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馬克思!從問題少年到學霸

4月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產黨宣言》及其時代意義舉行第五次集體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 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 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 我們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 不斷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已經170歲的《共產黨宣言》歷久彌新, 成為指導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力奮進的重要經典。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戰略家的寬廣視野和遠見卓識, 用六個“深刻闡述”高度評價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內容、歷史意義、時代價值。

今年正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同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在這樣的特殊節點上,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號召我們學好用好這部馬克思主義經典。

今天 小編和大家一起走近馬克思的青年時光, 看看這位偉人是如何從一個問題少年變成學霸的 , 最後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 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 以此勉勵我們前行, 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毫不動搖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走下去。

1836年, 柏林的一家不起眼的舊書店裡, 一個18歲的青年站在書架前, 他貪婪地流覽著圖書, 似乎要買下整個書店, 他請老闆幫他尋找《法哲學》, 目光又貪婪地盯上了《法哲學》旁邊的《藝術史》, 他不知道自己面前已經堆了一大摞書。 這個青年就是馬克思, 這種逛書店的方式是他的常態, 當然, 還有另一個常態——結帳時的猶豫, 沒有能力付足現金, 只能給家裡郵寄帳單。 這就是18歲的馬克思, 就讀于柏林大學,

正在走向一條成為超級學霸的道路。 鮮為人知的是, 馬克思最初就讀的並不是柏林大學, 他一開始也不是一個“學霸”。

一年前, 17歲的馬克思上了大學, 按照家人的意願, 他選擇了波恩大學的法律專業。 大學生活開始了!新的人生來到了!終於擺脫父母的嘮叨了!馬克思像出籠的小鳥滿心狂喜, 他第一年的大學生活充滿了年輕人的躁動與輕狂——他參加特里爾同鄉會, 與貴族學生發生爭執, 攜帶被禁止的武器, 參與喝酒、決鬥, 甚至被關過禁閉。 他迷戀于創作浪漫主義文學, 還經常給父親寄去自己創作的詩歌作品。

但在父親眼裡, 這不過是一個典型的“問題少年”的表現。 他寫信給馬克思說道:“雜亂無章、漫無頭緒地躑躅於知識的各個領域, 在昏暗的油燈下胡思亂想, 蓬頭亂髮, 雖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 卻穿著學者的睡衣放蕩不羈;離群索居、不拘禮節甚至對父親也不尊重。 ”此外, 馬克思大手大腳地花著父親的錢, 在當時, 最富有的人一年的花銷也不過五百塔勒, 但馬克思一年要花掉七百塔勒。

同時, 馬克思在猛烈地追求他的青梅竹馬——燕妮, 追求的方式是用情書不斷地“轟炸”。 燕妮沒有被這些情書衝昏頭腦, 面對馬克思不著邊際的浪漫情詩, 她憂心忡忡地給馬克思寫信說:“卡爾, 我的悲哀在於, 那種會使任何一個別的姑娘狂喜的東西, 即你的感人而熾熱的激情、你的娓娓動聽的愛情詞句、你的富有幻想力的動人心弦的作品——所有這一切, 只能使我害怕, 而且, 往往使我感到絕望……所以, 我常常提醒你注意一些其他的事, 注意生活和現實, 而不要像你所喜歡做的那樣整個地沉浸、陶醉在愛的世界裡, 耗費你的全部精力。 ”

父親的叮嚀,愛人的憂愁,馬克思開始意識到他的大學生活發生了不小的偏差,如此下去,那個中學時代要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工作的馬克思就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個充滿幻想、麻煩纏身的公子哥。在父親的強烈要求下,馬克思決定轉學,前往柏林大學求學。

1836年10月,馬克思踏上了前往柏林的求學道路,他對此仍然心存芥蒂,並不情願。因為無論是馬克思生活過的特里爾還是波恩,都屬於歐洲西部,而柏林屬於歐洲東部,對當時的歐洲來說,西部遠遠比東部繁華。因此,馬克思不太願意去一個相對落後的陌生地獨自生活。

到了柏林以後,馬克思在寫給父親的信中提到:“到柏林去旅行我也是淡漠的,要是在別的時候,那會使我異常高興,會激發我去觀察自然,還會燃起我對生活的渴望。這次旅行甚至使我十分難受,因為我看到的岩石並不比我的感情更倔強、更驕傲,廣大的城市並不比我的血液更有生氣,旅館的飯食並不比我所抱的一連串幻想更豐富、更經得起消化,最後,藝術也不如燕妮那樣美。”儘管有一百個不情願,儘管要與燕妮異地戀,但是馬克思在清靜的柏林大學校園裡,徹底變成了一個“學霸”。

馬克思的轉變與柏林大學的整個氛圍是分不開的,柏林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是著名的哲學家費希特,他提出大學有雙重任務——對科學的探求以及個性與道德修養,這也奠定了柏林大學的辦學基調。這所大學出過很多名人,思想巨人黑格爾在這裡擔任過哲學系主任,後來出任校長,他還在這裡發表過著名的《柏林大學開講辭》。中國也有很多思想家、理論家在這裡就讀過,比如陳寅恪。周恩來和郭沫若也在這裡獲得過名譽博士證書。

哲學家費爾巴哈曾在這裡就讀並拿到博士學位,他曾給父親寫信這樣描述這所學校:“在這裡根本用不著考慮飲宴、決鬥、集體娛樂之類的問題。任何其他大學的學生,都不像這裡的學生這樣普遍用功,這樣對超出一般學生之上的事物感到有興趣,這樣嚮往學習,這樣安靜。和這裡的環境比起來,其他的大學簡直就是亂糟糟的酒館。”

入學第一年,馬克思“敞開肚皮讀書”,他廣泛閱讀了法學著作,重點學習了哲學,並且準備寫一部法的哲學。天才的頭腦一旦開始經歷刻苦的學術訓練,帶來的就是思想的快速升級。

馬克思的“學霸”體現在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地閱讀和思考。由於大腦CPU運轉過熱,馬克思曾經一度“死機”,重病住院。即便是住院休養,馬克思仍然認為這是一段難得的學習時間,索性把黑格爾的著作從頭到尾讀了一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因為黑格爾哲學以艱深晦澀著稱,許多學生甚至需要花十年的時間,才能通讀黑格爾的全部著作,而馬克思只用了短短幾個月,就掌握了黑格爾哲學的基本“套路”。

當馬克思恢復了健康,他立即參加了一個叫“博士俱樂部”的群體,這個俱樂部裡“是有一些有抱負的青年人,他們大多已經完成了學業。那裡充滿著理想主義、充滿著對知識的渴望和自由的精神。他們最多的精力是致力於黑格爾哲學。

新世界的大門向馬克思敞開了,在他從浪漫主義轉向黑格爾哲學的過程中,有幾天甚至完全不能思考問題,他像個狂人一樣在花園裡亂跑。他在新的思想領域裡興奮著,沉醉著,“他自信的步履敲擊著地面,震怒的雙臂直指蒼穹。”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段時間,就不會有後來真正的馬克思的出場。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在批判和繼承黑格爾哲學的基礎之上完成的,而其中至關重要的決定性的一步,也就是對黑格爾思想的學習,這正是在馬克思20歲左右的大學階段裡完成的。時隔20多年以後,馬克思回顧起青年往事時說:“我要公開承認我是黑格爾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

不幸的是,兩年之後,馬克思的父親去世了,再也無法批評和嘮叨馬克思了。這對於馬克思來說是終生的遺憾。馬克思離家求學的過程中,追求過詩歌、追求過愛情、追求過哲學,卻唯獨與家庭漸行漸遠。子欲養而親不待。父親去世以後,馬克思一直心懷愧疚,把父親的照片放在上衣內側口袋裡,永遠隨身攜帶。當馬克思也去世之後,恩格斯把這張照片放在了馬克思的靈柩裡。至親的去世使馬克思真正成熟起來,他開始寫作博士論文,開始獨自擔負起自己的人生。

大學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長時期,回首馬克思的大學時光,既有“衣馬輕肥”,又有“書香醉人”,無論如何,找到自我成長的目標並為之奮鬥,這才是最重要的。青春最為寶貴,也最容易浪費,好在青春允許我們去犯錯和改正,有道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趁著青春年華還未消散,靜下心來多讀書多思考,讓自己的頭腦更有智慧,這樣的人生才不虛此行。

父親的叮嚀,愛人的憂愁,馬克思開始意識到他的大學生活發生了不小的偏差,如此下去,那個中學時代要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工作的馬克思就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個充滿幻想、麻煩纏身的公子哥。在父親的強烈要求下,馬克思決定轉學,前往柏林大學求學。

1836年10月,馬克思踏上了前往柏林的求學道路,他對此仍然心存芥蒂,並不情願。因為無論是馬克思生活過的特里爾還是波恩,都屬於歐洲西部,而柏林屬於歐洲東部,對當時的歐洲來說,西部遠遠比東部繁華。因此,馬克思不太願意去一個相對落後的陌生地獨自生活。

到了柏林以後,馬克思在寫給父親的信中提到:“到柏林去旅行我也是淡漠的,要是在別的時候,那會使我異常高興,會激發我去觀察自然,還會燃起我對生活的渴望。這次旅行甚至使我十分難受,因為我看到的岩石並不比我的感情更倔強、更驕傲,廣大的城市並不比我的血液更有生氣,旅館的飯食並不比我所抱的一連串幻想更豐富、更經得起消化,最後,藝術也不如燕妮那樣美。”儘管有一百個不情願,儘管要與燕妮異地戀,但是馬克思在清靜的柏林大學校園裡,徹底變成了一個“學霸”。

馬克思的轉變與柏林大學的整個氛圍是分不開的,柏林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是著名的哲學家費希特,他提出大學有雙重任務——對科學的探求以及個性與道德修養,這也奠定了柏林大學的辦學基調。這所大學出過很多名人,思想巨人黑格爾在這裡擔任過哲學系主任,後來出任校長,他還在這裡發表過著名的《柏林大學開講辭》。中國也有很多思想家、理論家在這裡就讀過,比如陳寅恪。周恩來和郭沫若也在這裡獲得過名譽博士證書。

哲學家費爾巴哈曾在這裡就讀並拿到博士學位,他曾給父親寫信這樣描述這所學校:“在這裡根本用不著考慮飲宴、決鬥、集體娛樂之類的問題。任何其他大學的學生,都不像這裡的學生這樣普遍用功,這樣對超出一般學生之上的事物感到有興趣,這樣嚮往學習,這樣安靜。和這裡的環境比起來,其他的大學簡直就是亂糟糟的酒館。”

入學第一年,馬克思“敞開肚皮讀書”,他廣泛閱讀了法學著作,重點學習了哲學,並且準備寫一部法的哲學。天才的頭腦一旦開始經歷刻苦的學術訓練,帶來的就是思想的快速升級。

馬克思的“學霸”體現在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地閱讀和思考。由於大腦CPU運轉過熱,馬克思曾經一度“死機”,重病住院。即便是住院休養,馬克思仍然認為這是一段難得的學習時間,索性把黑格爾的著作從頭到尾讀了一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因為黑格爾哲學以艱深晦澀著稱,許多學生甚至需要花十年的時間,才能通讀黑格爾的全部著作,而馬克思只用了短短幾個月,就掌握了黑格爾哲學的基本“套路”。

當馬克思恢復了健康,他立即參加了一個叫“博士俱樂部”的群體,這個俱樂部裡“是有一些有抱負的青年人,他們大多已經完成了學業。那裡充滿著理想主義、充滿著對知識的渴望和自由的精神。他們最多的精力是致力於黑格爾哲學。

新世界的大門向馬克思敞開了,在他從浪漫主義轉向黑格爾哲學的過程中,有幾天甚至完全不能思考問題,他像個狂人一樣在花園裡亂跑。他在新的思想領域裡興奮著,沉醉著,“他自信的步履敲擊著地面,震怒的雙臂直指蒼穹。”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段時間,就不會有後來真正的馬克思的出場。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在批判和繼承黑格爾哲學的基礎之上完成的,而其中至關重要的決定性的一步,也就是對黑格爾思想的學習,這正是在馬克思20歲左右的大學階段裡完成的。時隔20多年以後,馬克思回顧起青年往事時說:“我要公開承認我是黑格爾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

不幸的是,兩年之後,馬克思的父親去世了,再也無法批評和嘮叨馬克思了。這對於馬克思來說是終生的遺憾。馬克思離家求學的過程中,追求過詩歌、追求過愛情、追求過哲學,卻唯獨與家庭漸行漸遠。子欲養而親不待。父親去世以後,馬克思一直心懷愧疚,把父親的照片放在上衣內側口袋裡,永遠隨身攜帶。當馬克思也去世之後,恩格斯把這張照片放在了馬克思的靈柩裡。至親的去世使馬克思真正成熟起來,他開始寫作博士論文,開始獨自擔負起自己的人生。

大學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長時期,回首馬克思的大學時光,既有“衣馬輕肥”,又有“書香醉人”,無論如何,找到自我成長的目標並為之奮鬥,這才是最重要的。青春最為寶貴,也最容易浪費,好在青春允許我們去犯錯和改正,有道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趁著青春年華還未消散,靜下心來多讀書多思考,讓自己的頭腦更有智慧,這樣的人生才不虛此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