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慶這座私家花園 接待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來賓

重慶有一個地名叫"李家花園", 卻很少有人知道, 兩江新區大竹林街道的汪家橋社區曾經有一座享譽中外的私家花園, 因為主人姓李, 也被稱為"李家花園"。

先後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個訪華團來這裡參觀

80年代, 李家花園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來參觀。 先後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個訪華團來這裡參觀。

現年77歲的李先元老人

小社區裡藏百年前"別墅"

在重慶大大小小的社區中,

大竹林街道的汪家橋社區稱不上"老資歷", 但是卻大有來頭。

一百多年前, 人和汪家橋的山梁上(現人和中心小學附近)矗立著一座氣勢恢宏的古代建築——懷雲別墅, 其規模之宏大, 建築之豪華, 方圓百里, 堪稱為最。

別墅占地近60畝, 四周均築有高高的圍牆。 別墅整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正院和花園。 正院的建築成“五重堂”式, 從大門進去, 順次建有五排房屋, 前三排稱“門房”, 是供下人們居住的, 後兩層則為主人及家眷們居住、生活。 為顯示主人的尊貴和財勢, 別墅裡的建築蓋的是銅瓦, 房檐裡也嵌有黃金, 亭臺樓閣更是精雕細琢, 氣宇非凡。

別墅裡的花園相當龐大, 園中有人造河流, 河中可划船遊玩。 河上架有小橋, 橋上建有八角鳳亭,

紅磚綠瓦, 雕欄玉砌。 岸邊綠樹成蔭, 鶯歌蝶舞, 時而可見精巧的亭閣和石桌石凳, 大有世外之景。

如此宏偉而豪華的私家建築, 正是人和歷史上著名的“段家公館”, 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房屋的主人段大章是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的朝廷命官。

根據《人和史話》記載, 段大章一生為官, 卓有建樹, 文治武功, 深得皇帝及朝野、鄉里的喜愛和尊重。 當咸豐四年, 蜀亂方起之時, 段大章回到重慶, 並保持了局面穩定。

段家公館在當地聲望極高, 相傳, 凡是有大小官吏過其境內, 均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說。 只可惜, 段大章唯一的兒子段小山卻是個“敗家子”, 他整天呆在懷雲別墅裡盡情的享樂, 無盡的揮霍。 後來段家敗落了, 段家公館賣給王家。

到了抗戰時期, 這裡還辦過建川中學, 再後來, 這裡不斷遭到破壞和改建, 直到1996年319國道修建時, 被完全拆除。

8年時間讓自家門前荒坡變花園

李老拿起黑白照片回憶花園最早的建造過程

也許是從小生活在段家公館附近的緣故, 常常聽老人形容段家公館的輝煌。

現年77歲的李先元老人, 動起了自己修建一個花園的念頭。 1972年, 當時剛剛30出頭的他, 是所在生產隊的隊長, 每天下了工, 就在自家門前的荒坡坡上種花種樹, 閒暇時去照母山上搬各種各樣的石頭開始修建花園。

這一盆景便是李老的晚年的生活寫照

"你看對面那個看板,我家原來就住在那裡。"李先元站在319國道旁自己現在的小花園中指著不遠的看板說。70年代,李先元家有兩間土房,住著五口人,門口是片荒坡。喜歡看小說他就根據小說裡亭臺樓閣的描述,自己在腦海裡勾勒出花園的模樣,開始對自家門前的荒坡進行改造。

從老照片中依稀可以看出花園當年的模樣

李先元的抽屜裡小心珍藏著一疊老照片,翻開來依稀可以看出花園曾經的樣子,園內用瓦塊、石塊砌成了各種花台、拱門、亭榭、小橋,種植了品種繁多的花木,長年鳥語花香,頗有蘇州園林的感覺。"那年頭哪有什麼園林的概念,我一個農民就知道種地。到山裡看到好看的花木就移栽過來,修剪也是按照個人的感覺來。差不多用了8年的時間,這個小花園才初見雛形,有一畝多地。"

滿牆的榮譽

花園沒有圍牆,只是用葡萄藤、薔薇花作了一個開放式的"牆",平時很多周圍的居民都來休閒觀賞,漸漸的小花園成了遠近聞名的"景點"。有電視臺、報社的記者來採訪報導,給小花園起了個名字叫"李家花園"。

80年代接待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賓

70年代,我國農村能源供應緊張,一些地方開始推廣沼氣技術。1977年開始,李先元開始接觸沼氣搭建相關的技術,並在自家花園裡搭建了沼氣池。既環保又美觀,很多部門慕名到李家花園來參觀學習,因為技術嫺熟,李先元還受重慶市相關部門邀請推廣搭建沼氣池。

來學習、觀賞的人越來越多,成了大家平日裡休閒的好去處。附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到了週末甚至自帶乾糧到李家花園來郊遊。人氣那麼旺,但是李先元從來沒收過門票,把自己精心打造的私家花園,作為公共遊玩地,他覺得挺有成就感。

名氣越來越大的李家花園甚至漸漸成為了接待外賓的"接待廳"。

接待賓客的筆記本

李先元有一個泛黃的記錄本,赫然寫著"82年-87年接待外賓次數",隨便翻開一篇記錄著:"美國9次、加拿大5次、法國2次、澳大利亞2次、斯里蘭卡......"

"外賓4人,大人2人小孩人"、"承諾我的相片回國後寄來"……

他細心統計著每一年、每個月來參觀的國家和地區以及人數。先後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個訪華團來這裡參觀。

北環之上車水馬龍,一牆之隔薔薇靜開 。

遺憾的是,直到90年代時期,因為修建319國道,李家花園被拆除了。如今,李先元在319國道旁租了一塊空地,繼續打理著他的“小天地”。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吳娟 文李野 圖

"你看對面那個看板,我家原來就住在那裡。"李先元站在319國道旁自己現在的小花園中指著不遠的看板說。70年代,李先元家有兩間土房,住著五口人,門口是片荒坡。喜歡看小說他就根據小說裡亭臺樓閣的描述,自己在腦海裡勾勒出花園的模樣,開始對自家門前的荒坡進行改造。

從老照片中依稀可以看出花園當年的模樣

李先元的抽屜裡小心珍藏著一疊老照片,翻開來依稀可以看出花園曾經的樣子,園內用瓦塊、石塊砌成了各種花台、拱門、亭榭、小橋,種植了品種繁多的花木,長年鳥語花香,頗有蘇州園林的感覺。"那年頭哪有什麼園林的概念,我一個農民就知道種地。到山裡看到好看的花木就移栽過來,修剪也是按照個人的感覺來。差不多用了8年的時間,這個小花園才初見雛形,有一畝多地。"

滿牆的榮譽

花園沒有圍牆,只是用葡萄藤、薔薇花作了一個開放式的"牆",平時很多周圍的居民都來休閒觀賞,漸漸的小花園成了遠近聞名的"景點"。有電視臺、報社的記者來採訪報導,給小花園起了個名字叫"李家花園"。

80年代接待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賓

70年代,我國農村能源供應緊張,一些地方開始推廣沼氣技術。1977年開始,李先元開始接觸沼氣搭建相關的技術,並在自家花園裡搭建了沼氣池。既環保又美觀,很多部門慕名到李家花園來參觀學習,因為技術嫺熟,李先元還受重慶市相關部門邀請推廣搭建沼氣池。

來學習、觀賞的人越來越多,成了大家平日裡休閒的好去處。附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到了週末甚至自帶乾糧到李家花園來郊遊。人氣那麼旺,但是李先元從來沒收過門票,把自己精心打造的私家花園,作為公共遊玩地,他覺得挺有成就感。

名氣越來越大的李家花園甚至漸漸成為了接待外賓的"接待廳"。

接待賓客的筆記本

李先元有一個泛黃的記錄本,赫然寫著"82年-87年接待外賓次數",隨便翻開一篇記錄著:"美國9次、加拿大5次、法國2次、澳大利亞2次、斯里蘭卡......"

"外賓4人,大人2人小孩人"、"承諾我的相片回國後寄來"……

他細心統計著每一年、每個月來參觀的國家和地區以及人數。先後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個訪華團來這裡參觀。

北環之上車水馬龍,一牆之隔薔薇靜開 。

遺憾的是,直到90年代時期,因為修建319國道,李家花園被拆除了。如今,李先元在319國道旁租了一塊空地,繼續打理著他的“小天地”。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吳娟 文李野 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