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俄與北約“掰手腕”,各有啥本錢

當地時間4月14日, 美英法三個軍力最強的北約國家空襲敘利亞後, 國際社會對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爆發戰爭的擔憂直線上升。 透過敘利亞彌漫的硝煙, 不妨冷眼看一下, 俄與以北約成員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掰手腕”, 在軍力方面究竟各有什麼本錢?

北約的“全面攻勢”

資料雖然枯燥, 卻很會“說話”。 據美國海軍學院研究人員估算, 整個冷戰時期, 蘇聯GDP最多不過美國的40%, 軍費總開支卻與美國大體相同, 其他北約盟國的軍費總和約為蘇聯的一半, 華約東歐盟國的軍費則幾乎可忽略不計, 故北約的軍費額度只是蘇東集團的約1.5倍。

與此同時, 優越的地緣戰略態勢也堪抵雄兵百萬。 華約與北約對峙的“中歐前線”, 距蘇聯本土近900公里, 距大西洋沿岸600多公里, 這就使得蘇聯進可攻、退可守。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令上述一切都變成“過眼雲煙”。 近年來, 俄羅斯經濟深受國際石油價格暴跌、西方經濟制裁加劇等因素困擾。 北約卻以烏克蘭危機為藉口, 2015至2017年共增加了260億美元軍費預算。 目前, 北約的GDP和軍費總量分別約為俄羅斯的30倍和18倍。

俄官方雖屢次誓言“重振軍備”, 但軍費預算縮水導致俄軍主戰裝備採購量多年在低位徘徊, 現代化換裝規劃一再被遲滯, 軍事科研人才“斷檔”則令俄軍工創新能力不足。 近年來, 俄軍雖通過“新面貌”軍事改革重構和優化了編制體系,

但在無人機、電子元件、雷達、偵察衛星等多個關鍵領域都相對落後, 戰場偵察、控制與評估能力遠弱於打擊能力。

冷戰後北約的一再東擴, 已令原華約東歐盟國全數“改換門庭”, 更大幅壓縮了俄羅斯的防禦縱深, 莫斯科和聖彼德堡已身處前線, 距離最近的北約國家分別只有400多公里和100多公里。

俄羅斯的“邊線優勢”

儘管綜合實力有差距, 但在東歐對峙前沿, 軍力對比卻是另一番景象。

目前, 波羅的海地區是北約與俄羅斯雙方地面力量實際接觸的僅有地段。 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楔入波蘭和立陶宛之間, 把該地段分割成南北兩段。 北段是波羅的海三國, 南段的波蘭—立陶宛走廊以東則是一片適合重裝突擊的平坦地區。

在這兩個地段, 北約雖在烏克蘭危機後派駐了“前沿增援戰鬥群”, 但目前也不過部署了約3.2萬人的地面部隊和約130輛坦克。

在他們對面的俄羅斯本土, 則是實力優勢顯著的7.8萬人的俄軍地面部隊和約750輛坦克。 俄羅斯陸軍建設重回“重型化”和“大編制化”的趨勢, 有利於其在常規的高烈度戰爭條件下實施重裝大兵團突擊。 據美歐一些防務專家估計, 在波羅的海地區, 俄軍能在數周內動員起至少15萬人的後備兵力, 包括裝甲、炮兵、空中和海上力量。

相比之下, 近年來著眼於“反恐戰爭”的北約軍隊已大面積輕裝化, 戰備重點也從“大打”轉向了非對稱的低烈度作戰。 美國陸軍的重裝旅和裝甲騎兵團已從2000年的19個裁減到目前的9個,

且2014年已將冷戰時代配屬駐歐部隊的5000輛坦克全部裁撤, 日前才重新開始在歐洲輪駐一個裝甲旅。 冷戰時代中歐戰線的中堅力量、擁有數千輛坦克的德國國防軍, 2017年已只剩244輛“豹2”, 其中能立即投入戰鬥的還不到100輛。

“空地一體戰”是北約自冷戰後期就在歐洲地區著力演練的針對性戰法。 美國及北約歐洲盟國目前能迅速集結約5000架先進戰機支援東歐以及波羅的海戰場, 近4倍於俄軍在該地區的可用三代機數量。 不過, 俄軍在該地區密集佈置的約350部先進中遠端防空導彈發射器, 也將極大壓縮北約空中力量的安全行動空間。

俄羅斯的“重點倚仗”

俄羅斯要抵消北約常規軍力的巨大優勢, 還要仰仗戰略核力量這一重要籌碼。

儘管近年來俄軍聲稱要強化“非核遏制”力量, 但其核威懾能力的重要性仍被抬升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度。

今年3月1日, 普京發表國情咨文時集中曝光了俄最新的6款“奇跡武器”, 首先亮相的就是“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 它是最令西方不寒而慄的SS-18“撒旦”洲際導彈的換代產品, 因尺寸和重量太大, 只能從地下井發射。 這與現代洲際導彈轉向機動發射的潮流背道而馳。 公路機動的洲際導彈本來就是蘇聯首創, 其強項在於遭敵核打擊後實施核報復;“薩爾馬特”則更加適合先發制人打擊, 最低限度也是探測到敵人發射後, 不等導彈落地就立刻發射, 以“相互確保摧毀”。

俄羅斯如此“反常規”發展核力量之舉, 折射出深刻的戰略考量。

首先,俄羅斯這種放棄彈性、追求最強威力與最大毀傷的做法,為的不是尋求勝利,而是確保不致失敗。核力量是用來捍衛生存的,常規力量才是用來保障利益拓展的。戰略核武器更是“用來看”而不是“拿來用”的,高調宣傳它的目的,不是“好戰”,而恰恰是“不戰”。這是“冷戰”留下的一大寶貴經驗。常規軍力一時難以趕超北約的俄羅斯,發展核遏制力量,無疑能震懾北約無節制的蠶食進逼。

其次,這是俄羅斯牽制美國的有力杠杆。美國也十分清楚,戰略核武器“中看不中用”、威懾作用遠大于實際軍事效用。然而,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已深陷“軍事優勢強迫症”,正在進入新一輪擴軍備戰期。為保證“絕對安全”,美國既要與一些進行軍事現代化的地區大國比拼常規軍力,也要重振核軍備防範俄羅斯發威,不僅難以承受投入規模之大,也無法對俄全力施壓。

(原標題:美英法空襲敘利亞後,國際社會對俄與西方國家爆發戰爭的擔憂直線上升——俄與北約“掰手腕”,各有啥本錢)

折射出深刻的戰略考量。

首先,俄羅斯這種放棄彈性、追求最強威力與最大毀傷的做法,為的不是尋求勝利,而是確保不致失敗。核力量是用來捍衛生存的,常規力量才是用來保障利益拓展的。戰略核武器更是“用來看”而不是“拿來用”的,高調宣傳它的目的,不是“好戰”,而恰恰是“不戰”。這是“冷戰”留下的一大寶貴經驗。常規軍力一時難以趕超北約的俄羅斯,發展核遏制力量,無疑能震懾北約無節制的蠶食進逼。

其次,這是俄羅斯牽制美國的有力杠杆。美國也十分清楚,戰略核武器“中看不中用”、威懾作用遠大于實際軍事效用。然而,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已深陷“軍事優勢強迫症”,正在進入新一輪擴軍備戰期。為保證“絕對安全”,美國既要與一些進行軍事現代化的地區大國比拼常規軍力,也要重振核軍備防範俄羅斯發威,不僅難以承受投入規模之大,也無法對俄全力施壓。

(原標題:美英法空襲敘利亞後,國際社會對俄與西方國家爆發戰爭的擔憂直線上升——俄與北約“掰手腕”,各有啥本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