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海學霸女孩被欺淩後自殺,易受欺負的孩子都來自怎樣的家庭?

01

廣西北海初一學霸女生疑似遭欺淩後跳樓自殺, 該女生是全年級排名第一的學霸, 五個月前, 剛從廣東轉到該學校。 孩子母親表示, 孩子曾說過, 她在學校受到了欺負。

從孩子寫的一封信, 可以看到這麼一些話:

最悲哀的是什麼, 莫過於連你自殺的想法都說出來了, 卻沒有人信。

我想死了, 我很累了。

我很早就想死了。

在孩子的語文書上, 也可以看到:

想哭卻哭不出來。

有些傷痛, 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 而是, 學會了冷靜面對, 和自我修復。 難過的時候, 就看看天空, 想一想, 天那麼大, 可以包容我。

你替她們, 被她們侮辱, 被打, 被罵。

我是欠你錢了, 還是吃你家大米了, 針對我啊。

何必呢, 活的這麼累, 都是一個宿舍的, 當我不知麼, 在背後說我壞話, 可笑!

離開這個宿舍。

可是, 誰也沒有想到, 她會以這種方式“離開”宿舍。

從這些文字中不難看出, 這個學霸女孩內心的孤獨和無助。

可什麼樣的痛苦, 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無助到死?

同為孩子的媽媽, 當我看到了這篇新聞, 內心是心疼又氣憤的。

心疼這個孩子, 在最難的時候, 是一個人在撐, 身體的傷痛, 內心的難過, 最終讓她走上了這麼一條不歸路;氣憤的是, 身為父母,

在生前不去好好保護她, 幫她走出那個“地獄”。

關於校園欺淩, 北海的學霸女生不是第一個。

重慶一初中女生蘭蘭在住校期間太邋遢, 舍友想要“教育”蘭蘭, 打了她十幾個耳光, 不料竟將其打成10級傷殘。

四川資陽樂至3名未成年少女對一女孩施暴, 女孩被脫光上身被另外3名少女包圍, 其中兩名施暴女孩對鏡頭擺剪刀手。

7名男生和一名女生, 把一個女生拖進巷子, 扒光了衣服, 引來二十多名學生圍觀。

……

這樣的新聞, 真的讓人觸目驚心。 孩子遭受這樣的欺淩, 內心的傷害遠遠要大於身體, 有的可能因此患上抑鬱症, 或者是幻想症, 一輩子可能都毀了。

02

孩子被欺淩, 最需要被拷問的除了施害者, 還有父母——容易被欺負或者是把欺負隱忍成欺淩的孩子, 都是父母“教育”出來的。

父母什麼樣的行為, 容易教育成可能會受欺淩的孩子的呢?

① 父母不允許孩子說“不”和拒絕

小朋友在一起玩, 總有人會覬覦別人的玩具。 這時, 父母就會跟自己的孩子說:“給他玩一會吧, 朋友都要一起分享的。

孩子說“不”, 父母可能還會繼續勸, 甚至, 以各種條件去“誘逼”他收回這個“不”:

“你給他玩, 我等會帶你去買好吃的。 ”

“給他看一下, 下次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更好的。 ”

有的孩子會堅持不給, 而有的可能真的不再堅持了。 也許, 在短時間裡, 你滿足了別人的孩子, 成為了一個“好阿姨”, 可是, 對自己孩子卻造成了一種傷害性的“暗示”:

別人要玩你的東西, 你不可以拒絕, 不能說“不”, 你的內心有多難過, 媽媽也看不到。

新聞案件中的被欺淩的北海學霸, 曾也和父母說過, 自己在宿舍和同學不和睦, 被欺負, 可是, 後來在她的語文書上還是看到這麼一句話:

“生活中, 總有你看不顧的人, 和看不慣你的人, 要放寬心態去面對, 這就是成長的目的。 ”

在她最需要支援和安慰的時候, 父母卻教育她“要放寬心態去面對”,這種消極的隱忍的方式,也為她後來多次被欺淩埋下了隱患。

一個女朋友離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她上班,五歲的兒子就交給父母照顧,他父母還帶著她八歲的侄兒。朋友的侄兒經常搶她兒子的玩具或者書,而朋友考慮父母的感受,從來不允許兒子拒絕,理由是他們住在舅舅家,得懂事。

在她的教育模式下,兒子學會了隱忍。有一次,在社區裡玩,兒子的頭被一個小朋友用石頭砸破了,他都沒有哭鬧一聲,自己擦乾了血回家了。當時朋友跳叫著說:“你為什麼不找他家長?”

兒子低下頭說:“沒關係,一會就不疼了。”

在兒子的玩具被搶了,書被撕了,朋友從來不允許兒子去反抗,也不允許他生氣。時間久了,兒子也就學會了隱忍。

最初不被允許說“不”和拒絕,後來,他已經沒有能力去說“不”和拒絕了。

② 控制和忽略

控制是父母給孩子最苛刻的愛,忽略是父母給孩子最殘忍的愛。

表妹是一個特別“獨立”的人,基本上自己能搞定的事,她從來不會和父母商量。在準備結婚前幾天,她才給父母打電話說:“麻煩你們過來參加一下婚禮。”

這是通知,不是商量。

為什麼這樣?

表妹說,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她被絆倒,還被別人踩了幾腳,回來跟父母說,他們淡定地說:“沒事就好。”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個關係很好的同學,突然不搭理她了,回家她和媽媽說了這件事,卻被批評說:“肯定是你不好。”

後來,表妹有什麼話,就不愛和父母說了,實在憋得慌,就寫日記。上大學前,她拿出厚厚的十本日記本說:“沒有它們,我活不到現在”。

在婚禮上,表妹的爸媽第一次見到表妹夫,在表白的環節中,他們才知道兩個人已經戀愛了五年,中間有很多坎坷。可表妹對爸媽守口如瓶,從來沒有說過。

為什麼不說?因為說了也沒有什麼用。就如表妹說的,我難過了,他們會說“會好的”;和別人生氣了,他們會說“你肯定有錯”。

北海被欺淩的女生,如果當她第一次被同學欺負,就被父母高度關注,接納和理解她的感受,並且出面和老師溝通這件事,她也許就不會那麼絕望,選擇這麼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只有當你重視孩子的每一句話,在意他們的每一件事,他們才會毫無保留地和你溝通。

如此,你對孩子的愛,才會成為他們生命中最溫暖的港灣;你才能給孩子最有力量的保護。

③ 不教給孩子如何化解矛盾的恰當方法

丫頭的女同學發現有一個男生,經常偷她的學習用具。她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媽媽。

她的媽媽,先是在微信上找到孩子的家長,直接告訴她,她家孩子手不乾淨,必須得好好管一管。

家長面子掛不住,當晚就把孩子揍了一頓。

第二天,女同學回家,告訴媽媽那個男生今天在體育課上,故意把她絆倒了。

聽說了這個事,她媽媽決定去學校找老師,讓他出面嚴懲這個事。可是,丫頭卻不願意了,說不想繼續和這個男生結仇了。可她媽媽卻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她活該被欺負,這麼膽小、怕事。

為什麼女同學要主動選擇逃避?因為她媽媽解決男生偷文具這件事的方法非常不恰當。

她可以用一個比較委婉的方式,比如寫一封信給這個男生,告訴他這個行為已被自己知曉,如有下次,就要告知家長了;如不再犯,依舊是好同學。

她這樣過激的方式,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導致孩子以後有了困難和問題,也不敢向她傾訴,甚至寧願隱忍。

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並且引導他們如何正確去解決問題,才會讓他們在遇見困難時,想著和父母溝通,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選擇逃避和忍受。

03

為人父母都想教育出一個懂事乖巧、孝順出息的孩子。可是,不適當的教育反而容易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欺淩的物件。

他們膽小、軟弱,受了欺負不敢告訴家長,因為怕受到質疑:為什麼欺負你,而不去欺負別人。有時,即使說了,也得不到父母的保護。

所以,他們自己想“自愈”,卻無能為力。

一旦發現孩子受委屈了,父母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

① 傾聽孩子的內心

當孩子遇見了不開心的事,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引導他們說出內心的感受。

有一天,言寶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捉迷藏,不一會,他就撅著嘴巴過來了,我並沒有看到發生了什麼。

我把他摟在懷裡,替他擦眼淚,問他怎麼了。

他說:“妮妮的爸爸親了她,我也想爸爸。”

言寶一時的難過,並沒有被我忽略,我理解他思念爸爸的心情,所以一直抱著他,並且告訴他:

“爸爸也很愛他,但是他現在要工作,等過幾天回來了,就可以和他一起踢足球,去公園捉小魚。”

因為被媽媽理解了,因為有了美好的憧憬,言寶很快化解了自己的難過。

② 給他支持和力量

孩子之所以跟父母訴說自己的難過和傷心,就是希望得到支持,並且能夠獲得解決這個難題的力量。

有一次,丫頭跟我說:她放學後在校門口等我去接她的時候,總有男生喜歡“騷擾”她,打一下,碰一下。

我沒有用很輕鬆的方式告訴她,你的同學只是在開玩笑。因為這已經給她造成了不舒服的感覺,那麼,即使是玩笑,也有一點過火了。

第二天,我提前去了一會兒。看到丫頭出來的時候,後面跟著幾個男生,他們一會撥弄一下她的頭髮,一會拽了一下她的書包。我走過去,厲聲地說:“不許這樣,你們這樣開玩笑,有一點過分了。”

看著我認真的表情,他們幾個趕忙道歉,表示是想跟丫頭做朋友,可是,她總是不搭理他們,所以就採取了這麼一個方法。

因為我在旁邊,丫頭鼓起勇氣,主動和他們提了一些做朋友的規則。

回家的路上,丫頭一直攙著我的胳膊說:“媽媽你真好,有你在什麼煩惱都不存在了。”

04

現在回到新聞案例,如果父母在女兒第一次被欺淩的時候,就引起足夠的重視,和孩子溝通,並且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考慮走讀或者換一個學校,也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父母不僅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治癒他們各種問題的“醫生”,當孩子受委屈了,父母積極正面地面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你想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哪一種力量呢?是讓他遵從自己的內心,更為更好的自己,還是成為推他進入“萬丈深淵”的力量?

父母卻教育她“要放寬心態去面對”,這種消極的隱忍的方式,也為她後來多次被欺淩埋下了隱患。

一個女朋友離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她上班,五歲的兒子就交給父母照顧,他父母還帶著她八歲的侄兒。朋友的侄兒經常搶她兒子的玩具或者書,而朋友考慮父母的感受,從來不允許兒子拒絕,理由是他們住在舅舅家,得懂事。

在她的教育模式下,兒子學會了隱忍。有一次,在社區裡玩,兒子的頭被一個小朋友用石頭砸破了,他都沒有哭鬧一聲,自己擦乾了血回家了。當時朋友跳叫著說:“你為什麼不找他家長?”

兒子低下頭說:“沒關係,一會就不疼了。”

在兒子的玩具被搶了,書被撕了,朋友從來不允許兒子去反抗,也不允許他生氣。時間久了,兒子也就學會了隱忍。

最初不被允許說“不”和拒絕,後來,他已經沒有能力去說“不”和拒絕了。

② 控制和忽略

控制是父母給孩子最苛刻的愛,忽略是父母給孩子最殘忍的愛。

表妹是一個特別“獨立”的人,基本上自己能搞定的事,她從來不會和父母商量。在準備結婚前幾天,她才給父母打電話說:“麻煩你們過來參加一下婚禮。”

這是通知,不是商量。

為什麼這樣?

表妹說,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她被絆倒,還被別人踩了幾腳,回來跟父母說,他們淡定地說:“沒事就好。”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個關係很好的同學,突然不搭理她了,回家她和媽媽說了這件事,卻被批評說:“肯定是你不好。”

後來,表妹有什麼話,就不愛和父母說了,實在憋得慌,就寫日記。上大學前,她拿出厚厚的十本日記本說:“沒有它們,我活不到現在”。

在婚禮上,表妹的爸媽第一次見到表妹夫,在表白的環節中,他們才知道兩個人已經戀愛了五年,中間有很多坎坷。可表妹對爸媽守口如瓶,從來沒有說過。

為什麼不說?因為說了也沒有什麼用。就如表妹說的,我難過了,他們會說“會好的”;和別人生氣了,他們會說“你肯定有錯”。

北海被欺淩的女生,如果當她第一次被同學欺負,就被父母高度關注,接納和理解她的感受,並且出面和老師溝通這件事,她也許就不會那麼絕望,選擇這麼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只有當你重視孩子的每一句話,在意他們的每一件事,他們才會毫無保留地和你溝通。

如此,你對孩子的愛,才會成為他們生命中最溫暖的港灣;你才能給孩子最有力量的保護。

③ 不教給孩子如何化解矛盾的恰當方法

丫頭的女同學發現有一個男生,經常偷她的學習用具。她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媽媽。

她的媽媽,先是在微信上找到孩子的家長,直接告訴她,她家孩子手不乾淨,必須得好好管一管。

家長面子掛不住,當晚就把孩子揍了一頓。

第二天,女同學回家,告訴媽媽那個男生今天在體育課上,故意把她絆倒了。

聽說了這個事,她媽媽決定去學校找老師,讓他出面嚴懲這個事。可是,丫頭卻不願意了,說不想繼續和這個男生結仇了。可她媽媽卻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她活該被欺負,這麼膽小、怕事。

為什麼女同學要主動選擇逃避?因為她媽媽解決男生偷文具這件事的方法非常不恰當。

她可以用一個比較委婉的方式,比如寫一封信給這個男生,告訴他這個行為已被自己知曉,如有下次,就要告知家長了;如不再犯,依舊是好同學。

她這樣過激的方式,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導致孩子以後有了困難和問題,也不敢向她傾訴,甚至寧願隱忍。

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並且引導他們如何正確去解決問題,才會讓他們在遇見困難時,想著和父母溝通,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選擇逃避和忍受。

03

為人父母都想教育出一個懂事乖巧、孝順出息的孩子。可是,不適當的教育反而容易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欺淩的物件。

他們膽小、軟弱,受了欺負不敢告訴家長,因為怕受到質疑:為什麼欺負你,而不去欺負別人。有時,即使說了,也得不到父母的保護。

所以,他們自己想“自愈”,卻無能為力。

一旦發現孩子受委屈了,父母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

① 傾聽孩子的內心

當孩子遇見了不開心的事,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引導他們說出內心的感受。

有一天,言寶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捉迷藏,不一會,他就撅著嘴巴過來了,我並沒有看到發生了什麼。

我把他摟在懷裡,替他擦眼淚,問他怎麼了。

他說:“妮妮的爸爸親了她,我也想爸爸。”

言寶一時的難過,並沒有被我忽略,我理解他思念爸爸的心情,所以一直抱著他,並且告訴他:

“爸爸也很愛他,但是他現在要工作,等過幾天回來了,就可以和他一起踢足球,去公園捉小魚。”

因為被媽媽理解了,因為有了美好的憧憬,言寶很快化解了自己的難過。

② 給他支持和力量

孩子之所以跟父母訴說自己的難過和傷心,就是希望得到支持,並且能夠獲得解決這個難題的力量。

有一次,丫頭跟我說:她放學後在校門口等我去接她的時候,總有男生喜歡“騷擾”她,打一下,碰一下。

我沒有用很輕鬆的方式告訴她,你的同學只是在開玩笑。因為這已經給她造成了不舒服的感覺,那麼,即使是玩笑,也有一點過火了。

第二天,我提前去了一會兒。看到丫頭出來的時候,後面跟著幾個男生,他們一會撥弄一下她的頭髮,一會拽了一下她的書包。我走過去,厲聲地說:“不許這樣,你們這樣開玩笑,有一點過分了。”

看著我認真的表情,他們幾個趕忙道歉,表示是想跟丫頭做朋友,可是,她總是不搭理他們,所以就採取了這麼一個方法。

因為我在旁邊,丫頭鼓起勇氣,主動和他們提了一些做朋友的規則。

回家的路上,丫頭一直攙著我的胳膊說:“媽媽你真好,有你在什麼煩惱都不存在了。”

04

現在回到新聞案例,如果父母在女兒第一次被欺淩的時候,就引起足夠的重視,和孩子溝通,並且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考慮走讀或者換一個學校,也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父母不僅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治癒他們各種問題的“醫生”,當孩子受委屈了,父母積極正面地面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你想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哪一種力量呢?是讓他遵從自己的內心,更為更好的自己,還是成為推他進入“萬丈深淵”的力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