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漢打造城市公園美好生活共用空間:這裡的公園不一般

當下, 越來越多的公園打開了大門, 但不少社會問題也隨之產生——鍛煉爭搶地盤、騎車遛狗、廣場舞噪音等成為公園管理的難點。 針對這些無法回避的管理難題, 2014年起, 湖北省武漢市基於公園管理的公共屬性, 把服務品質的評價尺規交給公眾掌握, 嘗試面向社會公開選聘市民園長及志願者, 破解公園管理中的一些熱點、難點、焦點問題。

武漢植物園

“為了順應城市居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 根據武漢市共治、共用、共創城市治理工作格局的部署, 公園積極開展管理服務創新, 啟動城市公共空間。 ”武漢市委宣傳部部長李述永介紹, 武漢市組建了“武漢公園客”團隊, 策劃推出“美好生活共用空間”, 選聘市民園長和特邀管理員共410人次, 舉辦公園大課堂、公園美術館、生態花巢等開創性工作, 從引導市民參與管理、拓展自然教育功能、激發文化創意活力三個層面創新服務管理模式,

為市民提供全齡段、多維度、立體式公共服務, 將城市公園打造成為滿足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共治、共用、共創空間和精神家園。

武漢市民園長工作管理模式經住建部推介, 已經在廈門、長春、淄博等全國多個城市推廣, 同時被列為“武漢市文明城市建設十大工程2017年行動計畫”的特色志願服務專案。

市民園長改變公園管理

春天的武漢解放公園, 紫藤蘿、海棠花盛開, 遊客絡繹不絕, 除了公園的美景, 記者在這裡看到了更加引人注目的場景。 “我對這個城市非常有感情, 今天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歷。 ”在解放公園, 幾十位身著藍色志願者服裝的市民園長聚集在一起, 商討工作方法,

分享工作經歷, 互相學習公園應該如何管理。 位於公園一角的“市民園長之家”中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和笑語。 在武漢, 選拔市民園長做公園管理者的活動已經推行了4年。

“公園開放後, 設施破壞、環境衛生、噪音、寵物等問題隨之湧入園內, 公園從管理花草樹木過渡到進行社會管理, 這種角色轉變是全國公園面臨的共同問題。 於是, 我們做了一個嘗試, 將公園管理變為社會共治。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公園處處長唐聞說, “公園是一個公共空間, 它的管理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援, 只有實現群眾自治, 才能形成文明、可持續的狀態。 ”

寶島公園

寶島公園面積小, 周邊社區對於公園裡的噪音不堪其擾。 市民園長劉智修為此專門成立了銀髮護園隊, 他們在公園的巡邏起到了顯著作用, 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劉智修的帶領下, 寶島公園成為武漢市第一個完全實現自治化的公園。 公園管理人員成了內勤, 市民成為管理公園的主人。

龍王廟公園的市民園長董旺梅為解決噪音問題想出了新辦法。

她以跳舞愛好者的身份加入廣場舞隊伍, 與大家成為朋友之後進行了有效溝通, 把廣場舞噪音降了下來。 今年, 武漢市區各公園推出了市民園長協商日, 由市民園長牽頭, 幫助周邊居民協商解決公園內有爭議的問題。 今年1月, 董旺梅代表龍王廟公園向周圍居民、社區發出了邀請函, 在協商日聽取了30多個熱心群眾的意見。

市民園長推行以來, 公園內社會問題越來越少, 市民園長承擔的工作卻越來越多。 市民園長的人員構成也從熱心的退休人員, 發展到以負有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一代為主, 高校教師、媒體從業者、大學生都參與到公園治理中來。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局長周耕認為, 公園應該成為促進人與自然對話、推動文化傳承的地方,應堅守文化自信、傳播生態理念、弘揚綠色文化。公園的建設不是簡單地種樹,而是要把樹種到大家的心裡面。

公園成為大自然教科書

“月桂樹的葉子,撕開時可以聞到濃郁香味。其實曬乾後的它,就是調料中常用的香葉。”“我們在賞花時,怎麼辨別杏花和櫻花呢?大家可以看一下,櫻花花瓣上有一個小小的缺口。”記者在解放公園內,體驗了一場植物科普課程,而這樣的科普,每月都會在這裡舉辦多次。

環境好了,秩序好了,公園還能為周邊居民提供什麼?這是公園管理者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於是,在2016年1月17日,公園大課堂推出了第一課,課程採取眾籌的方式,武漢中心城區32個公園根據自身特點申報課題計畫,開展公園大課堂活動。活動開展的第一年,各公園報了一百多場活動,實際開展了一百一二十場,這些課程包括歷史人文、自然科普、手工、情感教育等主題。

每個季度公園會推出“植物導師課”,從公園大課堂中選拔對植物特別感興趣的學生,配備專業導師,並推出月季花扡插、美人蕉的兩栖生活等10個課題。2017年1月,鄭庭祺的奶奶在沙湖公園看見“第二季植物導師課”的海報,她主動幫助孩子報了名。在養護植物的過程中,鄭庭祺和植物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自從參加了公園大課堂的活動,鄭庭祺已經從一個害羞靦腆的小男孩,變成了開朗的、願意分享自己想法的孩子。

自推出公園大課堂公益科普活動以來,已累計在全市32家公園開講290多堂趣味橫生的自然科普、人文歷史、手工互動和親子體驗課程,5000多個家庭參與並樂在其中。現在武漢市區的32家公園裡,每週都有四五個公園同時舉辦公園大課堂活動。週末,武漢的孩子可以選擇去附近哪個公園、學習哪項課程。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宋榮說:“公園大課堂公益項目自創辦以來,深受武漢市民的青睞,並在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市民群體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公園大課堂成為武漢公園挖掘深度服務功能的生動實踐。公園首先對接和創造需求吸引中小學生,下一步還將推出“相遇吧”等活動把年輕人引進來,通過海選美術館館長,把有藝術專長的藝術家、從業者引進來,為市民提供人人參與、人人享受的平臺,使公園成為全齡段、多維度、立體式公共空間。

探索公園空間新定義

韓忠是湖北大學的老師,今年是他第二次當選為市民園長。治理水污染、帶領學生開設水科普課堂、傳承漢派菊花養植技藝,他的工作不僅使公園環境變好了,還為公園增添了文化氣息。今年,他還想帶他的學生,在公園進行湖北鄉土植物資源的普查工作,調研武漢市區公園內的鄉土植物狀況。

2018年1月9日,武漢市聯合長江日報舉辦了“全年齡友好型城市沙龍暨美好生活共用空間啟用”論壇活動。邀請中央媒體記者、阿裡巴巴公益基金會負責人以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本地高校知名學者參加,共議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思路。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鶴說:“武漢解放公園推出‘美好生活共用空間’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在這一項目中,‘共用’是價值觀,‘空間’是載體,‘美好生活’是目標。”

東湖綠道

“近幾年,武漢市城區公園所做的一些實驗性工作似乎是在重新定義公園這一特定公共空間的新需求。”唐聞說,公園大課堂、植物導師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對公園管理者來說是一種跨界,這些活動探究了公園在公民教育上的可能性;市民園長是在構建社會共治模式,滿足市民參政議政的權利。這些工作突破了公園固有的生態功能,在開放式空間裡,構建社會文明、文化傳播以及人與人友好的樣本。

“武漢市除了普通的市民公園之外,還有黃鶴樓公園等具有獨特文化意義的公園。黃鶴樓是武漢市的文化地標,對於這類公園,它們的文化包裝、公共參與度還不夠。”對於下一步的工作,周耕談道:“現在黃鶴樓公園中,已經成立了黃鶴書社,解放公園中也將建立武漢空戰陳列館,中山公園將恢復文化設施和歷史文化遺跡,如受降堂、張公亭、張公祠等,讓它們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得到彰顯,起到引領和示範的作用。公園應該成為促進人與自然對話、推動文化傳承的地方,應堅守文化自信,傳播生態理念,弘揚綠色文化。公園的建設不是簡單地種樹,而是要把樹種到大家的心裡面。”

阿裡巴巴公益基金秘書長王瑞合參觀後對共用空間及其包含的市民園長、公園大課堂等公益服務專案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很少的人創造了很大的奇跡”。

公園應該成為促進人與自然對話、推動文化傳承的地方,應堅守文化自信、傳播生態理念、弘揚綠色文化。公園的建設不是簡單地種樹,而是要把樹種到大家的心裡面。

公園成為大自然教科書

“月桂樹的葉子,撕開時可以聞到濃郁香味。其實曬乾後的它,就是調料中常用的香葉。”“我們在賞花時,怎麼辨別杏花和櫻花呢?大家可以看一下,櫻花花瓣上有一個小小的缺口。”記者在解放公園內,體驗了一場植物科普課程,而這樣的科普,每月都會在這裡舉辦多次。

環境好了,秩序好了,公園還能為周邊居民提供什麼?這是公園管理者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於是,在2016年1月17日,公園大課堂推出了第一課,課程採取眾籌的方式,武漢中心城區32個公園根據自身特點申報課題計畫,開展公園大課堂活動。活動開展的第一年,各公園報了一百多場活動,實際開展了一百一二十場,這些課程包括歷史人文、自然科普、手工、情感教育等主題。

每個季度公園會推出“植物導師課”,從公園大課堂中選拔對植物特別感興趣的學生,配備專業導師,並推出月季花扡插、美人蕉的兩栖生活等10個課題。2017年1月,鄭庭祺的奶奶在沙湖公園看見“第二季植物導師課”的海報,她主動幫助孩子報了名。在養護植物的過程中,鄭庭祺和植物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自從參加了公園大課堂的活動,鄭庭祺已經從一個害羞靦腆的小男孩,變成了開朗的、願意分享自己想法的孩子。

自推出公園大課堂公益科普活動以來,已累計在全市32家公園開講290多堂趣味橫生的自然科普、人文歷史、手工互動和親子體驗課程,5000多個家庭參與並樂在其中。現在武漢市區的32家公園裡,每週都有四五個公園同時舉辦公園大課堂活動。週末,武漢的孩子可以選擇去附近哪個公園、學習哪項課程。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宋榮說:“公園大課堂公益項目自創辦以來,深受武漢市民的青睞,並在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市民群體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公園大課堂成為武漢公園挖掘深度服務功能的生動實踐。公園首先對接和創造需求吸引中小學生,下一步還將推出“相遇吧”等活動把年輕人引進來,通過海選美術館館長,把有藝術專長的藝術家、從業者引進來,為市民提供人人參與、人人享受的平臺,使公園成為全齡段、多維度、立體式公共空間。

探索公園空間新定義

韓忠是湖北大學的老師,今年是他第二次當選為市民園長。治理水污染、帶領學生開設水科普課堂、傳承漢派菊花養植技藝,他的工作不僅使公園環境變好了,還為公園增添了文化氣息。今年,他還想帶他的學生,在公園進行湖北鄉土植物資源的普查工作,調研武漢市區公園內的鄉土植物狀況。

2018年1月9日,武漢市聯合長江日報舉辦了“全年齡友好型城市沙龍暨美好生活共用空間啟用”論壇活動。邀請中央媒體記者、阿裡巴巴公益基金會負責人以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本地高校知名學者參加,共議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思路。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鶴說:“武漢解放公園推出‘美好生活共用空間’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在這一項目中,‘共用’是價值觀,‘空間’是載體,‘美好生活’是目標。”

東湖綠道

“近幾年,武漢市城區公園所做的一些實驗性工作似乎是在重新定義公園這一特定公共空間的新需求。”唐聞說,公園大課堂、植物導師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對公園管理者來說是一種跨界,這些活動探究了公園在公民教育上的可能性;市民園長是在構建社會共治模式,滿足市民參政議政的權利。這些工作突破了公園固有的生態功能,在開放式空間裡,構建社會文明、文化傳播以及人與人友好的樣本。

“武漢市除了普通的市民公園之外,還有黃鶴樓公園等具有獨特文化意義的公園。黃鶴樓是武漢市的文化地標,對於這類公園,它們的文化包裝、公共參與度還不夠。”對於下一步的工作,周耕談道:“現在黃鶴樓公園中,已經成立了黃鶴書社,解放公園中也將建立武漢空戰陳列館,中山公園將恢復文化設施和歷史文化遺跡,如受降堂、張公亭、張公祠等,讓它們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得到彰顯,起到引領和示範的作用。公園應該成為促進人與自然對話、推動文化傳承的地方,應堅守文化自信,傳播生態理念,弘揚綠色文化。公園的建設不是簡單地種樹,而是要把樹種到大家的心裡面。”

阿裡巴巴公益基金秘書長王瑞合參觀後對共用空間及其包含的市民園長、公園大課堂等公益服務專案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很少的人創造了很大的奇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