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洛川縣:從“一縣一業”到“一業多收”

在全國蘋果種植大縣陝西省洛川縣, 全縣60萬畝耕地中, 蘋果種植面積達50萬畝;16萬農民中, 95%以上種植蘋果。 農民收入的95%以上來自蘋果, 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786元。

然而, 在高收入的背後, 洛川農民卻存在著收入管道過於單一的尷尬。 如何拓寬農民增收管道, 洛川縣委、縣政府在積極探索。 隨著農村“三變”改革工作的開展, 洛川縣找到了開啟農民收入多元化大門的金鑰匙。 2017年, 洛川縣完成了24個村”的經營模式。

農民認識轉變了, 思想碰撞的火花迅速蔓延。 水渭村村委會將舊村還田和集體預留的100畝集體土地,

協商折價入股到延安水渭川牧業有限責任公司, 發展湖羊養殖業, 每年保底分紅3萬元;將舊村18間廢棄閒置廠房, 協商折價入股到洛川水渭川山泉水有限責任公司, 用於生產純淨水, 每年保底分紅1萬元;將舊村老槐樹入股到洛川水渭川生態農業旅遊有限責任公司, 開發水渭川旅遊環線旅遊, 每年固定分紅5000元;將水渭山莊每年的股金分紅, 作為股本金再入股給山莊, 複式計息, “滾雪球”式發展。 20年後水渭山莊房屋所有權和經營權歸村集體。

與此同時, 水渭村村委會與引進企業達成勞務用工優先雇傭協議, 讓流轉土地農戶剩餘勞動力就近到公司種羊場、有機肥廠、水廠和牧草公司務工, 掙取薪酬。 真正使流轉土地的農民實現了流轉一份土地,

得到3份收入。

“領著租金、拿著薪金、分著股金, 這日子過得美、實在!”農戶趙春成說。

金盆村:果農當起“大股東”

在“三變”改革中, 洛川縣金盆村卻是另一種景象。 果農只需將果園入股給洛川紅富源果業有限責任公司, 發展矮化密植果園種植, 就可以悠然地當起“大股東”。 按照雙方約定, 4年後新建果園開始產生效益後, 每年產生利潤果農和公司按照6∶4的比例分紅。

“我不用投入一分錢, 所有投資、生產、運營全由公司負責。 ”果農周百賢說, “在沒有受益前, 每年每畝果園我還可以從公司預支1000元, 保障日常生活支出。 ”

果農以果園入股後, 再不用擔心蘋果的銷售。 從投入、生產、運營、銷售等所有環節全部由公司負責, 既可以把缺乏勞動力的果農從果園中解放出來,

發展其他產業, 同時也可以雇員的形式進入公司掙取薪金。

在投資金盆村之前, 洛川紅富源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已經擁有上千畝自營蘋果基地, 並自有果庫、自營品牌和成熟的銷售管道。 按照該公司的規劃, 通過在金盆村的試點, 將逐步將這一模式擴大到全縣各個鄉鎮進行規模化運營, 從而生產出統一標準的蘋果, 然後由公司直接對接銷售市場, 分級分類銷售, 樹立洛川蘋果的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

蘋果種植是一項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據洛川縣相關部門統計, 每年洛川縣蘋果生產管理中需要勞動力150萬人次。 隨著年輕一代逐步退出果園生產管理, 洛川的果農大部分是由年齡偏大的人來從事。

隨著年齡的增大, 這些果農的醫療、養老等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周宏介紹, 在公司收益後, 每年會從利潤中提出5%做為果農的應急基金, 如果入股果農因孩子上學、生大病等需要資金, 可免息從應急基金中支取。 然後在留夠生活必需費用的基礎上, 每年應分紅利分期歸還。

“應急基金解決了後顧之憂, 紅利又能保障我們長期的收益。 這讓我們這些幹了一輩子果園活的農民突然覺得幹農活也是一種樂趣。 ”村民周連勝說。

除水渭村、金盆村的做法外, 洛川縣圍繞蘋果產業, 還為群眾尋找出不同形式的增收管道, 如上黃章村的“企業+合作社+村委會”, 鳳棲鎮城關二隊開發運營大型農貿市場;牛天咀村果園與養牛結合;黃連河村發展林下產業……“三變”改革,

不僅盤活了集體的沉睡資產, 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