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甘為脫貧致富“牛”

在甘肅通渭縣李店鄉, 一提起王金麗, 當地的村民個個豎起大拇指:這個養牛的女人了不起!

王金麗是李店鄉第一個養奶牛的人。 2004年秋天, 在新疆打工摘棉花的王金麗, 偶然看到周圍住戶排隊打鮮奶, 這個場景深深觸動了她。 “當時我們通渭縣很少有人喝過鮮牛奶。 ”這讓王金麗看到了巨大商機。 回鄉後, 她從親戚朋友處籌到1萬元現金, 買了一頭奶牛, 從此走上了養殖路。

作為當地唯一的供應商, 王金麗的鮮牛奶主要供應給當地中小學生和老人, 一度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 在奶牛養殖逐漸形成氣候的同時,

王金麗又看到了肉牛市場比奶牛市場更加良好的前景。 但是要轉型, 手裡的錢遠遠不夠。 從來沒有貸過款的王金麗, 找到縣農行, 憑著自己良好的信譽和真誠, 獲得了10萬元惠農貸款, 買進15頭黃牛犢。 育肥後每頭1萬元的收入讓她嘗到了甜頭。

隨後, 王金麗又申請20萬元惠農貸款擴建養殖場, 新建了500立方米青貯窖, 引進了30頭架子牛, 改變了家庭小作坊式的飼養和經營方式, 逐步向專業化、產業化養殖發展。 到2013年, 養殖場內肉牛正常存欄達100多頭。 規模上去了, 可是存欄的肉牛都是生長緩慢的老品種, 養殖效益較低。 於是, 體會到創業樂趣的王金麗又膽大了一回, 毅然淘汰老品種肉牛, 從當地一家大企業引進了80頭生長快、產肉率高的西門塔爾牛。

創業成功後, 王金麗有了更高目標, 帶領鄉親們一起幹。 2010年, 王金麗帶頭組建了通渭縣金麗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 2012年又組建了通渭縣金麗肉牛肉羊養殖技術協會, 推行“合作社+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 帶領周邊農戶發展牛羊養殖。 2015年, 金麗合作社被評為甘肅省級示範農業專業合作社。

據李店鄉李店村黨支部書記溫獻民介紹, 合作社負責為會員及周邊農戶提供養殖技術、肉牛肉羊繁殖購銷服務和“四統一分”服務。 “統一提供技術、統一疫病防治、統一養殖品種、統一銷售和分戶飼養模式, 使得養殖成本明顯降低, 養殖效益顯著提高。 ”溫獻民說, 根據村委會的統計, 加入養殖協會的會員與非會員相比,

戶均年收入增加兩萬多元。

從一個外出務工農家女, 到返鄉創業的養牛大戶, 王金麗一路走來離不開農行的信貸支持。 2013年, 王金麗申請到通渭縣農行一筆80萬元的貸款, 加快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步伐, 也讓合作社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的能力變得更強了。 目前, 合作社社員的肉牛存欄900多頭, 肉羊存欄4000多隻, 年出欄肉牛1200多頭、出欄肉羊8000多隻, 年銷售額近1300萬元。

“沒有金麗合作社的帶動, 我上哪裡找這麼好的脫貧門路?”正在自家圈舍忙著給牛添飼料的李店村村民李彥斌, 就是通過加入合作社發展起來的養牛大戶, 他從一開始毫無經驗到現在共養殖了20多頭牛、100多隻羊, 年均收入10萬多元。

為了降低貧困戶的養殖風險, 王金麗給貧困戶投放懷犢良種母牛,

讓貧困戶能在短期內做到品種改良, 立見效益, 還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貧困農戶無償提供技術服務, 無償給予技術培訓。 對貧困戶的玉米和玉米秸稈在高於市場價的基礎上訂單收購, 優先收購, 每年給貧困戶一個定心丸。 目前, 王金麗和她的合作社已經帶動700多戶貧困戶通過養殖脫了貧。

近5年來, 王金麗先後接待了通渭縣以及周邊的安定區、隴西縣、甘穀縣、會寧縣和靜寧縣等貧困縣區2000多名有養殖意向的農民考察觀摩, 為他們提供了850頭良種肉牛、1200只良種肉羊。 目前, 在王金麗的帶動下, 已有350多人建成了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 成為當地的養殖大戶、致富帶頭人。

“我的養殖場規模還不夠大,

我們的合作社實力還不夠強, 我們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王金麗的奮鬥步伐仍然在繼續。 她表示, 今後合作社將繼續完善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 把一些農戶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延伸發展多種產業。 “我計畫打造休閒牧業農莊, 在為遊客提供觀光、休閒、度假等服務的同時, 讓遊客親身感受牧業景觀, 瞭解養殖文化, 學習牧業知識, 參與牧業生產活動。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