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奮鬥在新時代」米東區:科技興農 田野寫豐收

在長山子鎮的田間地頭, 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身影。 她穿行在大棚、稻田、菜園、試驗田, 常常滿臉灰塵, 頭髮淩亂。

“因為王琴給我們帶來的新品種、新技術,

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這是長山子鎮老百姓發自肺腑的話。

王琴是高級農藝師, 長山子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 自2000年任職以來, 她以鎮為家、身體力行, 以自己的專業優勢, 務實創新。 短短幾年, 長山子鎮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就成為能打硬仗、敢於啃硬骨頭的小分隊。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王琴說, 她喜歡食指和拇指捏碎泥土的感覺, 只要手一捏, 就知道土壤的屬性和成分。 因為經常捏泥土, 她的雙手皮膚越來越粗糙, 有時還會脫皮。

王琴夜以繼日忘我地工作著, 她堅持帶領專業技術骨幹走村入戶、查實情。 淩晨迎月上崗, 晚歸月影相隨。 如有農業新品種推廣時, 就同農民一起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保質保量完成農田試驗工作。 為了使幹部、職工隊伍更具凝聚力, 她把同事當作自己的親人, 問寒問暖, 關心備至;為了能讓專業好、技術強的骨幹發揮積極作用, 她經常主動為他們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解除後顧之憂。

長山子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肩負著19個村、63051畝農田技術推廣及管理工作。 內容多、面積大、分佈廣, 臨時機動任務隨時增加。 近年來, 王琴帶領農技人員克服種種困難, 在全鎮推廣蔬菜大棚“春提早、秋延晚”種植技術近4100畝, 每畝經濟收入可達8000-10000元;她率先提出了“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

將長山子鎮的農產品品種由多而雜向少而精發展, 節省了農田實驗經費;她在萬家梁村推廣複播黃瓜-辣椒技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每畝經濟收入可達5000-6000元;在15個村推廣水稻盤育機插20000多畝地, 每畝節約開支100元;在土窯子村推廣食用菌菌包栽培新技術, 食用菌產量從10公斤/平方提高到25公斤/平方, 每平方增加收入150元;在19個行政村推廣了水稻優質新品種3.2萬畝, 每畝增產100公斤稻穀, 增加收入321元/畝, 目前大面積種植的品種有新稻11號、遼梗371、新稻9號、糧香5號等;蔬菜、西甜瓜優質新品種10000畝, 種植的特色品種有“黑美人”馬鈴薯、紫薯、紫花生、特色番茄(春桃、千禧、金妃)、農友長茄、特色日本小黃瓜(阿信、黛玉)、特色小西瓜(華鈴、惠玲、小蘭、小玲)等優質蔬菜,
西甜瓜品種, 每畝增加收入1000元;引進特色蔬菜牛蒡, 每畝增加農民收入2000元;2014年配合烏魯木齊市農技推廣中心完成了辣椒品系試驗;推廣食用菌夏季種植新品種姬松茸20萬平方米, 有效解決了長山子鎮菇農夏季生產的難題, 全鎮種植結構調整有了較大進展, 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十多年來,王琴志在田野寫豐收,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情懷,以一名農技人員的初心,努力實踐著“黨員爭優秀,工作創一流”的承諾,為基層農技推廣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王琴榮獲市級勞動模範是當之無愧的。

二十多年來,王琴志在田野寫豐收,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情懷,以一名農技人員的初心,努力實踐著“黨員爭優秀,工作創一流”的承諾,為基層農技推廣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王琴榮獲市級勞動模範是當之無愧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