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城市記憶中,這樣的老手藝人究竟還有多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 傳統剃頭匠逐漸被髮型師代替。 如今, 穿梭在六安的大街小巷, 我們很難看見只用一把推子, 一把梳子的剃頭師傅了。 今天的城市記憶, 我們帶您認識兩位元老剃頭匠, 他們不僅僅是一門技藝的代表, 更是一個時代的回憶。

沒有寬敞的門市和醒目的招牌, 在桃園社區的一間普通小店裡, 懸掛著一扇鏡子, 擺著一台老椅子, 刮臉刀、剪刀散落在窗臺上, 靜靜等著客人的到來, 這就是剃頭匠張師傅的小店了。 在以前, 能被稱為‘匠’的, 應該是專業人員, 比如木匠、泥水匠, 不經過三年學徒, 是不能獨立經營的,

張師傅可是十幾歲就開始拜師學藝的, 店裡至今還貼著他和師傅的合影。 在那個年代, 人們的收入有限, 對頭髮的樣式沒有什麼要求, 他們的生意非常紅火。 隨著社會的發展, 如今來張師傅這裡的都是一些念舊的中老年人。

老剃頭匠 張代金:73年開始理髮,

幹有47,48年, 我開店啊, 最開始兩毛, 大人兩毛, 小孩子1毛5, 現在10元一個人, 有感情啊, 幹一行, 愛一行, 刮鬍子, 掏耳朵, 新的幹不好啊, 這個椅子, 80年代的, 以後有錢就買了, 現在椅子也淘汰了, 當時很好的, 當時302元。

曾經, 一個箱子, 幾把剃刀, 一條鐺刀布, 一面鏡子, 幾件簡單的行頭, 就是剃頭匠師傅們的全部, 這些工具在現在看來充滿了年代感。

記者 李勝男:在張師傅的小店裡, 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以前的老物件。 我手邊的這些工具可能上了年紀的人會認得, 這是掏耳朵用的。 還有一些老式的剃頭到, 以及用了很多年的木梳, 這些斷了的梳齒也都是歲月的痕跡。

讓張師傅感動的是, 有一大幫忠實的老顧客和他一同堅守著這份情懷, 他們從未改變, 也未曾離開。

居民:他是老師傅, 幾十年, 理髮很好, 以前幾毛錢, 然後幾塊錢, 以前在農村到家理髮, 找到以前的回憶, 理髮店越來越少了。

過去的剃頭匠沒有鋪面, 他們挑著擔子走街串巷, 有顧客上前招呼, 便放下擔子, 拿起推子,

刀起發落。 另一位老剃頭匠蘇師傅至今還沿襲著這樣的傳統, 他的攤位就立在路邊, 剃頭的老主顧們就認他的手藝, 彼此間也成為了朋友。 剃頭之餘, 大家在這裡聊天、下棋, 享受的是那份輕鬆與愜意。

居民:我住在社區裡, 很熱情, 可以玩, 都找他, 都在這裡理髮,

理的很好, 下棋, 打牌啊, 聊天都在這個地方。

居民:我經常來, 我離的近啊, 方便啊我們也便宜啊, 下棋聊聊天。

蘇師傅說, 剛幹這行的時候整天在農村走街串巷, 2010年他隨著孩子進城來到六安, 也把自己的手藝帶到了這座城市。

老剃頭匠 蘇心來:40多年, 今年57,13歲開始, 當時在農村, 上門服務, 提個包, 挨家挨戶去找人。 (現在)社區年齡大多啊, 有殘疾啊, 我們也上門啊, 他們不能走, 我們只有到他家去。

採訪中蘇師傅有些傷感的說, 等他們這一批剃頭匠都不做了的時候, 這門老手藝就可能就失傳了。

老剃頭匠 蘇心來:新式我們搞不好啊。現在理髮10元,開始6塊,7塊,10塊,老物件啊,推子啊,椅子有30多年,老年人講,刮鬍子很少了。

隨著新式理髮店的日益興隆,老剃頭匠們執著如初,他們如一棵棵老樹般,根植於此,從未離開,他們仍然在等待每一位元需要他們的人來臨。

老剃頭匠 蘇心來:新式我們搞不好啊。現在理髮10元,開始6塊,7塊,10塊,老物件啊,推子啊,椅子有30多年,老年人講,刮鬍子很少了。

隨著新式理髮店的日益興隆,老剃頭匠們執著如初,他們如一棵棵老樹般,根植於此,從未離開,他們仍然在等待每一位元需要他們的人來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