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學生投身有溫度的“紅色物業”,收穫居民笑臉、稱讚

“待遇不低於當年同類大學畢業生平均工資標準, 落實‘五險一金’。 ”最近, 東湖高新區發佈“紅色物業”選聘大學生報名資訊, 在網路平臺接受報名, 公開招聘15名大學生。

去年以來, 為推動“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畫”, 武漢及各區集中選聘大學生進入公益性物業企業工作, 並組織市場化物業企業招聘優秀大學生。

2017年8月7日, 355名大學畢業生作為我市首批集中招聘的“紅色物業”大學生, 奔赴工作崗位。 之後, 相關工作持續推進。 截至去年底, 各區自主選聘420名黨員大學生進入公益性物業企業工作, 組織市場化物業企業招聘優秀大學生3500余名。

為促進武漢地區高校畢業生留下來、幹起來, 我市各區結合自身情況創新施策, 保障大學生成長、提供成長服務, 各區加大培訓力度, 建立“雙導師”培養模式等, 讓大學生迅速增強服務群眾的業務能力;同時注重強化政策保障, 並優先安排入住人才公寓;對表現優秀、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 在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招錄時予以優先考慮。

江岸區眾治公司“紅色物業”大學生張殿華是畢業于武漢大學的碩士生, 女友韓文豔畢業于西南大學, 去年, 他倆相約紮根社區工作至今, 並已在漢安家落戶。 張殿華說, “紅色物業”以黨建為引領, 推動物業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是我市重點工作, 意義重大。

武漢惜才愛才, 關注“紅色物業”大學生的成長、保障待遇, 令他倆堅定留漢決心。

“從事‘紅色物業’, 學會了解決群眾各類問題的本領。 ”工作于漢陽區二橋街的操偉說, 漢陽區推進“紅色物業”大學生成長導師制, 街道、社區幹部、党建專家帶領他們做調研, 傳授處理群眾糾紛和投訴問題的技巧, 令他們大長本事。

在這裡學會了做群眾工作

“居民的笑臉和稱讚越來越多”

“居民的笑臉和稱讚越來越多, 我越感覺這份工作有意義, 值得幹下去。 ”23日上午, 洪山區公益性物業公司洪投物業的“紅色物業”大學生孫鍇說。

28歲的東北小夥孫鍇, 是中南民族大學碩士畢業生, 工作8個多月, 親眼看到一個個社區因為“紅色物業”而變化巨大, 服務群眾的點點滴滴, 被他視作人生的寶貴財富。

去年的一個傍晚, 星光苑社區70多歲的“空巢老人”蘇傳娣來到物業辦公室, 一臉愁容。 原來, 她想請人把家裡一堆被拆解的櫃子櫃板重新組裝, 但無人接活。 孫鍇二話沒說, 叫上同事去了老人家。 兩個毫無傢俱裝配經驗的大男孩硬著頭皮,

拿起工具擺弄起來。 櫃板拆了裝, 裝了拆, 折騰到晚上10點, 才將櫃子安裝好, 兩人汗濕衣衫。 蘇傳娣老人心裡樂開了花, 第二天寫了感謝信送到物業公司。

與群眾朝夕相處的工作, 讓孫鍇對“紅色物業”感悟更深了:“就是要發揮年輕黨員的作用, 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到群眾身邊, 成為黨的工作隊。 ”

前不久, 孫鍇參與社區電動車整治, 勸阻居民圖方便、在樓棟門口充電, 一度收效甚微。 他反復思考, 尋找對策, 最後與團隊拿出解決方案:設置封閉電動車棚, 安裝收費較低的充電樁, 並印發電動車充電引發火災事故的海報, 一一入戶宣傳, 舉措收效明顯。 “工作讓我學會怎樣做群眾工作:空說不如實幹, 換位思考, 用心用情,

解決實際問題, 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

“武漢有優厚的創業就業政策, 周到的人才服務和舉措, 在這個城市工作生活有前途、有保障。 ”孫鍇說, 他有很多同學在別的城市搞社區工作, 他打算將武漢打造“紅色物業”、培育大學生物業骨幹隊伍的資訊傳遞出去, 鼓勵他們回來, 一起接管更多老舊社區。 “這是一片能讓我們施展才華的熱土, 我想在這裡、在‘紅色物業’中證明自己的價值!”

與八旬老人“結親”急群眾之所急

女碩士劉瑩感歎工作有溫度有魅力

“我們樓道裡的感應燈壞了。”“好的,馬上安排。”23日清早,接到居民反映的問題後,漢陽區路橋社區“紅色物業”大學生劉瑩迅速記錄,回饋給公司。劉瑩說,這是“八點晨步法”,每天早晨巡視,解決資訊不通暢的問題。

劉瑩是畢業于中南民族大學的碩士生,工作于漢陽區公益性物業公司正陽物業,任路橋社區專案部副經理,入職8個月,她越幹越愛。“鍛煉與人打交道的能力、磨練耐性和抗壓能力,這份工作非常有魅力。”

漢陽區試點“結對認親”服務,劉瑩與路橋社區84歲的任夢恒老人“結親”。任夢恒老伴去世不久,獨居,患有高血壓,曾經在夜間發病危及生命。劉瑩平時注意加強跟蹤瞭解,定期上門為老人打掃衛生、洗衣買菜,任夢恒感動地說:“我又多了一個女兒,貼心得很啊!”劉瑩說,“結親”後,能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急群眾之所急,還能鍛煉應急應變能力和處亂不驚的心態。

劉瑩說,漢陽區推行成長雙導師制,在工作中遇到難題,隨時可得到導師指導,令她受益匪淺。

前不久,路橋社區整修社區路面,需居民配合挪車。一位居民不願意,還與施工人員產生衝突。情急之下,劉瑩急忙叫來了她的成長導師、瓜堤社區副主任潘顯春。潘顯春與居民耐心交流,得知其擔心無處停車後,妥善安排了停車位,危機化解。事後,劉瑩感悟:“做群眾工作不能一味說教,要深入溝通,找到訴求點,真正解決他們的煩惱。”

“下周我就要結婚了,就要在武漢安家啦!”劉瑩高興地說,在武漢,她感受到濃濃的留才誠意,今年3月,在漢陽區委組織部的督辦下,她辦理落戶只用了3天;在武漢,她享受事業成就的欣慰,如今在社區,居民把她當親人,親切稱她“劉幫主”。“在這座有溫度的城市,我會繼續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下水管道堵塞 大家拿桶舀污水

大學生讓老舊社區一年變模樣

“小呂,謝謝你啊,上次幫我把廢紙搬下樓賣了。”“黃奶奶,不客氣啊,這是我們‘紅色物業’應該做的呀。”23日上午,礄口井南社區專案部保潔負責人、“紅色物業”大學生呂京鳳,照例在居民樓道巡察,七十多歲的黃奶奶熱情和她打著招呼。

“我大學在三峽大學學護理,之前在衛校工作,想不到吧?”27歲的呂京鳳撲閃著靈動的大眼睛,微笑著告訴記者,投身“紅色物業”還不到一年,但已堅定決心紮根這一行。

走進井南社區,記者看到,停車位元整齊劃一,新刷黑的柏油路乾淨平整,花壇裡的綠植鬱鬱蔥蔥,嶄新的“紅色文化走廊”、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牌,讓這兒充滿了“紅”的色彩和溫度。“‘紅色物業’進駐前的井南社區可不是這樣,樓道裡堆積雜物,樓頂上有不少違建,道路不平整。當時社區大部分居民等著拆遷,對我們這群大學生不抱什麼希望,把我們當成來‘混日子’的。”呂京鳳搖搖頭回憶過往。

去年,“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如火如荼展開,呂京鳳和另外5名大學生通過選聘,進入礄安物業公司,在老舊社區井南社區成立了高素質的“紅色物業”服務團隊。為改變井南社區當時的狀況,呂京鳳和她的小夥伴下了一番苦功,發揚“釘釘子”精神,卯足一口氣,深入基層:宣傳能手徐文靜開辦了社區微信公眾號“紅色井南”,社區的資訊,居民能第一時間查看;客服能手蘆溪入戶拜訪,全社區992戶居民,她每家每戶走訪了兩遍;安保能手關鍵熱心快腸,居民胡建秋老人家突然停電,他排查一兩個小時,找到鋁芯線出了問題,免費幫老人修理……

點滴小細節,慢慢打動了社區居民,一家家一戶戶由衷對這群“紅色物業”大學生點贊。一樓居民姜紅偉讚不絕口:“施工改造把我家門前的下水管道堵塞了,污水漫到了膝蓋,這群年輕人不怕髒不怕累,拿著桶接力舀污水,還幫著聯繫市政排水疏撈隊。”

“做好基層工作,深入貼近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每天都能在群眾中收穫幸福感。”呂京鳳說,武漢創新性地提出打造“紅色物業”,他們不僅是物業服務人員,也是党的基層工作隊,是党的政策宣傳員、困難群眾的服務員、鄰里糾紛的調解員,她在這裡看到了工作的方向。“我下個月就正式落戶武漢了,今年年底準備和男朋友結婚,我會紮根武漢,紮根‘紅色物業’。”(長江日報融媒體)

“我們樓道裡的感應燈壞了。”“好的,馬上安排。”23日清早,接到居民反映的問題後,漢陽區路橋社區“紅色物業”大學生劉瑩迅速記錄,回饋給公司。劉瑩說,這是“八點晨步法”,每天早晨巡視,解決資訊不通暢的問題。

劉瑩是畢業于中南民族大學的碩士生,工作于漢陽區公益性物業公司正陽物業,任路橋社區專案部副經理,入職8個月,她越幹越愛。“鍛煉與人打交道的能力、磨練耐性和抗壓能力,這份工作非常有魅力。”

漢陽區試點“結對認親”服務,劉瑩與路橋社區84歲的任夢恒老人“結親”。任夢恒老伴去世不久,獨居,患有高血壓,曾經在夜間發病危及生命。劉瑩平時注意加強跟蹤瞭解,定期上門為老人打掃衛生、洗衣買菜,任夢恒感動地說:“我又多了一個女兒,貼心得很啊!”劉瑩說,“結親”後,能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急群眾之所急,還能鍛煉應急應變能力和處亂不驚的心態。

劉瑩說,漢陽區推行成長雙導師制,在工作中遇到難題,隨時可得到導師指導,令她受益匪淺。

前不久,路橋社區整修社區路面,需居民配合挪車。一位居民不願意,還與施工人員產生衝突。情急之下,劉瑩急忙叫來了她的成長導師、瓜堤社區副主任潘顯春。潘顯春與居民耐心交流,得知其擔心無處停車後,妥善安排了停車位,危機化解。事後,劉瑩感悟:“做群眾工作不能一味說教,要深入溝通,找到訴求點,真正解決他們的煩惱。”

“下周我就要結婚了,就要在武漢安家啦!”劉瑩高興地說,在武漢,她感受到濃濃的留才誠意,今年3月,在漢陽區委組織部的督辦下,她辦理落戶只用了3天;在武漢,她享受事業成就的欣慰,如今在社區,居民把她當親人,親切稱她“劉幫主”。“在這座有溫度的城市,我會繼續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下水管道堵塞 大家拿桶舀污水

大學生讓老舊社區一年變模樣

“小呂,謝謝你啊,上次幫我把廢紙搬下樓賣了。”“黃奶奶,不客氣啊,這是我們‘紅色物業’應該做的呀。”23日上午,礄口井南社區專案部保潔負責人、“紅色物業”大學生呂京鳳,照例在居民樓道巡察,七十多歲的黃奶奶熱情和她打著招呼。

“我大學在三峽大學學護理,之前在衛校工作,想不到吧?”27歲的呂京鳳撲閃著靈動的大眼睛,微笑著告訴記者,投身“紅色物業”還不到一年,但已堅定決心紮根這一行。

走進井南社區,記者看到,停車位元整齊劃一,新刷黑的柏油路乾淨平整,花壇裡的綠植鬱鬱蔥蔥,嶄新的“紅色文化走廊”、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牌,讓這兒充滿了“紅”的色彩和溫度。“‘紅色物業’進駐前的井南社區可不是這樣,樓道裡堆積雜物,樓頂上有不少違建,道路不平整。當時社區大部分居民等著拆遷,對我們這群大學生不抱什麼希望,把我們當成來‘混日子’的。”呂京鳳搖搖頭回憶過往。

去年,“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如火如荼展開,呂京鳳和另外5名大學生通過選聘,進入礄安物業公司,在老舊社區井南社區成立了高素質的“紅色物業”服務團隊。為改變井南社區當時的狀況,呂京鳳和她的小夥伴下了一番苦功,發揚“釘釘子”精神,卯足一口氣,深入基層:宣傳能手徐文靜開辦了社區微信公眾號“紅色井南”,社區的資訊,居民能第一時間查看;客服能手蘆溪入戶拜訪,全社區992戶居民,她每家每戶走訪了兩遍;安保能手關鍵熱心快腸,居民胡建秋老人家突然停電,他排查一兩個小時,找到鋁芯線出了問題,免費幫老人修理……

點滴小細節,慢慢打動了社區居民,一家家一戶戶由衷對這群“紅色物業”大學生點贊。一樓居民姜紅偉讚不絕口:“施工改造把我家門前的下水管道堵塞了,污水漫到了膝蓋,這群年輕人不怕髒不怕累,拿著桶接力舀污水,還幫著聯繫市政排水疏撈隊。”

“做好基層工作,深入貼近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每天都能在群眾中收穫幸福感。”呂京鳳說,武漢創新性地提出打造“紅色物業”,他們不僅是物業服務人員,也是党的基層工作隊,是党的政策宣傳員、困難群眾的服務員、鄰里糾紛的調解員,她在這裡看到了工作的方向。“我下個月就正式落戶武漢了,今年年底準備和男朋友結婚,我會紮根武漢,紮根‘紅色物業’。”(長江日報融媒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