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浙江啟示錄:夢開始的地方

經過環境治理的下薑村走進“綠富美”新時代

有夢, 才有飛翔。

在淳安縣的大山深處, 有一個名叫大薑村的古老村莊。 2003年4月,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將下姜作為自己的基層聯繫點,

下薑的巨變就此開啟, 成為夢開始的地方。

十多年來, 下姜人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道路, 一步一個腳印, 實現了從窮山村到“綠富美”的逆襲: 2017年, 下姜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045元, 首次超過全浙江省平均水準。 下薑村的巨變, 折射出的是在習近平“兩山”理念的指引下, 浙江山村從窮到富、從髒到美、從弱到強的蛻變。

4月11日, 我們慕名來到下薑村。 只見春山逶迤, 花木蔥蘢, 鳳林港蜿蜒穿村而過;鱗次櫛比的現代民居依山傍水, 參差錯落。 麗日藍天下, 美麗的下姜村宛若世外桃源, 鑲嵌在綠水青山中。

採訪中我們發現, 這裡最讓人自豪的, 不是碧水清清, 不是綠意綿延, 也不是風生水起的現代農業、民宿產業,

而是人們在探尋多種發展方式時, 對綠色理念的堅守, 對夢想的執著和追求。

下薑村早已掙脫出地理範疇, 成為中國無數村莊生態振興的路徑和縮影, 是農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昇華, 是夢想開始的地方。 今日下薑, 猶如一個濃淡相宜的“綠富美”, 正從盈盈一水、巍巍大山之間華麗展顏, 向我們走來。

破繭蝶變|土地流轉催生“美麗經濟”

中午, 淳安縣城千島湖鎮上的“一盒鮮”水果超市收到了從下薑村送來的草莓, 色澤紅潤, 新鮮欲滴。 超市老闆笑盈盈地說, 剛採摘下的草莓, 真能吃出幸福的感覺。

58公里外的下薑村, 親手採摘這些草莓的村民余紹紅正在忙碌著。 得益於村裡的土地流轉來的“紅利”,

原來種植水稻的田地, 如今種上了產出高的草莓, 餘紹紅一臉高興。 下薑村四面環山, 林地面積1萬多畝, 耕地面積只有600多畝, 傳統農業發展空間狹小, 收益較低。 過去一直以種水稻和茶葉為生, 但耕地不多, 種糧收益有限, 一遇天災還絕收;身處深山交通不便, 市場訊息不靈, 茶葉也賣不出好價錢。 2011年, 下薑村開始大規模的土地流轉, 農民不用種地, 土地流轉建起現代農業產業園後, 每畝土地每年能分到1200元的租金和分紅。 在家的村民還可以到基地打工, 餘紹紅就是在草莓園打工, 如今每天的工作就是採摘草莓, 包裝打包, 每月工資3000元。

誰曾想到, 改革開放後, 包產到戶解決了下薑人的溫飽問題, 但要脫貧致富奔小康, 路還很長。

為了增收致富, 下姜人一度上山砍樹燒炭、家中養雞養豬。 短短數年, 6000多畝山林就成了“瘌痢頭”, 一下雨整個村莊骯髒不堪……環境污染了, 但收入增加有限。

2003年4月, 下薑人驚喜地迎來了習近平同志。 “當時習書記就是在我家開的座談會, 他問我們地裡種什麼、收成如何、好不好賣等。 我們說完後, 他開始講話了:‘從大家講的情況看, 蠶桑、茶葉、早稻的產量都不算低。 那麼, 為什麼辛苦一年, 收穫不理想呢?種的都是大路貨。 沒有做到優質高效和錯位發展……’”今年70歲的薑德明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仍歷歷在目。 “種了一輩子地, 還是頭一次聽到那些新的說法……經習書記這一點撥, 大家心頭一亮——對啊, 不能總是大路貨, 得搞優質高效的、人家沒有的才賺錢。

聽說我們想發展中藥材但不懂技術, 習書記第二天就落實了給我們派科技特派員的事。 ” 薑德明說。

如何發揮土地的集約效應?把從傳統的種植業通過產業化提升, 使其發揮最大價值效應?下薑村把眼光瞄準土地流轉, 通過土地流轉促進生產關係、生產方式的轉變, 讓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下薑人自此一改祖祖輩輩的種植習慣, 因地制宜發展起高效生態農業:山上種雷竹, 山腳種中藥材黃梔子, 田裡種蠶桑, 加上茶葉, 靠這“四片葉子”發展起了“四葉經濟”。

2011年, 下薑村引進220畝葡萄園, 2013年又增加了60畝草莓園, 2013年、2014年先後共流轉出150畝桃園, 2016年流轉出110畝蠶桑園。 如今, 村裡90%以上土地實現了流轉。 同樣是600畝地, 下薑如今種出了四季花、三季果。

村集體經濟也壯大了,去年下薑村集體收入達到110多萬元。“對流轉土地的農戶來說,一畝地一年流轉費1200元,且每年每畝遞增50元,同時優先安排在農場打工,一個月少的能掙2300元,多的能掙3000多元。”下姜村葡萄採摘游基地負責人姜賢綱說,去年一年基地光支付農民工資就有60萬元。

新時代一聲春雷,鄉村振興的號角在廣袤田野上吹響。下薑的下一步發展,也迎來了這一國家戰略實施帶來的更大機遇。

農旅融合|“一片富”到“全面富”

時近中午,記者來到村裡一個叫“紅馬民宿”的農家小院,老闆娘正在灶台旁忙活兒,等下有兩桌客人要來吃飯,“想吃什麼?你看,有農家種的菜,剛撈的河魚,很生態,價格不貴”。在下姜,記者發現,像這樣的農家樂不少於20家。

2011年,隨著村莊內外環境的改善,看到一些地方農家樂紅火,下薑人也覺得有條件搞。“當時村裡誰也沒開過農家樂,剛放下鋤頭的農民能當好掌櫃?後來老黨員姜祖海帶頭,那年開的3家農家樂都是黨員帶的頭。”村民姜銀祥回憶說。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全村人齊心協力,各找門路,利用一切機會推介下薑,幫農家樂拉客源;上門找旅行社合作,吸引團隊遊;村裡專門成立管理公司,統一服務標準、服務價格,對農家樂實行規範化管理;組織掌櫃到星級酒店、農家樂先進地區去培訓學習……這樣堅持到2014年,隨著淳楊公路通車,下姜的鄉村遊一下火了。“2015年,全村8家民宿,年接待遊客5萬余人次;2016年增加到23家,年接待遊客11萬人次;2017年,接待遊客16萬人次。”淳安千島湖下薑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時洪說起這幾年的變化自信滿滿。

如今,村民憑家常手藝也能賺錢:77歲的餘彩元做的豆腐在村裡公認第一,除了供應兒子的農家樂,還供給村裡的其他民宿;江順祥原先家庭條件並不好,現在靠打麻糍富了起來,旅遊旺季一天能賣上200斤;連村裡家家都醃的豆腐乳、曬的地瓜幹,都成了遊客選購的伴手禮……“旅遊+”“互聯網+”……傳統農業發生了七十二變,下薑的“四葉經濟”轉型升級了:毛竹加工品成為遊客的旅遊紀念品,茶葉通過電商賣到全國各地,黃梔子從單純的中藥材變成可觀賞的梔子花海,桑葚掛果時辦採摘遊,蠶寶寶還能讓小朋友帶回家養著玩……村口小店裡,下姜村新開發包裝的下薑喜茶喜餅也上市了,紅色的包裝精緻喜氣,又多了一份吸引遊客的伴手禮。

在下薑人的眼裡,美好生活就像眼前的這束花兒一樣,才剛剛綻放……

2017年,下薑民宿接待遊客16萬人次

呵護生態|“要給青山留個帽”

“以前的下薑村,污水四處流、蒼蠅滿天飛,住的是毛坯房,燒炭半年糧,有女不嫁下姜郎。”說起生態環境的變化,下薑村委會副主任姜蘇榮十分感慨。

不瞭解下薑的過去,就聽不懂姜蘇榮的感慨。下姜,古名“雅墅峽澗”。700多年前建村時,它便被寄予了詩意棲居的願望。但直到20年前,這裡仍是個窮山村,地處山區,缺地少田,村民以砍柴、養豬為生。急於擺脫貧困的下薑人還在山上造起土窯。最多時,40多座木炭窯同時開燒,大量樹木被砍倒用於燒窯,樹木日漸減少。村莊上空繚繞著嗆人的煙霧,地上是被雨水一沖便肆意流淌的豬糞豬尿,村民怨聲載道。

如何解決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這是下薑的困惑,也是當時浙江許多農村面臨的難題。2003年4月,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來到下姜,看著被砍“禿”的山,他說:“要給青山留個帽。”看著髒亂差的村容村貌,他建議修建沼氣池。從下姜回去不久,當年6月,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在浙江全省展開:花5年時間整治和改造1萬個村莊、培育1000個示範村。廣大農村成為浙江綠色發展的突破口,開啟人居環境蝶變之路。

修沼氣池的消息在下薑傳開後,村民反應不一。沼氣池,要將豬糞挑到池子裡發酵,不少人嫌麻煩,還有人怕花錢。為了這事,村民代表大會開了幾次,意見不一,關鍵時刻,村“兩委”幹部帶了頭。用上沼氣的第二年,村裡決定封山育林“給青山留個帽”,發佈了新的村規民約:公益林嚴禁砍伐,承包林須經村“兩委”同意才能砍伐。700多名村民無一反對。

對待生態環境,下薑人像保護眼睛一樣格外嚴格。兩年前回到下姜、投資水上娛樂專案的村民姜紅榮證實了這一說法:“當時做專案,村裡沒提收益要求,就說了三條底線,一不能影響自然風貌,二不能污染水體,三不能隨意採挖鵝卵石。”從此綠水青山真正從一種風景,變成內心追求,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姜蘇榮說,今天的下姜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下,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先後編制《村莊整治規劃》、《農業產業規劃》,完成了河道清淤、汙水處理等項目,目前正在創建國家4A級景區。

“心懷感恩,勵志奮進”激勵著下薑人

黨建引領|當好新時代“四種人”

在下薑村道兩邊,綠化帶裡都豎著黨員“環境衛生承包牌”;每戶黨員,都在家門口亮出了身份與“黨員承諾”:“心系村民做好事”“以黨章嚴格要求自己”……在下姜村,記者被這一片“紅”吸引。

時間再次定格在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對下姜村黨員幹部提出“四種人”的具體要求 ,廣大農村黨員要做“生產發展的帶頭人、新風尚的示範人、和諧的引領人和群眾的貼心人”。殷切的希望,猶如一陣甘霖, 灑向下薑村大地。

在下姜,黨員帶頭是傳統。“村裡前些年要流轉土地建葡萄園,村民都擔心不划算,後來黨員一帶頭,村民就放心了。”時任村支書的楊紅馬回憶,當時,老黨員姜祖海率先開了“望溪民宿”;老支書姜銀祥在家門口擺了磨豆漿體驗點,幾戶黨員幹部平均掏出30萬元改造自家房屋,終於在2015年形成了下薑民宿的第一方陣。“如果要虧,就先虧黨員幹部;如果賺了,就把好處慢慢讓渡給村民。”楊紅馬說,當時想的就是這樣簡單。

做新風尚的示範人。姜祖海回憶,為了給村民造一座石橋解決出行問題,他和當時的村支書姜銀祥兩人向村民們湊了5萬元,砍樹又賣了1萬元,再跑到淳安縣裡爭取項目立項,整個下薑村頂住了造橋可能帶來的各種潛在風險壓力,終於把石橋跨過了鳳林港河。緊接著,僅有5個人的下薑村黨支部又帶領村民們種起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解決了村民的吃飯問題;他們和村民們一起投工投勞,在鳳林港裡建造小水電,並從新安江引電,解決了村民的用電難題;黨員們還繼續集資引進衛星接收站,自發成為接收站的維護人員,村民們終於看上了電視。一番努力,下薑村終於為今天的發展打下了底子。“千難萬難,在共產黨員面前都不難。”以姜祖海為代表的這批基層老黨員,無形中成為下薑村發展的第一批“領頭雁”。

做和諧的引領人和群眾的貼心人。在下姜村,呵護淳樸民風的是黨員,營造和諧鄉鄰關係的也是黨員,為群眾辦小事的是黨員,為村莊謀大業的也是黨員。2017年,下薑村的民宿數量達到了23家,地瓜幹、茶葉、辣醬等農特產品也開始成為熱賣品。村裡的旅遊生意好了,這時候,村“兩委”對黨員幹部提出了新要求:黨員幹部不能參與村裡的工程招標建設;有利益,先讓給老百姓。入農家,解民情,基層黨員網格管理模式,在下薑這個只有221戶農戶的小山村裡,執行得毫不含糊。“除了村‘兩委’要定期走訪,村裡42名黨員,人人都有聯繫戶,人人都有‘責任田’。”

汪代兵是村裡的困難戶,身患尿毒癥,每天要做4次透析。他是姜蘇榮“黨員設崗定責聯戶”的對象之一。兩人之間有個約定,即汪代兵家晝夜都不需鎖門。姜蘇榮每天上班前來敲門,如果聽不到回應,便會進來找他。黨員幹部把村民的小事放在心上,換來的是村民的信任與支持。美麗鄉村建設、“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各種中心工作面前,下薑村從拆除露天廁所和豬棚,流轉葡萄園等農業產業園土地到修建汙水處理池、開設民宿……無一不在村民的支持下順利完成。

美麗下姜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光

記者手記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實現這個目標,絕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完成,需要艱苦卓絕的奮鬥,腳踏實地,“一張藍圖幹到底”。如此,鄉村振興才能行穩致遠。怎樣按照村莊資源、稟賦、容量先行做好規劃?怎樣激發出農民創業創富的主體性、積極性?怎樣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怎樣發展“農家樂”、民俗村等民俗經濟?怎樣推動觀光旅遊向休閒旅遊升級, 實現“一片富”到“全面富”?下薑之變,正是我們找到的答案。

下薑之變,貫穿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的本質所在。一個偏僻的山村,窮山僻壤,山高路遠,產業單一,怎麼就能吸引遊客,怎麼就走向了繁榮?如果不到下薑走走, 你或許感受不到今日下姜澎湃的內生動力。在下薑,我們看到了城與鄉的交融,更多的“農創客”、“農二代”走進下薑,我們看到空心化的鄉村正在遁去,熱鬧的鄉村正在回歸。我們看到通過土地流轉,農民職業進行重新分工,下薑迎來了從未有過的康美和諧。然而,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下薑人的那份對總書記獨特的情懷,那是一份放飛夢想的情懷,那情懷,需要我們去築夢,去挑戰,去破題,在踐行中實現夢想。

雲浮融媒中心

編輯:思桃

編審:劉炳華

記者:朱覓、趙軍鰻、陳銳兵、劉爍

投稿郵箱:yunffb@qq.com

村集體經濟也壯大了,去年下薑村集體收入達到110多萬元。“對流轉土地的農戶來說,一畝地一年流轉費1200元,且每年每畝遞增50元,同時優先安排在農場打工,一個月少的能掙2300元,多的能掙3000多元。”下姜村葡萄採摘游基地負責人姜賢綱說,去年一年基地光支付農民工資就有60萬元。

新時代一聲春雷,鄉村振興的號角在廣袤田野上吹響。下薑的下一步發展,也迎來了這一國家戰略實施帶來的更大機遇。

農旅融合|“一片富”到“全面富”

時近中午,記者來到村裡一個叫“紅馬民宿”的農家小院,老闆娘正在灶台旁忙活兒,等下有兩桌客人要來吃飯,“想吃什麼?你看,有農家種的菜,剛撈的河魚,很生態,價格不貴”。在下姜,記者發現,像這樣的農家樂不少於20家。

2011年,隨著村莊內外環境的改善,看到一些地方農家樂紅火,下薑人也覺得有條件搞。“當時村裡誰也沒開過農家樂,剛放下鋤頭的農民能當好掌櫃?後來老黨員姜祖海帶頭,那年開的3家農家樂都是黨員帶的頭。”村民姜銀祥回憶說。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全村人齊心協力,各找門路,利用一切機會推介下薑,幫農家樂拉客源;上門找旅行社合作,吸引團隊遊;村裡專門成立管理公司,統一服務標準、服務價格,對農家樂實行規範化管理;組織掌櫃到星級酒店、農家樂先進地區去培訓學習……這樣堅持到2014年,隨著淳楊公路通車,下姜的鄉村遊一下火了。“2015年,全村8家民宿,年接待遊客5萬余人次;2016年增加到23家,年接待遊客11萬人次;2017年,接待遊客16萬人次。”淳安千島湖下薑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時洪說起這幾年的變化自信滿滿。

如今,村民憑家常手藝也能賺錢:77歲的餘彩元做的豆腐在村裡公認第一,除了供應兒子的農家樂,還供給村裡的其他民宿;江順祥原先家庭條件並不好,現在靠打麻糍富了起來,旅遊旺季一天能賣上200斤;連村裡家家都醃的豆腐乳、曬的地瓜幹,都成了遊客選購的伴手禮……“旅遊+”“互聯網+”……傳統農業發生了七十二變,下薑的“四葉經濟”轉型升級了:毛竹加工品成為遊客的旅遊紀念品,茶葉通過電商賣到全國各地,黃梔子從單純的中藥材變成可觀賞的梔子花海,桑葚掛果時辦採摘遊,蠶寶寶還能讓小朋友帶回家養著玩……村口小店裡,下姜村新開發包裝的下薑喜茶喜餅也上市了,紅色的包裝精緻喜氣,又多了一份吸引遊客的伴手禮。

在下薑人的眼裡,美好生活就像眼前的這束花兒一樣,才剛剛綻放……

2017年,下薑民宿接待遊客16萬人次

呵護生態|“要給青山留個帽”

“以前的下薑村,污水四處流、蒼蠅滿天飛,住的是毛坯房,燒炭半年糧,有女不嫁下姜郎。”說起生態環境的變化,下薑村委會副主任姜蘇榮十分感慨。

不瞭解下薑的過去,就聽不懂姜蘇榮的感慨。下姜,古名“雅墅峽澗”。700多年前建村時,它便被寄予了詩意棲居的願望。但直到20年前,這裡仍是個窮山村,地處山區,缺地少田,村民以砍柴、養豬為生。急於擺脫貧困的下薑人還在山上造起土窯。最多時,40多座木炭窯同時開燒,大量樹木被砍倒用於燒窯,樹木日漸減少。村莊上空繚繞著嗆人的煙霧,地上是被雨水一沖便肆意流淌的豬糞豬尿,村民怨聲載道。

如何解決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這是下薑的困惑,也是當時浙江許多農村面臨的難題。2003年4月,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來到下姜,看著被砍“禿”的山,他說:“要給青山留個帽。”看著髒亂差的村容村貌,他建議修建沼氣池。從下姜回去不久,當年6月,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在浙江全省展開:花5年時間整治和改造1萬個村莊、培育1000個示範村。廣大農村成為浙江綠色發展的突破口,開啟人居環境蝶變之路。

修沼氣池的消息在下薑傳開後,村民反應不一。沼氣池,要將豬糞挑到池子裡發酵,不少人嫌麻煩,還有人怕花錢。為了這事,村民代表大會開了幾次,意見不一,關鍵時刻,村“兩委”幹部帶了頭。用上沼氣的第二年,村裡決定封山育林“給青山留個帽”,發佈了新的村規民約:公益林嚴禁砍伐,承包林須經村“兩委”同意才能砍伐。700多名村民無一反對。

對待生態環境,下薑人像保護眼睛一樣格外嚴格。兩年前回到下姜、投資水上娛樂專案的村民姜紅榮證實了這一說法:“當時做專案,村裡沒提收益要求,就說了三條底線,一不能影響自然風貌,二不能污染水體,三不能隨意採挖鵝卵石。”從此綠水青山真正從一種風景,變成內心追求,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姜蘇榮說,今天的下姜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下,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先後編制《村莊整治規劃》、《農業產業規劃》,完成了河道清淤、汙水處理等項目,目前正在創建國家4A級景區。

“心懷感恩,勵志奮進”激勵著下薑人

黨建引領|當好新時代“四種人”

在下薑村道兩邊,綠化帶裡都豎著黨員“環境衛生承包牌”;每戶黨員,都在家門口亮出了身份與“黨員承諾”:“心系村民做好事”“以黨章嚴格要求自己”……在下姜村,記者被這一片“紅”吸引。

時間再次定格在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對下姜村黨員幹部提出“四種人”的具體要求 ,廣大農村黨員要做“生產發展的帶頭人、新風尚的示範人、和諧的引領人和群眾的貼心人”。殷切的希望,猶如一陣甘霖, 灑向下薑村大地。

在下姜,黨員帶頭是傳統。“村裡前些年要流轉土地建葡萄園,村民都擔心不划算,後來黨員一帶頭,村民就放心了。”時任村支書的楊紅馬回憶,當時,老黨員姜祖海率先開了“望溪民宿”;老支書姜銀祥在家門口擺了磨豆漿體驗點,幾戶黨員幹部平均掏出30萬元改造自家房屋,終於在2015年形成了下薑民宿的第一方陣。“如果要虧,就先虧黨員幹部;如果賺了,就把好處慢慢讓渡給村民。”楊紅馬說,當時想的就是這樣簡單。

做新風尚的示範人。姜祖海回憶,為了給村民造一座石橋解決出行問題,他和當時的村支書姜銀祥兩人向村民們湊了5萬元,砍樹又賣了1萬元,再跑到淳安縣裡爭取項目立項,整個下薑村頂住了造橋可能帶來的各種潛在風險壓力,終於把石橋跨過了鳳林港河。緊接著,僅有5個人的下薑村黨支部又帶領村民們種起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解決了村民的吃飯問題;他們和村民們一起投工投勞,在鳳林港裡建造小水電,並從新安江引電,解決了村民的用電難題;黨員們還繼續集資引進衛星接收站,自發成為接收站的維護人員,村民們終於看上了電視。一番努力,下薑村終於為今天的發展打下了底子。“千難萬難,在共產黨員面前都不難。”以姜祖海為代表的這批基層老黨員,無形中成為下薑村發展的第一批“領頭雁”。

做和諧的引領人和群眾的貼心人。在下姜村,呵護淳樸民風的是黨員,營造和諧鄉鄰關係的也是黨員,為群眾辦小事的是黨員,為村莊謀大業的也是黨員。2017年,下薑村的民宿數量達到了23家,地瓜幹、茶葉、辣醬等農特產品也開始成為熱賣品。村裡的旅遊生意好了,這時候,村“兩委”對黨員幹部提出了新要求:黨員幹部不能參與村裡的工程招標建設;有利益,先讓給老百姓。入農家,解民情,基層黨員網格管理模式,在下薑這個只有221戶農戶的小山村裡,執行得毫不含糊。“除了村‘兩委’要定期走訪,村裡42名黨員,人人都有聯繫戶,人人都有‘責任田’。”

汪代兵是村裡的困難戶,身患尿毒癥,每天要做4次透析。他是姜蘇榮“黨員設崗定責聯戶”的對象之一。兩人之間有個約定,即汪代兵家晝夜都不需鎖門。姜蘇榮每天上班前來敲門,如果聽不到回應,便會進來找他。黨員幹部把村民的小事放在心上,換來的是村民的信任與支持。美麗鄉村建設、“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各種中心工作面前,下薑村從拆除露天廁所和豬棚,流轉葡萄園等農業產業園土地到修建汙水處理池、開設民宿……無一不在村民的支持下順利完成。

美麗下姜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光

記者手記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實現這個目標,絕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完成,需要艱苦卓絕的奮鬥,腳踏實地,“一張藍圖幹到底”。如此,鄉村振興才能行穩致遠。怎樣按照村莊資源、稟賦、容量先行做好規劃?怎樣激發出農民創業創富的主體性、積極性?怎樣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怎樣發展“農家樂”、民俗村等民俗經濟?怎樣推動觀光旅遊向休閒旅遊升級, 實現“一片富”到“全面富”?下薑之變,正是我們找到的答案。

下薑之變,貫穿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的本質所在。一個偏僻的山村,窮山僻壤,山高路遠,產業單一,怎麼就能吸引遊客,怎麼就走向了繁榮?如果不到下薑走走, 你或許感受不到今日下姜澎湃的內生動力。在下薑,我們看到了城與鄉的交融,更多的“農創客”、“農二代”走進下薑,我們看到空心化的鄉村正在遁去,熱鬧的鄉村正在回歸。我們看到通過土地流轉,農民職業進行重新分工,下薑迎來了從未有過的康美和諧。然而,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下薑人的那份對總書記獨特的情懷,那是一份放飛夢想的情懷,那情懷,需要我們去築夢,去挑戰,去破題,在踐行中實現夢想。

雲浮融媒中心

編輯:思桃

編審:劉炳華

記者:朱覓、趙軍鰻、陳銳兵、劉爍

投稿郵箱:yunffb@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