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稀老人收藏祖上82份舊契約

契約, 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係的文書。 不同的時代, 契約有不同的樣式種類。 家住朔州平朔生活區六區的77歲老人楊興收藏著從清朝乾隆年間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2份舊契約。 4月25日, 記者見到了老人珍藏的82份契約。 山陰縣博物館王曉航館長看了記者拍的契約圖片後說, 這些契約真實記錄了晉北地區一個普通農村家族的經濟發展史。

柴房裡準備生火時偶然發現

楊興老人是一名退休老師。 記者一進門, 老人就忙不迭地把珍藏的寶貝拿了出來。 這些契約的紙張薄而佈滿褶皺,

泛黃, 少數有破損, 大部分保存完好, 字跡清晰可辨。 紙張大小不一, 字數不同, 有的是一張便條僅有幾十字, 有的比一張A4紙都大, 記載了440餘字, 還有的加蓋了大紅印章。

楊興老人告訴記者, 這些契約最早的一張出自乾隆41年, 最晚的出自1952年, 時間跨度達176年。 契約種類以白契居多有64份、紅契”

楊興老人說, 上面詳細地記錄了立契人、買地人、說和人的姓名, 還有宅基地的詳細位置、大小、價格以及變賣原因, 但他卻對文中的“京道”有疑惑:“這個詞字面上理解是去京道路, 但是在查找許多資料後, 下橋頭村附近並沒有過路京道, 這個‘京道’又在哪裡?”

楊年生說, 在82份契約中, 有好幾處錯別字, “可能跟當時的農民知識水準普遍不高有關”。

部分契約反映了一些重要資訊

楊興老人告訴記者, 整理契約的過程中, 他還發現部分契約彌足珍貴, 反映了一些重要的資訊。

楊年生也給記者翻出了兩條頗有意味的“甯武糧廟莊地”契約。 一條是道光十三年二月二十日賣地約載:該村當時稱為王莊小寨, 屬陽高、大同、懷仁、甯武、應縣五縣轄。 在一次活動中, 他又從永寧寺發現的乾隆二年石碑記載中看到, 該寺香火一度遠及甯武、大同、陽高等地, 眾多善男信女自願為寺院捐俸田畝。

楊年生說, 看到這些記載後, “甯武糧廟莊”契約就“雲開日出”了, “永寧寺就在懷仁南小寨村, 南小寨與下橋頭村接壤, 這兩份契約從側面佐證了南小寨一帶曾是五縣共轄之‘飛地’這一特殊的歷史地理現象。

楊興老人收藏的契約中還有一些是日偽時期留下來的田賦證明、鹽稅條例等。 他說, 其中有一份名為“民國27年晉北自治政府財政廳田賦稅訖證明書(120689號)”內容詳實, 充分說明了日本人在入侵中國後實施苛捐重稅, 奴役壓榨中華兒女, 是日本人對中國野蠻經濟掠奪的又一書面鐵證。

希望這些契約發揮學術價值

2016年, 楊興老人的《橋頭契約》整理完畢, 他將部分整理故事傳到了網上, 沒想到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好評。 山西大學碩士生導師馮文勇教授在看到這些契約後連連感歎:“太珍貴了。 ”

當年年底, 楊興老人將整理成冊的《橋頭契約》影印版交給了山西省圖書館, 存放在特殊文獻資料室。

楊興老人說,

其實他還想能把這份契約出版一下, 讓這些珍貴的一手史料早日發揮出其應有的學術價值。

本報記者 王晉飛 通訊員 符燁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