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大資料殺熟”真的存在嗎?聽聽甲方乙方怎麼說

同一個航班的機票, 在某線上旅遊平臺, 用戶只要第一次搜索不買, 之後再搜索便開始暗暗漲價, 而同一段打車旅程, 用戶使用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的報價, 竟然也不一樣……

近日, 互聯網廠商“大資料殺熟”的新聞引來網友一片熱議。 “大資料殺熟”真的存在嗎?“大資料殺熟”套路有哪些?誰最容易成“大資料殺熟”目標?

“大資料殺熟”真的存在嗎?

近日, 有關 “大資料殺熟”的討論將滴滴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對此, 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應稱, “這是假的。 滴滴平臺從未有過‘大資料殺熟’的行為, 以前沒有, 以後也永遠不會有。 ”對於造成“預估價”波動的原因, 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解釋稱,“‘預估價’和‘實付車費’是兩個概念。 ‘預估價’是為用戶提供行前車費參考, 會即時波動。 ‘實付車費’是根據每個行程的真實狀況標準計費得出支付價格。 ”

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預估價”是根據乘客定位、即時路況、預估行駛里程、時長計算預估, 並按照按秒即時刷新。

這些變數都會影響預估價。

所以使用者進入預估價介面的時機不同, 看到的結果也不同, 哪怕一分鐘內也會看到不同的預估價, 此外即使同時的起點和終點, 也會受GPS精度影響, 最終經緯度座標產生細小誤差, 從而影響預估價。

而早前幾度陷入“殺熟”風波的攜程接受媒體採訪時作出回應, “殺熟”現象在攜程平臺上絕不存在, 未來也絕對不允許殺熟的行為發生。 關於大資料的應用, 攜程方面稱, 希望更多用於資訊和服務, 通過資訊個性化, 讓使用者能更快找到需要的產品, 提供更多可具選擇性的產品。

“大資料殺熟”套路有哪些?

不管“大資料殺熟”是不是真的存在,但針對網友熱議的“大資料殺熟”問題, 浙江大學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馬述忠給大家總結了幾個“割韭菜”常見套路:

套路1

借助大資料進行“使用者畫像”, 根據使用者的收入水準與消費習慣實現“殺熟”。

套路2

通過地理位置資訊實現“殺熟”。

商家通過移動端應用後臺收集使用者的地理位置資訊並進行即時分析, 若用戶所處的位置附近潛在的競爭對手較少, 則進行一定幅度的加價。 此外, 用戶的住址、辦公地點、常去消費的場所等地理位置資訊也可以用於判斷使用者的收入水準及消費能力,

使得“用戶畫像”更為精准。

套路3

通過用戶與移動端應用的交互行為細節實現“殺熟”。

用戶與應用交互的行為細節, 如鍵入資訊頻率、搜索關鍵字等,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一時點使用者對於商品或服務需求的迫切程度, 一些商家會基於這些資訊進行動態浮動加價。

誰最容易成“大資料殺熟”目標?

馬述忠院長說,“最容易成為‘大資料殺熟'目標的主要是對於商家形成了路徑依賴的‘忠實'用戶,以及對價格波動較不敏感、沒有時間反復比價的消費者。”而從長遠來看,這兩類用戶恰恰具有最高的留存價值,如果他們被不公平的定價傷害了感情,導致了用戶流失,那麼商家的“殺熟”行為自然是得不償失的。

“大資料殺熟”是否侵犯消費者權益?

針對網友熱議的“大資料殺熟”,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趙佔領說,可以理解為一種價格歧視,即同樣的產品、服務,對不同消費者採取不同的價格。

現在,我國適用價格歧視的法律主要有價格法和反壟斷法。但是這兩部法律的制訂與網路時代基於大資料分析的商業還不十分匹配。比如反壟斷法中對價格歧視的認定門檻非常高,首先要求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其次要“沒有正當理由”。而互聯網企業自主定價,完全可以辯稱所謂“殺熟”是正當的定價策略,所以依據目前法律,很難進行直接有效的規範。

中關村資訊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認為,“大資料殺熟”中商家並未採取虛標原價等常見的價格欺詐行為,一般也沒有對用戶承諾“熟客”享受更優惠的價格。所以認定價格欺詐比較難。但是如果確實存在“殺熟”行為,這種對於新老用戶的區別定價,是否違法確實值得探討。

如何面對“大資料殺熟”?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大資料殺熟”,究竟該如何規避這類現象及行為呢?馬述忠院長建議,消費者可以通過傳統的“貨比三家”,即比較不同設備、不同應用對於同一商品或服務的報價來破解這種資訊不對稱,挑選到價格比較令人滿意的商品或服務。

所以,“有必要建立專門的監管維權機構,積極干預“殺熟”行為,鼓勵消費者舉報、投訴‘殺熟’商家,及時進行查證、懲處與資訊披露。”馬述忠院長說。

趙佔領建議,相關部門特別是價格主管部門要對此進行研究,對於沒有正當理由的歧視定價行為要進一步進行立法規範。

大資料是一把“雙刃劍”,目前大資料產業具備良好基礎,發展前景廣闊。在消費零售領域,它也可以對老顧客提供更加智慧與個性化定制的商品與服務。如果遭到商家濫用,隨意超越邊界,就會損害到消費者利益。不管“大資料殺熟”是不是存在,存在的話是不是普遍現象,普遍的話價差有多嚴重?目前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假若商家貪圖“殺熟”一時爽,倘若“殺”光了熟客,也意味著自殺。

一些商家會基於這些資訊進行動態浮動加價。

誰最容易成“大資料殺熟”目標?

馬述忠院長說,“最容易成為‘大資料殺熟'目標的主要是對於商家形成了路徑依賴的‘忠實'用戶,以及對價格波動較不敏感、沒有時間反復比價的消費者。”而從長遠來看,這兩類用戶恰恰具有最高的留存價值,如果他們被不公平的定價傷害了感情,導致了用戶流失,那麼商家的“殺熟”行為自然是得不償失的。

“大資料殺熟”是否侵犯消費者權益?

針對網友熱議的“大資料殺熟”,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趙佔領說,可以理解為一種價格歧視,即同樣的產品、服務,對不同消費者採取不同的價格。

現在,我國適用價格歧視的法律主要有價格法和反壟斷法。但是這兩部法律的制訂與網路時代基於大資料分析的商業還不十分匹配。比如反壟斷法中對價格歧視的認定門檻非常高,首先要求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其次要“沒有正當理由”。而互聯網企業自主定價,完全可以辯稱所謂“殺熟”是正當的定價策略,所以依據目前法律,很難進行直接有效的規範。

中關村資訊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認為,“大資料殺熟”中商家並未採取虛標原價等常見的價格欺詐行為,一般也沒有對用戶承諾“熟客”享受更優惠的價格。所以認定價格欺詐比較難。但是如果確實存在“殺熟”行為,這種對於新老用戶的區別定價,是否違法確實值得探討。

如何面對“大資料殺熟”?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大資料殺熟”,究竟該如何規避這類現象及行為呢?馬述忠院長建議,消費者可以通過傳統的“貨比三家”,即比較不同設備、不同應用對於同一商品或服務的報價來破解這種資訊不對稱,挑選到價格比較令人滿意的商品或服務。

所以,“有必要建立專門的監管維權機構,積極干預“殺熟”行為,鼓勵消費者舉報、投訴‘殺熟’商家,及時進行查證、懲處與資訊披露。”馬述忠院長說。

趙佔領建議,相關部門特別是價格主管部門要對此進行研究,對於沒有正當理由的歧視定價行為要進一步進行立法規範。

大資料是一把“雙刃劍”,目前大資料產業具備良好基礎,發展前景廣闊。在消費零售領域,它也可以對老顧客提供更加智慧與個性化定制的商品與服務。如果遭到商家濫用,隨意超越邊界,就會損害到消費者利益。不管“大資料殺熟”是不是存在,存在的話是不是普遍現象,普遍的話價差有多嚴重?目前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假若商家貪圖“殺熟”一時爽,倘若“殺”光了熟客,也意味著自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