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野生茶、年份茶、大師茶……你被哪種茶忽悠過?

大家在買普洱茶的時候是不是會遇到一些比較高深的套路呢?比如野生茶、年份茶、大師茶等等, 對於剛入普洱茶的茶友來說並不是很瞭解這些知識, 容易被這樣的頭銜蒙蔽了雙眼導致被騙, 所以本節小編就為大家來整理這些知識, 希望大家以後再買普洱茶的時候不要再上當受騙。

野生茶中藏貓膩

有資深茶友表示自己經常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 其中不乏茶友特別關照過的茶葉, “老師, 我的是野生茶哦, 只做了一點點, 寄給您嘗一下”, 盛情之下, 怎好推卻。

我們似乎很崇尚野味, 大家都崇尚的東西就會流行, 一流行就會有商機, 有商機就會有貓膩。 比如去某飯店吃飯, 老闆會介紹說有野菜, 其實可能是東村張三田裡種的;說有野雞, 其實可能是南村李四後院養的;說菌是野菌, 其實可能是北村趙六蘑菇棚裡培育的。

茶也順應時勢出現了野生的, 其實故事版本基本是這樣的:隔壁老王二十年前種了5畝茶園, 後來他跟兒子搬城裡去住了, 於是他家茶園拋荒了, 隔壁王二頭腦聰明, 采來加工後拿去賣說是正宗野生茶, 賣的比普通茶要貴不少。 野生茶!有誰家的茶是家養的啊?

大家都知道雲南是茶的故鄉,

那裡有喬木古樹茶, 也只有那些茶樹才能真正稱為野生茶。 從我國的植茶歷史來看, 其餘茶區的灌木茶基本都是人工馴化的, 偶遇幾棵野生的也是拜人為或鳥獸傳播茶苗、種子而生存的。

而那些在荒棄的茶山上生長的茶葉只能稱作荒山茶, 地裡的只能稱之為荒地茶, 田裡的只能稱作荒田茶, 其口感與人為管理的其實沒啥區別。 因為茶葉的生長海拔高度、土壤成分、植被環境、區域小氣候已經大致決定了茶葉本身的品質, 人為干預只是最後一道關罷了。

“野生茶”走紅的原因有三, 一是受國人“野生即美味”的傳統觀念影響;二是受利益驅使下那些茶商們的忽悠所賜;三是受當下中國食品安全危機而產生的副作用。

在這個物資充盈、資訊氾濫的時代, 當我們遇上一個陌生事物不知其真偽對錯而左右搖擺時, 用科學的角度去辯證或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年份茶裡有乾坤

茶友們都知道有些茶是不講保質期, 相反是越陳越好, 尤其以白茶、普洱茶為甚!誰都知道茶葉年年都在長,

年年都在做, 年年都在賣。 茶葉是個管理很粗放、又高產的經濟農作物, 一年種植幾十年收益, 只要每年加以管理就行。 曾幾何時, 茶葉總是越新鮮越好, 過了年有新茶了, 去年的茶就稱之為陳茶, 比起新茶要差幾個檔次(這裡我會聽到罵聲一片, 我當然知道你們想說普洱茶、白茶肯定是陳年的好, 你懂不懂茶啊!)。 呵呵, 此一時, 彼一時。

四十年前我們,最大的追求就是如何解決溫飽;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解決了溫飽開始思淫欲。四十年前,我們有茶喝就感到很幸福;四十年後,我們卻挖壁撬洞追求古董茶、印級茶,追求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過去我們挖野菜充饑,現在我們挖野菜養身,時代真的變了,思想和觀念也如同孫悟空翻筋斗,一翻翻了十萬八千里。

一位老茶發燒友送我的茶,發燒到什麼程度,他能一口氣花幾十萬把他發現的幾十斤70年代大馬(馬來西亞)六堡茶吃下。起初我還真捨不得去喝那些老茶,只留作平時炫耀之用,有一天實在經不起一同學慫恿,拆了那盒93年的“一枝春”。撕開那老化得一塌糊塗的塑膠紙時還懷著一腔期待的喜悅,等打開茶葉一聞,心裡頓時打個問號,難道老茶是這種怪味?再一開泡,完全失望,一嘴的苦、澀、辣口,趕忙拆開96年的“流香”,一樣的結果。過了些天朋友問我那些茶味道如何?我只好撒個謊,太忙還沒喝,因為我實在不知道他收藏了多少類似這樣的“老茶”,怎能忍心去充當“司馬南”。

億兆豐號的傳奇騙了大家很多年才被揭穿,其中不知有多少冤大頭花一百塊買了這古董,不知有多少人無比光榮地喝過這餅名揚天下的古董茶。

熟普工藝75年才成熟,文革76年就結束,然而大量的文革磚依舊在市面上招搖過市,大多數茶人仍在在孜孜不倦地學習茶知識,其實他們更應該去惡補歷史。在市面上流傳的宋聘號、福元昌號等老茶餅就算是真的,那也只是某類商品在某個時期的幾個產品標本而已,根本稱不上古董,其價值就如當年的蘭花,可以是天價,也可以是白菜價。

茶,這片再也普通不過的樹葉,卻被現代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玩弄著、神話著。其一,怪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某些無良的臺灣、香港商人;其二,怪國內的遊資炒作投機者;其三,怪我們自己的愚昧和無知,但總的來說還是怪人性的原罪:利和欲。

某日,在茶市閒逛,與擺古玩地攤的河南人寒暄了幾句,問及茶葉及包裝做舊的技術含量?“哈哈,比起金銀銅鐵玉的做舊,那只是小兒科罷了”,對方笑道。

還是那句話,幾千年來,茶,始終未變,人心,卻變了!

大師茶也不簡單

近代大師,薈萃于民國之時,沒落于建國之後,消亡于文革之中。現在所謂的大師,自詡也好,別人標榜也罷,與當年的同志、小姐、老闆一樣,已經變味,成了滿大街的稱呼,早已沒有了當初那種至高的榮譽與地位。

做一款好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大師那裡的茶區在下雨,我這裡的茶區天晴,大師做的茶定不如我;大師那裡的茶山海拔300米,我這裡的海拔800米,大師做的茶未必能贏我;大師只是在那裡掛個名打麻將去了,做茶的師傅是誰他也不認得,而我起早摸黑,全程親手製作,我想我做的茶也不會差于大師的。

人們席間談茶時,都會高姿態的說什麼適口為珍,但真正坐下來喝,又會以價格論高低,又會以出處劃貴賤。因為大家都還脫不了這個俗,正因如此才有大師們的市場。

現在所謂的大師多數為長袖善舞、能言善語、極其活絡之輩,他們耐不住匠人的寂寞,他們經不起名利的誘惑,相對揮汗如雨的茶灶,他們更喜歡春風八面的舞臺。是的,你們曾經苦過,你們曾經是優秀的匠人,眼前的利益是你們應該得到的,但現在的你們已經沒有了匠人精神,已經失去了匠人的靈魂,這樣的匠人還能稱之為大師嗎?

古人雲:“己成,則物成”,要想把事做好,先要把人做好。“先德行,後技能”、“有成人而後有成事”,“成人“,也就是古人講的真正的君子,或者說德、才兼備的人。如何成為一個“成人”?我們的古聖先賢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試問一個匠人連君子都做不到何以稱大師?

利不斷,大師不絕。匠人精神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將停留在口號階段,做匠人難,稱“大師"易;匠人會越來越少,“大師”會越來越多。大師茶還會在茶界繼續流行,在這個資訊飛速傳播的時代、在這個很容易出名的時代、在這個人人想成為大師的時代!

下麵給各位茶友分享一款普洱熟茶——老茶頭,被稱為熟茶的“琥珀”,500g的體量,作為日常飲用非常適合,2006年猛海的老茶,也可繼續收藏。口感香甜順滑,關鍵非常乾淨,品質過關。

給大家的保障:這家的普洱茶都接受30天內無理由退換貨,即使是已經拆開包裝試喝過的。

四十年前我們,最大的追求就是如何解決溫飽;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解決了溫飽開始思淫欲。四十年前,我們有茶喝就感到很幸福;四十年後,我們卻挖壁撬洞追求古董茶、印級茶,追求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過去我們挖野菜充饑,現在我們挖野菜養身,時代真的變了,思想和觀念也如同孫悟空翻筋斗,一翻翻了十萬八千里。

一位老茶發燒友送我的茶,發燒到什麼程度,他能一口氣花幾十萬把他發現的幾十斤70年代大馬(馬來西亞)六堡茶吃下。起初我還真捨不得去喝那些老茶,只留作平時炫耀之用,有一天實在經不起一同學慫恿,拆了那盒93年的“一枝春”。撕開那老化得一塌糊塗的塑膠紙時還懷著一腔期待的喜悅,等打開茶葉一聞,心裡頓時打個問號,難道老茶是這種怪味?再一開泡,完全失望,一嘴的苦、澀、辣口,趕忙拆開96年的“流香”,一樣的結果。過了些天朋友問我那些茶味道如何?我只好撒個謊,太忙還沒喝,因為我實在不知道他收藏了多少類似這樣的“老茶”,怎能忍心去充當“司馬南”。

億兆豐號的傳奇騙了大家很多年才被揭穿,其中不知有多少冤大頭花一百塊買了這古董,不知有多少人無比光榮地喝過這餅名揚天下的古董茶。

熟普工藝75年才成熟,文革76年就結束,然而大量的文革磚依舊在市面上招搖過市,大多數茶人仍在在孜孜不倦地學習茶知識,其實他們更應該去惡補歷史。在市面上流傳的宋聘號、福元昌號等老茶餅就算是真的,那也只是某類商品在某個時期的幾個產品標本而已,根本稱不上古董,其價值就如當年的蘭花,可以是天價,也可以是白菜價。

茶,這片再也普通不過的樹葉,卻被現代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玩弄著、神話著。其一,怪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某些無良的臺灣、香港商人;其二,怪國內的遊資炒作投機者;其三,怪我們自己的愚昧和無知,但總的來說還是怪人性的原罪:利和欲。

某日,在茶市閒逛,與擺古玩地攤的河南人寒暄了幾句,問及茶葉及包裝做舊的技術含量?“哈哈,比起金銀銅鐵玉的做舊,那只是小兒科罷了”,對方笑道。

還是那句話,幾千年來,茶,始終未變,人心,卻變了!

大師茶也不簡單

近代大師,薈萃于民國之時,沒落于建國之後,消亡于文革之中。現在所謂的大師,自詡也好,別人標榜也罷,與當年的同志、小姐、老闆一樣,已經變味,成了滿大街的稱呼,早已沒有了當初那種至高的榮譽與地位。

做一款好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大師那裡的茶區在下雨,我這裡的茶區天晴,大師做的茶定不如我;大師那裡的茶山海拔300米,我這裡的海拔800米,大師做的茶未必能贏我;大師只是在那裡掛個名打麻將去了,做茶的師傅是誰他也不認得,而我起早摸黑,全程親手製作,我想我做的茶也不會差于大師的。

人們席間談茶時,都會高姿態的說什麼適口為珍,但真正坐下來喝,又會以價格論高低,又會以出處劃貴賤。因為大家都還脫不了這個俗,正因如此才有大師們的市場。

現在所謂的大師多數為長袖善舞、能言善語、極其活絡之輩,他們耐不住匠人的寂寞,他們經不起名利的誘惑,相對揮汗如雨的茶灶,他們更喜歡春風八面的舞臺。是的,你們曾經苦過,你們曾經是優秀的匠人,眼前的利益是你們應該得到的,但現在的你們已經沒有了匠人精神,已經失去了匠人的靈魂,這樣的匠人還能稱之為大師嗎?

古人雲:“己成,則物成”,要想把事做好,先要把人做好。“先德行,後技能”、“有成人而後有成事”,“成人“,也就是古人講的真正的君子,或者說德、才兼備的人。如何成為一個“成人”?我們的古聖先賢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試問一個匠人連君子都做不到何以稱大師?

利不斷,大師不絕。匠人精神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將停留在口號階段,做匠人難,稱“大師"易;匠人會越來越少,“大師”會越來越多。大師茶還會在茶界繼續流行,在這個資訊飛速傳播的時代、在這個很容易出名的時代、在這個人人想成為大師的時代!

下麵給各位茶友分享一款普洱熟茶——老茶頭,被稱為熟茶的“琥珀”,500g的體量,作為日常飲用非常適合,2006年猛海的老茶,也可繼續收藏。口感香甜順滑,關鍵非常乾淨,品質過關。

給大家的保障:這家的普洱茶都接受30天內無理由退換貨,即使是已經拆開包裝試喝過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