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排斥到認同 美國華人博物館中醫藥展反映移民史

美國華人博物館舉辦中醫中藥展覽, 希望華裔移民後代進行文化傳承, 也打破外族裔對華人的刻板印象。 (美國《世界日報》/牟蘭 攝)

中國僑網4月27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 中醫發展史就像華人的移民史。 當地時間4月26日, 美國華人博物館舉辦中醫中藥展覽, 通過中醫藏品、藝術作品以及老照片等, 展現中醫在美國從被排斥到認同的歷史進程。 幾位策展人希望借此次展覽, 讓華裔移民後代認同自己的文化, 也打破外族裔對華人的刻板印象。

美國華人博物館首次推出講述中醫實踐的展覽, 共分“中醫在美國:理念、人與實踐的融合”和1887年俄勒岡中國城“金華昌公司的貨架”兩個展區, 由策展人中醫師彭美玉、美國華人博物館展覽部主任譚海俊、以及助理策展人瑞貝塔組織。 譚海俊介紹, 中醫隨著19世紀中葉的華人進入美國, 當時並未受到政府認可,

許多為病人治療的中醫師遭到警方逮捕並被檢方控罪。 如今中醫在海外雖仍屬於替代醫學, 但已逐漸被外族裔認可, 尤其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 希望更多民眾對中醫有正確的認識。

譚海俊在此次展覽前並未頻繁接觸中醫, 但通過瞭解, 他和另兩位策展人都認為, 中醫發展史和華人移民史一樣, 初期被排斥, 再到認識, 最後接受;希望借由展覽讓外族裔更瞭解華裔文化, 對華人有正面的評價。

中醫師彭美玉表示, 自己是一名生在美國的第三代移民, 對於中醫, 她最初的記憶是幼年時爺爺奶奶的食譜。 她說, 奶奶有一次警告我, 不許吃太多荔枝, 否則會流鼻血或是嘴裡長瘡, 有一次偷偷多吃了幾顆,

竟然應驗, 當時覺得奶奶太厲害了。 彭美玉在30多歲時, 通過中醫治療皮膚困擾, 才讓她真正愛上中醫, 並進入中醫學校。

中醫師彭美玉(左)和美國華人博物館展覽部主任譚海俊(右)希望中醫展覽可以讓華裔移民後代瞭解自己的文化。 (美國《世界日報》/牟蘭 攝)

祖籍中國廣州臺山的彭美玉, 父母早年隨祖父母移民美國。 她表示, 雖然自己沒有文化認同的問題, 但許多華裔孩子都面臨這種困擾。 她希望通過介紹中醫, 讓更多華裔後代意識到文化傳承。 她指出, 如今的美國社會中, 不少外族裔對中醫產生興趣, 在她的學生中華裔就占少數, 西語裔和非洲裔反而占多數。

此次展覽的顧問、中醫師李永明提供多件藏品, 包括四張針灸康熙明堂圖掛圖和日本古代針灸人等。 他指出, 由於對中醫的熱衷, 20多年來他不斷搜集相關藏品;拿日本古代針灸人為例, 全世界僅日本和英國兩處博物館存有兩個單件, 他從多位拍賣者中勝出, 才得到一堆人偶珍藏, 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他說,

雖然這類藏品屬於小眾, 價格並不像普通古董等較易估計, 但都是他心中的無價之寶。

李永明指出, 中醫、中餐和武術已逐漸成為中國的新三大代表, 和過去茶葉、絲綢和瓷器相比, 新代表具有技術性。 尤其是針灸的止痛效果, 可替代類鴉片藥品, 將抑制類鴉片濫用。 他希望可以通過這些展品講述中醫的歷史。 (牟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