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精英乒乓網」套膠“黏與澀”,瞭解知多少?

黏套澀套, 有何不同?

黏性套膠

一般以國產紅雙喜狂飆、天極系列為主要代表。

膠面帶黏性, 彈性速度不如澀套, 但依靠粘, 輕輕吃住球就能產生強旋轉。

黏性套膠由於膠皮和海綿偏硬, 往往只能形變三分之二甚至更少。

所以利用膠皮粘性, 加強停球時間, 借助海綿與底板的力量產生向前力。

澀性膠套

與黏套相反, 澀性套膠主要以德系、日系套膠為主要代表。

膠皮不粘, 彈性好、速度快, 咬球的方式講究將球吃進膠皮、海綿, 旋轉才會足夠。

澀套的膠皮海綿容易被來球造成形變, 借助底板的力量產生向前力。

中國打法, 適合粘

從技術角度來講, 中國人的正反手技術特點是由近台快攻發展而來, 擊打撞擊多過摩擦, 所以對姿勢和擊球精准度的要求很高。

從開始學習時就講究動作姿勢的標準度和基本功扎實程度, 從啟蒙時期就培養少兒按固定姿勢練習擺臂, 要求近乎苛刻。

因此中國運動員多習慣運用身體力量帶動大臂和前臂揮拍擊球, 這樣一方面彌補了力量上的欠缺,

又使得保險度得到加強。

所以中國運動員的發力習慣是先撞擊後摩擦, 套膠接觸來球的一瞬間, 海綿不完全形變。

要想加強旋轉和速度, 就要求膠皮表面具有黏性, 擊球發力的同時盡可能使球更多地停留。

從而給身體更多的時間來協調發力以及摩擦, 讓動作完整度和發力程度達到極限。

而澀性套膠膠皮表面沒有黏性, 且海綿彈性本身很大。

中國運動員使用它進行正手擊球發力時, 撞擊的效果會使得海綿產生巨大形變和快速的回彈, 沒有時間給運動員充分揮拍。

加上整個身體和大臂前臂的大力揮拍, 結果使得擊球力量過大, 出現失誤。

另外當發力不夠充分時, 球陷入得不夠深, 借助不到膠皮表面黏性的支持,

就會產生下網。

所以只有黏性套膠和硬海綿的搭配, 才是最契合亞洲運動員技術特點的。

歐式打法, 適合澀

歐洲運動員在弧圈技術的影響下, 正手技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由原來的撞擊變為摩擦, 前臂和手腕的運用變得多了起來。

雖然歐洲人本身力量較好, 但不夠靈活, 不需要借助身體發力。

使得整體揮拍動作幅度開始變小,以身體和大臂配合手腕發力為中心,越來越多地追求擊球瞬間的摩擦和發力。

歐洲運動員從開始啟蒙的時候就比較注重手腕的摩擦練習,並且對於動作和姿勢的標準程度有不同的理解。

澀性套膠的擊球方式講究將球“吃”進膠皮以及海綿深處,旋轉品質才足夠。

因此德系、日系海綿膠皮往往較軟,並且沒有黏性,海綿發孔也較大,不會阻礙通透性,當發力摩擦觸球的瞬間,能有較為徹底的形變。

從揮拍擊球的習慣性角度來考慮,歐洲人設計的膠皮顆粒較大,海綿通透性很好,摩擦發力後能夠借助底板的力量使球向前。

適合摩擦弧圈球,聲音相比國產黏套更清脆,容易製造高的弧線和較快的速度。

進入大球、40+時代,也湧現出大量“中西合璧”的“進口黏性”套膠。

運營人員:Hogo

使得整體揮拍動作幅度開始變小,以身體和大臂配合手腕發力為中心,越來越多地追求擊球瞬間的摩擦和發力。

歐洲運動員從開始啟蒙的時候就比較注重手腕的摩擦練習,並且對於動作和姿勢的標準程度有不同的理解。

澀性套膠的擊球方式講究將球“吃”進膠皮以及海綿深處,旋轉品質才足夠。

因此德系、日系海綿膠皮往往較軟,並且沒有黏性,海綿發孔也較大,不會阻礙通透性,當發力摩擦觸球的瞬間,能有較為徹底的形變。

從揮拍擊球的習慣性角度來考慮,歐洲人設計的膠皮顆粒較大,海綿通透性很好,摩擦發力後能夠借助底板的力量使球向前。

適合摩擦弧圈球,聲音相比國產黏套更清脆,容易製造高的弧線和較快的速度。

進入大球、40+時代,也湧現出大量“中西合璧”的“進口黏性”套膠。

運營人員:Hogo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