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是誰打翻了焦作城市的“調色板”?遺落了這令人沉醉的美麗!

太行腳下, 黃河之濱, 焦作這座因煤而興的重工業新興城市, 曾以“黑色印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直至上世紀90年代, 焦作成為資源枯竭城市,

經濟發展受到了重重羈絆。

此時,

焦作積極尋求轉變,

完成了從“煤城”到“旅遊城”、

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成功轉型,

逐步塑造了以自然山水旅遊為主的嶄新城市形象。

回首往昔, 我們會發現, 在焦作這座城市的轉型發展過程中, 鐵路一直在發揮著“調色板”的重要作用。

“黑”之輝煌

BLACK

售票員李豫萍是土生土長的焦作人, 她熱愛這片土地, 也很為這座城市驕傲。

焦作位於河南省西北部, 北依太行山, 南臨黃河。 焦作古稱山陽、懷州, 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 現存裴李崗文化、仰紹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

是司馬懿、韓愈、李商隱、朱載堉、許衡及竹林七賢山濤、向秀等歷史文化名人故里, 是太極拳發源地,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 在李豫萍的印象裡, “黑色”仿佛一直是家鄉焦作的主色調, 那一望無際的煤海和一台台冒著煙的蒸汽機車,

是她童年記憶中司空見慣的風景。

近代焦作因煤而興, 一百多年前, 英國殖民者在這個豫北小鎮發現了巨大的煤炭資源, 就利用先進技術在這裡開掘了很多煤礦。

1905年, 河南省境內的第一條鐵路“道(口)清(化)鐵路”建成通車, 當時的焦作車站地址就在如今的焦作北站,

是最重要煤炭外運裝車點。 此後數十年間, 道清鐵路歷經風雨, 解放後, 改稱新焦支線。

新中國成立後, 焦作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無煙煤生產基地, 新焦支線逐漸升級為“新月鐵路”, 後經歷建設複綫、電氣化改造等歷次的改、擴建工程, 逐漸與太(原)焦(作)、侯(馬)月(山)、焦(作)柳(州)、新(鄉)菏(澤)線聯通成網,成為山西、豫北能源基地連接華東沿海工業區的主要通道。

今年已91歲高齡的原焦作北站站長馮保書清楚地記得,多年來,焦作北站煤炭發送量一直占全站貨物運輸總發送量的60%以上,每天僅焦西礦、演馬礦、朱村礦等幾所大中型煤礦裝車就達到2400多車。煤炭運輸的興盛,使焦作北站成為原鄭州鐵路分局管內效益最好的站段之一,助力焦作市“黑”之輝煌的延續。

“白”之興起

WHITE

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煤炭開採難度加大,開採成本升高,煤價下跌等因素,焦作煤炭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效益下滑、嚴重虧損的困境。據焦作市統計局資料顯示,到2008年前後,曾占焦作市經濟產值總量90%的煤炭工業占比下滑至3%。2008年3月,焦作市被國家正式列入“中部地區典型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與此同時,焦作北站煤炭裝車量逐年遞減,1999年達到了歷史最低點,每天煤炭裝車量僅有80多車,城市轉型悄然發生,黑色輝煌光芒漸淡,但代表鐵路多元運輸產品的“白色”卻在焦作逐漸興起,僅從近年來焦作車務段每天發送、到達的貨物品名中就可窺端倪。

當前,焦作市已形成鋁、化工、汽車零部件、裝備工業、食品、生物產業等六大戰略支撐產業和風電裝備、新材料、光電、光伏等四大新興產業,這些企業的產品已成為焦作車務段白貨的主流貨源。其中,中州鋁業公司每年通過鐵路運輸運量保持在100萬噸左右;廈工機械(焦作)有限公司雖是最近幾年才與鐵路合作的大公司,但隨著鐵路貨運組織改革的實施和不斷深化,方便、快捷的鐵路運輸已成為這家企業產品外運的首選。

同時,作為河南糧食主產區之一,焦作糧食產量已實現11連增,隨之而來的是焦作車務段糧食運量逐年增加,僅2014年就達到4929車,約30.9萬噸,占到該段白貨運量17%。

“綠”之蓬勃

Green

在“黑色”漸淡、“白色”興起同時,近年來,焦作市的“綠意”蓬勃發展開來。

綠色是盛夏時節綿延在焦作層層疊疊的群山上的蔭蔭綠樹,清涼幽靜。

還有街邊綠油油的樹葉,它們是那麼的茂盛,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展現出勃勃的生機。

綠色是焦作山間的霧氣朦朧、綠樹掩映,是綠道上的生命活力,是一個遠離紛擾的世外桃源。

山上植被茂密,各種喬木,灌木密佈其中,仿佛進入一個原始森林,天然氧吧。一呼一吸間全是清新與舒暢,所有的煩惱和憂愁也在青山綠水間被拋在腦後。

本世紀初,焦作市開始大力推進以旅遊業為主各產業並舉的發展戰略,以雲臺山為主導的焦作山水逐步被全國乃至世界所瞭解,各地遊客紛紛慕名而來。但2009年以前,來焦作遊玩的遊客大部分還是以散客為主,沒有形成集中出行的規模。

2009年,“雲臺山”號旅遊專列正式開行,其獨特的組接一體化、服務全程化的運作模式,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此後,每年全國僅加開直達焦作的“雲臺山”號旅遊專列就達到40餘列。

2012年,焦作與晉城市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13個城市簽訂旅遊合作協定,這些城市無一例外都在鐵路沿線,這促使區域之間分享旅遊資源的管道更加穩定順暢。

2015年鄭焦城際鐵路開通,作為河南省“米”字型高鐵的重要一點,焦作(鄭州)到鄭州(焦作)最快只需34分鐘,大大縮短了鄭州與焦作兩城市間的時空距離,越來越多的遊客乘坐火車來到焦作旅遊。

2017年,焦作市接待遊客約達到4695.92萬人次。據焦作車務段客源分析,其中有1000余萬人是乘火車而來,大約占到遊客總數的三分之一。

撫今追昔,感慨萬千。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拉動城市發展的強勁引擎,曾成就了焦作的“煤城”稱號,使默默無聞的豫北小鎮呈現出厚重的“黑色輝煌”;助力焦作多元產業的發展,使這座新型工業城市中“優雅”的“白色”逐漸興起;推動焦作旅遊業蓬勃興起,促使這座城市“綠意漸濃”,實現了成功轉型。未來,鐵路這個城市發展的“調色板”,還必將為城市調出更新更美的顏色。

逐漸與太(原)焦(作)、侯(馬)月(山)、焦(作)柳(州)、新(鄉)菏(澤)線聯通成網,成為山西、豫北能源基地連接華東沿海工業區的主要通道。

今年已91歲高齡的原焦作北站站長馮保書清楚地記得,多年來,焦作北站煤炭發送量一直占全站貨物運輸總發送量的60%以上,每天僅焦西礦、演馬礦、朱村礦等幾所大中型煤礦裝車就達到2400多車。煤炭運輸的興盛,使焦作北站成為原鄭州鐵路分局管內效益最好的站段之一,助力焦作市“黑”之輝煌的延續。

“白”之興起

WHITE

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煤炭開採難度加大,開採成本升高,煤價下跌等因素,焦作煤炭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效益下滑、嚴重虧損的困境。據焦作市統計局資料顯示,到2008年前後,曾占焦作市經濟產值總量90%的煤炭工業占比下滑至3%。2008年3月,焦作市被國家正式列入“中部地區典型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與此同時,焦作北站煤炭裝車量逐年遞減,1999年達到了歷史最低點,每天煤炭裝車量僅有80多車,城市轉型悄然發生,黑色輝煌光芒漸淡,但代表鐵路多元運輸產品的“白色”卻在焦作逐漸興起,僅從近年來焦作車務段每天發送、到達的貨物品名中就可窺端倪。

當前,焦作市已形成鋁、化工、汽車零部件、裝備工業、食品、生物產業等六大戰略支撐產業和風電裝備、新材料、光電、光伏等四大新興產業,這些企業的產品已成為焦作車務段白貨的主流貨源。其中,中州鋁業公司每年通過鐵路運輸運量保持在100萬噸左右;廈工機械(焦作)有限公司雖是最近幾年才與鐵路合作的大公司,但隨著鐵路貨運組織改革的實施和不斷深化,方便、快捷的鐵路運輸已成為這家企業產品外運的首選。

同時,作為河南糧食主產區之一,焦作糧食產量已實現11連增,隨之而來的是焦作車務段糧食運量逐年增加,僅2014年就達到4929車,約30.9萬噸,占到該段白貨運量17%。

“綠”之蓬勃

Green

在“黑色”漸淡、“白色”興起同時,近年來,焦作市的“綠意”蓬勃發展開來。

綠色是盛夏時節綿延在焦作層層疊疊的群山上的蔭蔭綠樹,清涼幽靜。

還有街邊綠油油的樹葉,它們是那麼的茂盛,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展現出勃勃的生機。

綠色是焦作山間的霧氣朦朧、綠樹掩映,是綠道上的生命活力,是一個遠離紛擾的世外桃源。

山上植被茂密,各種喬木,灌木密佈其中,仿佛進入一個原始森林,天然氧吧。一呼一吸間全是清新與舒暢,所有的煩惱和憂愁也在青山綠水間被拋在腦後。

本世紀初,焦作市開始大力推進以旅遊業為主各產業並舉的發展戰略,以雲臺山為主導的焦作山水逐步被全國乃至世界所瞭解,各地遊客紛紛慕名而來。但2009年以前,來焦作遊玩的遊客大部分還是以散客為主,沒有形成集中出行的規模。

2009年,“雲臺山”號旅遊專列正式開行,其獨特的組接一體化、服務全程化的運作模式,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此後,每年全國僅加開直達焦作的“雲臺山”號旅遊專列就達到40餘列。

2012年,焦作與晉城市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13個城市簽訂旅遊合作協定,這些城市無一例外都在鐵路沿線,這促使區域之間分享旅遊資源的管道更加穩定順暢。

2015年鄭焦城際鐵路開通,作為河南省“米”字型高鐵的重要一點,焦作(鄭州)到鄭州(焦作)最快只需34分鐘,大大縮短了鄭州與焦作兩城市間的時空距離,越來越多的遊客乘坐火車來到焦作旅遊。

2017年,焦作市接待遊客約達到4695.92萬人次。據焦作車務段客源分析,其中有1000余萬人是乘火車而來,大約占到遊客總數的三分之一。

撫今追昔,感慨萬千。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拉動城市發展的強勁引擎,曾成就了焦作的“煤城”稱號,使默默無聞的豫北小鎮呈現出厚重的“黑色輝煌”;助力焦作多元產業的發展,使這座新型工業城市中“優雅”的“白色”逐漸興起;推動焦作旅遊業蓬勃興起,促使這座城市“綠意漸濃”,實現了成功轉型。未來,鐵路這個城市發展的“調色板”,還必將為城市調出更新更美的顏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