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霸都|一座合肥城,半部三國史!你瞭解多少?

一座合肥城, 半部三國史

文/成長

合肥之城, 因水而生, 也因水而盛。 江淮之間, 合肥成為溝通南北之交通中樞, 地理位置舉足輕重。

兩漢之際, 國家一統, 加之江南尚未開發, 因此合肥尚寂寂無聞。 正是漢末三國的開啟, 才讓合肥明顯於世。

合肥在東漢屬九江郡, 九江郡治所初在長江之濱的曆陽(今安徽和縣), 袁術據淮南後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 袁術敗後, 江淮之地久曆戰火、殘破不堪、治安混亂。 而孫策坐定江東後, 又幾欲北出江淮, 這讓曹操甚為頭疼。

彼時, 曹操在官渡與袁紹對峙, 無暇顧及他處, 但曹操對江淮的防禦早有佈局, 委派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人劉馥擔任揚州刺史, 穩定淮南局面, 防禦孫策北上。

劉馥就任後第一個策略, 就是將治所遷至合肥, 推行了一系列政策, 懷柔割據江淮的地方武裝, 使其納貢, 安置因戰亂流離的難民, 合肥開始有了氣象。 劉馥於是開辦學校、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興治芍陂及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 官民有畜。 ”合肥很快安定了下來。

在城市建設方面, 劉馥眼光也比較長遠, 他預估到合肥遲早會有戰事, 便將城牆堡壘加高, 儲備了很多滾木礌石, 編做了草苫數千萬枚,

貯藏了魚膏數千斛, 以備戰時之需。

建安十三年, 曹操南下, 與孫權會獵於赤壁, 劉馥也在同年病卒。 但劉馥經營的合肥, 已經大有成果。 就在曹操赤壁戰敗北返不久, 挾戰勝之威的孫權急於建功, 親自率領十萬之眾圍攻合肥城。 當時正值雨季, 對守城十分不利, 土壘的城牆有坍塌之險。 好在劉馥生前早有備案, 準備了草席覆蓋在城頭, 避免了城牆長期浸泡在雨水中。 之前提到的魚膏也發揮了作用, 夜晚用它做燃料點燈, 將城外敵軍的佈防和行為照得清清楚楚。 孫權圍城百餘日, 沒撈到任何好處, 只得草草退軍。

由此開始, 江淮之間成為曹魏與東吳之間的交火地帶, 合肥之戰略地位尤為凸顯。 曹操感到沿江防禦對己方非常不利, 遂決定戰略收縮, 將徐州、揚州江北一帶軍民內遷, 城池廢棄, 形成一個縱深數百里的無人地帶, 以至於“江西遂虛, 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如此綿長的無人區使得江東孫氏政權渡江搶佔北岸成了無用功, 唯一的方案只有以戰船沿濡須北上,

在巢湖登陸, 攻克合肥, 才能徐圖北進。 合肥, 成為魏吳之間數十年纏鬥不寧的堡壘。

合肥先後有兩座城, 舊城即劉馥所建設, 也即如今合肥市中心區域。 合肥舊城以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最為著名, 當時曹操西征漢中張魯, 孫權趁虛再起十萬之眾圍合肥, 曹操麾下大將張遼、李典僅率勇士八百人, 於次日天尚未亮之際, 由合肥城中突然殺出, 孫權軍隊措手不及, 被殺得一片混亂, 四面潰散。 吳軍士氣大挫, 圍城十餘日不能破, 只能退走。 趁吳軍撤退之時, 張遼於逍遙津再度突襲孫權, 吳將甘甯、呂蒙等奮力拼殺, 保孫權退至逍遙津橋, 而橋面已被拆除。 緊急關頭, 部將谷利在孫權馬後一鞭, 讓孫權躍馬飛過, 得以逃脫。

此後一年,即建安二十一年(西元216年),收復漢中的曹操統領水陸大軍來到合肥,對孫權進行報復式軍事攻擊,雙方水軍會戰於濡須口,不分勝負。後來瘟疫盛行,曹操留下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北返而去。

三國相繼稱帝后,江淮之間戰事再起,尤其是西元229年孫權武昌稱帝,為了換取蜀漢政權的認可,承諾配合諸葛亮的北伐,重啟對魏國的入侵。魏帝曹叡調任有豐富防禦經驗的滿寵都督揚州軍事。合肥又迎來一位牛人。

滿寵在三國可稱為守城之神,此前輝煌的戰績是協助曹仁固守樊城,戰勝關羽。在淮南駐防幾年後,滿寵于青龍元年(西元233年)向魏帝上書,提議在合肥舊城以西三十裡修築一座新城。理由是,舊城離巢湖太近,而離壽春太遠。東吳的優勢是水軍,舊城對敵軍得地利之便。而新城的選址地勢較高,遠離巢湖,東吳進犯必須先登陸再長距離步行,此時就可以依據險要給予迎頭痛擊。

這是關乎對吳防禦的重要決策,魏明帝曹叡最終支持了滿寵的意見,合肥新城拔地而起。

合肥新城剛剛興建,便付諸戰略實踐。孫權于當年便提兵進犯,但當戰艦抵達巢湖後,孫權得知滿寵已屯兵遠離水路的新城,不知虛實,在船上待了二十天不敢登陸,最終撤還。

次年,為配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孫權也發起第四次合肥之戰,親率十萬之眾進入巢湖。此戰孫權再度大敗。

四攻合肥而不克,給江東雄主孫權以極大的挫敗感,合肥作為防禦在魏吳邊境的橋頭堡屹立不倒,使得三國期間雖然戰火不斷,但魏吳兩國的邊境線始終沒有什麼變化。

孫權死後,吳國當政的是太傅諸葛恪,他是叔父諸葛亮北伐志向忠實的追隨者,他掌權不久,便於建興二年(西元253年)春迫不及待地出師北伐,依然取道濡須-巢湖-合肥這一路。

依舊在合肥,諸葛恪被一個叫張特的牙門將所阻。張特守城有方,而且用緩兵之計誆騙諸葛恪,說魏國法令規定,被圍百日援兵不至而投降,家眷不受連坐之罪。諸葛恪信而緩攻,張特卻利用這一戰略時機修補城牆,增強防禦,氣得諸葛恪咬牙切齒。

諸葛恪圍攻合肥新城數月而不能克,士兵患疾過半,死傷慘重,加上魏國援兵將至,諸葛恪只得撤兵南歸。

合肥在三國中的最後一戰發生在吳寶鼎三年(西元268年),當時即位不久的吳主孫皓為了樹立自己在國中的威望,以三路大軍出擊已取代魏國的晉國,其中右大司馬丁奉、右將軍諸葛靚一路進攻合肥,被晉武帝之叔司馬駿所敗,孫皓的軍事行動最終雷聲大、雨點小。

西元280年,與合肥死磕八十年的孫吳政權終被晉所滅,三國至此落幕。合肥的守城史,就是半部三國史。

此後一年,即建安二十一年(西元216年),收復漢中的曹操統領水陸大軍來到合肥,對孫權進行報復式軍事攻擊,雙方水軍會戰於濡須口,不分勝負。後來瘟疫盛行,曹操留下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北返而去。

三國相繼稱帝后,江淮之間戰事再起,尤其是西元229年孫權武昌稱帝,為了換取蜀漢政權的認可,承諾配合諸葛亮的北伐,重啟對魏國的入侵。魏帝曹叡調任有豐富防禦經驗的滿寵都督揚州軍事。合肥又迎來一位牛人。

滿寵在三國可稱為守城之神,此前輝煌的戰績是協助曹仁固守樊城,戰勝關羽。在淮南駐防幾年後,滿寵于青龍元年(西元233年)向魏帝上書,提議在合肥舊城以西三十裡修築一座新城。理由是,舊城離巢湖太近,而離壽春太遠。東吳的優勢是水軍,舊城對敵軍得地利之便。而新城的選址地勢較高,遠離巢湖,東吳進犯必須先登陸再長距離步行,此時就可以依據險要給予迎頭痛擊。

這是關乎對吳防禦的重要決策,魏明帝曹叡最終支持了滿寵的意見,合肥新城拔地而起。

合肥新城剛剛興建,便付諸戰略實踐。孫權于當年便提兵進犯,但當戰艦抵達巢湖後,孫權得知滿寵已屯兵遠離水路的新城,不知虛實,在船上待了二十天不敢登陸,最終撤還。

次年,為配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孫權也發起第四次合肥之戰,親率十萬之眾進入巢湖。此戰孫權再度大敗。

四攻合肥而不克,給江東雄主孫權以極大的挫敗感,合肥作為防禦在魏吳邊境的橋頭堡屹立不倒,使得三國期間雖然戰火不斷,但魏吳兩國的邊境線始終沒有什麼變化。

孫權死後,吳國當政的是太傅諸葛恪,他是叔父諸葛亮北伐志向忠實的追隨者,他掌權不久,便於建興二年(西元253年)春迫不及待地出師北伐,依然取道濡須-巢湖-合肥這一路。

依舊在合肥,諸葛恪被一個叫張特的牙門將所阻。張特守城有方,而且用緩兵之計誆騙諸葛恪,說魏國法令規定,被圍百日援兵不至而投降,家眷不受連坐之罪。諸葛恪信而緩攻,張特卻利用這一戰略時機修補城牆,增強防禦,氣得諸葛恪咬牙切齒。

諸葛恪圍攻合肥新城數月而不能克,士兵患疾過半,死傷慘重,加上魏國援兵將至,諸葛恪只得撤兵南歸。

合肥在三國中的最後一戰發生在吳寶鼎三年(西元268年),當時即位不久的吳主孫皓為了樹立自己在國中的威望,以三路大軍出擊已取代魏國的晉國,其中右大司馬丁奉、右將軍諸葛靚一路進攻合肥,被晉武帝之叔司馬駿所敗,孫皓的軍事行動最終雷聲大、雨點小。

西元280年,與合肥死磕八十年的孫吳政權終被晉所滅,三國至此落幕。合肥的守城史,就是半部三國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