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這些“硬骨頭”是怎麼啃下來的

——“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武漢實踐

2017年12月31日23時23分, 長江二橋上, 工作人員拆除ETC標識牌 記者胡九思 攝

記者王雪 鄭汝可 宋磊 汪甦 劉功虎 通訊員韓宏 劉大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改革是一場革命, 發展每前進一步就需要改革前進一步;要真刀真槍推進改革。 這些年來, 武漢在改革的道路上一次次啃下硬骨頭, 城市發展之路越走越順暢, 越走越寬闊。

去年今日, 專職網約車司機楊攀駛過長江二橋時, 車頂的ETC接收裝置會嘀嘀一響, 他的心也會隨之略略一沉。 每次嘀的一響就是8元, 這是他出門要付的“額外”代價。

今年元旦以來, 這個代價再不存在。 今時今日, 楊攀仍一如既往穿梭於二橋之上, 只是多了一份愜意, 一份輕鬆。

“九橋一隧一路”取消ETC收費, 這項看似簡單的舉措, 背後折射的是武漢市委市政府直面改革的決心和勇氣。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 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

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

為什麼要啃硬骨頭?給人民獲得感

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 讓廣大武漢市民過江不用再掏腰包;每月一次的“大接訪”, 讓“遇到了各種麻煩”的老百姓的心漸漸溫暖起來……武漢改革的著力點, 始終聚焦于市民百姓最期盼和最關注的所在。

改革, 首先要敢於啃硬骨頭。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 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 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

取消ETC收費 市民過江“天塹變通途”

“這是最好的新年禮物”, 32歲的楊攀依舊清晰記得, ETC取消後, 新年第一天輕鬆過江的心情。

ETC收費, 始終是武漢人心頭的結。 “面對事關百姓切身利益和武漢發展大局的難事要事, 我們必須拿出‘敢啃硬骨頭、敢涉險灘、敢攻堡壘’的魄力和勇氣,

鐵下決心, 形成共識, 當機立斷, 徹底解決!”這是武漢市委發出的心聲。

那天在手機上聞訊後, 楊攀還將信將疑。 他是一名專職網約車司機, 一般每天要過4次至5次江, 有時一天要過十幾次。 每次經過過江橋樑或隧道ETC收費站, 計費設備的燈一閃, 楊攀心裡都會“咯噔”一下。

因為ETC費用由專車司機承擔, 過一次大橋或走一次隧道, 他起早貪黑辛勤工作的收入就被抵消一部分。 按每天過江4次計算, 光是ETC繳費就要32元, 一個月工作25天, 要繳800元, 就算是繳年費也要花2100元。

2018年1月1日淩晨, 楊攀開車通過武昌橋頭的ETC收費站的那一刹那, 他感到十分暢快。 他真真切切享受到這一政策的紅利,

見證和體驗了武漢一心為民的改革發展理念。

據統計, 武漢取消“九橋一隧一路”ETC收費, 平均每年將為群眾、企業節約過江成本10多億元。

“大接訪”常態化 全力以赴解決群眾煩心事

“真是感謝你們, 給我們解決這麼大的難題, 我也沒什麼能表示的, 就想送你們一面錦旗。 ”商談近一個小時, 困擾石先生20多年的問題有了妥善解決方法。

今年2月4日起, 武漢開啟首次市、區領導下基層大接訪行動, 33名市級領導幹部、456名區級領導幹部下沉到街鄉鎮, 面對面接待信訪群眾。 而後, “大接訪”作為常態化制度, 每月堅持, 確保接訪案件“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3月8日, 是第二次大接訪的日子。 一大早, 居民石先生帶著81歲的母親來到江岸區一處接訪室。

一進門, 大家忙招呼老人坐下。 “有什麼問題坐著慢慢說, 我們今天就是來解決問題的。 ”市領導輕聲說。

石先生反映, 因簽約的房地產開發商經營不善, 他們的房屋還建安置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 瞭解到事情來龍去脈後, 市領導當即協調相關部門提出解決方案。

“還有其他訴求嗎?生活上還有沒其他困難啊?”得知石先生身體不好, 接訪領導詢問了他的社保、醫保等情況, 並協調街道説明解決其就業問題。 “要解決群眾的合理訴求, 還要解決他們的基本保障問題。 ”

大接訪, 是考驗領導幹部能力和水準的大考場, 來訪群眾是考官, 信訪案件是考題, 群眾滿意是答案。 不少群眾的煩心事兒現場就解決了, 一些問題有了明確的解決“時間表”, 還有一些困難群眾得到了幫扶救助。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次次面對面的傾聽、交談,群眾和幹部之間有了更多的相互理解。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武漢在全國率先成立網上群眾工作部,利用“互聯網+”拓展黨的網上群眾路線;推行“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改革,讓市民和企業辦事少跑腿,甚至不用跑腿……這些都是“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啃“硬骨頭”有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在裡頭,必須強調自我革命——“堅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基本取向,強化責任擔當,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進改革。”

市民網上留言 政府部門迅速忙起來

上個月,有件事讓市民趙女士很心煩。她住的社區門口路很破,上面還蓋了幾塊鐵板,汽車經過時噪音很大,很吵人。“這可怎麼辦?誰來幫幫我?”趙女士想到了網上群眾工作部。

3月13日,她在網上留言,反映這個問題。網路的另一端——東湖高新區網上群眾工作部內,約30名工作人員緊盯電腦螢幕處理著各類投訴。趙女士的這條留言被“捕捉”到後,馬上進入辦理流程。

“群眾上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幹部就要去哪兒。”去年,武漢在全國率先成立網上群眾工作部,伴隨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宗旨,這個新管道能聽民意。通過搭建微信、移動用戶端、手機短信立體化平臺,武漢市民足不出戶就能表達訴求。

第二天,趙女士的社區門口就來了施工隊,他們給鐵板墊上木方,防止振動,噪音緩解。

然而,半個月後,趙女士再次被夜晚的噪音吵醒。原來,這段路夜間渣土車頻繁經過,導致鐵板位移,她再次上網留言反映。“收集問題不是最難的,難的是如何快速調集力量妥善解決、不反彈。”施工單位接到督辦通知,運走鐵板,對破損路面進行修復,鋪上新瀝青。路修好了,噪音沒了。

“問題直達責任部門,不轉辦、不推諉,群眾工作辦起來才迅速、有力。”一名工作人員說,今年,全市的網上群眾工作部強化督辦考評力度,難啃釘子案攻堅圍辦、投訴量大滿意度低的部分單位逐個督辦、克難攻堅,“問題解決更迅速、更徹底”。

“三辦”改革落地 市民辦事實現少跑腿不跑腿

“以前查詢個人房產資訊,‘搖船打槳’趕到專門的檔案室去查,現在不僅當天可查,而且最快只要30秒。”市房管局駐市民之家視窗首席代表謝平感慨,從“一次辦”到“網上辦”再到“掌上辦”,一次次壓縮時間簡化流程,就是對方便群眾辦事和縮短審批時限的極致追求。

有一次,正在視窗值班的謝平聽到排隊人群中有位中年婦女抱怨,“買個房還要請假來查房,要是24小時都能查房就好了。”謝平默默記在心裡,回頭就和科技資訊部門一起研究,連續幾天加班加點後,房管局官網推出查詢房產資訊功能。

還能不能更便捷點?謝平拉著科技資訊部門同事繼續深入研究。去年11月起,市民打開“武漢住保房管”的微信公眾號,註冊後就可查詢個人房產資訊了。

去年7月31日,武漢在市、區政府門戶網站公佈全市首批9653項審批服務“三辦”事項清單,其中平均每個市級事項辦理時間壓縮10.6天。這標誌著聚焦企業和市民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三辦”改革創新正式落地。

在市編辦監督檢查處處長劉敏峰看來,實現“三辦”,關鍵是刀刃向內、自我革命,從職能部門眼裡的“一個事項”,轉向企業和群眾眼裡的“一件事情”,以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為最高目標。

“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啃“硬骨頭”的本質是什麼?

突破“中梗阻”

武漢發展“紅色物業”,許多老舊社區的居民感受到了党的溫暖,服務的貼心;武漢力推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大量科研人員的紙面成果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回報。

這些看起來毫不相干的改革事項,其共通之處都是原來存在“中梗阻”,改革不易。武漢在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突破“中梗阻”,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打造“紅色物業” 助老舊社區圓“電梯夢”

“住在這種老小區,我們哪裡想得到有天也能坐上電梯!”前幾天,漢陽區琴斷口街金龍花園的吳女士跟記者攀談,喜形於色。

金龍花園建于本世紀初,8棟樓每棟11層高都沒有電梯。去年4月,年過六旬的吳女士腿關節滑膜炎突然發作,從外頭回家時,怎麼也上不了樓。那以後,她就希望,自家所在的樓棟能裝個電梯。

今年以來,在“紅色物業”推進下,金龍花園居民裝電梯的事漸漸有了眉目。經過社區和物業多次協調,組織商談,目前大多數業主達成一致意見,辦理工作正在推進中。

這個月19日,社區書記肖麗芳拿著一個厚厚的資料包,還在為裝電梯的事奔走。“一戶一戶做工作,只要事能辦成,跑斷腿都值。”她說。

要圓“電梯夢”,居民意見不一致是最大的麻煩,很多一二樓的居民不同意裝電梯。為此,社區發動幹部、物業人員、網格員等力量,反復上門講情講理,做工作。對於目前的進展,不少居民很滿意。“不愧是黨的工作隊,把群眾的事真正放在心上。”一位元大爺對記者表示。

“‘紅色物業’就是要發揮黨組織作用,解決群眾困難,哪怕困難重重。”肖麗芳深有感觸,“紅色物業”進駐後,社區工作更好做了,物業公司成了黨的工作隊,服務更周到,“肉眼看得見,人們快樂多了,牢騷少了。”她風趣地表示。

科技成果轉化 設轉化局為人才貼身服務

下個月,全球首個高精度警保聯動智慧系統的“黑科技”——北斗即時判系統,即將在武漢全面推廣。

20日,武漢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孟虹兆向記者回憶起專案在漢“生根發芽”的幕後故事。

孟虹兆說,這個項目以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團隊為班底,“武漢市領導去拜訪劉經南院士時,一眼看中了這個項目。”它能在無人受傷的交通事故發生後,讓司機遠程報案、交警線上定責、保險公司遠端審核等等幾乎同步進行。

這項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這麼快,不禁讓人唏噓。就在一年前,武漢大學張俐娜院士的“纖維素低溫溶解技術”,發端於武漢卻在唐山壯大;華中科大謝慶國教授的世界首台全數位PET技術,在漢首創卻遠走海外……

為解決這些“怪現象”,武漢專門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局,搭建科技轉化服務平臺,促進科技與資本、與企業精准對接,挖掘在漢高校院所的一座座“富礦”。

市科技局、市科技成果轉化局每一位局級幹部,對口聯繫服務高校院所,解決重大問題,提供貼身服務。

“科技成果轉化局對項目的深挖助推,讓我們科研人員拍手叫好。這兩年,武漢科技創新創業的氛圍越來越濃厚,這是一件好事。”孟虹兆看好轉化勢頭,認為這有利於幫助武漢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下來。

目前,武漢已成功舉辦了6場大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簽約項目228個,簽約金額295億元,成立6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

“以前我們也許見慣了‘牆內開花牆外香’,但武漢市委市政府敏銳意識到,這種事不能長此以往,要破除‘中梗阻’。目前看來,他們做到了。”孟虹兆說。

(責編:周恬、張雋)

還有一些困難群眾得到了幫扶救助。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次次面對面的傾聽、交談,群眾和幹部之間有了更多的相互理解。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武漢在全國率先成立網上群眾工作部,利用“互聯網+”拓展黨的網上群眾路線;推行“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改革,讓市民和企業辦事少跑腿,甚至不用跑腿……這些都是“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啃“硬骨頭”有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在裡頭,必須強調自我革命——“堅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基本取向,強化責任擔當,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進改革。”

市民網上留言 政府部門迅速忙起來

上個月,有件事讓市民趙女士很心煩。她住的社區門口路很破,上面還蓋了幾塊鐵板,汽車經過時噪音很大,很吵人。“這可怎麼辦?誰來幫幫我?”趙女士想到了網上群眾工作部。

3月13日,她在網上留言,反映這個問題。網路的另一端——東湖高新區網上群眾工作部內,約30名工作人員緊盯電腦螢幕處理著各類投訴。趙女士的這條留言被“捕捉”到後,馬上進入辦理流程。

“群眾上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幹部就要去哪兒。”去年,武漢在全國率先成立網上群眾工作部,伴隨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宗旨,這個新管道能聽民意。通過搭建微信、移動用戶端、手機短信立體化平臺,武漢市民足不出戶就能表達訴求。

第二天,趙女士的社區門口就來了施工隊,他們給鐵板墊上木方,防止振動,噪音緩解。

然而,半個月後,趙女士再次被夜晚的噪音吵醒。原來,這段路夜間渣土車頻繁經過,導致鐵板位移,她再次上網留言反映。“收集問題不是最難的,難的是如何快速調集力量妥善解決、不反彈。”施工單位接到督辦通知,運走鐵板,對破損路面進行修復,鋪上新瀝青。路修好了,噪音沒了。

“問題直達責任部門,不轉辦、不推諉,群眾工作辦起來才迅速、有力。”一名工作人員說,今年,全市的網上群眾工作部強化督辦考評力度,難啃釘子案攻堅圍辦、投訴量大滿意度低的部分單位逐個督辦、克難攻堅,“問題解決更迅速、更徹底”。

“三辦”改革落地 市民辦事實現少跑腿不跑腿

“以前查詢個人房產資訊,‘搖船打槳’趕到專門的檔案室去查,現在不僅當天可查,而且最快只要30秒。”市房管局駐市民之家視窗首席代表謝平感慨,從“一次辦”到“網上辦”再到“掌上辦”,一次次壓縮時間簡化流程,就是對方便群眾辦事和縮短審批時限的極致追求。

有一次,正在視窗值班的謝平聽到排隊人群中有位中年婦女抱怨,“買個房還要請假來查房,要是24小時都能查房就好了。”謝平默默記在心裡,回頭就和科技資訊部門一起研究,連續幾天加班加點後,房管局官網推出查詢房產資訊功能。

還能不能更便捷點?謝平拉著科技資訊部門同事繼續深入研究。去年11月起,市民打開“武漢住保房管”的微信公眾號,註冊後就可查詢個人房產資訊了。

去年7月31日,武漢在市、區政府門戶網站公佈全市首批9653項審批服務“三辦”事項清單,其中平均每個市級事項辦理時間壓縮10.6天。這標誌著聚焦企業和市民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三辦”改革創新正式落地。

在市編辦監督檢查處處長劉敏峰看來,實現“三辦”,關鍵是刀刃向內、自我革命,從職能部門眼裡的“一個事項”,轉向企業和群眾眼裡的“一件事情”,以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為最高目標。

“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啃“硬骨頭”的本質是什麼?

突破“中梗阻”

武漢發展“紅色物業”,許多老舊社區的居民感受到了党的溫暖,服務的貼心;武漢力推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大量科研人員的紙面成果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回報。

這些看起來毫不相干的改革事項,其共通之處都是原來存在“中梗阻”,改革不易。武漢在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突破“中梗阻”,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打造“紅色物業” 助老舊社區圓“電梯夢”

“住在這種老小區,我們哪裡想得到有天也能坐上電梯!”前幾天,漢陽區琴斷口街金龍花園的吳女士跟記者攀談,喜形於色。

金龍花園建于本世紀初,8棟樓每棟11層高都沒有電梯。去年4月,年過六旬的吳女士腿關節滑膜炎突然發作,從外頭回家時,怎麼也上不了樓。那以後,她就希望,自家所在的樓棟能裝個電梯。

今年以來,在“紅色物業”推進下,金龍花園居民裝電梯的事漸漸有了眉目。經過社區和物業多次協調,組織商談,目前大多數業主達成一致意見,辦理工作正在推進中。

這個月19日,社區書記肖麗芳拿著一個厚厚的資料包,還在為裝電梯的事奔走。“一戶一戶做工作,只要事能辦成,跑斷腿都值。”她說。

要圓“電梯夢”,居民意見不一致是最大的麻煩,很多一二樓的居民不同意裝電梯。為此,社區發動幹部、物業人員、網格員等力量,反復上門講情講理,做工作。對於目前的進展,不少居民很滿意。“不愧是黨的工作隊,把群眾的事真正放在心上。”一位元大爺對記者表示。

“‘紅色物業’就是要發揮黨組織作用,解決群眾困難,哪怕困難重重。”肖麗芳深有感觸,“紅色物業”進駐後,社區工作更好做了,物業公司成了黨的工作隊,服務更周到,“肉眼看得見,人們快樂多了,牢騷少了。”她風趣地表示。

科技成果轉化 設轉化局為人才貼身服務

下個月,全球首個高精度警保聯動智慧系統的“黑科技”——北斗即時判系統,即將在武漢全面推廣。

20日,武漢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孟虹兆向記者回憶起專案在漢“生根發芽”的幕後故事。

孟虹兆說,這個項目以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團隊為班底,“武漢市領導去拜訪劉經南院士時,一眼看中了這個項目。”它能在無人受傷的交通事故發生後,讓司機遠程報案、交警線上定責、保險公司遠端審核等等幾乎同步進行。

這項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這麼快,不禁讓人唏噓。就在一年前,武漢大學張俐娜院士的“纖維素低溫溶解技術”,發端於武漢卻在唐山壯大;華中科大謝慶國教授的世界首台全數位PET技術,在漢首創卻遠走海外……

為解決這些“怪現象”,武漢專門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局,搭建科技轉化服務平臺,促進科技與資本、與企業精准對接,挖掘在漢高校院所的一座座“富礦”。

市科技局、市科技成果轉化局每一位局級幹部,對口聯繫服務高校院所,解決重大問題,提供貼身服務。

“科技成果轉化局對項目的深挖助推,讓我們科研人員拍手叫好。這兩年,武漢科技創新創業的氛圍越來越濃厚,這是一件好事。”孟虹兆看好轉化勢頭,認為這有利於幫助武漢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下來。

目前,武漢已成功舉辦了6場大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簽約項目228個,簽約金額295億元,成立6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

“以前我們也許見慣了‘牆內開花牆外香’,但武漢市委市政府敏銳意識到,這種事不能長此以往,要破除‘中梗阻’。目前看來,他們做到了。”孟虹兆說。

(責編:周恬、張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