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攬·普惠·重獎·留心 “人才新政”留下孔雀 引來鳳凰

吉林八方吸才, 越來越受世界注目

如果你是人力資源和質檢行業的專業領域人才, 並且曾在世界500強企業就職, 現在來到吉林長春,

就有機會獲得一份首年薪資最高四百萬的工作。

為了招攬人才, 佐丹力健康產業集團(吉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佐丹力”)給出年薪百萬的薪酬;長春市的“人才新政20條”, 則為佐丹力的招聘條件進一步加碼。 長春市人才辦主任楊小兵介紹, 經長春市人才評選委員會認定的國內外頂尖人才, 將獲得最高三百萬元的政府資金資助。

佐丹力以九百萬以上薪酬招聘人力資源和質檢行業專業領域人才

佐丹力是一家涵蓋健康產業科技創新、生產研發、運營服務於一體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總投資3.3億元的佐丹力素食全餐健康食品生產專案建設已經開跑, 廣闊的發展前景足以預見。

相對于房價居高不下、生活壓力持續加大的一線城市, 有高薪拿、有發展空間的吉林省, 為人才們提供了一個事業與生活可以兼得的平臺。

告別“大城市病” 宜居宜業兩全

“世界那麼大, 我想去看看。 ”2015年, 僅有十個字的辭職理由一時間刷爆網路。 如果說這十個字始於情懷, 那麼能夠形成轟動效應,

則是因為“大城市病”的發酵, 比如高房價帶來的工作壓力, 霧霾造成的健康擔憂, 還有孩子就學問題、交通擁擠問題、看病難問題等等。

“大城市病”的日益嚴重, 讓人望而卻步, 宜居、宜業兩全, 成為人才們選擇發展平臺新的方向標。

這種條件下, 產業基礎雄厚、科教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的吉林省, 正越來越成為國內外目光的關注之地。

據瞭解, 吉林省是國家生態建設試點省, 森林覆蓋率達44.2%, 東部地區達到70%以上。 省會城市長春在2017年連續10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並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 汽車文化、電影文化等多種特色文化品牌搭建起豐富的文化底蘊;通過開展“一門式一張網”等改革,

發展環境明顯改善。

全國人大代表、長春市市長劉長龍介紹, 2017年長春市實際利用外資和利用引進域外資金分別增長14%和17%。 目前, 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00多戶已在吉林省有投資合作專案。 過去五年, 吉林省引進域外資金3.4萬億元、年均增長17%。

與此同時,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地域限制和產業集群壁壘等硬性要求正在被打破。

“以博立電子為例, 位址選在哪裡並沒有本質差別, 主要在於服務物件和市場, ”張立華表示, “我們主要做高端技術服務, 在哪兒都可以。 ”

賈宏光也認為, 長光衛星的配套企業不一定要到這裡來, 但是一定要是高技術企業。

吉林省擁有58所高等學校和121個科研院所, 每萬人中擁有科學家、工程師和在校大學生人數均居全國前列,

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人才儲備和技術支撐。

也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旅發委主任楊安娣所講, “吉林山水清奇、森林清謐、田園清馨、文化清醇、生活清逸、舌尖清香。 ‘冬季暖流、夏季清涼’, 有這樣好的宜居宜業環境, 只要能夠靜下心來, 人才就能夠展現人生價值, 實現人生夢想。 ”

真金白銀入局“搶人大戰”

“人才新政18條”, 被稱為有史以來吉林省政策創新與突破力度最大的一次。 政策聚焦“五大發展”戰略產業體系中的工程技術、經濟金融等領域緊缺型和創新創業型人才, 主要分為國內外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等五類, 按照不同層次類型給予相應安家補貼(稅後)最高200萬, 對於創新創業人才、團隊以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專案、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等均有扶持。

各地市州出臺的政策,同樣條條真金白銀。

為了進一步招才引智,將政策逐條落實,長春市的人才經費也由2016年的500萬增加到2018年的近5億。

長春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郭靈計表示,對人才的投入是最大的投入,也是效益最高的投入,出臺多項人才政策,主要是希望通過政策的引領,讓企業真正重視人才、重視人才的投入,讓企業捨得用市場的辦法解決人才問題。

長春市人才辦主任楊小兵表示,政府資金主要起引導、撬動作用,通過把政策做優,體制機制做活,平臺做好,營造重視人才的氛圍和人才創業發展的理想環境。

通化市還發起成立吉林省向南開放人才開發基金會,市財政向基金專向注資1000萬元,各縣(市、區)也都建立了不少於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算上企業的投入,全市人才開發投入總體規模近1個億。

大手筆的政策加持,讓吉林省的企業和人才嘗到了甜頭兒。

作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十個新區之一”長春新區通過省、市、區“三級共建”,僅2017年新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達7000餘人,新引進孵化項目240個,人才品牌效應更加凸顯。

萬千學子歸巢逐夢

除了吸引、留住、用好“金字塔”尖的高層次人才之外,打造人才梯隊,對人才金字塔根基的基礎型人才的持續引進和培養,才能給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吉林省每年有十幾萬的大學生畢業。”吉林省人社廳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副處長于淼表示,高校畢業生是基礎人才,吸引、留住、培養高校畢業生可謂是打基礎、攢後勁、利長遠的工作。為了打造高新尖缺人才“蓄水池”,吉林省提出每年將資助500個創業團隊,最多給予50萬元資助。

“我們和大城市相比在硬環境、硬設施包括生活條件方面不存在優勢,所以格外在關愛人才、重視人才方面發揮組織力量導向作用,同時扶植東北襪業園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企業發揮引導示範作用,形成引才的氛圍。”全國人大代表、遼源市委書記王立平表示。

據瞭解,針對遼源籍的人才和大學生,遼源市還推出“關愛回引工程”,“春節前,遼源籍大學生回來過寒假或者看望父母,我們在此時機進行慰問走訪,組織他們到家鄉重點企業、城鄉建設變化的地方去參觀、感受,讓學子在外也能心系家鄉,即便畢業後不一定直接回到遼源工作就業,但只要心系家鄉,他們獲得的方方面面資訊或者資源也能夠投入家鄉或者為家鄉牽線搭橋。”王立平表示。

“中國醫藥城”通化人才輩出,既有李一奎、潘首德這樣的優秀企業家,推動通化醫藥產業集群式發展;也有像冷春生這樣的優秀科技人才,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可以工業化生產基因重組人胰島素的國家,打破了西方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長期壟斷。

但是企業家隊伍老齡化、部分民營企業“接班難”、人才梯次結構不合理也是急需解決的“短板”問題。

為此,通化專門設計了“千名學子歸巢計畫”等引才專案,對於引進的優秀大學生人才,給平臺,給前途,給待遇。

“尤其是購房補貼,針對廣大高校學子就業即面臨結婚、安家,受工資薪酬、經濟條件的限制,購房經濟壓力大的問題,我們明確只要購房,來了就給,不僅政策力度大,還起到了很好的雪中送炭的作用。” 通化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邵波表示。其中一名吉林大學通化籍博士生考回家鄉後,又把他的吉大博士同學、黑龍江籍的對象也一併帶了過來。通化籍的學生回到家鄉後,不僅成為留得住的人才,同時又解決了很多家庭的後顧之憂,很多盼子回歸的家長說,“千名學子歸巢計畫”既是人才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據瞭解,2017年通化市“千名學子歸巢計畫”招錄高校畢業生378人,其中原“985”“211”院校畢業生206人,超過了過去六年總和。“這些人才不僅提高了通化市人才總量,有力地優化了通化市人才結構,更為今後通化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邵波表示。

為人才“後備軍”搭雲梯

兩會期間,吉林省省長景俊海表示,要堅定不移推進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以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外埠專家融入本地,留住本地畢業生,吸引吉人回鄉,具體通過政策吸引人才、靠改革啟動人、靠培訓提升人、靠事業成就人。景俊海指出,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吉林正在建立以高校為主、社會為補充的培訓體系,培訓業務也會形成產業,同時支援建設“雙特色”大學,與吉林省產業發展、社會變化緊密結合。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劉益春表示:各行各業的人才群體很多,對吉林省而言,應該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契機,在吸引和培養產業等人才方面制定與其他地區差別化、有針對性的政策。作為高校而言,我們也應該用創造性的教育理念培養人才,吸引人才。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楊小天認為:“人才培養不能單純從眼前角度考慮,要從人才儲備、人才市場培養的角度做一些規劃。目前,我們看到大學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情況依然存在,導致部分專業學生就業壓力還是比較大。”從高校人才培養角度而言,楊小天認為招生應該圍繞社會需求轉,根據市場和產業需求培養學生。未來,如何解決學生培養和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問題,應該是學生、家長、高校包括用人單位、政府需要考慮的事情。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多年來培養了大批翻譯人才,在東北亞博覽會、冬奧會等對外交流活動均起到重要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院長秦和表示,培養人才對於推進對外開放很重要,尤其是培養外向型、複合型人才。“我們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不僅僅學習多個國家語種,還要學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地理等,以及時代發展需要的定向型人才。”秦和說。

“其實人才既包括我們吸引外面的人才,也包括當地高校自己來培養人才,大部分人才還是要靠當地的高校來培養的。”全國政協委員、吉林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表示。例如吉林大學,每年本科在吉林省招 2500 人左右,留在吉林省工作的本科、碩士、博士也有 2 千多人,為吉林省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一個地區有若干所能夠培養優秀人才的大學, 就會成為地區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這方面吉林省是有優勢的。

遼源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實訓見習基地,搭建培訓服務平臺,提高各類群體創業能力,提升創業成功率。目前,已經為吉林大學、延邊大學、鄭州大學等省內外39所高校畢業生舉辦50余期培訓班,培訓高校畢業生2978人,幫助231名高校畢業生實現自主創業。

企業作為用才主體,也是培養基礎型人才的主體。作為吉林省民營鐵塔企業的龍頭,國內前三、世界民營鐵塔企業第45名的吉林勝昊通信集團,通過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省市地區的業務拓展,逐步形成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

勝昊通信集團董事長高希勝介紹,目前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近200人,解決就業人員近1000人,每年會對員工進行兩次國內培訓和一次境外學習和業務交流分享會,開拓員工視野,還將為在校大學生搭建實習交流平臺,通過“傳幫帶”為企業打造內部人才儲備。

(高乙菲 徐月 文 趙毅亮 圖)

各地市州出臺的政策,同樣條條真金白銀。

為了進一步招才引智,將政策逐條落實,長春市的人才經費也由2016年的500萬增加到2018年的近5億。

長春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郭靈計表示,對人才的投入是最大的投入,也是效益最高的投入,出臺多項人才政策,主要是希望通過政策的引領,讓企業真正重視人才、重視人才的投入,讓企業捨得用市場的辦法解決人才問題。

長春市人才辦主任楊小兵表示,政府資金主要起引導、撬動作用,通過把政策做優,體制機制做活,平臺做好,營造重視人才的氛圍和人才創業發展的理想環境。

通化市還發起成立吉林省向南開放人才開發基金會,市財政向基金專向注資1000萬元,各縣(市、區)也都建立了不少於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算上企業的投入,全市人才開發投入總體規模近1個億。

大手筆的政策加持,讓吉林省的企業和人才嘗到了甜頭兒。

作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十個新區之一”長春新區通過省、市、區“三級共建”,僅2017年新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達7000餘人,新引進孵化項目240個,人才品牌效應更加凸顯。

萬千學子歸巢逐夢

除了吸引、留住、用好“金字塔”尖的高層次人才之外,打造人才梯隊,對人才金字塔根基的基礎型人才的持續引進和培養,才能給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吉林省每年有十幾萬的大學生畢業。”吉林省人社廳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副處長于淼表示,高校畢業生是基礎人才,吸引、留住、培養高校畢業生可謂是打基礎、攢後勁、利長遠的工作。為了打造高新尖缺人才“蓄水池”,吉林省提出每年將資助500個創業團隊,最多給予50萬元資助。

“我們和大城市相比在硬環境、硬設施包括生活條件方面不存在優勢,所以格外在關愛人才、重視人才方面發揮組織力量導向作用,同時扶植東北襪業園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企業發揮引導示範作用,形成引才的氛圍。”全國人大代表、遼源市委書記王立平表示。

據瞭解,針對遼源籍的人才和大學生,遼源市還推出“關愛回引工程”,“春節前,遼源籍大學生回來過寒假或者看望父母,我們在此時機進行慰問走訪,組織他們到家鄉重點企業、城鄉建設變化的地方去參觀、感受,讓學子在外也能心系家鄉,即便畢業後不一定直接回到遼源工作就業,但只要心系家鄉,他們獲得的方方面面資訊或者資源也能夠投入家鄉或者為家鄉牽線搭橋。”王立平表示。

“中國醫藥城”通化人才輩出,既有李一奎、潘首德這樣的優秀企業家,推動通化醫藥產業集群式發展;也有像冷春生這樣的優秀科技人才,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可以工業化生產基因重組人胰島素的國家,打破了西方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長期壟斷。

但是企業家隊伍老齡化、部分民營企業“接班難”、人才梯次結構不合理也是急需解決的“短板”問題。

為此,通化專門設計了“千名學子歸巢計畫”等引才專案,對於引進的優秀大學生人才,給平臺,給前途,給待遇。

“尤其是購房補貼,針對廣大高校學子就業即面臨結婚、安家,受工資薪酬、經濟條件的限制,購房經濟壓力大的問題,我們明確只要購房,來了就給,不僅政策力度大,還起到了很好的雪中送炭的作用。” 通化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邵波表示。其中一名吉林大學通化籍博士生考回家鄉後,又把他的吉大博士同學、黑龍江籍的對象也一併帶了過來。通化籍的學生回到家鄉後,不僅成為留得住的人才,同時又解決了很多家庭的後顧之憂,很多盼子回歸的家長說,“千名學子歸巢計畫”既是人才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據瞭解,2017年通化市“千名學子歸巢計畫”招錄高校畢業生378人,其中原“985”“211”院校畢業生206人,超過了過去六年總和。“這些人才不僅提高了通化市人才總量,有力地優化了通化市人才結構,更為今後通化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邵波表示。

為人才“後備軍”搭雲梯

兩會期間,吉林省省長景俊海表示,要堅定不移推進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以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外埠專家融入本地,留住本地畢業生,吸引吉人回鄉,具體通過政策吸引人才、靠改革啟動人、靠培訓提升人、靠事業成就人。景俊海指出,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吉林正在建立以高校為主、社會為補充的培訓體系,培訓業務也會形成產業,同時支援建設“雙特色”大學,與吉林省產業發展、社會變化緊密結合。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劉益春表示:各行各業的人才群體很多,對吉林省而言,應該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契機,在吸引和培養產業等人才方面制定與其他地區差別化、有針對性的政策。作為高校而言,我們也應該用創造性的教育理念培養人才,吸引人才。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楊小天認為:“人才培養不能單純從眼前角度考慮,要從人才儲備、人才市場培養的角度做一些規劃。目前,我們看到大學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情況依然存在,導致部分專業學生就業壓力還是比較大。”從高校人才培養角度而言,楊小天認為招生應該圍繞社會需求轉,根據市場和產業需求培養學生。未來,如何解決學生培養和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問題,應該是學生、家長、高校包括用人單位、政府需要考慮的事情。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多年來培養了大批翻譯人才,在東北亞博覽會、冬奧會等對外交流活動均起到重要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院長秦和表示,培養人才對於推進對外開放很重要,尤其是培養外向型、複合型人才。“我們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不僅僅學習多個國家語種,還要學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地理等,以及時代發展需要的定向型人才。”秦和說。

“其實人才既包括我們吸引外面的人才,也包括當地高校自己來培養人才,大部分人才還是要靠當地的高校來培養的。”全國政協委員、吉林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表示。例如吉林大學,每年本科在吉林省招 2500 人左右,留在吉林省工作的本科、碩士、博士也有 2 千多人,為吉林省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一個地區有若干所能夠培養優秀人才的大學, 就會成為地區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這方面吉林省是有優勢的。

遼源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實訓見習基地,搭建培訓服務平臺,提高各類群體創業能力,提升創業成功率。目前,已經為吉林大學、延邊大學、鄭州大學等省內外39所高校畢業生舉辦50余期培訓班,培訓高校畢業生2978人,幫助231名高校畢業生實現自主創業。

企業作為用才主體,也是培養基礎型人才的主體。作為吉林省民營鐵塔企業的龍頭,國內前三、世界民營鐵塔企業第45名的吉林勝昊通信集團,通過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省市地區的業務拓展,逐步形成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

勝昊通信集團董事長高希勝介紹,目前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近200人,解決就業人員近1000人,每年會對員工進行兩次國內培訓和一次境外學習和業務交流分享會,開拓員工視野,還將為在校大學生搭建實習交流平臺,通過“傳幫帶”為企業打造內部人才儲備。

(高乙菲 徐月 文 趙毅亮 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