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加入共用廚房,餐飲老闆真的能省錢又省事嗎?

共用經濟的大火已經燃燒至餐飲行業, 衍生出共用廚房這一業態。

眼下的共用廚房雖是氣宇軒昂、與風共舞。 但仍有不少業內人士持質疑觀望態度, 共用廚房市場究竟如何?

近日,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的福建農林大學附近, 一家“共用廚房”門店走紅網路。

據瞭解, 這家“共用廚房”門店設有就餐區、休閒娛樂區和甜品DIY自助區。 主要的消費群體是在校大學生, 及住在附近的一些都市白領和居民。 其創始人侯東雷表示, 消費者只需要自備好食材, 就能到門店使用廚房, 享受自己動手做飯的樂趣。

事實上, 這種直接面向消費者的to C共用廚房早在2013年便在國內出現了。

1to C共用家庭廚房的興起與沒落

與侯東雷直接租賃場地, 讓消費者到店做飯不同。 此前的to C共用家庭廚房平臺也稱為O2O共用平臺, 它通過平臺將許多家庭廚房和都市白領連接起來。

一方面, 滿足了退休在家的阿姨們,

充分利用閒置廚房賺取外快的需求;另一方面, 也滿足了一些上班族對家常菜的需求。 因此這類模式在當時非常受歡迎。

△家常菜

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間, 湧現出了媽媽的菜、丫米廚房、回家吃飯、小e管家等將近30多個共用家庭廚房平臺,

部分平臺甚至獲得了資本方的青睞:

2014年, “回家吃飯”上線不到3個月, 便獲得數百萬美元投資, 並在2015年間又先後獲得金沙江創投、今日資本鼎力支持;

同樣是在2015年, “媽媽的菜”獲某著名天使投資人投資了數百萬元人民幣, 9月下旬洪泰基金也向其投注千萬元。

儘管如此, 一位參與共用廚房市場爭奪的相關人士透露:“當時只要做共用廚房都能拿到天使輪融資, 但很少能持續。 很多拿到天使輪就沒再發聲。 ”

到2016年市場上僅剩“小e管家”和“回家吃飯”還在正常運營。

為何共用家庭廚房的生命週期如此短暫?

“主要還是盈利模式不清晰。 ”

在業界看來, 共用家庭廚房平臺的盈利手段就是抽取傭金。 比如一些平臺會向家廚按每筆交易額收取10%的傭金。 以及通過給私廚代買食材等增值服務中, 收取部分服務費的方式來試圖獲取盈利。

但有人指出這樣的商業模式對各平臺來說, 想要盈利其實並不容易。

原因就在於, 當時多家共用家庭廚房共同競爭, 為了積累大量用戶, 鞏固市場地位, 各平臺前期推廣階段開始大量燒錢,

緊緊靠抽取傭金的形式並不足以讓平臺實現盈利、維繫運營發展。

△共用家庭廚房盈利模式

“阿姨廚房”9個月就燒掉了400多萬, 最先陣亡。 其後各家為了搶佔市場和用戶, 甚至還展開了高額補貼大戰, “回家吃飯”和“小e管家”爭搶的最為激烈。

在“回家吃飯”平臺,“阿姨們”一個星期只要達到70單,平臺就額外獎勵800元;“小e管家”更狠,只要能在其平臺上每天完成5單,第一個月就能拿到2100元的補貼。

原本的紅海市場變成了“黑洞市場”,賺錢遙遙無期,共用家庭廚房開始受到質疑。業內人士指出,很多投資機構看不懂共用家庭廚房平臺的盈利模式,根本沒有人願意接盤。錢燒沒了平臺也沒了。

△投資人不願意再投資

正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最終使得大批平臺倒下,共用家庭廚房模式失去熱度,歸於沉寂。

2

to B共用廚房平臺的出現及商業模式

不過,to C共用家庭廚房模式的沉寂,並沒有讓業界完全放棄共用廚房這個市場。2015年12月,共用廚房模式再次出現在餐飲市場時,走起了to B模式。

此時平臺不再是直接面向消費者,而是服務于餐飲商家,為入駐商家提供場地及一些附加服務,如供應鏈、運營、品牌包裝等。

這種模式的興起速度絲毫不比當年的共用家庭廚房模式慢。

截止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熊貓星廚、食雲集、吉刻聯盟、淺廚、黃小遞等多家共用廚房平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被風投看中的吉刻聯盟、熊貓星廚、食雲集這三家平臺。

目前三家平臺共通之處在於:出租共用廚房給入駐商戶,為商戶提供運營管理、品牌打造等附加服務。平臺以收取租金及服務費方式賺取利潤。

此外,這三家平臺運營模式又各有優勢和側重。

△吉刻聯盟的入駐商戶門口排滿了送餐員

成立於2015年的吉刻聯盟,是首家將to B共用廚房模式帶入國內市場的平臺。與另外兩家不同,吉刻聯盟的服務只針對外賣商家,不提供堂食品牌服務。

吉刻聯盟有著良好的餐飲基因,創始人史曉明擁有15年餐飲行業從業經驗,其團隊成員也都分別來自美團、用友、海底撈等知名企業。其良好的人脈資源幫助他們實現了入駐率常年在85%以上。

△熊貓星廚共用廚房店面內的商鋪

擁有57家共用廚房店面的熊貓星廚,則是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的平臺。

其創始人李海鵬表示:“我們在把現在整個後端運營體系做的更完善,輔助商戶管理好自己的門店。比如線上上,我們有專門的線上運營團隊去幫商戶做線上運營。線下,我們有一套管理流程,前期會説明商戶做簡單的培訓。”因此,更注重運營是他們的優勢。

△食雲集共用廚房店面堂食區域

而作為背後擁有10家投資方鼎力支持的食雲集,則更注重服務。他們將堂食區和外賣區分開,保障了堂食客戶的用餐環境。

此外,食雲集還為商戶提供基於流量和資料的上下游組合服務,主要通過食雲集自主研發的SaaS系統來實現。

吳皓透露,這套SaaS系統會將堂食、自提、協力廠商外賣平臺等線上線下的訂單匯總給入駐的各個商戶,便於商戶即時查看和管理交易、訂單資訊。

模式再多變,總歸還是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才行。這一輪共用廚房的實際可行性如何呢?

3

共用廚房模式獲認可,市場不斷升溫

相關資料顯示,自去年開始, to B共用廚房便一直不斷引發資本追捧。

△共用廚房平臺融資情況

一位元天使投資人認為,投資機構之所以入局共用廚房,原因在於to B共用廚房模式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一方面,商家入駐共用廚房平臺,其實相當於把行業資源聚合在一起。不論是對上游供應鏈,還是對線下商鋪都會產生很大的溢價空間。

另一方面,對商家自身來說也是一大利好:

“因為to B共用廚房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論平臺側重哪方面,但場地及後端運營是平臺提供給商戶的剛性服務。對於選址有困難、不懂線上運營的一些商家來說,共用廚房會是初始創業最快速的管道。”

曼玲粥團隊就是受益者之一。因此前做炒飯的盈利狀況並不好,曼玲粥團隊選擇跟共用廚房合作。

△曼玲粥在共用廚房的店面

“共用廚房平臺目前的服務還是比較全面的。他們會幫我們看品類,選地段。比如在這個地方單量能達到多少,是不是可以做起來等,這些東西平臺都會幫我們評估。” 曼玲粥團隊表示。

此外,今年元旦正式實施的《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中提到: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並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

這項規定使得場地成為很多外賣商家的剛需,從而進一步推動了to B共用廚房的發展。資料顯示,自監管辦法開始實施後,某共用廚房平臺入駐商戶數量增長了約50%。

結 語

當然,行業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有許多問題浮現,更何況共用廚房還算是一個新的業態。

在共用廚房模式被認可的另一面,業內多方觀點認為,共用廚房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類似食安管理、營業執照等方面的問題,都將是共用廚房市場發展的阻礙。所以模式究竟是否可行,還有待觀望。

那麼面對這些問題平臺該如何解決?商家又該如何考量?敬請期待共用廚房專題第二篇《共用廚房問題很多!我該拿什麼賺錢?》

作者:莫非


在“回家吃飯”平臺,“阿姨們”一個星期只要達到70單,平臺就額外獎勵800元;“小e管家”更狠,只要能在其平臺上每天完成5單,第一個月就能拿到2100元的補貼。

原本的紅海市場變成了“黑洞市場”,賺錢遙遙無期,共用家庭廚房開始受到質疑。業內人士指出,很多投資機構看不懂共用家庭廚房平臺的盈利模式,根本沒有人願意接盤。錢燒沒了平臺也沒了。

△投資人不願意再投資

正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最終使得大批平臺倒下,共用家庭廚房模式失去熱度,歸於沉寂。

2

to B共用廚房平臺的出現及商業模式

不過,to C共用家庭廚房模式的沉寂,並沒有讓業界完全放棄共用廚房這個市場。2015年12月,共用廚房模式再次出現在餐飲市場時,走起了to B模式。

此時平臺不再是直接面向消費者,而是服務于餐飲商家,為入駐商家提供場地及一些附加服務,如供應鏈、運營、品牌包裝等。

這種模式的興起速度絲毫不比當年的共用家庭廚房模式慢。

截止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熊貓星廚、食雲集、吉刻聯盟、淺廚、黃小遞等多家共用廚房平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被風投看中的吉刻聯盟、熊貓星廚、食雲集這三家平臺。

目前三家平臺共通之處在於:出租共用廚房給入駐商戶,為商戶提供運營管理、品牌打造等附加服務。平臺以收取租金及服務費方式賺取利潤。

此外,這三家平臺運營模式又各有優勢和側重。

△吉刻聯盟的入駐商戶門口排滿了送餐員

成立於2015年的吉刻聯盟,是首家將to B共用廚房模式帶入國內市場的平臺。與另外兩家不同,吉刻聯盟的服務只針對外賣商家,不提供堂食品牌服務。

吉刻聯盟有著良好的餐飲基因,創始人史曉明擁有15年餐飲行業從業經驗,其團隊成員也都分別來自美團、用友、海底撈等知名企業。其良好的人脈資源幫助他們實現了入駐率常年在85%以上。

△熊貓星廚共用廚房店面內的商鋪

擁有57家共用廚房店面的熊貓星廚,則是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的平臺。

其創始人李海鵬表示:“我們在把現在整個後端運營體系做的更完善,輔助商戶管理好自己的門店。比如線上上,我們有專門的線上運營團隊去幫商戶做線上運營。線下,我們有一套管理流程,前期會説明商戶做簡單的培訓。”因此,更注重運營是他們的優勢。

△食雲集共用廚房店面堂食區域

而作為背後擁有10家投資方鼎力支持的食雲集,則更注重服務。他們將堂食區和外賣區分開,保障了堂食客戶的用餐環境。

此外,食雲集還為商戶提供基於流量和資料的上下游組合服務,主要通過食雲集自主研發的SaaS系統來實現。

吳皓透露,這套SaaS系統會將堂食、自提、協力廠商外賣平臺等線上線下的訂單匯總給入駐的各個商戶,便於商戶即時查看和管理交易、訂單資訊。

模式再多變,總歸還是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才行。這一輪共用廚房的實際可行性如何呢?

3

共用廚房模式獲認可,市場不斷升溫

相關資料顯示,自去年開始, to B共用廚房便一直不斷引發資本追捧。

△共用廚房平臺融資情況

一位元天使投資人認為,投資機構之所以入局共用廚房,原因在於to B共用廚房模式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一方面,商家入駐共用廚房平臺,其實相當於把行業資源聚合在一起。不論是對上游供應鏈,還是對線下商鋪都會產生很大的溢價空間。

另一方面,對商家自身來說也是一大利好:

“因為to B共用廚房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論平臺側重哪方面,但場地及後端運營是平臺提供給商戶的剛性服務。對於選址有困難、不懂線上運營的一些商家來說,共用廚房會是初始創業最快速的管道。”

曼玲粥團隊就是受益者之一。因此前做炒飯的盈利狀況並不好,曼玲粥團隊選擇跟共用廚房合作。

△曼玲粥在共用廚房的店面

“共用廚房平臺目前的服務還是比較全面的。他們會幫我們看品類,選地段。比如在這個地方單量能達到多少,是不是可以做起來等,這些東西平臺都會幫我們評估。” 曼玲粥團隊表示。

此外,今年元旦正式實施的《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中提到: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並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

這項規定使得場地成為很多外賣商家的剛需,從而進一步推動了to B共用廚房的發展。資料顯示,自監管辦法開始實施後,某共用廚房平臺入駐商戶數量增長了約50%。

結 語

當然,行業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有許多問題浮現,更何況共用廚房還算是一個新的業態。

在共用廚房模式被認可的另一面,業內多方觀點認為,共用廚房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類似食安管理、營業執照等方面的問題,都將是共用廚房市場發展的阻礙。所以模式究竟是否可行,還有待觀望。

那麼面對這些問題平臺該如何解決?商家又該如何考量?敬請期待共用廚房專題第二篇《共用廚房問題很多!我該拿什麼賺錢?》

作者:莫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