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想像萬維明一樣,到山區支教,一位網友留言說:萬老師在學校裡不僅是教師,還是理髮師、醫生、孩子爺爺……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各盡所能。”萬維明說。希望有關部門能搭建支教資訊溝通平臺,讓更多的離退休教師改變觀念,還有意願支教的年輕人,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入到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中,為貧困山區孩子帶來更多走出大山的希望。(文波 肖詠 文/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