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煙臺長島,要打造這個一樣試驗區!山東發佈建設實施規劃

大小新聞用戶端4月28日訊大小新聞從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 近日,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通知, 發佈《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規劃》。

建設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進海洋強省和美麗山東建設的重要舉措, 對探索建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體制機制, 統籌推進生態建設與軍民融合、民生改善協同發展, 加快海島型地區新舊動能轉換, 實現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通知指出, 煙臺市政府要認真履行《規劃》實施的主體責任, 全面做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

嚴格落實《規劃》提出的試驗方向和重點任務, 確保實現各項任務目標。 省直有關部門要結合職能分工, 進一步細化政策措施, 在專案安排、體制改革、機制創新、資金扶持、人才保障等方面積極給予支持, 為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

省發展改革委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 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建立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 做好有關重大發展政策的協調落實, 加強對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發展的指導, 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評價和督促檢查, 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有關情況。

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

建設實施規劃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基礎環境

第一節 優勢條件

第二節 發展基礎

第三節 機遇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試驗方向

第四節 任務目標

第五節 空間佈局

第三章 突出生態保護

第一節 強化海陸環境保護與修復

第二節 推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第三節 健全生態保護應急體系

第四章 推進綠色發展

第一節 創新發展生態旅遊業

第二節 優化提升現代漁業

第三節 培育發展海洋文化產業

第五章 深化軍民融合

第一節 打造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第二節 推進設施服務共建共用

第三節 加強應急保障聯動建設

第六章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打造綜合交通網絡

第二節 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第三節 建設智慧網路體系

第七章 提升民生保障水準

第一節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

第二節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第三節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第二節 加大財稅投融資支持

第三節 強化人才智力支撐

第四節 強力推進規劃實施

前 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 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大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 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山東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努力在發展海洋經濟上走在前列, 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 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強調, 讓良好生活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 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支撐點。 長島是渤海咽喉、京津門戶、海防要塞, 在國防安全、生態安全、海上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充分發揮長島區位、生態、資源優勢, 打造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 是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進海洋強省和美麗山東建設的重要舉措, 對探索建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體制機制, 統籌推進生態建設與軍民融合、民生改善協同發展,
加快海島型地區新舊動能轉換, 實現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魯發〔2017〕30號), 制定本規劃。 規劃範圍為長島151個島嶼和所屬海域, 島陸面積56.8平方公里, 海域面積3541平方公里, 海岸線長187.8公里。 規劃期為2018—2025年, 展望到2035年。 本規劃是今後一個時期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是編制相關規劃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基礎環境

長島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具備良好的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 有條件、有基礎、有責任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 為海島型地區可持續發展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第一節 優勢條件

區位優勢獨特。 長島地處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 南倚蓬萊,北鄰旅順,西守京津,東望日韓,整個群島縱列於渤海海峽,南北長72公里,東西寬30.8公里,約占渤海海峽寬度的3/5,是進出渤海必經的“黃金水道”,戰略位置十分突出。

生態環境優良。長島具有獨特的海洋生態系統,是渤海最重要的生態屏障,被譽為“海上聚寶盆”和“海洋環境的晴雨錶”。天藍海碧,林秀崖險,自然風光秀美,林木覆蓋率達到54%,對區際生態系統發揮著重要調節功能和涵養作用。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2.5℃,年均降水量545毫米,素有“海上仙山”“天然氧吧”之稱。

海洋資源富集。長島擁有省級以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8處,是著名的鮑魚之鄉、扇貝之鄉、海帶之鄉。海洋動物282科650種,盛產30多種經濟魚類和200多種貝藻類水產品,是我國海上物種的“博物館”。長島是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斑海豹洄游地,年途經候鳥320多種,種類約占全國的22%;年棲息太平洋斑海豹400餘隻。海上風能、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儲量豐富。海岸風光獨特,素有“海上盆景”之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重點生態功能區,擁有我國唯一的海島型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北方最美的群島”。

文化底蘊深厚。長島漁俗文化在中國北方具有較強代表性,“長島漁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896年的廟島顯應宮是我國北方最古老、最具影響的媽祖官廟,與福建湄洲媽祖廟並稱為“南北祖庭”。距今6500多年的北莊史前遺址是中國漁獵文明的代表,被考古學家稱為“東半坡文化遺址”。距今約19億年的海蝕、火山等地質遺跡,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第二節 發展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2017年,長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3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和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2元、漁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55元,分別增長7.8%和10.6%。旅遊業支柱地位持續強化,年內接待海內外遊客385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43.5億元。海水養殖處於領先地位,生態養殖規模達到77.5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45.7萬噸。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教育醫療水準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近年來,長島實施生態修復工程,補植造林5000畝,改造城市綠地17萬平方米,拆除島岸線破舊建築53萬平方米,恢復整治岸線20公里,整治破損山體11處,建成日處理能力120噸的垃圾處理廠和日處理2000噸的汙水處理廠各1處,建成和在建小型地埋式汙水處理設施15處。

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建立。長島建成海水和苦咸水淡化站18處,日淡化能力3679噸。日供水能力1萬立方米的跨海引水工程投入使用。完成110千伏邱長二線、35千伏砣大二線等海纜工程建設,全域35千伏及以上電網雙回路供電網路基本形成。南北長山大橋、7處千噸級陸島交通碼頭等建成使用,“十二五”以來新建和改擴建城鄉公路78公里,更新交通運輸船舶24艘,陸島交通條件明顯改善。

雙擁共建傳統歷史悠久。軍民融合發展的思想政治基礎、社會文化基礎深厚。長島創出了全國第一台擁軍彩電、第一座擁軍樓等七個全國擁軍第一,七次榮膺“全國雙擁模範縣”稱號,走出了一條“海島共建、成果共用、軍民共贏”的融合發展之路。現有擁軍志願者隊伍220支、3000多人,形成了“共建美麗海島,同鑄鋼鐵要塞”的政治名片。

第三節 機遇挑戰

從有利因素看,一是綠色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對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重要部署。這為長島海洋生態保護指明了正確方向。二是特色產業發展具有良好基礎。長島作為知名海洋旅遊目的地和全國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發展潛力巨大。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為長島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三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長島保護發展。1984年和2002年,先後召開海島工作會議和現場辦公會,給予長島政策支持;2012年,出臺了《長島休閒度假島發展規劃》;2017年,出臺了《關於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思路。同時,島上幹部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與幹事創業的高漲熱情,為長島加快保護發展提供了強大內生動力。

從制約因素看,一是基礎設施承載力不足。受大風、大霧等天氣影響,蓬長航線每年全天停航15天左右,北五島、西三島每年停航80餘天。除南北長山島外,其他8個有居民島嶼主要依靠海水淡化,飲水品質不穩定。二是島嶼生態系統脆弱。森林植被樹種單一,部分山體裸露殘損,生態保護修復難度大。溢油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環境安全,近年來已給長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多億元。三是人才引不進留不住。衛生醫療機構、“三支一扶”招聘計畫難以落實。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職現象比較突出。四是民生事業保障壓力大。隨著各類支持民生政策相繼出臺、各項改革深入推進,財政剛性支出壓力逐年加大,等等。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前提,把固防守疆作為最大政治責任,堅持党的領導,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長島優勢,以體制創新、模式探索為重點,強化政策保障,推動陸海統籌發展,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打造綠色環保、宜居宜游、美麗和諧的新海島。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珍惜生態環境的典型性、稀有性、多樣性,充分考慮生態系統和物種的脆弱性、不可逆性,按照國家公園標準,全面加強海陸生態保護和修復。停止一般性加工項目進島落戶,禁止新上各類工業項目。全面推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

改革引領,創新發展。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相關立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模式創新、用地用海制度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等,探索形成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新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海島發展新路徑。

疏控人口,和諧發展。依據主體功能區定位和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行差異化人口發展政策,嚴控人口增量,優化人口佈局,逐步減少有居民島數量,促進生態保護和恢復,提升海島生態承載力,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軍民共建,融合發展。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進基礎設施與海防戰備設施同步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水準與海防作戰守衛能力同步提升,海島群眾與海防官兵生活條件同步改善,推動軍地雙方共建美麗海島、同鑄鋼鐵要塞。

第三節 試驗方向

建設藍色生態之島。探索海洋資源科學利用新模式,以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海洋公園、地質公園等為重點,加快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制度建設,維護黃渤海生態平衡與生態安全,成為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持續發展的範例,打造“碧海青山”國家品牌。

建設休閒宜居之島。探索“海洋+”、“生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挖掘“百年漁俗、千年媽祖、萬年史前和億年地質文化”文化內涵,創建省級、國家級旅遊度假區、5A級旅遊景區,建設成為富有魅力的海島休閒度假目的地,打造“海上仙島”度假勝地。

建設軍民融合之島。探索海島共建、成果共用、軍民共贏的路徑模式,推動長島保護和國防建設協調、平衡、相容發展,爭創國家級軍民融合示範區,建設軍隊保障社會化、軍民互促一體化的特色海島,打造“固防守疆”海島樣板。

第四節 任務目標

到2020年,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山體、海岸、林地、岸灘等資源得到保護修復,南北長山島裸露山體和地質災害治理基本完成,修復山體生態面積20余萬平方米;森林撫育4000畝,恢復和保護濕地464公頃,自然岸線占比不低於85%。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以生態旅遊、現代漁業、海洋文化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爭創國家級軍民融合示範區、旅遊度假區和5A旅遊景區。

到2025年,綜合試驗區基本建成。海陸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體制機制健全完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大氣品質接近或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全域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大於60%,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洋生態島。爭取設立海洋類國家公園。

到2035年,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生態文明島,成為國際海島保護發展的典範,建成“山青、海藍、林茂、岸美、灘淨、城靚”的生態海島。

專欄1: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主要指標

第五節 空間佈局

立足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和現有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全域統籌、陸海統籌、城鄉統籌、節能減排統籌,合理確定保護與建設佈局,統籌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等設施,劃定永久保護岸線、生產生活岸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生態紅線,合理確定各類用地用海佈局,推動形成生態涵養、休閒度假、運動觀光三大功能區。

生態涵養區。重點包括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北隍城島、南隍城島及附近海域,島嶼總面積1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08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護區核心區6.9平方公里、緩衝區1.05平方公里、實驗區6.523平方公里)。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限制外來人口進島落戶,支持自然減員,探討實施生態移民,鼓勵北五島居民到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居住、生活和就業,逐步減少駐島人口數量,恢復海島的原始地貌、植被覆蓋。科學保護自然景觀和海洋生物,嚴格禁止各類建設項目,鼓勵離岸深遠海規模化確權,科學佈局人工漁礁和海底藻場,打造海洋牧場生態方,恢復海洋自然生態。根據各類保護區的功能定位和範圍界限,加大海洋種質資源和生物物種的保護力度。

休閒度假區。重點包括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廟島、小黑山島、大黑山島及附近海域,島嶼面積16.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不包括自然保護區核心區3.9平方公里、緩衝區0.986平方公里、實驗區9.655平方公里)。控制廟島、小黑山島、大黑山島現有人口規模。堅持“一島一特色、一島一聚集”,一座海島突出一種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建設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海島小鎮,做到建築景觀化、特色化。統籌自然生態資源、傳統村落資源、海洋文化資源,精心打造漁家風情組團、海岸休閒組團和海上環遊組團,形成功能完善的旅遊產品集聚區。優化南長山島、北長山島空間結構,科學規劃公共服務區,實施綠化、美化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完善旅遊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媽祖文化影響力,將廟島打造成北方媽祖文化的交流中心。做好大黑山島、小黑山島的保護性開發,建設地質構造、史前文化等科考研究基地。科學確定旅遊承載量,建立進島遊客預警機制,嚴格控制島外車輛進島。

運動觀光區。重點包括南五島和北五島之間的無居民島嶼及周邊海域,島嶼面積2.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62.5平方公里(不包括自然保護區核心區3.3平方公里、緩衝區0.027平方公里、實驗區1.088平方公里)。堅持保護優先,島海統籌佈局,完善旅遊設施,加快提升旅遊功能,豐富旅遊線路、旅遊業態,增設旅遊體驗項目,開發旅遊新品種,提高旅遊品位層次,推動旅遊業向中高端轉型發展。打造“海上石林、海鳥天堂、海豹樂園”長島旅遊品牌和國家級海洋運動基地。

第三章 突出生態保護

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與修復長效機制,加大對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物資源等進行保護或修復的補償性投入,統籌實施山水林海岸城全域系統保護修復,開展海洋生態補償試點,加快構建邊界清晰、功能明確、管控有效的生態綜合保護體系。

第一節 強化海陸環境保護與修復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編制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嚴禁破壞生態系統功能的開發建設專案。強化生態紅線管控作用,統籌渤海海洋生態紅線區、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廟島群島海豹省級自然保護區管控要求,落實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生態環境承載力調控、環境品質底線控制等環境引導和管控要求。落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勘界,樹立界碑界樁,有步驟對居住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與緩衝區的居民實施生態移民。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和問責制。

修復整治損毀山體。嚴格執行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等相關規定,加強裸露山體生態治理,進行全域生態保育,最大限度恢復和保持海島原有地形地貌。對地質遺跡和易發生地質災害有居民島的30處山體進行勘查整治,消除安全隱患。

修復整治海島岸線。實施海島岸線整治修復工程,拆除岸線破舊建築,嚴禁違法開採、撿拾岸線球石,還原保護岸線自然狀態。重點建設護岸和防潮堤工程26公里,減輕海岸侵蝕,保護海岸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

實施綠化美化工程。選擇適合海島生長的抗病耐旱樹種,加大對新造林地管護撫育力度,努力恢復植被原貌,美化海島環境。提升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開展荒山、道路、村莊綠化美化,植樹造林8000畝,其中改建造林5000畝,建設綠色通道60公里,美化村莊40個,修復裸露山體17處。強化營林措施,因地制宜地進行樹種更新,提高林分品質。對居民區附近和主要風景區,增加觀賞樹種,適當配置其他彩色樹種,營造四季彩色林帶,提高景觀效果。

強化海洋生態保護。嚴格落實海洋功能區劃,除必要的交通、生產、生活設施外,停止圍填海活動,逐步清理圍海及陸基養殖設施。科學建設海洋牧場和人工魚礁群,控制近海養殖密度和養殖面積,開展生物種群修復,嚴格禁漁期管理,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系統。合理佈局養殖用海區域,建立海洋環境承載力預警機制,加強海水水質監測,減少養殖對水質的影響。發揮藻類、林木的固碳、匯碳功能,加快發展碳匯產業。

統籌陸海環境整治。加強海上污染源管理,將港口環衛設施、汙水處理設施納入城市設施建設規劃,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汙設備配備率,提升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生活污水等處理能力。實施船舶壓倉水管理,嚴格控制船舶、港口傾廢排汙。積極推廣污水集中處理,分步推進有居民島嶼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清理非法排污口,強化直排海污染源監管。推動島內垃圾離島處理,支援海產品骨幹企業在島外設立生產加工基地。嚴格落實禁燃區污染防治規定,加強城市揚塵、鍋爐廢氣綜合治理,支持海水源和地熱源開發利用,探索實施城區供暖煤改電、煤改氣,機動車油改氣、油改電工程,船舶推廣使用低硫油和岸電,進一步改善大氣品質。

保護生物種群。通過風機拆除、封山育林、海底森林營造、增殖放流等手段,建設和管理好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洋公園、地質公園等,為魚類、海豹、鳥類等生物種群的繁衍生息創造良好環境,保持生態平衡。逐步消除高污染、高破壞性海水養殖品種。加強動植物檢驗檢疫,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減少外來物種對長島漁業資源和野生動植物的負面影響,保護長島生物資源的原生性和多樣性。

第二節 推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集中集約利用海域資源。科學佈局用海區域,改變粗放用海模式,將城鎮、港口、休閒旅遊設施、海洋牧場等佈局與海域功能區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銜接,提高海域資源利用水準。

節約利用水資源。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廣應用節水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推行取水、供水、用水全過程節水方式,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加強水資源保護,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積極推進雨水集蓄、海綿城市建設,擴大涵養水源,防止海水入侵。

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實現建設用地總量和土地開發強度控制目標。盤活閒置低效用地,積極推進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節 健全生態保護應急體系

推進山東管轄渤海海域溢油監視監測系統建設,完善衛星遙感、航空監視、船隻巡視等多方位立體船舶溢油監視監測網路,支援海上溢油應急處置設備庫建設,提高海上溢油災害預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建立溢油事故處置聯動協調機制,打擊船舶違法排汙和船舶大氣污染。整合長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和長島海洋預報服務站功能,支援長島渤海海域海洋環境即時線上系統納入國家海洋中心站建設規劃。推動“透明海洋”科技成果集成示範,建立以海洋觀測站和浮標為主的海洋災害觀測預報體系。加強風暴潮、地震等氣象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第四章 推進綠色發展

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前提,按照新舊動能轉換的總要求,立足長島特色和優勢,推進生態旅遊、現代漁業、海洋文化等生態友好型產業轉型發展。

第一節 創新發展生態旅遊業

推動旅遊業態提質換擋。引入國際自行車、馬拉松等品牌賽事,推出競走、越野跑等項目,打造全國體育旅遊休閒基地。加快海上游營運船舶提檔升級,開通長短結合、輻射各島的海上旅遊航線,重點發展遊船、潛水、輕艇等體驗型旅遊和遊艇、帆船等競技型海上運動。積極培育郵輪、研學等旅遊新業態,開發推廣海洋牧場、海防軍事夏令營等旅遊產品。大力發展海釣、島釣旅遊,打造中國北方知名的休閒垂釣目的地。

加快提升旅遊服務能力。積極引進國際知名品牌高端度假酒店,建設一批特色文化主題酒店,探索發展旅居融合的產權式度假酒店。推動“漁家樂”改造升級、集群化發展,打造精品民宿。統籌推進“智慧旅遊”規劃建設。積極發展旅遊專線車、旅遊觀光巴士和觀光電瓶車,支持發展共用電動汽車、共用單車。深入推進旅遊“廁所革命”,擴建一批A級標準旅遊廁所。

努力打造特色旅遊品牌。突出“海上仙山”主題品牌,通過舉辦具有海島特色的節慶、賽事和展銷活動,打造長島生態旅遊特色知名品牌。增設觀鳥、猛禽環志科普等生態旅遊項目,設計具有海島特色的旅遊紀念品。開發海島森林氧吧、海珍品美容保健等項目,培育海島養生度假品牌。搞好策劃推介,加大行銷力度,擴大生態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突出生態旅遊重點區域。按照政府統籌、特許經營的方式,集約發展島嶼旅遊。以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長島國家級海洋公園等為依託,重點打造九丈崖、月牙灣、萬鳥島、望夫礁等景區,建設成為生態旅遊的集聚區。支持蓬長龍旅遊一體化發展,構建一體化旅遊行銷平臺和發展協調機制,探討設立綜合旅遊開發公司,支援在蓬萊和龍口建設長島旅遊綜合服務基地。

第二節 優化提升現代漁業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發揮各類保護區的功能作用,嚴格按照劃定的範圍界限進行保護管理,確保生態系統安全。保護好皺紋盤鮑和光棘球海膽、許氏平鮋2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及櫛孔扇貝、魁蚶等6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培育優良品種。以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為重點,依託中國海洋大學、黃海水產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單位,建設海水養殖優良種質研發中心和水產種業基地,提高良種培育能力。到2020年,新增1處省級以上水產原種場,培育建設3處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基地。

建設海洋牧場。以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資訊化物聯網等智慧設備為支撐,科學佈局現代化海洋牧場。重點突破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 、深遠海大型智慧網箱等裝備化建設,實現海水養殖集約化、裝備化和智慧化。推進近岸漁業向離岸深海發展,叫響長島海參、鮑魚、扇貝、海帶等標誌性品牌,建設優勢海產品健康養殖基地和優質海洋食品生產基地。力爭到2020年,科學佈局建設各類海洋牧場25處。培育建設3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和4處省級海洋牧場示範專案。

發展休閒漁業。推廣“旅遊+漁業”模式,開發漁區觀光、漁事體驗、科普教育等休閒漁業專案。大力發展海洋遊釣業,支援重點企業建立規模化、規範化的海釣俱樂部或海釣基地。統籌推進投放新型礁、放流戀礁魚、建造標準船、美化海岸線、提供餐飲救助等工程建設。到2020年,建成大欽島、南長山島2處省級休閒海釣示範基地和50艘標準海釣船。

第三節 培育發展海洋文化產業

傳承海島傳統文化,保護性修復北莊遺址、猴磯島燈塔等歷史遺存,保護經典海草房、典型軍營等文化文物資源。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扶持計畫,研究創新砣磯硯、木帆船、刺繡、漁家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弘揚新時代海洋文化核心價值觀,抓好海島特色文藝作品創作,打造海島影視拍攝基地和藝術創作基地,規劃建設漁業文化展示平臺。推進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改造,啟動美術館、規劃館建設,新建一批綜合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展示場所。培育一批文化旅遊龍頭企業,建設以海洋為主題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集聚區。塑造長島海洋文化品牌,創新辦好中華媽祖文化節、世界海島經濟論壇、北方漁俗文化節等活動,開發長島漁號、長島秧歌等文化展示體驗產品。

第五章 深化軍民融合

把“固防守疆”作為最大政治責任,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不斷開創軍政、軍民共建共用新局面,加快打造軍民融合發展示範區。

第一節 打造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發揮紅色文化滋養作用,用紅色文化引領駐地軍民價值取向,集聚軍地協同發展正能量。積極與軍隊和有關部門協商,對軍隊閒置營房、訓練基地、醫院等國防設施進行策劃重組,籌畫建設守島建島事蹟紀念館、國防教育和退役老兵就業創業培訓基地、蓬長紅色旅遊走廊及傷殘軍人和革命烈士遺屬醫養康復基地等。駐軍要充分發揮“小教員”“校外輔導員”作用,積極支持當地學校開展軍訓活動,廣泛開展國防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會、進家庭“四進”活動。

弘揚“海島為家、艱苦為榮、祖國為重、奉獻為本”的海島精神,宣傳“十二個老兵”情系海島、獻身國防的奉獻精神,學習“擁軍第一村”、“擁軍七姐妹”、擁軍模範等典型人物和事蹟,弘揚長島優良革命傳統,加大退役軍人安置、隨軍家屬就業、軍人子女入學等工作力度,提高優撫保障服務水準。駐軍要充分發揮人員和設備優勢,積極參與撲救森林火災、抗擊風暴潮、海上搶險救災、百姓急病救治和緊急避難等急難險重任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

第二節 推進設施服務共建共用

堅持軍需與民用一體、保護與戰備相容的原則,統籌推進國省道改建、陸島交通碼頭改造、直升機場等交通項目建設。共同推進通信管道、光纜線路、衛星地面接收等資訊設施建設。充分保障軍隊生活服務、物資儲備、隨軍家屬就業和子女就學等需求。加強部隊醫療機構、地方醫院、衛生院和衛生室規範化建設。統籌推進公共交通、供暖供氣、供水供電、垃圾汙水處理等設施建設,構建軍民一體、平戰一體的物資儲備體系,完善軍糧供應設施,合理佈局車船油料保障設施,實現海島民生、駐軍保障同步提升。

第三節 加強應急保障聯動建設

整合軍地雙方應戰應急資源,加快推進長島海上搜救中心建設,依託交通部北海救助局直升機停機坪、南隍城島救助碼頭等軍地海空一體救援和救助設施,加強與周邊地區安全管理和救助協作,形成區域聯動的監控搜救體系。實施山東省本級低空預警系統專案,提升防空和海上搶險救災能力。統籌建設長島海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優化觀測網站佈局,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提高應急保障效率。

第六章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優化佈局、配套成網、提升功能、適度超前的原則,注重景觀協調,增強觀瞻效果,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強化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支撐。

第一節 打造綜合交通網絡

加快長島港陸島交通碼頭工程建設,新建改建16個客運、客滾泊位,配套新建現代化綜合客運樞紐,協調推進陸島交通碼頭建設。完善長島北部島嶼交通基礎設施。支援省際海上交通航線開發,先期開通長島—旅順航線,提升通航能力。爭取北長山、大欽島、小欽島、北隍城漁港及砣磯島避風錨地列入農業部漁港建設及升級維護改造規劃。

擴大國省道覆蓋範圍,南長山島城區週邊道路全部按國省道道路補助標準進行建設。改造城區主次幹道,有條件的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爭取將國防公路建設工程列入國家交通戰備發展規劃。推進通用機場建設,建設環渤海水上低空飛行基地,積極爭取開通環渤海水上飛機航線,提高島際交通配套能力。實行車輛“雙控”,島外機動車輛禁止進島,島內機動車輛以2017年保有量為峰值只減不增,鼓勵更換新能源汽車。

第二節 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加強供水管網改造、海水淡化、雨水集蓄利用、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供給、水災害防禦和水生態保護能力。建設西三島和北五島35千伏電網雙回路雙主變電網工程及北四島微電網專案。推進35千伏砣大一線改造工程。分步實施氣化長島專案,加快燃煤替代,儘快淘汰燃煤設備。加快構建清潔能源供應和新能源綠色公共交通體系,科學規劃佈局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和儲氣站。實施智慧微網群協調控制示範工程,增強微電網對間歇式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改擴建現有熱力廠,增加供暖面積。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在有條件的鄉鎮和新建社區推廣海水熱源和地熱源供暖。完善生活垃圾、醫療垃圾接收、轉運及處理設施,實現垃圾分類處置和無害化處理。實施雨汙分流改造工程,加快污水收集和中水管網配套,建設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泥處置中心。升級改造南北長山島汙水處理設施,推進南隍城島、北隍城島等地埋式汙水處理設施和管網規劃建設,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全面達標排放。

第三節 建設智慧網路體系

大力發展寬頻網路,建成資訊網路和雲應用平臺,實現10個有居民島高速寬頻和無線網路全覆蓋。加快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等智慧技術的示範和整合應用,積極推進長島物聯網示範工程。實施智慧旅遊工程,制定長島旅遊資訊公共服務方案和標準,建立綜合服務平臺,開發基於人工智慧分析的大資料統計系統,建設景區電子票務、電子導覽系統。完善旅遊安全預警系統,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建立長島海域基礎資訊平臺,建設海域使用動態和海洋環境監測系統、水產品市場行情和漁需物資供求等即時監控系統、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與溯源系統,以及生物活動監測系統,提高海洋綜合管理服務水準。

第七章 提升民生保障水準

以滿足居民需求、促進安居樂業為目標,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全島社會民生保障水準,打造更具幸福感的宜居海島。

第一節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

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推進中小學結對幫扶,大力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支援長島職業中專建設海洋類中等職業學校。積極開展職業導向的非學歷繼續教育,加大貧困家庭、失業人員、退伍軍人職業培訓力度。採取走出去培訓、請進來輔導和定向培養等方式,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推進長島第一實驗學校、第二實驗學校相關設施建設。支持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教學、生產、經營合一的實訓基地,建設綜合實踐特色學校。改造擴建一批公辦幼稚園,支持建設民辦幼稚園。

第二節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支援長島人民醫院更新大型醫用設備,改進遠端會診系統。推進衛生院和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完善鄉鎮醫療急救體系,將大欽島急救站建設成為覆蓋北五島的急救中心。開展空中醫療救援服務,提升海島醫療救援綜合保障水準。建設綜合醫療衛生資訊平臺,提供高效的診療服務。支援長島醫療機構與省、市相關機構開展多種形式合作。省、市醫療機構每年派駐專家到長島坐診、巡診。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婦幼保健服務能力。

第三節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聯動制度,挖掘高品質就業崗位,消除零就業家庭。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出臺稅收優惠和擔保貸款支持政策,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畫、漁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等。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畫,實現應保盡保。健全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銜接政策,規範完善企業職工和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制度,加快企業年金發展步伐,建立完善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完善醫療保險體系,擴大大病保障範圍,提高大病保險保障能力。加大對重病、重殘等特困家庭的救助力度,減輕困難群眾醫療支出負擔,實現救助物件全覆蓋。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行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建設福利綜合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及農村幸福院,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深入推進“三房合一、租補分離”模式,逐步解決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問題。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充分借鑒國內外海島保護發展經驗和國家公園管理體制,統籌推進相關行政區劃調整。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賦予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驗區推行“大部門制”和扁平化管理。研究整合、重組試驗區內各類保護區功能,改革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多頭管理體制,建立生態資源環境統一管理機制,實現試驗區內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保護和管理。理順蓬長航線管理運營體制。開展生態GDP考核試點。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第二節 加大財稅投融資支持

加大基本財力保障轉移支付。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向長島傾斜,每年不低於1億元,並建立穩定增長機制,支援長島生態建設與保護。2018-2020年,省級每年安排長島地方政府債券額度2億元,由省財政給予貼息補助。對長島義務教育、居民養老、醫療衛生等基本民生支出缺口,省市補助比例由80%提高至100%。煙臺市統籌解決長島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缺口部分。

加大公益類設施項目支持力度。對長島生態保育、基礎設施項目所需資金予以統籌解決。城鎮化建設和農村公路建設等基建類資金,對長島給予重點傾斜。長島海水淡化專案用電暫按居民合表電價執行。

加大投融資支持。支援長島組建休閒度假島建設投資公司,由煙臺市牽頭設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基金,推動重大基礎設施、生態保育、海島旅遊等項目加快建設。省旅遊發展基金、省濱海旅遊發展基金等,對長島優先支持。重大基礎設施、生態保育等項目,優先納入PPP專案庫。支持外資參與交通、供水、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強化人才智力支撐

放寬人才招引通道。統籌考慮年度自然減員和流出人員實際情況,在編制員額內優先保障用編進人,可拿出一定數量的崗位招聘具有長島或者周邊地區戶籍人員。從2018年起,將長島列入省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畫實施區域,積極爭取教育部將長島列入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高校專項計畫實施區域。依託山東省免費醫學生、師範生教育專案,增加面向長島就業的招生計畫。

提高駐島人員待遇。鼓勵用人單位按照有關規定,對急需緊缺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實行協議工資制、專案工資制和年薪制。支持長島逐步提高鄉鎮工作人員補貼標準。落實煙臺市外來人才購房補貼政策,對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按標準足額發放購房補貼。

加大幹部雙向交流。從省市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派政治素質過硬、業務熟練的幹部和高層次人才到長島脫產掛職,掛職期限為1-2年。鼓勵支援科技特派員到長島創新創業,開展漁業技術成果轉化、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加大長島幹部對外交流力度。

第四節 強力推進規劃實施

完善法律體系。嚴格落實各類保護區、功能區等有關制度規定,儘快出臺長島海洋生態保護的條例,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保持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

健全推進機制。建立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召集的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負責協調推進規劃政策研究和落實。進一步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強化政策保障,統籌推進規劃實施。

強化協調配合。省有關部門要按照任務分工,進一步細化政策措施,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專案安排、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等方面予以支持。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省有關部門加強工作指導,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適時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估。煙臺市人民政府要統籌市級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實行差異化考核,推動各項政策事項落實。要依法開展規劃環評,研究制定並落實好年度任務目標,確保規劃順利實施。重大問題及時報告省委、省政府。

區位示意圖

空間佈局示意圖

責任編輯:王蕾

南倚蓬萊,北鄰旅順,西守京津,東望日韓,整個群島縱列於渤海海峽,南北長72公里,東西寬30.8公里,約占渤海海峽寬度的3/5,是進出渤海必經的“黃金水道”,戰略位置十分突出。

生態環境優良。長島具有獨特的海洋生態系統,是渤海最重要的生態屏障,被譽為“海上聚寶盆”和“海洋環境的晴雨錶”。天藍海碧,林秀崖險,自然風光秀美,林木覆蓋率達到54%,對區際生態系統發揮著重要調節功能和涵養作用。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2.5℃,年均降水量545毫米,素有“海上仙山”“天然氧吧”之稱。

海洋資源富集。長島擁有省級以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8處,是著名的鮑魚之鄉、扇貝之鄉、海帶之鄉。海洋動物282科650種,盛產30多種經濟魚類和200多種貝藻類水產品,是我國海上物種的“博物館”。長島是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斑海豹洄游地,年途經候鳥320多種,種類約占全國的22%;年棲息太平洋斑海豹400餘隻。海上風能、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儲量豐富。海岸風光獨特,素有“海上盆景”之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重點生態功能區,擁有我國唯一的海島型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北方最美的群島”。

文化底蘊深厚。長島漁俗文化在中國北方具有較強代表性,“長島漁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896年的廟島顯應宮是我國北方最古老、最具影響的媽祖官廟,與福建湄洲媽祖廟並稱為“南北祖庭”。距今6500多年的北莊史前遺址是中國漁獵文明的代表,被考古學家稱為“東半坡文化遺址”。距今約19億年的海蝕、火山等地質遺跡,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第二節 發展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2017年,長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3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和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2元、漁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55元,分別增長7.8%和10.6%。旅遊業支柱地位持續強化,年內接待海內外遊客385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43.5億元。海水養殖處於領先地位,生態養殖規模達到77.5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45.7萬噸。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教育醫療水準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近年來,長島實施生態修復工程,補植造林5000畝,改造城市綠地17萬平方米,拆除島岸線破舊建築53萬平方米,恢復整治岸線20公里,整治破損山體11處,建成日處理能力120噸的垃圾處理廠和日處理2000噸的汙水處理廠各1處,建成和在建小型地埋式汙水處理設施15處。

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建立。長島建成海水和苦咸水淡化站18處,日淡化能力3679噸。日供水能力1萬立方米的跨海引水工程投入使用。完成110千伏邱長二線、35千伏砣大二線等海纜工程建設,全域35千伏及以上電網雙回路供電網路基本形成。南北長山大橋、7處千噸級陸島交通碼頭等建成使用,“十二五”以來新建和改擴建城鄉公路78公里,更新交通運輸船舶24艘,陸島交通條件明顯改善。

雙擁共建傳統歷史悠久。軍民融合發展的思想政治基礎、社會文化基礎深厚。長島創出了全國第一台擁軍彩電、第一座擁軍樓等七個全國擁軍第一,七次榮膺“全國雙擁模範縣”稱號,走出了一條“海島共建、成果共用、軍民共贏”的融合發展之路。現有擁軍志願者隊伍220支、3000多人,形成了“共建美麗海島,同鑄鋼鐵要塞”的政治名片。

第三節 機遇挑戰

從有利因素看,一是綠色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對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重要部署。這為長島海洋生態保護指明了正確方向。二是特色產業發展具有良好基礎。長島作為知名海洋旅遊目的地和全國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發展潛力巨大。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為長島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三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長島保護發展。1984年和2002年,先後召開海島工作會議和現場辦公會,給予長島政策支持;2012年,出臺了《長島休閒度假島發展規劃》;2017年,出臺了《關於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思路。同時,島上幹部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與幹事創業的高漲熱情,為長島加快保護發展提供了強大內生動力。

從制約因素看,一是基礎設施承載力不足。受大風、大霧等天氣影響,蓬長航線每年全天停航15天左右,北五島、西三島每年停航80餘天。除南北長山島外,其他8個有居民島嶼主要依靠海水淡化,飲水品質不穩定。二是島嶼生態系統脆弱。森林植被樹種單一,部分山體裸露殘損,生態保護修復難度大。溢油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環境安全,近年來已給長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多億元。三是人才引不進留不住。衛生醫療機構、“三支一扶”招聘計畫難以落實。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職現象比較突出。四是民生事業保障壓力大。隨著各類支持民生政策相繼出臺、各項改革深入推進,財政剛性支出壓力逐年加大,等等。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前提,把固防守疆作為最大政治責任,堅持党的領導,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長島優勢,以體制創新、模式探索為重點,強化政策保障,推動陸海統籌發展,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打造綠色環保、宜居宜游、美麗和諧的新海島。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珍惜生態環境的典型性、稀有性、多樣性,充分考慮生態系統和物種的脆弱性、不可逆性,按照國家公園標準,全面加強海陸生態保護和修復。停止一般性加工項目進島落戶,禁止新上各類工業項目。全面推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

改革引領,創新發展。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相關立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模式創新、用地用海制度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等,探索形成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新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海島發展新路徑。

疏控人口,和諧發展。依據主體功能區定位和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行差異化人口發展政策,嚴控人口增量,優化人口佈局,逐步減少有居民島數量,促進生態保護和恢復,提升海島生態承載力,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軍民共建,融合發展。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進基礎設施與海防戰備設施同步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水準與海防作戰守衛能力同步提升,海島群眾與海防官兵生活條件同步改善,推動軍地雙方共建美麗海島、同鑄鋼鐵要塞。

第三節 試驗方向

建設藍色生態之島。探索海洋資源科學利用新模式,以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海洋公園、地質公園等為重點,加快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制度建設,維護黃渤海生態平衡與生態安全,成為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持續發展的範例,打造“碧海青山”國家品牌。

建設休閒宜居之島。探索“海洋+”、“生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挖掘“百年漁俗、千年媽祖、萬年史前和億年地質文化”文化內涵,創建省級、國家級旅遊度假區、5A級旅遊景區,建設成為富有魅力的海島休閒度假目的地,打造“海上仙島”度假勝地。

建設軍民融合之島。探索海島共建、成果共用、軍民共贏的路徑模式,推動長島保護和國防建設協調、平衡、相容發展,爭創國家級軍民融合示範區,建設軍隊保障社會化、軍民互促一體化的特色海島,打造“固防守疆”海島樣板。

第四節 任務目標

到2020年,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山體、海岸、林地、岸灘等資源得到保護修復,南北長山島裸露山體和地質災害治理基本完成,修復山體生態面積20余萬平方米;森林撫育4000畝,恢復和保護濕地464公頃,自然岸線占比不低於85%。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以生態旅遊、現代漁業、海洋文化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爭創國家級軍民融合示範區、旅遊度假區和5A旅遊景區。

到2025年,綜合試驗區基本建成。海陸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體制機制健全完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大氣品質接近或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全域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大於60%,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洋生態島。爭取設立海洋類國家公園。

到2035年,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生態文明島,成為國際海島保護發展的典範,建成“山青、海藍、林茂、岸美、灘淨、城靚”的生態海島。

專欄1: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主要指標

第五節 空間佈局

立足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和現有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全域統籌、陸海統籌、城鄉統籌、節能減排統籌,合理確定保護與建設佈局,統籌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等設施,劃定永久保護岸線、生產生活岸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生態紅線,合理確定各類用地用海佈局,推動形成生態涵養、休閒度假、運動觀光三大功能區。

生態涵養區。重點包括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北隍城島、南隍城島及附近海域,島嶼總面積1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08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護區核心區6.9平方公里、緩衝區1.05平方公里、實驗區6.523平方公里)。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限制外來人口進島落戶,支持自然減員,探討實施生態移民,鼓勵北五島居民到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居住、生活和就業,逐步減少駐島人口數量,恢復海島的原始地貌、植被覆蓋。科學保護自然景觀和海洋生物,嚴格禁止各類建設項目,鼓勵離岸深遠海規模化確權,科學佈局人工漁礁和海底藻場,打造海洋牧場生態方,恢復海洋自然生態。根據各類保護區的功能定位和範圍界限,加大海洋種質資源和生物物種的保護力度。

休閒度假區。重點包括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廟島、小黑山島、大黑山島及附近海域,島嶼面積16.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不包括自然保護區核心區3.9平方公里、緩衝區0.986平方公里、實驗區9.655平方公里)。控制廟島、小黑山島、大黑山島現有人口規模。堅持“一島一特色、一島一聚集”,一座海島突出一種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建設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海島小鎮,做到建築景觀化、特色化。統籌自然生態資源、傳統村落資源、海洋文化資源,精心打造漁家風情組團、海岸休閒組團和海上環遊組團,形成功能完善的旅遊產品集聚區。優化南長山島、北長山島空間結構,科學規劃公共服務區,實施綠化、美化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完善旅遊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媽祖文化影響力,將廟島打造成北方媽祖文化的交流中心。做好大黑山島、小黑山島的保護性開發,建設地質構造、史前文化等科考研究基地。科學確定旅遊承載量,建立進島遊客預警機制,嚴格控制島外車輛進島。

運動觀光區。重點包括南五島和北五島之間的無居民島嶼及周邊海域,島嶼面積2.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62.5平方公里(不包括自然保護區核心區3.3平方公里、緩衝區0.027平方公里、實驗區1.088平方公里)。堅持保護優先,島海統籌佈局,完善旅遊設施,加快提升旅遊功能,豐富旅遊線路、旅遊業態,增設旅遊體驗項目,開發旅遊新品種,提高旅遊品位層次,推動旅遊業向中高端轉型發展。打造“海上石林、海鳥天堂、海豹樂園”長島旅遊品牌和國家級海洋運動基地。

第三章 突出生態保護

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與修復長效機制,加大對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物資源等進行保護或修復的補償性投入,統籌實施山水林海岸城全域系統保護修復,開展海洋生態補償試點,加快構建邊界清晰、功能明確、管控有效的生態綜合保護體系。

第一節 強化海陸環境保護與修復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編制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嚴禁破壞生態系統功能的開發建設專案。強化生態紅線管控作用,統籌渤海海洋生態紅線區、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廟島群島海豹省級自然保護區管控要求,落實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生態環境承載力調控、環境品質底線控制等環境引導和管控要求。落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勘界,樹立界碑界樁,有步驟對居住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與緩衝區的居民實施生態移民。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和問責制。

修復整治損毀山體。嚴格執行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等相關規定,加強裸露山體生態治理,進行全域生態保育,最大限度恢復和保持海島原有地形地貌。對地質遺跡和易發生地質災害有居民島的30處山體進行勘查整治,消除安全隱患。

修復整治海島岸線。實施海島岸線整治修復工程,拆除岸線破舊建築,嚴禁違法開採、撿拾岸線球石,還原保護岸線自然狀態。重點建設護岸和防潮堤工程26公里,減輕海岸侵蝕,保護海岸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

實施綠化美化工程。選擇適合海島生長的抗病耐旱樹種,加大對新造林地管護撫育力度,努力恢復植被原貌,美化海島環境。提升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開展荒山、道路、村莊綠化美化,植樹造林8000畝,其中改建造林5000畝,建設綠色通道60公里,美化村莊40個,修復裸露山體17處。強化營林措施,因地制宜地進行樹種更新,提高林分品質。對居民區附近和主要風景區,增加觀賞樹種,適當配置其他彩色樹種,營造四季彩色林帶,提高景觀效果。

強化海洋生態保護。嚴格落實海洋功能區劃,除必要的交通、生產、生活設施外,停止圍填海活動,逐步清理圍海及陸基養殖設施。科學建設海洋牧場和人工魚礁群,控制近海養殖密度和養殖面積,開展生物種群修復,嚴格禁漁期管理,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系統。合理佈局養殖用海區域,建立海洋環境承載力預警機制,加強海水水質監測,減少養殖對水質的影響。發揮藻類、林木的固碳、匯碳功能,加快發展碳匯產業。

統籌陸海環境整治。加強海上污染源管理,將港口環衛設施、汙水處理設施納入城市設施建設規劃,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汙設備配備率,提升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生活污水等處理能力。實施船舶壓倉水管理,嚴格控制船舶、港口傾廢排汙。積極推廣污水集中處理,分步推進有居民島嶼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清理非法排污口,強化直排海污染源監管。推動島內垃圾離島處理,支援海產品骨幹企業在島外設立生產加工基地。嚴格落實禁燃區污染防治規定,加強城市揚塵、鍋爐廢氣綜合治理,支持海水源和地熱源開發利用,探索實施城區供暖煤改電、煤改氣,機動車油改氣、油改電工程,船舶推廣使用低硫油和岸電,進一步改善大氣品質。

保護生物種群。通過風機拆除、封山育林、海底森林營造、增殖放流等手段,建設和管理好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洋公園、地質公園等,為魚類、海豹、鳥類等生物種群的繁衍生息創造良好環境,保持生態平衡。逐步消除高污染、高破壞性海水養殖品種。加強動植物檢驗檢疫,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減少外來物種對長島漁業資源和野生動植物的負面影響,保護長島生物資源的原生性和多樣性。

第二節 推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集中集約利用海域資源。科學佈局用海區域,改變粗放用海模式,將城鎮、港口、休閒旅遊設施、海洋牧場等佈局與海域功能區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銜接,提高海域資源利用水準。

節約利用水資源。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廣應用節水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推行取水、供水、用水全過程節水方式,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加強水資源保護,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積極推進雨水集蓄、海綿城市建設,擴大涵養水源,防止海水入侵。

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實現建設用地總量和土地開發強度控制目標。盤活閒置低效用地,積極推進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節 健全生態保護應急體系

推進山東管轄渤海海域溢油監視監測系統建設,完善衛星遙感、航空監視、船隻巡視等多方位立體船舶溢油監視監測網路,支援海上溢油應急處置設備庫建設,提高海上溢油災害預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建立溢油事故處置聯動協調機制,打擊船舶違法排汙和船舶大氣污染。整合長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和長島海洋預報服務站功能,支援長島渤海海域海洋環境即時線上系統納入國家海洋中心站建設規劃。推動“透明海洋”科技成果集成示範,建立以海洋觀測站和浮標為主的海洋災害觀測預報體系。加強風暴潮、地震等氣象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第四章 推進綠色發展

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前提,按照新舊動能轉換的總要求,立足長島特色和優勢,推進生態旅遊、現代漁業、海洋文化等生態友好型產業轉型發展。

第一節 創新發展生態旅遊業

推動旅遊業態提質換擋。引入國際自行車、馬拉松等品牌賽事,推出競走、越野跑等項目,打造全國體育旅遊休閒基地。加快海上游營運船舶提檔升級,開通長短結合、輻射各島的海上旅遊航線,重點發展遊船、潛水、輕艇等體驗型旅遊和遊艇、帆船等競技型海上運動。積極培育郵輪、研學等旅遊新業態,開發推廣海洋牧場、海防軍事夏令營等旅遊產品。大力發展海釣、島釣旅遊,打造中國北方知名的休閒垂釣目的地。

加快提升旅遊服務能力。積極引進國際知名品牌高端度假酒店,建設一批特色文化主題酒店,探索發展旅居融合的產權式度假酒店。推動“漁家樂”改造升級、集群化發展,打造精品民宿。統籌推進“智慧旅遊”規劃建設。積極發展旅遊專線車、旅遊觀光巴士和觀光電瓶車,支持發展共用電動汽車、共用單車。深入推進旅遊“廁所革命”,擴建一批A級標準旅遊廁所。

努力打造特色旅遊品牌。突出“海上仙山”主題品牌,通過舉辦具有海島特色的節慶、賽事和展銷活動,打造長島生態旅遊特色知名品牌。增設觀鳥、猛禽環志科普等生態旅遊項目,設計具有海島特色的旅遊紀念品。開發海島森林氧吧、海珍品美容保健等項目,培育海島養生度假品牌。搞好策劃推介,加大行銷力度,擴大生態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突出生態旅遊重點區域。按照政府統籌、特許經營的方式,集約發展島嶼旅遊。以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長島國家級海洋公園等為依託,重點打造九丈崖、月牙灣、萬鳥島、望夫礁等景區,建設成為生態旅遊的集聚區。支持蓬長龍旅遊一體化發展,構建一體化旅遊行銷平臺和發展協調機制,探討設立綜合旅遊開發公司,支援在蓬萊和龍口建設長島旅遊綜合服務基地。

第二節 優化提升現代漁業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發揮各類保護區的功能作用,嚴格按照劃定的範圍界限進行保護管理,確保生態系統安全。保護好皺紋盤鮑和光棘球海膽、許氏平鮋2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及櫛孔扇貝、魁蚶等6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培育優良品種。以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為重點,依託中國海洋大學、黃海水產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單位,建設海水養殖優良種質研發中心和水產種業基地,提高良種培育能力。到2020年,新增1處省級以上水產原種場,培育建設3處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基地。

建設海洋牧場。以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資訊化物聯網等智慧設備為支撐,科學佈局現代化海洋牧場。重點突破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 、深遠海大型智慧網箱等裝備化建設,實現海水養殖集約化、裝備化和智慧化。推進近岸漁業向離岸深海發展,叫響長島海參、鮑魚、扇貝、海帶等標誌性品牌,建設優勢海產品健康養殖基地和優質海洋食品生產基地。力爭到2020年,科學佈局建設各類海洋牧場25處。培育建設3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和4處省級海洋牧場示範專案。

發展休閒漁業。推廣“旅遊+漁業”模式,開發漁區觀光、漁事體驗、科普教育等休閒漁業專案。大力發展海洋遊釣業,支援重點企業建立規模化、規範化的海釣俱樂部或海釣基地。統籌推進投放新型礁、放流戀礁魚、建造標準船、美化海岸線、提供餐飲救助等工程建設。到2020年,建成大欽島、南長山島2處省級休閒海釣示範基地和50艘標準海釣船。

第三節 培育發展海洋文化產業

傳承海島傳統文化,保護性修復北莊遺址、猴磯島燈塔等歷史遺存,保護經典海草房、典型軍營等文化文物資源。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扶持計畫,研究創新砣磯硯、木帆船、刺繡、漁家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弘揚新時代海洋文化核心價值觀,抓好海島特色文藝作品創作,打造海島影視拍攝基地和藝術創作基地,規劃建設漁業文化展示平臺。推進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改造,啟動美術館、規劃館建設,新建一批綜合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展示場所。培育一批文化旅遊龍頭企業,建設以海洋為主題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集聚區。塑造長島海洋文化品牌,創新辦好中華媽祖文化節、世界海島經濟論壇、北方漁俗文化節等活動,開發長島漁號、長島秧歌等文化展示體驗產品。

第五章 深化軍民融合

把“固防守疆”作為最大政治責任,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不斷開創軍政、軍民共建共用新局面,加快打造軍民融合發展示範區。

第一節 打造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發揮紅色文化滋養作用,用紅色文化引領駐地軍民價值取向,集聚軍地協同發展正能量。積極與軍隊和有關部門協商,對軍隊閒置營房、訓練基地、醫院等國防設施進行策劃重組,籌畫建設守島建島事蹟紀念館、國防教育和退役老兵就業創業培訓基地、蓬長紅色旅遊走廊及傷殘軍人和革命烈士遺屬醫養康復基地等。駐軍要充分發揮“小教員”“校外輔導員”作用,積極支持當地學校開展軍訓活動,廣泛開展國防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會、進家庭“四進”活動。

弘揚“海島為家、艱苦為榮、祖國為重、奉獻為本”的海島精神,宣傳“十二個老兵”情系海島、獻身國防的奉獻精神,學習“擁軍第一村”、“擁軍七姐妹”、擁軍模範等典型人物和事蹟,弘揚長島優良革命傳統,加大退役軍人安置、隨軍家屬就業、軍人子女入學等工作力度,提高優撫保障服務水準。駐軍要充分發揮人員和設備優勢,積極參與撲救森林火災、抗擊風暴潮、海上搶險救災、百姓急病救治和緊急避難等急難險重任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

第二節 推進設施服務共建共用

堅持軍需與民用一體、保護與戰備相容的原則,統籌推進國省道改建、陸島交通碼頭改造、直升機場等交通項目建設。共同推進通信管道、光纜線路、衛星地面接收等資訊設施建設。充分保障軍隊生活服務、物資儲備、隨軍家屬就業和子女就學等需求。加強部隊醫療機構、地方醫院、衛生院和衛生室規範化建設。統籌推進公共交通、供暖供氣、供水供電、垃圾汙水處理等設施建設,構建軍民一體、平戰一體的物資儲備體系,完善軍糧供應設施,合理佈局車船油料保障設施,實現海島民生、駐軍保障同步提升。

第三節 加強應急保障聯動建設

整合軍地雙方應戰應急資源,加快推進長島海上搜救中心建設,依託交通部北海救助局直升機停機坪、南隍城島救助碼頭等軍地海空一體救援和救助設施,加強與周邊地區安全管理和救助協作,形成區域聯動的監控搜救體系。實施山東省本級低空預警系統專案,提升防空和海上搶險救災能力。統籌建設長島海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優化觀測網站佈局,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提高應急保障效率。

第六章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優化佈局、配套成網、提升功能、適度超前的原則,注重景觀協調,增強觀瞻效果,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強化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支撐。

第一節 打造綜合交通網絡

加快長島港陸島交通碼頭工程建設,新建改建16個客運、客滾泊位,配套新建現代化綜合客運樞紐,協調推進陸島交通碼頭建設。完善長島北部島嶼交通基礎設施。支援省際海上交通航線開發,先期開通長島—旅順航線,提升通航能力。爭取北長山、大欽島、小欽島、北隍城漁港及砣磯島避風錨地列入農業部漁港建設及升級維護改造規劃。

擴大國省道覆蓋範圍,南長山島城區週邊道路全部按國省道道路補助標準進行建設。改造城區主次幹道,有條件的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爭取將國防公路建設工程列入國家交通戰備發展規劃。推進通用機場建設,建設環渤海水上低空飛行基地,積極爭取開通環渤海水上飛機航線,提高島際交通配套能力。實行車輛“雙控”,島外機動車輛禁止進島,島內機動車輛以2017年保有量為峰值只減不增,鼓勵更換新能源汽車。

第二節 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加強供水管網改造、海水淡化、雨水集蓄利用、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供給、水災害防禦和水生態保護能力。建設西三島和北五島35千伏電網雙回路雙主變電網工程及北四島微電網專案。推進35千伏砣大一線改造工程。分步實施氣化長島專案,加快燃煤替代,儘快淘汰燃煤設備。加快構建清潔能源供應和新能源綠色公共交通體系,科學規劃佈局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和儲氣站。實施智慧微網群協調控制示範工程,增強微電網對間歇式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改擴建現有熱力廠,增加供暖面積。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在有條件的鄉鎮和新建社區推廣海水熱源和地熱源供暖。完善生活垃圾、醫療垃圾接收、轉運及處理設施,實現垃圾分類處置和無害化處理。實施雨汙分流改造工程,加快污水收集和中水管網配套,建設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泥處置中心。升級改造南北長山島汙水處理設施,推進南隍城島、北隍城島等地埋式汙水處理設施和管網規劃建設,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全面達標排放。

第三節 建設智慧網路體系

大力發展寬頻網路,建成資訊網路和雲應用平臺,實現10個有居民島高速寬頻和無線網路全覆蓋。加快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等智慧技術的示範和整合應用,積極推進長島物聯網示範工程。實施智慧旅遊工程,制定長島旅遊資訊公共服務方案和標準,建立綜合服務平臺,開發基於人工智慧分析的大資料統計系統,建設景區電子票務、電子導覽系統。完善旅遊安全預警系統,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建立長島海域基礎資訊平臺,建設海域使用動態和海洋環境監測系統、水產品市場行情和漁需物資供求等即時監控系統、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與溯源系統,以及生物活動監測系統,提高海洋綜合管理服務水準。

第七章 提升民生保障水準

以滿足居民需求、促進安居樂業為目標,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全島社會民生保障水準,打造更具幸福感的宜居海島。

第一節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

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推進中小學結對幫扶,大力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支援長島職業中專建設海洋類中等職業學校。積極開展職業導向的非學歷繼續教育,加大貧困家庭、失業人員、退伍軍人職業培訓力度。採取走出去培訓、請進來輔導和定向培養等方式,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推進長島第一實驗學校、第二實驗學校相關設施建設。支持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教學、生產、經營合一的實訓基地,建設綜合實踐特色學校。改造擴建一批公辦幼稚園,支持建設民辦幼稚園。

第二節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支援長島人民醫院更新大型醫用設備,改進遠端會診系統。推進衛生院和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完善鄉鎮醫療急救體系,將大欽島急救站建設成為覆蓋北五島的急救中心。開展空中醫療救援服務,提升海島醫療救援綜合保障水準。建設綜合醫療衛生資訊平臺,提供高效的診療服務。支援長島醫療機構與省、市相關機構開展多種形式合作。省、市醫療機構每年派駐專家到長島坐診、巡診。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婦幼保健服務能力。

第三節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聯動制度,挖掘高品質就業崗位,消除零就業家庭。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出臺稅收優惠和擔保貸款支持政策,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畫、漁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等。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畫,實現應保盡保。健全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銜接政策,規範完善企業職工和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制度,加快企業年金發展步伐,建立完善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完善醫療保險體系,擴大大病保障範圍,提高大病保險保障能力。加大對重病、重殘等特困家庭的救助力度,減輕困難群眾醫療支出負擔,實現救助物件全覆蓋。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行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建設福利綜合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及農村幸福院,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深入推進“三房合一、租補分離”模式,逐步解決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問題。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充分借鑒國內外海島保護發展經驗和國家公園管理體制,統籌推進相關行政區劃調整。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賦予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驗區推行“大部門制”和扁平化管理。研究整合、重組試驗區內各類保護區功能,改革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多頭管理體制,建立生態資源環境統一管理機制,實現試驗區內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保護和管理。理順蓬長航線管理運營體制。開展生態GDP考核試點。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第二節 加大財稅投融資支持

加大基本財力保障轉移支付。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向長島傾斜,每年不低於1億元,並建立穩定增長機制,支援長島生態建設與保護。2018-2020年,省級每年安排長島地方政府債券額度2億元,由省財政給予貼息補助。對長島義務教育、居民養老、醫療衛生等基本民生支出缺口,省市補助比例由80%提高至100%。煙臺市統籌解決長島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缺口部分。

加大公益類設施項目支持力度。對長島生態保育、基礎設施項目所需資金予以統籌解決。城鎮化建設和農村公路建設等基建類資金,對長島給予重點傾斜。長島海水淡化專案用電暫按居民合表電價執行。

加大投融資支持。支援長島組建休閒度假島建設投資公司,由煙臺市牽頭設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基金,推動重大基礎設施、生態保育、海島旅遊等項目加快建設。省旅遊發展基金、省濱海旅遊發展基金等,對長島優先支持。重大基礎設施、生態保育等項目,優先納入PPP專案庫。支持外資參與交通、供水、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強化人才智力支撐

放寬人才招引通道。統籌考慮年度自然減員和流出人員實際情況,在編制員額內優先保障用編進人,可拿出一定數量的崗位招聘具有長島或者周邊地區戶籍人員。從2018年起,將長島列入省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畫實施區域,積極爭取教育部將長島列入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高校專項計畫實施區域。依託山東省免費醫學生、師範生教育專案,增加面向長島就業的招生計畫。

提高駐島人員待遇。鼓勵用人單位按照有關規定,對急需緊缺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實行協議工資制、專案工資制和年薪制。支持長島逐步提高鄉鎮工作人員補貼標準。落實煙臺市外來人才購房補貼政策,對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按標準足額發放購房補貼。

加大幹部雙向交流。從省市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派政治素質過硬、業務熟練的幹部和高層次人才到長島脫產掛職,掛職期限為1-2年。鼓勵支援科技特派員到長島創新創業,開展漁業技術成果轉化、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加大長島幹部對外交流力度。

第四節 強力推進規劃實施

完善法律體系。嚴格落實各類保護區、功能區等有關制度規定,儘快出臺長島海洋生態保護的條例,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保持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

健全推進機制。建立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召集的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負責協調推進規劃政策研究和落實。進一步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強化政策保障,統籌推進規劃實施。

強化協調配合。省有關部門要按照任務分工,進一步細化政策措施,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專案安排、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等方面予以支持。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省有關部門加強工作指導,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適時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估。煙臺市人民政府要統籌市級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實行差異化考核,推動各項政策事項落實。要依法開展規劃環評,研究制定並落實好年度任務目標,確保規劃順利實施。重大問題及時報告省委、省政府。

區位示意圖

空間佈局示意圖

責任編輯:王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