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看方城怎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龍騰南陽訊 鄉村振興, 方城先行;鳳凰涅槃, 家園巨變——

變在形象:從萬畝花海、山水古鎮到田園綜合體、生態觀光園, 甚至養殖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

移步換景、處處皆景, 猶如一軸山水長卷徐徐鋪展, 且歌且行, 賞心悅目。

變在實質:方城縣把土地“三權分置”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金鑰匙”, 通過龍頭企業帶動, 強化主導產業支撐, 田變園、山變園, 資產變資本、資源變資本, 讓農民變工人、農民變股民, 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變在理念:方城縣以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帶動農民生活方式轉變, 讓農民享受與城市人同等的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 更好地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讓農民真正挺起脊樑生活,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讓農村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

風景美“錢景”好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4月25日, 春意正濃, 惠風和暢。 走進方城縣二郎廟鎮,

德雲山風情植物園內牡丹嬌豔盛開、燦若彩霞;望花湖上碧波蕩漾、白鷺翩翩;大乘山上, 巨大的風車悠悠轉動,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壯觀。 山、水、花、風車共同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圖。 在望花湖附近經營農家樂的當地農民張定軍笑得合不攏嘴:“人太多, 有點接待不及。 現在, 土地流轉給景區了, 自己能打工, 能做生意, 還能收租金, 一年下來, 收入是過去的幾倍。 好風景真的變成了好‘錢景’呀!”

二郎廟是國家級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有風景名勝區望花湖、中原古代四大名寺之一的普嚴禪寺、南水北調中心工程第一關埡口等景觀。 該鎮立足豐富的資源優勢, 走旅遊興鎮之路, 著力打造“山水綠色化、休閒養生化、生態自然化、景觀田園化、功能現代化、文旅融合化”的綠色休閒小鎮。

目前, 德雲山風情植物園旅遊開發公司正依託萬畝花海景區, 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三位一體的“鄉村迪士尼”。 不久的將來, 遊客走進二郎廟鎮, 可以觀賞牡丹, 遊覽大乘山, 泛舟花海溪流, 體驗農耕生活, 感受“楊柳依依山水間, 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恬淡舒適。

近年來, 方城縣把旅遊作為“聚人氣、得民心, 保生態、提形象, 強拉動、富百姓, 共參與、高融合, 延年壽、可持續”的朝陽產業和幸福產業, 按照“縣域景區化、景區全域化、連點成線、穿珠成鏈”的發展理念, 累計投資近10億元, 先後對基礎設施、旅遊環境等進行全面提升, 打好生態修復、植被保護、水體涵養、迴圈經濟、道路交通、生態廊道建設、特色景區打造“組合拳”,

力促文化旅遊與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 形成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綜合提升的良性效應。 去年, 全縣遊客接待量382萬人次, 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3.9億元, 七十二潭和七峰山兩家4A級景區, 節假日日接待量均突破3萬人次。 全縣連續五年遊客接待量和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幅25%以上。 方城已成為中原地區著名旅遊目的地之一。

山山水水, 魅力綻放;鄉村振興, 精准破題。 方城旅遊從寂寂無名到迅速躥紅、再到人氣爆棚, 其爆發式的發展軌跡給人顛覆性的印象。 如今的方城在旅遊的帶動下, 廣大鄉村正朝著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繁榮景象大步邁進。

產業旺農村興

現代農業富一方百姓

遠看像花園, 近看是果園, 走進一看是小豬的樂園。 走進方城縣鴻旺牧業公司, 仿佛置身于田園牧歌情調的生態觀光園。

公司辦公區一樓大廳內, “生態種養結合、建設美麗鄉村”的紅色大字格外醒目。 養殖區內, 綠樹環抱的兩層徽派建築就是生態音樂豬舍。 在全封閉自動化溫控、濕控、通風、供料環境下, 一頭頭良種豬“身心放鬆、快樂成長”。

養好豬, 種好田, 植好樹, 建好園。 鴻旺牧業構建了從生豬養殖、到糞便生產沼氣、再到有機果蔬“吃”沼渣沼液的農牧一體化迴圈發展模式, 實現了畜牧業從傳統到現代、從低效益到高效益、從污染到零排放的升級轉型。 生產方式的改變帶來了農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鴻旺牧業周邊村莊200多戶農民免費用上了沼氣。“門口是花園,做飯用氣吹,房子像別墅,俺住在鄉下比城裡還得勁。”說起現在的生活,村民權太芝喜不自禁。

目前,鴻旺牧業已成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年產值2億多元。“力爭通過三五年的努力,實現年出欄母豬1萬頭、開發萬畝生態園、帶動萬人創業致富,打造省內農牧休閒觀光第一品牌,引領方城畜牧業邁向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高點。”展望未來,鴻旺牧業董事長王付良信心滿懷。

與鴻旺牧業不同的是,道地金木瓜公司走的是特色農業工業化之路。方城是“中國木瓜之鄉”,過去,由於缺乏龍頭企業帶動,曾出現過金燦燦的木瓜爛在山上沒人要、農民揮淚砍樹現象。2013年,返鄉創業人員熊端成創建道地金木瓜公司,他決心用現代科技讓農民不再砍樹。公司按照“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民”的模式,帶動3800戶群眾種植木瓜,公司年產值達9000萬元。

道地金木瓜公司把科技創新放在首位,與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等深度合作,引進院士2人、教授4人、博士3人,建成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創新平臺。公司研發的木瓜香精油超臨界萃取技術填補了世界空白,生產的有機木瓜酒被農村農業部列入地方名優特產錄,榮獲中國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後稷特別獎。目前,公司正在籌建木瓜香精油提取項目,木瓜籽榨油項目也已提上日程。不久的將來,金木瓜公司將實現從木瓜種植到深加工的全鏈條封閉式運營,不僅產品品質有保障,還實現對資源的吃幹榨淨。

方城縣以土地“三權分置”為突破口,著力推進農業規模化、規模示範化、示範特色化、特色工業化、工業鏈條化“五化聯動”,把田間地頭變成工業的第一車間,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全面提高農業品質和效益。目前,全縣建成高標準糧田54萬畝,流轉土地35.8萬畝,裕丹參、黃金梨、金木瓜等特色種植業規模不斷擴大,認定有機、綠色等農產品30多個。

補短板強基礎

農民群眾提升獲得感

傍晚時分,蜿蜒的山路亮起盞盞路燈,照亮了村內村外的道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綻放之時,文化廣場上輕快的音樂響起,人們歡快地扭起了秧歌,跳起了健身操。這裡不是城市,而是一個偏遠的山村——拐河鎮新莊嶺村。

告別土坯房,住上小洋樓;不再挑水吃,喝上自來水;告別望天收,用上“提流灌”;告別煤油燈,用上照明電;告別泥濘路,走上水泥道;昔日疙瘩嶺,今變“花果山”;早年山裡“泥巴匠”,也能出外掙大錢。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新莊嶺村架橋修路、興建水庫,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基礎設施完善了,發展短板補齊了,群眾致富意願和能力增強了,新莊嶺村也從一個土地貧瘠、偏遠荒僻的小山村變成了穩定富裕、繁榮發展的市級文明新村、縣級標兵村。

不僅新莊嶺,整個拐河鎮的數萬群眾都因基礎設施的完善提升而受益。拐河鎮把打造“水美鄉村”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積極爭取澧河源頭治理專案,爭取資金近4000萬元治理澧河流域,改造提升19座水庫,新建成的液壓翻板壩蓄水工程不僅解決了鎮區上萬群眾的安全飲水問題,還能灌溉農田4000畝。同時,該鎮還對澧河兩岸3個社區的基礎設施、居住環境進行提升改造。如今的拐河鎮,青山蒼翠、碧水長流,白雲藍天、灰磚青瓦,仿佛“世外桃源”。

路寬了、好走了,百姓的心就寬了;田能澆了,莊稼有好收成,日子有奔頭了;水更甜了、心裡滋潤了,群眾獲得感增強了。

所有這些,正是方城縣強化基層基礎建設、保障鄉村振興永續推進的又一特點。他們堅持縣城、小城鎮、美麗鄉村建設“三位一體”,實施理念一體化、規劃一體化、投入一體化、程式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著力構建“大城建、大交通、大教育、大衛生、大文化、大商貿、大生態”格局,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發展局面正在形成。

大地律動是春聲,鄉村振興正當時。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伴隨著春天的腳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正托起方城的美好明天!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明建 喬浩光 柏伴雪 特約記者 張中坡

編輯:楊霏

鴻旺牧業周邊村莊200多戶農民免費用上了沼氣。“門口是花園,做飯用氣吹,房子像別墅,俺住在鄉下比城裡還得勁。”說起現在的生活,村民權太芝喜不自禁。

目前,鴻旺牧業已成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年產值2億多元。“力爭通過三五年的努力,實現年出欄母豬1萬頭、開發萬畝生態園、帶動萬人創業致富,打造省內農牧休閒觀光第一品牌,引領方城畜牧業邁向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高點。”展望未來,鴻旺牧業董事長王付良信心滿懷。

與鴻旺牧業不同的是,道地金木瓜公司走的是特色農業工業化之路。方城是“中國木瓜之鄉”,過去,由於缺乏龍頭企業帶動,曾出現過金燦燦的木瓜爛在山上沒人要、農民揮淚砍樹現象。2013年,返鄉創業人員熊端成創建道地金木瓜公司,他決心用現代科技讓農民不再砍樹。公司按照“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民”的模式,帶動3800戶群眾種植木瓜,公司年產值達9000萬元。

道地金木瓜公司把科技創新放在首位,與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等深度合作,引進院士2人、教授4人、博士3人,建成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創新平臺。公司研發的木瓜香精油超臨界萃取技術填補了世界空白,生產的有機木瓜酒被農村農業部列入地方名優特產錄,榮獲中國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後稷特別獎。目前,公司正在籌建木瓜香精油提取項目,木瓜籽榨油項目也已提上日程。不久的將來,金木瓜公司將實現從木瓜種植到深加工的全鏈條封閉式運營,不僅產品品質有保障,還實現對資源的吃幹榨淨。

方城縣以土地“三權分置”為突破口,著力推進農業規模化、規模示範化、示範特色化、特色工業化、工業鏈條化“五化聯動”,把田間地頭變成工業的第一車間,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全面提高農業品質和效益。目前,全縣建成高標準糧田54萬畝,流轉土地35.8萬畝,裕丹參、黃金梨、金木瓜等特色種植業規模不斷擴大,認定有機、綠色等農產品30多個。

補短板強基礎

農民群眾提升獲得感

傍晚時分,蜿蜒的山路亮起盞盞路燈,照亮了村內村外的道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綻放之時,文化廣場上輕快的音樂響起,人們歡快地扭起了秧歌,跳起了健身操。這裡不是城市,而是一個偏遠的山村——拐河鎮新莊嶺村。

告別土坯房,住上小洋樓;不再挑水吃,喝上自來水;告別望天收,用上“提流灌”;告別煤油燈,用上照明電;告別泥濘路,走上水泥道;昔日疙瘩嶺,今變“花果山”;早年山裡“泥巴匠”,也能出外掙大錢。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新莊嶺村架橋修路、興建水庫,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基礎設施完善了,發展短板補齊了,群眾致富意願和能力增強了,新莊嶺村也從一個土地貧瘠、偏遠荒僻的小山村變成了穩定富裕、繁榮發展的市級文明新村、縣級標兵村。

不僅新莊嶺,整個拐河鎮的數萬群眾都因基礎設施的完善提升而受益。拐河鎮把打造“水美鄉村”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積極爭取澧河源頭治理專案,爭取資金近4000萬元治理澧河流域,改造提升19座水庫,新建成的液壓翻板壩蓄水工程不僅解決了鎮區上萬群眾的安全飲水問題,還能灌溉農田4000畝。同時,該鎮還對澧河兩岸3個社區的基礎設施、居住環境進行提升改造。如今的拐河鎮,青山蒼翠、碧水長流,白雲藍天、灰磚青瓦,仿佛“世外桃源”。

路寬了、好走了,百姓的心就寬了;田能澆了,莊稼有好收成,日子有奔頭了;水更甜了、心裡滋潤了,群眾獲得感增強了。

所有這些,正是方城縣強化基層基礎建設、保障鄉村振興永續推進的又一特點。他們堅持縣城、小城鎮、美麗鄉村建設“三位一體”,實施理念一體化、規劃一體化、投入一體化、程式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著力構建“大城建、大交通、大教育、大衛生、大文化、大商貿、大生態”格局,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發展局面正在形成。

大地律動是春聲,鄉村振興正當時。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伴隨著春天的腳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正托起方城的美好明天!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明建 喬浩光 柏伴雪 特約記者 張中坡

編輯:楊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