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甘肅省16億扶貧問題路隧道完成整改,全面恢復通車!

【中國扶貧動態】:★刊發扶貧政策資訊 ★報導扶貧工作動態★反映扶貧工作問題

點擊右上方的紅色按鈕, 關注【中國扶貧動態】, 獲取更多重要政策資訊

折達公路考勒隧道40米隧段完成整改 4月27日解除交通管制全面恢復通車

每日甘肅網臨夏4月28日訊(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嚴存義 杜雪琴)記者今天從省折達公路問題調查暨整改工作組瞭解到, 折達公路考勒隧道40米隧段加固維修任務全部完成後, 於4月27日上午組織召開了交工驗收會, 交工檢測合格率達到100%。 當日18時起, 折達公路解除交通管制, 恢復正常通行。

據省折達公路問題調查暨整改工作組品質安全隱患整改組前方指揮部負責人、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劉建勳介紹, 自4月4日開始加固維修以來, 省折達公路問題調查暨整改工作組按照省政府“九項承諾”, 以“實現考勒隧道加固維修工程達到五十年全壽命週期無大修”為品質管控目標,

明確“六項工作紀律”, 制定了會議制度、掛圖作戰制度、工作銷號制度、現場巡查值班制度等“九項制度”, 形成承諾制、閉合制、銷號制“三項工作機制”, 轉作風、抓品質、保安全、促進度, 精細施工, 嚴格管理, 如期完成了整治任務。

施工過程中, 省折達公路問題調查暨整改工作組認真反思了過去施工組織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施工所用的水泥、砂石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 均採用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配合比標準, 加固工程採用二次襯砌表面粘貼鋼帶+微型鋼管樁加固處治方式, 施工全過程實行24小時跟蹤質檢, 並多次組織施工、設計、監理、協力廠商檢測、質監等相關單位完善各項品質保證措施,

從材料的選用、施工過程的細節控制等方面進行精細嚴格的品質管控, 全程確保工程品質。 同時, 施工現場還設置了公示牌, 對責任單位、品質、工期、設計、材料、成本進行了“六公開”, 同步在甘肅省交通運輸廳網站公佈。 除定期在交通運輸廳網站公佈施工進展情況外, 工作組還發佈了公示電話, 現場相關負責人對公眾的疑問及時進行解答。

劉建勳介紹, 考勒隧道40米隧段品質問題完成整改後, 折達公路將轉入全線維修整改階段, 具體由甘肅省公路航空旅遊投資集團公司負責。 國家道路及橋樑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已經同步對折達公路全線工程品質進行“拉網式”排查檢測, 現場檢測工作4月18日全部完成, 現正在進行資料整理、內業分析,

計畫於5月15日出具正式檢測報告, 折達公路全線施工整治任務將於2019年1月底前完成。

劉建勳介紹, 折達公路考勒隧道40米問題隧道加固整改的同時, 相關部門正在徹查工程品質安全問題背後的違規違紀及工作作風問題, 從嚴從快從重依法依規處理, 以零容忍的態度嚴肅追責問責, 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 不放過任何一個責任人。

省交通運輸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一定嚴格按照向社會做出的承諾, 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折達公路工程品質問題和作風問題‘雙整改’的要求, 轉作風、抓落實、強整改, 將折達公路整治工程打造成放心工程, 向社會公眾交一份合格的補考答卷。 ”

扶貧問題路背景:

甘肅16億問題扶貧路,

只看到作風問題太淺了!

徐豪 環球時報

杜絕腐敗, 我們素來不缺法律, 不缺乏制度, 也不缺監管部門。 扶貧路上, 必須高懸法治的利劍, 讓法治成為扶貧的有力保障!

大家還很憤怒。

一條總投資近16億元的扶貧公路被偷工減料:隧道內原設計中的“雙層鋼筋”, 施工後竟然變成“單層鋼筋”, 被要求整改, 卻敷衍了事, 刷層塗料就算完事兒。

事發地在甘肅, 折橋通往達川的公路上的考勒隧道。

圖注:2011年10月30日淩晨4時,隨著最後一聲炮響,折達公路考勒隧道順利貫通。

媒體找到公路局,公路局稱管不了;找到交通廳,交通廳卻稱應該去找交警,甚至給出這樣的處理結果——上面領導說這個事情,已經接待完了,想待著就待著,不想待著就走,找公路局也行、找別的單位也行。

劣質工程令人髮指,但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推諉扯皮更是讓人寒心。

隧道中隨處可見的裂痕,將甘肅推上了風口浪尖。對此,長安君有三句話不吐不快——

老百姓被擺在了哪裡?

“要想富,先修路。”對老百姓來說,這條路不只是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更是一條象徵著經濟發展的希望之路。

甘肅折達公路,經過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當地自然環境十分惡劣,人們出門只能爬山或者坐渡船。

有了它,閉塞的山路與通達的城市將一脈貫穿,將城市的資源帶回來,將山村的資源帶出去。

圖注:它打通了“黃河三峽”—劉家峽、鹽鍋峽和八盤峽三座水庫的交通瓶頸,也是當地居民前往蘭州和青海的快速通道。

在精准脫貧的關鍵時期,本該是老百姓的“富裕路”,卻成了“危險路”;本該是惠及民生的扶貧工程,卻成了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荒誕戲碼。

過去5年裡,中國一共有近6800萬人脫貧,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2800多億。國家為什麼高度重視扶貧工作?

這是因為黨和政府把百姓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習近平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說,“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扶貧,直接關係到數千萬人民的福祉,經不起、也容不得糊弄和折騰。人們憤怒的根源,不只在於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傲慢的態度,而在於他們沒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不把百姓放心上的人,百姓也不會把他放在心上。

信任的建立不在一朝一夕,只有用情於民、汲智於民、回饋于民,方能取信於民。工程有了裂縫,或許可以補救;但若失去了民心,必將被歷史遺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始終堅持以民心為貴、以民生為重,始終重視民心、尊重民意、順應民願,努力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才能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一條投資16億元的公路,存在重重問題,竟然還能通過層層監管、完成驗收;被舉報、調查之後,刷刷塗料就算整改完了。

這樣不作為的現實讓百姓不寒而慄。正是因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積弊甚深、頑固複雜,才讓這聽起來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

經過媒體的曝光之後,甘肅省終於正面回應問題。媒體報導,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就此事作出批示:

“這是一起十分典型的不作為不盡責、官僚主義、衙門作風嚴重的案例,發生在三令五申要求轉變作風、不推諉扯皮、正確對待各方監督的現在,必須嚴肅問責,責成交通廳黨組立即安排查驗現場,全面整改路隧問題,向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刻檢查,省監委啟動問責程式,省政府正式函複央視,表明我省態度,誠懇接受監督”。

很多人不禁想到了去年甘肅祁連山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當時甘肅先後處理了100多名黨政幹部,被黨中央、國務院批評接連通報批評,就是因為少數領導幹部說一套做一套。

然而傷疤還沒好,有人就忘了疼。祁連山的教訓為什麼沒有引起他們的警醒,令人深思。

它也讓我們明白了,脫貧攻堅,攻的不只是貧困之堅,還有作風之堅。倘若扶貧工程、民生工程都流於形式、走走過場,各部門都欺上瞞下、弄虛作假,那無疑是自毀長城、動搖執政之基礎。

當然,一個負面問題的暴露,不會掩蓋甘肅過去一年多來修復政治生態的寶貴成果,也更加激發了甘肅幹部群眾淨化政治生態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的堅定決心。

4月3日上午,甘肅省再次做出回應:

針對折達公路安全隱患問題,甘肅省委堅決、徹底、迅速整改折達公路問題;要嚴肅追責問責,責成省政府組成問題調查暨整改工作組,會同省監委進行全面深入調查;對已建和在建公路、橋樑、隧道等項目進行“拉網式”排查,逐一消除安全隱患,確保每一項工程成為放心工程。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離脫貧攻堅目標實現期限越近,任務越艱巨,越要實行嚴格的考核評估。脫貧攻堅,不是塗脂抹粉、擺擺盆景就可以過關的。對作風不實、虛假脫貧、數位脫貧,甚至搞腐敗的,要毫不客氣的堅決的處理,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這再一次說明,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法治的利劍不能形同虛設

經4月1日曝光後,甘肅省交通運輸廳緊急召開黨組擴大會議,決定成立調查工作組,立即趕赴現場徹查工程品質安全問題背後的違規違紀腐敗問題及工作作風問題,對曝光的工作不實、推諉扯皮的6名相關人員進行停職調查等。

但回過頭來看這個事件,仍有很多疑惑待解。

不開公開、不透明、不接受監督、不遵守規則,成為問題滋生的溫床,這往往也是腐敗發生的場所。從央視的調查可以看出,施工單位、管理部門、監理公司和上級主管部門均層層失守,讓這條投資16億元的公路成了豆腐渣工程。

這不僅讓人懷疑,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節省”下來的錢去了哪裡?這些機構部門之間有沒有利益關係?扶貧建設資金使用合不合理?

自然,解決這些疑惑,需要進一步的調查結果。

隨著越來越多的扶貧專案和資金下撥到基層,扶貧資金領域的腐敗風險逐漸上升。從近幾年通報的案例來看,截留挪用、貪污、虛列項目、“吃回扣”等都是慣用手段。

曾經有一個縣,因綜合治理耕地水土流失專案而申領的1000萬元財政資金,從專案招標到專案驗收,在經過六層“拔毛”後,其中677.99萬元涉嫌被騙取,“拔毛率”高達68%。

所以作風問題只是表像,根源在於缺乏法治精神。多年來,我國出臺了很多法律法規,比如《建築法》《招標投標法》等,也完善了各種制度,比如全國各地都建立起規範的建築有形交易市場,對較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實行招投標等。

也就是說,規範工程承發包,杜絕腐敗,我們素來不缺法律,不缺乏制度,也不缺監管部門。

因此,扶貧路上,必須高懸法治的利劍,讓法治成為扶貧的有力保障!

主編:《中國扶貧動態》編輯部

投稿郵箱:757666366@qq.com

歡迎來稿來信,歡迎留言,反映扶貧工作問題,您的關注就是對扶貧工作最大的支援!

點擊右上方的紅色按鈕,關注【中國扶貧動態】,獲取更多重要政策資訊。

圖注:2011年10月30日淩晨4時,隨著最後一聲炮響,折達公路考勒隧道順利貫通。

媒體找到公路局,公路局稱管不了;找到交通廳,交通廳卻稱應該去找交警,甚至給出這樣的處理結果——上面領導說這個事情,已經接待完了,想待著就待著,不想待著就走,找公路局也行、找別的單位也行。

劣質工程令人髮指,但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推諉扯皮更是讓人寒心。

隧道中隨處可見的裂痕,將甘肅推上了風口浪尖。對此,長安君有三句話不吐不快——

老百姓被擺在了哪裡?

“要想富,先修路。”對老百姓來說,這條路不只是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更是一條象徵著經濟發展的希望之路。

甘肅折達公路,經過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當地自然環境十分惡劣,人們出門只能爬山或者坐渡船。

有了它,閉塞的山路與通達的城市將一脈貫穿,將城市的資源帶回來,將山村的資源帶出去。

圖注:它打通了“黃河三峽”—劉家峽、鹽鍋峽和八盤峽三座水庫的交通瓶頸,也是當地居民前往蘭州和青海的快速通道。

在精准脫貧的關鍵時期,本該是老百姓的“富裕路”,卻成了“危險路”;本該是惠及民生的扶貧工程,卻成了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荒誕戲碼。

過去5年裡,中國一共有近6800萬人脫貧,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2800多億。國家為什麼高度重視扶貧工作?

這是因為黨和政府把百姓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習近平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說,“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扶貧,直接關係到數千萬人民的福祉,經不起、也容不得糊弄和折騰。人們憤怒的根源,不只在於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傲慢的態度,而在於他們沒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不把百姓放心上的人,百姓也不會把他放在心上。

信任的建立不在一朝一夕,只有用情於民、汲智於民、回饋于民,方能取信於民。工程有了裂縫,或許可以補救;但若失去了民心,必將被歷史遺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始終堅持以民心為貴、以民生為重,始終重視民心、尊重民意、順應民願,努力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才能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一條投資16億元的公路,存在重重問題,竟然還能通過層層監管、完成驗收;被舉報、調查之後,刷刷塗料就算整改完了。

這樣不作為的現實讓百姓不寒而慄。正是因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積弊甚深、頑固複雜,才讓這聽起來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

經過媒體的曝光之後,甘肅省終於正面回應問題。媒體報導,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就此事作出批示:

“這是一起十分典型的不作為不盡責、官僚主義、衙門作風嚴重的案例,發生在三令五申要求轉變作風、不推諉扯皮、正確對待各方監督的現在,必須嚴肅問責,責成交通廳黨組立即安排查驗現場,全面整改路隧問題,向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刻檢查,省監委啟動問責程式,省政府正式函複央視,表明我省態度,誠懇接受監督”。

很多人不禁想到了去年甘肅祁連山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當時甘肅先後處理了100多名黨政幹部,被黨中央、國務院批評接連通報批評,就是因為少數領導幹部說一套做一套。

然而傷疤還沒好,有人就忘了疼。祁連山的教訓為什麼沒有引起他們的警醒,令人深思。

它也讓我們明白了,脫貧攻堅,攻的不只是貧困之堅,還有作風之堅。倘若扶貧工程、民生工程都流於形式、走走過場,各部門都欺上瞞下、弄虛作假,那無疑是自毀長城、動搖執政之基礎。

當然,一個負面問題的暴露,不會掩蓋甘肅過去一年多來修復政治生態的寶貴成果,也更加激發了甘肅幹部群眾淨化政治生態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的堅定決心。

4月3日上午,甘肅省再次做出回應:

針對折達公路安全隱患問題,甘肅省委堅決、徹底、迅速整改折達公路問題;要嚴肅追責問責,責成省政府組成問題調查暨整改工作組,會同省監委進行全面深入調查;對已建和在建公路、橋樑、隧道等項目進行“拉網式”排查,逐一消除安全隱患,確保每一項工程成為放心工程。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離脫貧攻堅目標實現期限越近,任務越艱巨,越要實行嚴格的考核評估。脫貧攻堅,不是塗脂抹粉、擺擺盆景就可以過關的。對作風不實、虛假脫貧、數位脫貧,甚至搞腐敗的,要毫不客氣的堅決的處理,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這再一次說明,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法治的利劍不能形同虛設

經4月1日曝光後,甘肅省交通運輸廳緊急召開黨組擴大會議,決定成立調查工作組,立即趕赴現場徹查工程品質安全問題背後的違規違紀腐敗問題及工作作風問題,對曝光的工作不實、推諉扯皮的6名相關人員進行停職調查等。

但回過頭來看這個事件,仍有很多疑惑待解。

不開公開、不透明、不接受監督、不遵守規則,成為問題滋生的溫床,這往往也是腐敗發生的場所。從央視的調查可以看出,施工單位、管理部門、監理公司和上級主管部門均層層失守,讓這條投資16億元的公路成了豆腐渣工程。

這不僅讓人懷疑,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節省”下來的錢去了哪裡?這些機構部門之間有沒有利益關係?扶貧建設資金使用合不合理?

自然,解決這些疑惑,需要進一步的調查結果。

隨著越來越多的扶貧專案和資金下撥到基層,扶貧資金領域的腐敗風險逐漸上升。從近幾年通報的案例來看,截留挪用、貪污、虛列項目、“吃回扣”等都是慣用手段。

曾經有一個縣,因綜合治理耕地水土流失專案而申領的1000萬元財政資金,從專案招標到專案驗收,在經過六層“拔毛”後,其中677.99萬元涉嫌被騙取,“拔毛率”高達68%。

所以作風問題只是表像,根源在於缺乏法治精神。多年來,我國出臺了很多法律法規,比如《建築法》《招標投標法》等,也完善了各種制度,比如全國各地都建立起規範的建築有形交易市場,對較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實行招投標等。

也就是說,規範工程承發包,杜絕腐敗,我們素來不缺法律,不缺乏制度,也不缺監管部門。

因此,扶貧路上,必須高懸法治的利劍,讓法治成為扶貧的有力保障!

主編:《中國扶貧動態》編輯部

投稿郵箱:757666366@qq.com

歡迎來稿來信,歡迎留言,反映扶貧工作問題,您的關注就是對扶貧工作最大的支援!

點擊右上方的紅色按鈕,關注【中國扶貧動態】,獲取更多重要政策資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