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蘆山地震5周年,壹基金的4億捐款怎麼花的?

2018年4月16日, 蘆山地震五周年前夕, 壹基金和蘆山友好家園在雙石鎮舉辦了這場“社區+學校”聯合應急演練。 (張玥晗/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4月26日《南方週末》,

原標題為《在震區建一支社區救援隊 壹基金“韌性社區”的雅安模式》)

從汶川地震到蘆山地震, 不斷吸取日本的災害管理經驗後, 壹基金逐漸確立了他們的救災策略和方法, 提出“以減災為核心, 創建韌性家園”。

“救命!救命!”有孩子的呼救從四川省蘆山縣雙石鎮中心小學的教學樓裡傳來, 時斷時續。 很快, 兩名身穿藍色服裝、戴著黃色安全頭盔的救援人員沖進樓道, 仔細辨認著聲音的來源, 一間間課室排查。

這是一場模擬6.5級地震的應急救援演練。 2018年4月16日, 蘆山地震五周年前夕, 壹基金和蘆山友好家園在雙石鎮舉辦了這場“社區+學校”聯合應急演練, 雙石鎮四個村子的四支救援隊, 總計60人參加了演練。

2013年4月20日,

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發生了7級地震, 雙石鎮和龍門鄉等五個鄉鎮因位於震中而損失慘重, 90%的房屋損毀。 壹基金以及全國大量公益組織進駐雅安, 開始了緊急救援、過渡安置和災後重建工作。

轉眼五年, 經過震區重建, 當年的震中村落發生了什麼改變?當年收到近四億捐款的壹基金究竟進行了怎樣的災區重建?在蘆山地震五周年之際, 人們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昔日的震區。

不可替代的社區救援隊

蘆山縣離雅安市區33公里, 位於龍門山斷裂帶的南段, 地震多發。

“一旦發生地震, 這條路很可能會堵塞。 ”壹基金雅安辦公室的專案官員喻東一再強調。 當年蘆山地震時, 這條路的確發生了山體滑坡, 大型器械、救援車輛以及物資都無法輸送,

外面支援進不來, 但“如果有一支社區救援隊, 發生任何險情時都可以立刻自救救人”, 這個想法在2016年3月成為壹基金和當地社會組織聯合實施的安全農家項目, 由壹基金提供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援, 當地社會組織負責在地執行。

2017年5月, 安全農家專案在雙石鎮開展, 為村民進行了一系列消防、災難醫療、搜救等培訓, 開展應急演練。 當天的整套演練分為“預警、疏散、救援、安置”四個階段, 場景設計是震級6.5級, 烈度7級, 教學樓沒有垮塌, 中度受損, 警報聲一響, 大部分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 雙手相握, 保護頭頂, 有序地跑出教學樓。 現場報數後, 校長楊成虎發現全校265名學生, 彙集起來的有250名, 還有15名被困教學樓。

幾分鐘後, 雙石鎮四支村民救援隊陸續趕到,

他們身穿統一的衣服, 背包、口罩、手套一應俱全, 開始現場營救。 30分鐘的搜索和營救, 救援隊轉移出14名受傷的學生, 1名學生不幸“遇難”。

這場應急演練最大程度地體現了項目實行一年來產生的效果:災害發生時, 村裡有一支自己的村民救援隊, 村民和校園裡的孩子能夠逐漸掌握自救互救的能力。 壹基金救援聯盟專家顧問組成員、新青年山地救援隊理事長彭勃是當天現場的場控, 也是雙石鎮社區救援隊的培訓老師, 在演練總結會上, 他表揚了此次演練。

彭勃有多年救援經驗, 在他看來, 這樣一群大山溝裡的村民, 運用著世界最成熟的救援理念和技術, 他們的培訓像一個“實驗班”, 培養一支獨一無二的社區救援隊伍,

救援隊的培訓教材來源於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的CERT(社區應急回應隊)培訓課程, 是一套從理念到技術都比較成熟的教程, 教授“評估、搜救、營救, 判斷營救的條件”, 以及一些專業救援技能, 如何進行檢傷分類、搬運傷患等方法。 彭勃說, 壹基金的培訓課程還會多加一個應急指揮系統, 重大災情發生時, 救援隊有了指揮系統, 每個救援隊員就會有各自的角色和職責。

“救援時他們的分工很細, 真來了大災, 不會腦子一亂, 情緒激動, 亂糟糟地往前沖”。 彭勃目睹過很多救援隊在災害現場缺乏組織往前沖, 最終沒有達到好的救援效果。 雖然社區救援隊專業能力不能和專業隊來比, 但優勢是沒法替代的:“他們是第一時間到達的隊伍, 約80%的受災群眾可以通過他們得到營救。”

在日常生活中防災

蘆山地震後,政府每年也在社區舉辦不同形式的演練,主要集中在預警和疏散兩方面,壹基金培訓的社區救援隊則希望動員更多村民參與,將防災意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

最初動員村民參加培訓時,村民們並不積極,持著觀望態度,雙石鎮的村民楊永軍告訴南方週末,有些人還有抵觸,“覺得地震都過去,還做這些幹什麼”。但幾次理論培訓和演習後,大家覺得這個東西有用,不僅可應對地震,也可以應對火災、洪災。尤其是這次在學校演練,“不少人孩子、孫子都在學校裡,關鍵時候能夠救他們,心情很不一樣”。

除了提供專業培訓,壹基金還給社區救援隊隊員提供了救援裝備,包括衣服、鞋子、帽子、口罩、手套、背包、對講機等裝備,公共器材將交給村裡保管,而個人裝備則由當地救援隊自行保管。喻東說每個村的情況不同,有的村決定公共保管,有的村因為參加培訓人員數量較多、尺碼不足,根據參與的積極性配發給救援隊隊員,“我們是希望直接發到個人,平時可以用起來,但尊重村民的意見。”喻東告訴南方週末。

救援隊還要接受社區緊急預案的培訓,在社區做“農戶-隱患點-行政村”三級預案。對於一些孤寡老人、受災家庭以及有安全隱患點的家庭做家庭應急預案,提出防災要求以及受災後該怎麼辦,家庭做完了,還要做隱患點的預案,以及整個村的預案。雙石鎮4個村子共有70人參加了預案培訓。在制定預案的過程中,喻東也會往村裡跑,協助蘆山友好家園,幫社區做方案,“預案非常重要,在一些特殊天氣,村裡是有準備的。”

在雨季或高危天氣,救援隊要成立一個小分隊,選出兩三個帶頭人來,他們就要指揮,關注天氣預報,跟上級政府保持溝通,安排值夜巡邏,一旦發生情況危險,要組織村民逃生。“隱患點的應急預案,核心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地震後,政府組織專家勘定了地質隱患點,將高危區域的居民進行異地安置,也設立了隱患點的監察員,但如果村民們都有了防災備災的意識,將極大程度地提高防災能力。

當地社區組織湧現

建立社區志願者救援隊,在壹基金執行秘書長李弘眼中是一種以社區為本的新力量,也是很多國家進行災後重建,開展防災減災的模式之一,強調災害應對經驗的提取和推廣,培育綜合減災社區,提升當地居民的能力。

美國從1987年開始在社區推行社區應急回應隊,對社區居民進行防災培訓。日本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後,更注重社區的防災演練,鼓勵社區居民成立“災害管理志願者”組織,讓居民瞭解救災物資的使用方法,並提供場地舉行大規模的防災演練。

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與社會創新中心主任張強認為,壹基金等一些有眼光的公益組織,具有非常強的學習能力,“‘韌性家園’的概念是全球學習的結果,是中國經驗和世界經驗的高度融合。”

張強同時擔任民政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從汶川地震以來,一直關注四川的重建發展,他認為在蘆山地震災後重建中,壹基金是一個典型代表,“社會組織走出去,還要走進來,把國際化的理念內化在中國一個發展中的社區裡,建立一個軟硬結合的模式”。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路徑。

以雙石鎮的安全農家專案為例,壹基金並沒有直接自己來做,而是通過資助當地社會組織駐村服務,協助社區組建救援隊,提供配套設施、培訓教程,幫助制訂社區應急預案,建立社區自己的安全網路。

“我們從2013年就想做安全農家項目,但當時找不到合適的教材,也找不到合適的當地社會組織承接。”2013年蘆山地震後,喻東就開始在雅安工作了。過了緊急救援階段,進入過渡安置階段時,他們最開始做的是壹樂園·兒童服務站、音樂教室、運動匯、太陽能公共浴室和溫暖包等,也開展農村工匠培訓,建立社區減災中心,在學校裡進行防災減災教育,不少村民都是通過工匠培訓和減災中心,漸漸和壹基金相熟起來。

喻東介紹說,社區項目的難點在於村民動員比較難做,他們也想過邀請外地公益組織來執行,涉及成本問題,可行性不高,“一直到了2015年,我們發現本地社會組織成長起來了,第一年只找了四家社會組織承接安全農家專案,2017年就有了六家。”

安全農家專案在雅安地區支援了10家公益組織,在32個社區實施,截止到2018年5月,計畫完成二期專案。他們希望能夠在當地“留下了一支隊伍,一批裝備和一些制度“,而從長期發展來看,喻東認為他們帶來的觀念更重要。

“雅安模式”的創新

五年來,在災後重建過程中,雅安地區湧現了不少本土社會組織,一方面得益於外來公益力量的社區培育,另一方面,雅安市政府也給予了很大支持。地震後,四川省委、省政府及雅安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服務中心。2014年成立了雅安市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中心不僅給公益組織提供了辦公場地,更進行了社工培訓,培育孵化大量當地社會組織。

“壹基金這些社會組織成長,離不開黨政政策合作模式的創新。”2015年,張強出版了《災害治理:從汶川到蘆山的中國探索》一書,在書中詳細記錄蘆山地震的災後重建,並指出“協同治理模式”是雅安模式創新的重要內涵。時任壹基金秘書長楊鵬也提到政府成立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服務中心,“是對社會管理型模式的探索”,可以記入歷史。

在中心網站的資料庫裡,目前能夠看到416家當地社會組織、1003位元社工的登記資訊。據喻東介紹,雅安的社會組織發展2014年~2015年經過一個井噴階段,初創期過後,也出現了一些活躍度較低,發展停頓的組織,“保持活躍度的現在還有一百多家,其中有些組織比較優秀!”

張強認為,“雅安模式”的創新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折射,“有了政社合作模式的創新,給社會創新創造了很好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有了聚合的方向。”從而形成“三社聯動”,即社區、社工和社會組織的聯合,在社區層面建立一個有效融合的生態系統。

楊永軍是雙石鎮第一個參加社工培訓的村民。2013年,壹基金在雙石鎮開展工匠培訓,楊永軍培訓歸來後,在村裡做了農房技術指導員,指導村民重建房屋。2015年,他參加了社工培訓,並註冊了一家社會組織,在當地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並積極參與社區救援隊的工作。

據楊永軍介紹,雙石鎮的安全農家項目今年5月結束後,雙石鎮的社區志願者救援隊預計將由雙石鎮鎮政府提供常規的活動資金,持續運轉,納入村區日常防災減災體系中。與此同時,壹基金在雅安的專案也基本接近尾聲。

項目結束了,接下來怎麼辦?

2018年4月15日,在雅安市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的小樓裡,李弘向來訪的南方週末坦言,蘆山地震以來,關於善款的使用速度,壹基金受到了不少質疑,“緊急救援過後,災後重建才是重點,重建不僅僅是蓋好新房子,而是將當地居民的生活恢復到比災前更好的水準”。

4月20日,蘆山地震五周年之際,壹基金發佈了《蘆山地震五周年報告》。報告詳細解讀了五年來的工作內容:援建了8所小學、16所幼稚園、20個避災運動場、358套鋼結構抗震農房,在102所學校實施減災示範校園,在4個區縣建立12個社區減災中心,在32個農村社區開展安全農家項目,超過900個次學校和村/社區受益。

這份報告詳盡了列出了每個專案的支出報告、專案細則以及專案評估,指出,地震時收到的3.9億捐款,截止到3月31日,累計支出資金3.52億元,並在報告的最後附有來自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認可的審計報告,以回應捐款人和大眾的質疑。

4月16日、17日,壹基金的工作人員帶著來訪者在蘆山、漢源分別走訪了壹基金援建的小學、幼稚園,在社區減災中心參加了正在為小朋友舉行的生日會。災後重建項目逐步進入尾聲,小學教學樓、幼稚園、社區減災中心基本都已建成,投入使用。在這些項目中,壹基金也體現了張強所說“開放式的學習,本土式的創新,可持續的設計”的特徵,張強尤其喜歡壹基金在社區和校園舉辦減災運動會這個創意,“辦社區的減災運動會,所有人都可以參與,有競爭性、娛樂性,喜聞樂見,深入人心。”

硬體完工了,專案也基本結束,類似于安全農家項目等培育社區力量的項目將如何持續發展呢?由當地社會組織、學校或者政府機構接管的專案,如何保證其專業性?可持續發展成為不少人關心的問題。

喻東告訴南方週末,目前壹基金有初步的計畫,打算在雅安和政府合作,建立一個減災基金會,將為學校和社區提供小額資助和技術支援。李弘也提到,雅安市政府希望壹基金能繼續在雅安,持續參與災區恢復重建和持續發展。

不過,據張強透露,雅安市政府、學者和壹基金等公益組織最近一直在討論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是不是有可能創造新的“雅安模式”,從城市、社區到家庭構建一套安全防災體系,打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樣本,一個示範城市,“一起來實現一個安全的願望”。

就這點來說,雅安的五年重建,對壹基金以及更多在雅安工作的公益組織來說,五年僅僅是一個起點。

約80%的受災群眾可以通過他們得到營救。”

在日常生活中防災

蘆山地震後,政府每年也在社區舉辦不同形式的演練,主要集中在預警和疏散兩方面,壹基金培訓的社區救援隊則希望動員更多村民參與,將防災意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

最初動員村民參加培訓時,村民們並不積極,持著觀望態度,雙石鎮的村民楊永軍告訴南方週末,有些人還有抵觸,“覺得地震都過去,還做這些幹什麼”。但幾次理論培訓和演習後,大家覺得這個東西有用,不僅可應對地震,也可以應對火災、洪災。尤其是這次在學校演練,“不少人孩子、孫子都在學校裡,關鍵時候能夠救他們,心情很不一樣”。

除了提供專業培訓,壹基金還給社區救援隊隊員提供了救援裝備,包括衣服、鞋子、帽子、口罩、手套、背包、對講機等裝備,公共器材將交給村裡保管,而個人裝備則由當地救援隊自行保管。喻東說每個村的情況不同,有的村決定公共保管,有的村因為參加培訓人員數量較多、尺碼不足,根據參與的積極性配發給救援隊隊員,“我們是希望直接發到個人,平時可以用起來,但尊重村民的意見。”喻東告訴南方週末。

救援隊還要接受社區緊急預案的培訓,在社區做“農戶-隱患點-行政村”三級預案。對於一些孤寡老人、受災家庭以及有安全隱患點的家庭做家庭應急預案,提出防災要求以及受災後該怎麼辦,家庭做完了,還要做隱患點的預案,以及整個村的預案。雙石鎮4個村子共有70人參加了預案培訓。在制定預案的過程中,喻東也會往村裡跑,協助蘆山友好家園,幫社區做方案,“預案非常重要,在一些特殊天氣,村裡是有準備的。”

在雨季或高危天氣,救援隊要成立一個小分隊,選出兩三個帶頭人來,他們就要指揮,關注天氣預報,跟上級政府保持溝通,安排值夜巡邏,一旦發生情況危險,要組織村民逃生。“隱患點的應急預案,核心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地震後,政府組織專家勘定了地質隱患點,將高危區域的居民進行異地安置,也設立了隱患點的監察員,但如果村民們都有了防災備災的意識,將極大程度地提高防災能力。

當地社區組織湧現

建立社區志願者救援隊,在壹基金執行秘書長李弘眼中是一種以社區為本的新力量,也是很多國家進行災後重建,開展防災減災的模式之一,強調災害應對經驗的提取和推廣,培育綜合減災社區,提升當地居民的能力。

美國從1987年開始在社區推行社區應急回應隊,對社區居民進行防災培訓。日本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後,更注重社區的防災演練,鼓勵社區居民成立“災害管理志願者”組織,讓居民瞭解救災物資的使用方法,並提供場地舉行大規模的防災演練。

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與社會創新中心主任張強認為,壹基金等一些有眼光的公益組織,具有非常強的學習能力,“‘韌性家園’的概念是全球學習的結果,是中國經驗和世界經驗的高度融合。”

張強同時擔任民政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從汶川地震以來,一直關注四川的重建發展,他認為在蘆山地震災後重建中,壹基金是一個典型代表,“社會組織走出去,還要走進來,把國際化的理念內化在中國一個發展中的社區裡,建立一個軟硬結合的模式”。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路徑。

以雙石鎮的安全農家專案為例,壹基金並沒有直接自己來做,而是通過資助當地社會組織駐村服務,協助社區組建救援隊,提供配套設施、培訓教程,幫助制訂社區應急預案,建立社區自己的安全網路。

“我們從2013年就想做安全農家項目,但當時找不到合適的教材,也找不到合適的當地社會組織承接。”2013年蘆山地震後,喻東就開始在雅安工作了。過了緊急救援階段,進入過渡安置階段時,他們最開始做的是壹樂園·兒童服務站、音樂教室、運動匯、太陽能公共浴室和溫暖包等,也開展農村工匠培訓,建立社區減災中心,在學校裡進行防災減災教育,不少村民都是通過工匠培訓和減災中心,漸漸和壹基金相熟起來。

喻東介紹說,社區項目的難點在於村民動員比較難做,他們也想過邀請外地公益組織來執行,涉及成本問題,可行性不高,“一直到了2015年,我們發現本地社會組織成長起來了,第一年只找了四家社會組織承接安全農家專案,2017年就有了六家。”

安全農家專案在雅安地區支援了10家公益組織,在32個社區實施,截止到2018年5月,計畫完成二期專案。他們希望能夠在當地“留下了一支隊伍,一批裝備和一些制度“,而從長期發展來看,喻東認為他們帶來的觀念更重要。

“雅安模式”的創新

五年來,在災後重建過程中,雅安地區湧現了不少本土社會組織,一方面得益於外來公益力量的社區培育,另一方面,雅安市政府也給予了很大支持。地震後,四川省委、省政府及雅安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服務中心。2014年成立了雅安市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中心不僅給公益組織提供了辦公場地,更進行了社工培訓,培育孵化大量當地社會組織。

“壹基金這些社會組織成長,離不開黨政政策合作模式的創新。”2015年,張強出版了《災害治理:從汶川到蘆山的中國探索》一書,在書中詳細記錄蘆山地震的災後重建,並指出“協同治理模式”是雅安模式創新的重要內涵。時任壹基金秘書長楊鵬也提到政府成立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服務中心,“是對社會管理型模式的探索”,可以記入歷史。

在中心網站的資料庫裡,目前能夠看到416家當地社會組織、1003位元社工的登記資訊。據喻東介紹,雅安的社會組織發展2014年~2015年經過一個井噴階段,初創期過後,也出現了一些活躍度較低,發展停頓的組織,“保持活躍度的現在還有一百多家,其中有些組織比較優秀!”

張強認為,“雅安模式”的創新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折射,“有了政社合作模式的創新,給社會創新創造了很好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有了聚合的方向。”從而形成“三社聯動”,即社區、社工和社會組織的聯合,在社區層面建立一個有效融合的生態系統。

楊永軍是雙石鎮第一個參加社工培訓的村民。2013年,壹基金在雙石鎮開展工匠培訓,楊永軍培訓歸來後,在村裡做了農房技術指導員,指導村民重建房屋。2015年,他參加了社工培訓,並註冊了一家社會組織,在當地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並積極參與社區救援隊的工作。

據楊永軍介紹,雙石鎮的安全農家項目今年5月結束後,雙石鎮的社區志願者救援隊預計將由雙石鎮鎮政府提供常規的活動資金,持續運轉,納入村區日常防災減災體系中。與此同時,壹基金在雅安的專案也基本接近尾聲。

項目結束了,接下來怎麼辦?

2018年4月15日,在雅安市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的小樓裡,李弘向來訪的南方週末坦言,蘆山地震以來,關於善款的使用速度,壹基金受到了不少質疑,“緊急救援過後,災後重建才是重點,重建不僅僅是蓋好新房子,而是將當地居民的生活恢復到比災前更好的水準”。

4月20日,蘆山地震五周年之際,壹基金發佈了《蘆山地震五周年報告》。報告詳細解讀了五年來的工作內容:援建了8所小學、16所幼稚園、20個避災運動場、358套鋼結構抗震農房,在102所學校實施減災示範校園,在4個區縣建立12個社區減災中心,在32個農村社區開展安全農家項目,超過900個次學校和村/社區受益。

這份報告詳盡了列出了每個專案的支出報告、專案細則以及專案評估,指出,地震時收到的3.9億捐款,截止到3月31日,累計支出資金3.52億元,並在報告的最後附有來自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認可的審計報告,以回應捐款人和大眾的質疑。

4月16日、17日,壹基金的工作人員帶著來訪者在蘆山、漢源分別走訪了壹基金援建的小學、幼稚園,在社區減災中心參加了正在為小朋友舉行的生日會。災後重建項目逐步進入尾聲,小學教學樓、幼稚園、社區減災中心基本都已建成,投入使用。在這些項目中,壹基金也體現了張強所說“開放式的學習,本土式的創新,可持續的設計”的特徵,張強尤其喜歡壹基金在社區和校園舉辦減災運動會這個創意,“辦社區的減災運動會,所有人都可以參與,有競爭性、娛樂性,喜聞樂見,深入人心。”

硬體完工了,專案也基本結束,類似于安全農家項目等培育社區力量的項目將如何持續發展呢?由當地社會組織、學校或者政府機構接管的專案,如何保證其專業性?可持續發展成為不少人關心的問題。

喻東告訴南方週末,目前壹基金有初步的計畫,打算在雅安和政府合作,建立一個減災基金會,將為學校和社區提供小額資助和技術支援。李弘也提到,雅安市政府希望壹基金能繼續在雅安,持續參與災區恢復重建和持續發展。

不過,據張強透露,雅安市政府、學者和壹基金等公益組織最近一直在討論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是不是有可能創造新的“雅安模式”,從城市、社區到家庭構建一套安全防災體系,打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樣本,一個示範城市,“一起來實現一個安全的願望”。

就這點來說,雅安的五年重建,對壹基金以及更多在雅安工作的公益組織來說,五年僅僅是一個起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