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00億、500產地、1萬人 用數位解密拼多多的新電商模式

昨天, 雷軍發了狠話:今年起小米硬體(包括手機、物聯網及各種生態鏈產品)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 如有超出的部分, 將全部返還給使用者。

而拼多多昨天在河南中牟縣也幹了一件狠事:把超市里動輒8元、10元的大蒜價格拉低到2元以內。

小米和拼多多是不是破壞了行規?懂懂筆記認為, 他們是在打破舊秩序, 建立新秩序的過程當中。

今年, 蒜可能不再“狠”了。

懂懂筆記相信,

以往看到商超蔬果櫃檯上動輒8元、10元一斤的大蒜, 總是讓消費者滿腹抱怨“蒜你狠”, 因為懂懂筆記就是其中一個。 不過, 作為消費者的你, 真的瞭解這樣的單價背後是一道怎樣的數學題嗎?消費者應該關心商品在交易流程中被不斷加價嗎?

當然應該。

拼多多幫眾多消費者算了一筆賬, 一斤大蒜從農民手裡到消費者的餐桌上, 全部交易鏈可能有五六道流程, 每層加價幾乎在30%以上。 也就是說, 原本非常親民的大蒜, 往往在走過一個交易鏈條之後就變成了價格高昂的“社會蒜”。

事實上, 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幾乎所有商品, 都會在經過五六道關口之後, 從“平民”搖身一變成為“貴族”。 而且, 幾十年來大家似乎都習慣了這樣的模式。

但這種“慣性”, 就要被拼多多打破了。

4月25日, 拼多多不僅做了上面那道數學題, 還預備精簡很多數學題的計算步驟。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在“拼農場開放日”活動上宣佈, 拼多多2018年“一起拼農貨”公益項目正式啟動, 今年要投入100億元行銷資源, 深入500個農業產地, 扶持1萬名新農人, 解決農業供應鏈的貨源與交付難題。

從這一系列數字不難看出, 拼多多對扶貧事業的重視。 懂懂筆記認為, 拼多多這種C2B的電商模式, 不僅有效地降低了商品貨物流通過程中間成本, 最大限度讓利消費者, 而且可以幫助農戶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做到收益最大化。

可以說, 拼多多“便宜有好貨”的商業邏輯, 正在從“拼工廠”延伸到“拼農貨”, 它對電商領域的影響,

才剛剛開始。

從農田到餐桌:一起拼農貨

52歲的王金玉種了半輩子的大蒜, 一如往年一樣, 淩晨四點就會拿著鏟子下到地裡去查看蒜田。 畢竟這是家裡一年的主要收入來源, 絲毫馬虎不得。

在新蒜上市期間, 王金玉會始終保持半蹲的姿勢在田裡來回挪動,

連續10幾個小時重複挖蒜、剪蒜杆、去蒜根、裝袋的一系列動作。 這樣一套工序, 最少要重複15萬次。 而在河南省中牟縣刁家鄉, 還有546家農戶跟王金玉一樣, 每天在地裡忙活10多個小時。

然而, 大蒜在超市里的售價卻與王金玉們無關。

按照農業農村部的最新資料, 今年4月國內大蒜批發均價同比下跌了59.11%。 “去年的早熟蒜, 一斤能賣兩三塊錢, 今年估計也就賣一塊錢。 ”王金玉說, “下個月新蒜大量上市, 價格估計還得往下跌。 ”

事實上, 市場的漲跌情況更多的是關係到王金玉們的收益。 王金玉們從商販手裡拿到的報價, 會按照市場下跌趨勢越來越低。 但消費者在超市買到的新蒜, 價格永遠比地頭高很多, 中間的差價也永遠跟王金玉們沒關係。 如此一來,中牟縣這500多戶貧困蒜農很可能連本錢都收不回來,他們對行情也只能是束手無策。

幸運的是,拼多多上線的公益項目“一起拼農貨”給中牟大蒜找到了新銷路。其實,去年拼多多就投入了大量行銷資源,在平臺上幫助中牟縣蒜農銷售農貨,創下5天100萬斤的銷售戰績,成了拼多多與中牟縣進一步合作的契機。

今年,拼多多以5斤9.6元的價格,聯合新農人商家包銷了中牟縣2000畝的大蒜,並將交易鏈縮短到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我們通過產地——餐桌的直發模式,不斷消除農貨零售的中間成本,讓利給農戶與消費者。並且借助拼單接力,讓農貨訂單量幾何式增長,把每個消費者分散的需求,變成了規模化、集約化的定制採購,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交付成本。”達達介紹到。

不僅如此,拼多多這種“拼農貨”的模式也被複製到其他產品,説明更多農戶找到了快速銷售農貨的最優解。而且,拼多多利用大量的資料説明農戶打造爆款產品,比如海南的芒果、新疆的庫爾勒香梨等,正在從每個產地的田間地頭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

“以最小的成本直達消費者,這讓農產品的C2B規模化成為可能。”達達表示,當消費者分散的需求,變為規模化採購後,直線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時,這種供應鏈還能實現邊下單、邊採摘、邊發貨,在最短的流程中保證貨品的新鮮。

事實上,拼多多去年已經在精准扶貧上大量投入。懂懂筆記瞭解到,2017年拼多多共投入34億元,幫助全國農戶銷售183.4萬噸農貨,催生9億多筆扶貧訂單;在730個國家級貧困縣,扶持起4.8萬商家,帶動其年銷售額增速超過310%。新疆農民張銀傑就通過拼多多,將自己的香梨做到“賣得出去,賣出好價”。

可以說,拼多多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幫助全國各地的農戶解決農貨銷售難題,並且重金培養新農人打造新品牌,更多的張銀傑、王金玉正在從拼多多找到新的農貨銷售方式。

C2B拼購重構電商模式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

作為一家年輕的平臺,拼多多沒有走老牌電商的路,而是以拼購的方式打出了自己的C2B模式。這種模式的價值,最直接的回饋就是拼多多做到2年3億的成績。

2年是拼多多的年齡,3億是它在這段時間裡就累積起來的用戶。相信很多人會好奇,拼多多究竟憑藉什麼做到這樣的成績?

事實上,即便沒有使用過拼多多的消費者,也一定聽說過或被親朋好友安利過。懂懂筆記想起之前一個有趣的事,春節期間在三線城市的一個親戚家做客,大家坐在客廳聊天(電視開啟),突然到了拼多多的廣告時間,一直安靜在一旁玩的10歲女娃就跟著唱起來了,“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 當時,懂懂筆記直接感受到了拼多多的“魔性”。

那麼,拼多多的快速發展單單只靠“魔性”嗎?懂懂筆記並不這麼認為,“魔性”的廣告只是一種輔助的傳播方式,真正成長的核心因素就是拼多多錯位的電商模式和商業邏輯。具體來講,懂懂筆記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抓牢目標使用者群。

國內人口紅利結束了嗎?嚴格來說,懂懂筆記認為並沒有。事實上,消費電子產品的人口紅利是在逐漸消逝,但電商領域還沒有。從阿裡和京東的發展來看,他們無疑都趕上了國內互聯網發展前兩波人口紅利,分別搶佔了C2C和B2C的兩種電商模式,收穫了對應的用戶群體。

不過,國內電商領域的第三波人口紅利正在風口,恰巧拼多多抓住了,並且僅僅用了2年多時間就驗證了C2B模式在電商領域的可能性。

在QuestMobile的報告裡,拼多多用戶月人均使用次數增幅超過33%,月人均使用時長增幅達13.8%。在拼多多快速增長的同時,淘寶和京東的用戶粘性都在下降。可以說,拼多多從去年上半年的1億,到下半年的2億,再到目前的3億,無疑是一種幾何式增長,正是因為它抓住了屬於它的目標使用者群體。

第二,把控商戶。

用戶的快速增長,與平臺上商品的價格有直接關係,拼多多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超低價。怎麼做到低價,商戶憑什麼甘心?

從拼多多崛起的紙巾品牌植護,其創始人、供應鏈負責人陳靜的一句話便可以打破所有疑問,“拼多多流量大得嚇人”。懂懂筆記認為,拼多多能夠給商戶帶來的最大紅利就是平臺上的巨大流量,而商戶又能保證平臺用戶的快速增長和使用粘性。

拼多多根據使用者需求資料和暢銷商品單價資料,給商戶提供商品售價建議,做到既保障商戶賺錢,又最大限度讓利消費者。於是就有了拼多多“拼工廠”當中的明星工廠型商家,可心柔和植護累計銷售出2.61億包紙巾的紀錄。

可以說,低價是它們俘獲用戶的殺手鐧,而拼多多對它們的把控則是控制售價和品質的原因。可心柔電商運營負責人吳立營表示,植護搭上拼多多就有了流量,於是我們也去相親。2天十幾萬單,讓可心柔看到了新的機會。

第三,打通商品與消費者連接的鏈路。

目前,拼多多一直在不斷打通供需資訊鏈路,讓產地和消費者之間的資訊儘量對稱。利用巨量的消費資料,瞭解到前端消費需求,知道消費者要什麼貨,再告訴產地采什麼貨。也就是說,拼多多正在利用大資料反哺供應鏈和交易鏈,達到供給側的融合增長。

連通消費者與商品的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拼多多2017年的GMV(網站成交總額)數值。據懂懂筆記瞭解,2017年拼多多GMV達到了上千億元人民幣,超過唯品會的729億元,成為中國電商銷售額第三大的公司。

可以看到,拼多多正在將它在爆款商品“拼工廠”的秘訣,移植到“拼農貨”上,這種“互聯網+訂單商品”、“互聯網+訂單農貨”的方式,不僅為商戶、農戶連接了平臺上的3億用戶,而且為商戶和農戶賦能。拼多多正在用C2B的模式重構電商行業。

【結束語】

懂懂筆記一直研究小米模式,昨天下午在聽到雷軍說“永遠控制5%的淨利潤”這句狠話的同時,也聽到拼多多從河南田間發聲:“把10元的大蒜賣到2元以內”。

猛的一聽上去,小米和拼多多的似乎是打破了行業裡的某種平衡,想必他們的做法都會樹敵無數。但懂懂筆記認為,現在急著說他們是對是錯,為時過早。他們做的事情是在打破舊秩序、重建新秩序,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思路是對的:就是提升效率,讓消費者最終受益。

拼多多做的很多模式創新,都是指向效率二字:比如把從生產到消費者的鏈條簡化到最短,省去中間環節;再比如“拼”的模式使得單品訂單海量,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爆款模式,單品訂單海量使得生產成本大大下降;再比如拼多多的大資料,可以反向指導生產,這也是對生產效率的提升。當然,整個環節當中還有很多可以拆解的,以後有機會懂懂筆記再做深入分析。

大家分析拼多多的時候,都願意用新電商模式,懂懂筆記以為用新零售更適合,因為拼多多的“拼工廠”和“拼農貨”,其實都是對上游的生產、供應鏈條做了重塑,而不僅僅是對線上銷售這一個環節的改造。

所以,小米和拼多多都是新零售領域的奇兵,正在用徹底顛覆的方式,重構未來商業社會。成敗,都在過程中!

如此一來,中牟縣這500多戶貧困蒜農很可能連本錢都收不回來,他們對行情也只能是束手無策。

幸運的是,拼多多上線的公益項目“一起拼農貨”給中牟大蒜找到了新銷路。其實,去年拼多多就投入了大量行銷資源,在平臺上幫助中牟縣蒜農銷售農貨,創下5天100萬斤的銷售戰績,成了拼多多與中牟縣進一步合作的契機。

今年,拼多多以5斤9.6元的價格,聯合新農人商家包銷了中牟縣2000畝的大蒜,並將交易鏈縮短到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我們通過產地——餐桌的直發模式,不斷消除農貨零售的中間成本,讓利給農戶與消費者。並且借助拼單接力,讓農貨訂單量幾何式增長,把每個消費者分散的需求,變成了規模化、集約化的定制採購,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交付成本。”達達介紹到。

不僅如此,拼多多這種“拼農貨”的模式也被複製到其他產品,説明更多農戶找到了快速銷售農貨的最優解。而且,拼多多利用大量的資料説明農戶打造爆款產品,比如海南的芒果、新疆的庫爾勒香梨等,正在從每個產地的田間地頭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

“以最小的成本直達消費者,這讓農產品的C2B規模化成為可能。”達達表示,當消費者分散的需求,變為規模化採購後,直線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時,這種供應鏈還能實現邊下單、邊採摘、邊發貨,在最短的流程中保證貨品的新鮮。

事實上,拼多多去年已經在精准扶貧上大量投入。懂懂筆記瞭解到,2017年拼多多共投入34億元,幫助全國農戶銷售183.4萬噸農貨,催生9億多筆扶貧訂單;在730個國家級貧困縣,扶持起4.8萬商家,帶動其年銷售額增速超過310%。新疆農民張銀傑就通過拼多多,將自己的香梨做到“賣得出去,賣出好價”。

可以說,拼多多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幫助全國各地的農戶解決農貨銷售難題,並且重金培養新農人打造新品牌,更多的張銀傑、王金玉正在從拼多多找到新的農貨銷售方式。

C2B拼購重構電商模式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

作為一家年輕的平臺,拼多多沒有走老牌電商的路,而是以拼購的方式打出了自己的C2B模式。這種模式的價值,最直接的回饋就是拼多多做到2年3億的成績。

2年是拼多多的年齡,3億是它在這段時間裡就累積起來的用戶。相信很多人會好奇,拼多多究竟憑藉什麼做到這樣的成績?

事實上,即便沒有使用過拼多多的消費者,也一定聽說過或被親朋好友安利過。懂懂筆記想起之前一個有趣的事,春節期間在三線城市的一個親戚家做客,大家坐在客廳聊天(電視開啟),突然到了拼多多的廣告時間,一直安靜在一旁玩的10歲女娃就跟著唱起來了,“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 當時,懂懂筆記直接感受到了拼多多的“魔性”。

那麼,拼多多的快速發展單單只靠“魔性”嗎?懂懂筆記並不這麼認為,“魔性”的廣告只是一種輔助的傳播方式,真正成長的核心因素就是拼多多錯位的電商模式和商業邏輯。具體來講,懂懂筆記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抓牢目標使用者群。

國內人口紅利結束了嗎?嚴格來說,懂懂筆記認為並沒有。事實上,消費電子產品的人口紅利是在逐漸消逝,但電商領域還沒有。從阿裡和京東的發展來看,他們無疑都趕上了國內互聯網發展前兩波人口紅利,分別搶佔了C2C和B2C的兩種電商模式,收穫了對應的用戶群體。

不過,國內電商領域的第三波人口紅利正在風口,恰巧拼多多抓住了,並且僅僅用了2年多時間就驗證了C2B模式在電商領域的可能性。

在QuestMobile的報告裡,拼多多用戶月人均使用次數增幅超過33%,月人均使用時長增幅達13.8%。在拼多多快速增長的同時,淘寶和京東的用戶粘性都在下降。可以說,拼多多從去年上半年的1億,到下半年的2億,再到目前的3億,無疑是一種幾何式增長,正是因為它抓住了屬於它的目標使用者群體。

第二,把控商戶。

用戶的快速增長,與平臺上商品的價格有直接關係,拼多多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超低價。怎麼做到低價,商戶憑什麼甘心?

從拼多多崛起的紙巾品牌植護,其創始人、供應鏈負責人陳靜的一句話便可以打破所有疑問,“拼多多流量大得嚇人”。懂懂筆記認為,拼多多能夠給商戶帶來的最大紅利就是平臺上的巨大流量,而商戶又能保證平臺用戶的快速增長和使用粘性。

拼多多根據使用者需求資料和暢銷商品單價資料,給商戶提供商品售價建議,做到既保障商戶賺錢,又最大限度讓利消費者。於是就有了拼多多“拼工廠”當中的明星工廠型商家,可心柔和植護累計銷售出2.61億包紙巾的紀錄。

可以說,低價是它們俘獲用戶的殺手鐧,而拼多多對它們的把控則是控制售價和品質的原因。可心柔電商運營負責人吳立營表示,植護搭上拼多多就有了流量,於是我們也去相親。2天十幾萬單,讓可心柔看到了新的機會。

第三,打通商品與消費者連接的鏈路。

目前,拼多多一直在不斷打通供需資訊鏈路,讓產地和消費者之間的資訊儘量對稱。利用巨量的消費資料,瞭解到前端消費需求,知道消費者要什麼貨,再告訴產地采什麼貨。也就是說,拼多多正在利用大資料反哺供應鏈和交易鏈,達到供給側的融合增長。

連通消費者與商品的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拼多多2017年的GMV(網站成交總額)數值。據懂懂筆記瞭解,2017年拼多多GMV達到了上千億元人民幣,超過唯品會的729億元,成為中國電商銷售額第三大的公司。

可以看到,拼多多正在將它在爆款商品“拼工廠”的秘訣,移植到“拼農貨”上,這種“互聯網+訂單商品”、“互聯網+訂單農貨”的方式,不僅為商戶、農戶連接了平臺上的3億用戶,而且為商戶和農戶賦能。拼多多正在用C2B的模式重構電商行業。

【結束語】

懂懂筆記一直研究小米模式,昨天下午在聽到雷軍說“永遠控制5%的淨利潤”這句狠話的同時,也聽到拼多多從河南田間發聲:“把10元的大蒜賣到2元以內”。

猛的一聽上去,小米和拼多多的似乎是打破了行業裡的某種平衡,想必他們的做法都會樹敵無數。但懂懂筆記認為,現在急著說他們是對是錯,為時過早。他們做的事情是在打破舊秩序、重建新秩序,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思路是對的:就是提升效率,讓消費者最終受益。

拼多多做的很多模式創新,都是指向效率二字:比如把從生產到消費者的鏈條簡化到最短,省去中間環節;再比如“拼”的模式使得單品訂單海量,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爆款模式,單品訂單海量使得生產成本大大下降;再比如拼多多的大資料,可以反向指導生產,這也是對生產效率的提升。當然,整個環節當中還有很多可以拆解的,以後有機會懂懂筆記再做深入分析。

大家分析拼多多的時候,都願意用新電商模式,懂懂筆記以為用新零售更適合,因為拼多多的“拼工廠”和“拼農貨”,其實都是對上游的生產、供應鏈條做了重塑,而不僅僅是對線上銷售這一個環節的改造。

所以,小米和拼多多都是新零售領域的奇兵,正在用徹底顛覆的方式,重構未來商業社會。成敗,都在過程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