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金矢孔高甯博士:從留學生消費能力看金錢教育觀培養

對於出國留學的孩子, 繞不開自己支配使用錢這件事情, 本期《高寧高見》歡迎一同閱讀《從留學生的消費能力看“金錢教育觀”培養》, 我們來談談關於金錢教育觀的問題。

《小雅·蓼莪》中有言:“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 長我育我, 顧我複我, 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 昊天罔極!”一句古言, 道盡了父母對子女毫無保留的關愛與生養之恩。

為人父母者的偉大之處, 大約在於他們總是竭盡全力想給孩子最好的。 職業原因, 我接觸過最多的父母群體是留學生的家長。 在我看來, 留學生家長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是最“狠心”的家長,

放手送孩子出國留學;他們又是最“心軟”的家長, 時刻掛念孩子在海外的一切。

孩子出國之後, 時空距離便將親子雙方割裂開來。 這時, 父母對孩子的呵護與教育處於缺席狀態, 而“缺席導致的後果”則會被留在國內的家長無限度放大。 最終, 很多家長選擇採取同一種方式來緩解對孩子的憂慮, 即“金錢補位”。

毫不誇張地說, “金錢補位”在很多時候是留學生家長心中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有不少家長曾與我說道:“孩子遠在國外, 作為父母, 我想給他/她最好的照顧, 但鞭長莫及。 那麼, 是不是儘量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需求, 他/她就能少受一些委屈呢?”我很能體會留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擔憂, 但是“金錢補位”所設下的教育陷阱,

是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的。

我們時常在網上看到諸如“在美中國留學生熱買豪車, 出手大方驚呆車商”、“中國留學生在溫哥華花1.5億購豪宅”的新聞, 在這些抓人眼球的標題背後, 掩蓋著的也許會有中國孩子缺乏“金錢教育觀”的客觀事實。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的留學生還在少數, 也會有人覺得留學生群體中會有一些富二代, 這些都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據銀聯國際發佈的《2017中國出境留學生消費報告》顯示, 中國留學生每年的消費規模至少在3800億元人民幣以上, 其中學費和日常生活費占比超過80%。 中國留學生格外熱衷追求時尚品, 他們在時尚品商戶的交易額與教育類商戶占比一致, 均為16%, 幾乎和日常吃住行的開銷持平。

究其根本, 我認為一句話足以概括——很多家長並沒有要培養孩子“金錢教育觀”的意識, 也無法教會孩子該如何去善用金錢。 在培養孩子的“金錢教育觀”方面, 只要瞭解其背後的深刻含義, 然後行動起來, 任何時候都不會太晚。

首先, 父母要教會孩子區別“需要”和“想要”。 每個人生命中的必需品都是有限度, 這是“需要”;而在必需品之外的欲求, 則是“想要”。 父母需要將道理具象化, 然後貫徹到生活中去踐行。 例如從小讓孩子明白——衣服夠穿就好, 重在舒服, 不在貴重;玩具夠用就好, 重在樂趣, 不在囤積……當孩子“想要”的東西, 超出了“需要”的範疇, 父母理應學會克制的去愛, 不能因為孩子“想要”, 就不假思索的去給。

其次, 父母要培養孩子對“用錢有度”的認知。

古話說:“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千古流傳的名言警句, 自有其道理。 然而, 如今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去踐行呢?我曾經看過一個關於“小學生怎麼用壓歲錢”的街頭採訪, 其中一個孩子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他說:“我壓歲錢有3千多, 打算拿去買好吃的、好玩的, 還要充遊戲帳戶。 ”當記者問及父母的意見時, 他答道:“爸爸媽媽說我可以自己做主。 ”孩子完全不知“用錢有度”為何物。

父母都不是萬能的, 但用心去教養孩子, 卻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 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培養孩子“金錢教育觀”的重要性, 因為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守住本心, 並始終心存善意。

編後語:古往今來,

關於金錢與人之間密切關係的解讀, 實在數不勝數。 古羅馬著名詩人昆圖斯·賀拉斯·弗拉庫斯的相關表述, 在我看來始終最為挈領。 他曾說:“金錢不是做奴隸就是做主人, 二者必一, 別無其他。 ”因此, 家長要當好孩子的“金錢規劃師”, 要讓孩子學會在與金錢的“搏鬥”中掌握主動權, 要成為金錢的主人, 而不是淪為奴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