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破解垃圾“圍城” 上海三年內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全覆蓋

當前上海固廢污染物處理能力不足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處理措施仍然局限於焚燒與填埋為主;二是有處理資質的處理企業數量及能級和目前的市場需求量還不匹配。

“垃圾圍城”已經成為許多城市的“阿喀琉斯之踵”。

近期, 上海為期三年的新一輪“環保戰役”正式打響。 4月10日, 上海市政府正式發佈《上海市2018-2020年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行動計畫》, 其中針對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明確了“繼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和“完善生活垃圾末端處置體系”等共5條具體要求。

而在4月21日,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發佈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畫(2018-2020)》,

規劃到2020年所有區要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90%以上的居住區垃圾分類實際效果要達標。

多個行動計畫的目標都很明確:提高垃圾資源回收率, 構建更全面和完善的城市固廢垃圾的分類、運輸、處理以及迴圈利用體系。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發現, 儘管目前上海圍繞固廢污染處理堅持源頭減量、全程分類、末端無害化處置, 以及資源化利用等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和具體實施辦法, 但在實際中的固廢污染環境防治的工作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困難與挑戰:垃圾分類尚未能全面推廣, 固廢處置能力明顯不足等等。

這些問題, 都是擺在每個城市面前的“必答題”。

垃圾分類的推進與難題

上午11點, 站在上海遠郊區某個偏僻的生活垃圾處理站門口, 一輛剛剛滿載的運輸車正好在往壓縮機裡卸載成袋的垃圾。 旁邊一處經過垃圾發酵處理後的肥料已然堆成了一座小山丘。

“這裡基本都是濕垃圾, 分類後垃圾會有專門的運輸車運過來放到旁邊的處理區進行集中處理。 ”現場的環衛工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目前雖然當地從源頭分類後再運輸過來的生活垃圾總量還不算多, 但他們明顯感覺到今年的“趨勢很明顯”。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到, 當前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構建生活垃圾末端處理體系等為代表的“固廢處置”正在成為上海新一輪三年環保行動計畫中的關鍵舉措。

根據計畫,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被明確為“一個目標, 完善或構建四個體系”的核心任務體系。 其中, 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和完善末端處置體系都進行了明確的目標設定。

根據計畫要求, 到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要基本實現全覆蓋, 生活垃圾資源回收率達到38%目標;在末端處置體系方面, 要求力爭到2020年,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3.28萬噸/日;全市濕垃圾分類處理能力力爭達7000噸/日。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發現, 近年來上海針對固廢處置相繼修訂《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 開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立法調研, 出臺了《上海市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等9部政府規章, 以及一大批規範性檔, 明確了各類固體廢物從收運到利用處置的全過程監管制度規定,

基本實現“全覆蓋”。

其中的一個關鍵模式是“綠色帳戶”。 記者在上海奉賢、閔行等地的多個社區看到, 如今多數社區的入口位置都擺放了五個顏色的垃圾桶, 供市民進行分類投放, 垃圾桶旁就有一個二維碼, 投放完垃圾居民用手機掃描後就能夠領取到一定的積分。

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目前通過不斷完善的制度建設, 上海新一輪環保三年行動方案中針對固廢垃圾處理已經具備了“自上而下”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 但未來同時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有機配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