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習時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建設美麗宜居新區——山西省長治縣振興新區的實踐與探索

核心閱讀

長治縣振興鄉村生態文化旅遊區(簡稱振興新區)依託自然生態資源和工業基礎, 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主攻方向, 以促進農民致富增收為重要途徑, 以提升村民生活品質為根本目的, 通過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 實現了文化內涵與經濟產業相共生, 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襯, 三產發展與農業增收相融合, 走出了一條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美麗鄉村發展之路。

以“旅”為徑, 融合三“產”,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旅農相融, 提升農業品質。 實現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

必須有足夠強的經濟支撐, 振興新區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工業基礎優勢, 把發展鄉村旅遊業作為壯大集體經濟的著力點。 為了使農業更好地服務於旅遊業, 2011年成立鑫源有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 流轉土地6331畝, 按照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蔬果採摘、農藝博覽等功能, 採用公司+農業+農戶的形式, 統一規劃、分片承包、自主經營。 目前, 建設特色化農莊6處, 規模化種植基地3處, 農藝博覽園3處, 不僅豐富了種植內容, 提升了農業品質, 推動了旅遊發展, 而且拓寬了農民增收的管道。

旅工結合, 推動工業升級。 借助鄉村旅遊平臺, 振興新區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製造業, 各農業合作社積極生產、推介適銷對路的特色農產品, 各種高附加值農產品涵蓋三大門類十餘個品種,

年產值達到2000余萬元。 隨著人流量的增大, 調動了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核心景區的秋千園、拓展訓練基地、跑馬場、民俗酒店等遊樂服務設施的積極性, 總投資達到了3.5億元, 容納160余家商戶的商貿一條街和商品住宅樓以及遊客中心, 在短時間內建成投入運營。

旅商互促, 帶動服務業發展。 為確保鄉村旅遊的鄉村特色, 豐富吃住遊購娛的旅遊產品體驗, 振興新區推出吃農家菜、住農家屋、購農產品、體驗農事活動等旅遊專案, 鼓勵農民建設農家樂70餘戶, 民俗酒店6處, 民俗養生會所9處, 容納500人就餐的生態酒店1處。 所有餐飲住宿全部以純綠色原生態的菜品製作為主, 進一步吸引了周邊旅客,

成為鄉村旅遊一大延伸產業。 同時, 市區至振興的公交班車和旅遊直通車的開通, 推動了物流中心和快遞服務站建設運營。 全區年接待遊客30余萬人次, 旅遊綜合收入達到3000余萬元。 今年3月24日, 山西省休閒農業協會會長擴大會在振興小鎮召開。

以“人”為本, 催生內在動力, 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大力培育鄉村人才。 振興新區重點完善了人才培訓機制和內容, 有針對性地培養了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並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 同時特別注重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伍軍人、鄉村本土人才中選拔一批本土人才充實到鄉村幹部隊伍, 這些鄉土人才進一步激發了農民參與新區振興的內生動力和主動性。

著力抓好招才引智。 振興新區大力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 並且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 同時出臺多項優惠政策, 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辦法, 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 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 讓農村的環境留用人, 讓農村更有人氣。

創新人才使用機制。 新區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 充分發揮各類農業科技人員的作用。 同時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 建立有效激勵機制, 吸引支援企業家、黨政幹部、專家學者、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願者、投資興業、包村包專案等方式,

參與到振興新區的建設中來。

以“文”為魂, 彰顯三“色”,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復興“金”色文化, 守住鄉愁記憶。 近年來, 振興新區先後建起了民俗酒店、農耕體驗園、村志展覽館等體現當地農耕文明、村史發展的場館, 並組建起了八音會、秧歌隊、社火隊、體操隊, 通過日常展演和假日巡演, 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宣導了積極健康生活方式, 涵育了鄉風文明、社會和諧。

弘揚“紅”色文化, 傳承奮鬥精神。 為讓村民牢記今天的幸福生活來自于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 專門建起了紅色文化主題廣場。 紅色廣場塑立銅鑄毛澤東塑像, 兩側分別為抗日戰爭主題廣場和解放戰爭主題廣場。 同時, 建設紅色收藏館, 收藏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實物、像章、畫報5000餘件。

宣揚“古”色文化,繼承傳統美德。振興村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東漢時期,就有王莽趕劉秀,馬刨神泉、止渴救主的傳說。山上的雄山書院,至今流傳著三閣老講學傳經、教化村民的故事。為使傳統文化的根脈不斷,中華美德代代相傳,除了在村內主要場所張貼懸掛傳統文化的版面之外,還積極邀請各類專家學者定期舉辦國學講座,開展好媳婦、好公婆評選活動等。

以生態保護為重,突出“三美”,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護綠與植綠並重,突出山水相依的生態美。振興新區為確保原有生態和良好的自然風光不被破壞,實施了三大綠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綠工程。規劃建設了“五個千畝”種植基地——千畝乾果經濟林、千畝道地藥材、千畝小雜糧、千畝花卉和千畝有機蔬果,既實現了山坡綠化,也催生了綠色經濟。二是身邊增綠工程。對村內主幹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綠化,並建起牡丹園、芍藥園、月季園三座花卉園。三是庭院披綠工程。大力宣導庭院綠化,目前,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72%,人均綠化面積35平米,綠化總投資達到6500萬元,形成了村莊處處披綠

色、極目之處滿眼春的美好景致。規劃與功能同步,突出中西合璧的建築美。近年來,振興新區新建村民別墅式庭院569套,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不僅讓人耳目一新,而且保證了住宅功能的有效利用。同時,農戶實現了學業醫療保障化、日常做飯燃氣化、冬季取暖供熱化、用電照明光伏化、垃圾處理無害化的“五化”目標和統一供熱、統一供氣、統一供水、統一供電,通網路寬頻、通數位電視、通程式控制電話的“五化四供三通”目標。

保護與恢復並舉、突出古今對話的和諧美。在新區建設中堅持保護與恢復並舉,近年保護恢復古建院落9處,舊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蔭寺一座,新建極富古典風格的振興壇和振興閣兩處。新區內的四條街、九條路分別以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精髓加崇字打頭進行命名,新建以二十四孝故事為主題的孝廉公園一處,真正實現了看古品今、古今對話的和諧統一。

以党建為重,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大力培養優秀的基層黨組織幹部。振興新區把加強村黨組織幹部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鄉村組織振興的重中之重來抓,培養了一批能帶富、善治理的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振興新區黨委、支部結合脫貧攻堅、環境保護、農業調產、支部建設等重點工作,自主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建立農業合作社,開設微店,將土特產移植上網,發展農業產業,讓黨員引領轉型發展,振興鄉村走在了前頭,幹到了實處。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三治結合”是加強鄉村治理的思路創新。振興新區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同時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守法用法;並且重視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家風、村風、黨風教育,以好家風帶村風促黨風,確保新區社會環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振興新區的實踐探索順應了農民市民化的主觀意願,同時培育了鄉土人才,創造了農民穩定的就地就業機會,增強了農村發展活力,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降低了村政治理成本;提高了農民生活品質和農民綜合素質。近年來,振興新區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村鎮”“一帶一路精品文旅特色小鎮”“全國鄉村度假示範區”“中國最美宜居宜業小城”“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範例”等榮譽稱號。

蝶戀燈海

長治縣振興新村

採摘

孝廉公園

作者:翟月熒 成俊飛 李強 李超 程楚楚

本期編輯:翟月熒

宣揚“古”色文化,繼承傳統美德。振興村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東漢時期,就有王莽趕劉秀,馬刨神泉、止渴救主的傳說。山上的雄山書院,至今流傳著三閣老講學傳經、教化村民的故事。為使傳統文化的根脈不斷,中華美德代代相傳,除了在村內主要場所張貼懸掛傳統文化的版面之外,還積極邀請各類專家學者定期舉辦國學講座,開展好媳婦、好公婆評選活動等。

以生態保護為重,突出“三美”,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護綠與植綠並重,突出山水相依的生態美。振興新區為確保原有生態和良好的自然風光不被破壞,實施了三大綠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綠工程。規劃建設了“五個千畝”種植基地——千畝乾果經濟林、千畝道地藥材、千畝小雜糧、千畝花卉和千畝有機蔬果,既實現了山坡綠化,也催生了綠色經濟。二是身邊增綠工程。對村內主幹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綠化,並建起牡丹園、芍藥園、月季園三座花卉園。三是庭院披綠工程。大力宣導庭院綠化,目前,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72%,人均綠化面積35平米,綠化總投資達到6500萬元,形成了村莊處處披綠

色、極目之處滿眼春的美好景致。規劃與功能同步,突出中西合璧的建築美。近年來,振興新區新建村民別墅式庭院569套,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不僅讓人耳目一新,而且保證了住宅功能的有效利用。同時,農戶實現了學業醫療保障化、日常做飯燃氣化、冬季取暖供熱化、用電照明光伏化、垃圾處理無害化的“五化”目標和統一供熱、統一供氣、統一供水、統一供電,通網路寬頻、通數位電視、通程式控制電話的“五化四供三通”目標。

保護與恢復並舉、突出古今對話的和諧美。在新區建設中堅持保護與恢復並舉,近年保護恢復古建院落9處,舊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蔭寺一座,新建極富古典風格的振興壇和振興閣兩處。新區內的四條街、九條路分別以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精髓加崇字打頭進行命名,新建以二十四孝故事為主題的孝廉公園一處,真正實現了看古品今、古今對話的和諧統一。

以党建為重,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大力培養優秀的基層黨組織幹部。振興新區把加強村黨組織幹部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鄉村組織振興的重中之重來抓,培養了一批能帶富、善治理的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振興新區黨委、支部結合脫貧攻堅、環境保護、農業調產、支部建設等重點工作,自主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建立農業合作社,開設微店,將土特產移植上網,發展農業產業,讓黨員引領轉型發展,振興鄉村走在了前頭,幹到了實處。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三治結合”是加強鄉村治理的思路創新。振興新區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同時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守法用法;並且重視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家風、村風、黨風教育,以好家風帶村風促黨風,確保新區社會環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振興新區的實踐探索順應了農民市民化的主觀意願,同時培育了鄉土人才,創造了農民穩定的就地就業機會,增強了農村發展活力,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降低了村政治理成本;提高了農民生活品質和農民綜合素質。近年來,振興新區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村鎮”“一帶一路精品文旅特色小鎮”“全國鄉村度假示範區”“中國最美宜居宜業小城”“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範例”等榮譽稱號。

蝶戀燈海

長治縣振興新村

採摘

孝廉公園

作者:翟月熒 成俊飛 李強 李超 程楚楚

本期編輯:翟月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