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採用中子彈頭的“斯普林特”反導導彈(一)

為了保衛美國的洲際導彈發射基地, 防禦蘇聯對美國洲際導彈基地發起“先發制人的攻擊”, 保證這些基地能夠有效完成核反擊任務, 美國開發了“衛兵”反導系統, 它是美國唯一部署過的反彈道導彈系統, 位於北達科他州大福克斯反導基地。 “衛兵”系統于1969年8月起動工建造, 1975年10月工程完工, 基地配備1部遠端搜索雷達, 1部導彈陣地雷達和4個遙控發射場。 遙控發射場包括地下控制室和導彈圓筒形垂直發射井, 共部署70枚“斯普林特”導彈和30枚“斯帕坦”導彈。 “斯帕坦”和“斯普林特”兩種攔截彈分別負責大氣層外高層攔截和大氣層內低空攔截。

如果“斯帕坦”攔截失敗, 射程較近的“斯普林特”導彈將在大氣層內進行第二次攔截。 以今天的術語來說, 兩種導彈分別負責中段攔截與末端攔截。

左邊為“斯普林特”導彈, 右邊為“斯帕坦”導彈

“斯普林特”導彈是美軍開發的一種低空攔截近程反導導彈,

對付目標為洲際彈道導彈再入大氣層的核彈頭。 “斯普林特”導彈項目源於1959年的一項研究, 當時需要一種能快速反應攔截再入段彈頭的點防禦反彈道導彈, 特別是攔截海基發射的彈道導彈或突破高層防禦系統的再入段彈頭。 初期的基礎研究持續了3年, 在相控陣雷達、實用防燒蝕罩等相關技術成熟後, 終極防禦導彈被證明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當時道格拉斯公司研製的“奈基-X”反導系統存在著不能分辨真假目標、也不能對付分導多彈頭和機動目標的問題, 而蘇聯的洲際導彈突防技術不斷提高, 所以需要引入低空攔截導彈。 美國通過“防禦者”計畫的研究, 提出大氣過濾識別真假彈頭的有效方法。
當時導彈主要靠施放大量雷達輕誘餌和假目標來突防, 反導雷達將很難在目標雲中識別出真彈頭, 但進入大氣層後, 由於阻力大、重量輕, 那些誘餌和假目標落在後面, 從而能識別出來。 為了充分利用大氣過濾, 將攔截高度降低勢在必行, 於是美國陸軍在1961年把“低空防禦”概念引入反導系統, 決定研製第一代低空攔截導彈“斯普林特”。

“斯普林特”攔截彈粗大的第一級提供足夠強大的動力

運輸車上的“斯普林特”導彈

“斯普林特”導彈重3 500千克, 彈長8.2米, 其中一級長3.2米, 二級長5米。 彈體呈圓錐形,

由兩個錐度不同的錐體組成, 其外壁就是導彈的光滑圓外表面。 這種錐形彈體曾一度非常流行, 比如蘇聯的53T6攔截彈也採用了類似的設計。 導彈最大彈徑1.37米, 作戰半徑最大48千米, 最小32千米;作戰高度最大30千米, 最小為15千米;殺傷概率為75%;制導方式為無線電指令制導;發射方式為地下井垂直發射;動力裝置為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命中精度為24~27米。 由於洲際導彈末端飛行速度在7 000米/秒左右, 攔截窗口很短, 因此“斯普林特”反導導彈的反應時間非常短, 其末端速度可達12馬赫, 進行攔截所需的飛行時間預期不超過15秒。

發射井中的“斯普林特”導彈

發射井中的“斯普林特”導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