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鴻茅事件看互聯網輿論黑沼到底困住了什麼?

近年來, 從製造企業到電商, 從手機、電視等家電再到醫藥產品, 整個商業圈受都到了輿論洗禮。 良好的輿論監督, 有利於企業更好的經營。 但是, 如果蓄意誇大甚至扭曲事實的輿論, 則會會嚴重影響市場的良性發展。 以最近的“鴻茅”事件來說, 一個傳承了300多年的中醫藥文化遺產, 一夜之間變成了要命的“毒酒”, 這是否屬實, 其實需要好好的推敲。

首先, 用西藥的標準審視中藥是否是科學的呢?原衛生部部長崔月犁之子張曉彤先生曾發出一種感慨, “我們正在見證中醫藥的消亡”。 中草藥現在存在的最大問題,

實際上是管理的西化和監管的西化。 中草藥是以藥性之偏糾正人體之偏, 用藥物的四氣五味、溫涼寒熱、酸苦甘辛鹹、升降沉浮來調整人體的不平衡, 而不是用它的化學成分。 所以用管理西醫西藥的理念去管理中醫中藥有待進一步研究。

我們順著專家的理念進行深層次的探索,

既然西藥與中藥是兩種體系, 那麼以西藥方法論認定中藥是有毒的, 這種觀念就非常值得商榷。 如果, 再用這樣的理論, 加大渲染向廣大的非專業人員灌輸認知, 意圖偏向引導, 則明顯不正確。 而這樣的行為, 則在當前的互聯網平臺上可以經常見到。

一般來說, 輿論熱點事件所得到的關注程度和事件本身的重要性並不匹配。 很多人可能只是借熱點事件發個聲音, 宣洩一下情緒。 但有些個體卻不一樣, 他們會深度挖掘潛在的利益點, 推動或激發廣泛的公眾情緒, 使熱點事件脫離原有的責任程度, 達到遠遠超出真實情況的影響。

從整體社會發展環境來審視輿論氛圍的營建, 偏離事實的負面資訊如果無限制擴大, 會對企業、市場, 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也會對民眾的日常帶來不利影響。

良好的輿論氛圍應該是批評與監督的一場良性對話, 而不是自說自話。 批評從來不是最終目的, 批評的目的是解決問題。

監督也只是一種手段, 最終目的是讓事件得到公正判決、問題得到妥善處理。 所以, 在提出批評意見之後仍保持理性, 批評者也要自覺接受批評與反駁。 但現在網路中, 違法、過激、錯誤等負面言論仍然時常發生, 顯然與我們真正需要的輿論氛圍相悖。

國家政府也在未來的工作規劃中指出, “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有害資訊、造謠生事的平臺”。 相關政策的指導預示“黑輿論”即將受到嚴格的壓制, 令人感到高興。 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 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同時, 在依法確保內容安全的前提下, 推進網路內容的“供給側改革”, 更平衡更充分地滿足新時代人們的資訊需求, 這也將是中國廣大企業的祈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