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臺灣無樁共用單車為何舉步維艱 “停在哪”成難題

有關臺灣的公共自行車, 臺北街頭是這樣一幅畫面:UBike自行車停放處, 偶爾會見到幾輛oBike共用單車停放在其中。

UBike是在臺灣普及多年的公共自行車, 它有固定的停取車點, 有自己的樁位。 oBike類似大陸近年來十分火爆的共用單車, 不需要固定樁位元。

其實, 記者去年上半年已在臺北看到oBike, 當時心想, 是不是臺灣也將迎來共用單車的大發展?然而一年過去, 臺灣的共用單車依然還是那“零星的幾輛”。

去年7月, 新北市政府交通部門表示, 共用單車oBike因涉及違規停放, 要求oBike公司在1周內領回4500多輛單車, 並繳交拖吊費用120多萬元新臺幣。

這一罰讓原本看好臺灣市場的oBike公司馬上泄了氣。 新北市交通部門據說要研究共用單車治理條例, 但是, 一年快過去了, 相關條例仍沒有出來。 無所適從的oBike公司只能將共用單車停放在UBike的樁位旁邊。 而共用單車一旦只能停在某個固定的地點, 其靈活性與自由度就大大降低。

在臺北街頭, 還隨處可見一些白色的長方形停車位, 但那是專為臺北市上百萬輛摩托車準備的。 記者問過幾位元臺灣“機車族”, 是否願意讓共用單車與機車共用停車位, 他們的回答都是“不願意”。

共用單車該停在哪?這在臺灣成了難題。

作為新生事物, 共用單車出現之初, 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不可否認, 它既是綠色交通工具, 又便利了民眾生活,

那為何不能給它一個“棲身之所”呢?至於如何讓共用單車的便利性與道路交通的有序性友好共存, 大陸已有不少經驗, 許多城市推出了有效措施, 島內不妨學習借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