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奶奶的榜樣力量是最真摯的愛

奶奶的榜樣力量是最真摯的愛

案例

玲玲的奶奶住在農村, 她總是自己種菜、縫衣、養雞, 暑假時, 爸爸媽媽會把玲玲送到奶奶家去開闊視野、認識農村,

有時也會把奶奶接來住一陣子。 在玲玲的印象裡, 奶奶總是笑眯眯地從早忙到晚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 同時還要求玲玲跟著她一起做這做那。 比如奶奶洗衣服時, 旁邊會放一個小盆讓玲玲洗自己的小手帕。 可玲玲一直認為奶奶“小氣”、生活太節儉, 奶奶的棉襖都是自己縫的。 有一年冬天, 媽媽要給奶奶買件羽絨服, 奶奶不同意說棉襖挺暖和的。 奶奶常說錢要用在刀刃上, 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能花。 後來, 奶奶聽說村裡鄰居家的孩子上學缺錢, 就拿出300元錢送去。 玲玲過生日, 奶奶問她想要什麼禮物, 玲玲說想要布娃娃, 生日那天奶奶送給玲玲自己親手縫的花布娃娃, 雖然不及外面賣的精美,
但玲玲很仔細地收藏著, 因為這是奶奶送給她的“愛”。

玲玲的奶奶雖然文化不多, 但她的勤勞、善良、節儉, 為玲玲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生活中, 她對孩子嚴格要求, 從不縱容、溺愛;注意讓孩子參與勞動, 從生活中培養孩子各種好習慣, 如整潔、有序。 “身教勝於言傳”, 有時教育好孩子, 並不需要祖輩掌握多麼高深的理論, 孩子很多優良品質的形成, 是在與祖輩的朝夕相處中潛移默化地獲得的。

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 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人統計過, 美國的孩子每天家務勞動時間平均是2小時, 中國的孩子每天家務勞動的時間平均0.2小時, 中國城市的孩子每天家務勞動的時間是平均8分鐘。

難道說我們中國的孩子比美國的孩子懶嗎?不是。 是中國的家長太勤勞、包辦代替的太多, 是做家長的不讓孩子做、不教孩子做。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從幼兒期開始心理活動的主動性就明顯增加, 凡事喜歡說“我能”“我自己來”, 喜歡自己去嘗試體驗,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就要注意:在這個階段一定要珍視並發揚孩子的這種獨立願望, 並抓住這個關鍵期, 鼓勵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注意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

首先, 要端正認識。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的重要性, 讓孩子及早學會獨立, 等到孩子長大後才發現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的重要性時已經為時過晚。

同時, 要尊重孩子, 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 瞭解孩子, 觀察他的願望、興趣, 不要因為孩子小、能力弱, 就包辦代替。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1)允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允許兒童獨立做事, 要從生活自理入手, 在考慮孩子發展水準和能力的基礎上, 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些年齡小的孩子由於年齡特點, 不會自己穿、脫衣服, 吃飯, 喝水, 如廁等等, 這就需要家長在開始時幫他們來做, 但幫忙並等於每次都完全替代, 應該一邊教孩子怎麼做一邊不斷提醒、鼓勵他們自己試著做做看。 尤其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 對任何事都是好奇的, 讓他自己試著系扣子、拉拉鍊, 他們是非常願意嘗試的。 對於凡事喜歡說“我能”“我自己來”的孩子, 爺爺奶奶們切記一定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而全權負責、不讓孩子自己插手, 從而扼殺孩子的積極性。 一旦錯過這個機會, 再想不救將非常困難。

對於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通常不知道要收拾自己的玩具、圖書等,有時想看某本書、想玩某個玩具時找不到,此時家長不要輕易替他找,正好可以借此機會進行教育。可以問孩子“看完書應該放在書櫃裡的或是玩完玩具應該收拾起來的,想一想,你把它放在哪了?”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意識到看完書應該放到書架上、玩完玩具應該自己收拾好,還可以培養他們獨立的自理能力。

(2)鼓勵孩子試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注意的中心會逐漸從家長轉向外界事物,什麼都想看看摸摸,什麼都想嘗試一下,獨立意識大大增強。特別是入學以後,孩子在正確組織起來的學校集體條件下,獨立意識逐步提高到一個新的、較高的水準。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長大了,許多事情不再依賴大人,到了高年級甚至希望擺脫大人過多的關照或干涉。這時,家長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變化,滿足孩子的獨立需求,鼓勵孩子積極探索,讓孩子獲得勞動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學校裡要大掃除了,三年級的孩子大多會擦黑板,會簡單的掃地,會排桌椅,還會拖地,但是不會擦玻璃窗。在家裡,連掃地、拖地這樣的活兒都是不用做的,更不用說擦玻璃了。但是,老師發現孩子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他們最不會幹、也最不被允許幹的事情——擦玻璃窗。於是,老師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把下面的每一扇玻璃窗都分給了小朋友並教給他們擦窗的步驟與方法。孩子努力地擦,雖然玻璃還是花花的,但他們臉上帶著笑容,洋溢著快樂。最後,老師對每一扇窗戶進行評價,大力表揚把玻璃擦得較乾淨的同學。通過不斷地實踐,孩子會把玻璃越擦越乾淨的。如果不放心、不放手,孩子就沒有鍛煉的機會,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也就無從說起。

這位老師的做法正凸顯了現在的家長的弊端,尤其是許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捨不得讓孩子做一丁點的事情。

在這裡就提醒廣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孩子要自己擦玻璃窗,就要允許他擦得不乾淨;孩子要洗碗,就不要擔心孩子弄濕衣服打破碗;孩子要疊衣服,哪怕他疊得亂七八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理解、寬容孩子的“錯誤”,支援孩子自己動手。只要孩子想做、願意做,就要大膽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沒關係。因為正是在這些自由自在的反復勞動過程中,孩子不斷地克服認識上、動作上、能力上的不適應、不協調,不斷地提高獨立性。

(3)要求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寫過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經觀察研究發現,三到四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以下能力:洗手、洗臉;穿脫衣服鞋襪;進餐飲水;收拾玩具圖書;收拾餐具等。這些內容簡單易行,符合三到四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四到五歲孩子會整理自己的衣服;洗手絹、襪子;會用筷子;飯後清理桌面;自己的玩具圖書分類擺放。五到六歲的孩子應該會整理自己的書包;會收拾自己的房間;清洗碗筷;會收拾疊放衣服等。

孩子上了小學,每天要按第二天的課表整理好學習用品。一天下午放學,軒軒的姥爺去接他,卻發現他板著小臉、撅著小嘴,一副氣衝衝的樣子。姥爺就問他:“軒軒今天怎麼啦?怎麼看起來不高興啊?”軒軒瞪著姥爺說:“都怪你,昨天沒給我準備好今天要用的數學書,害我上課沒書用!”姥爺這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幫軒軒收拾書包竟釀成了現在的後果,於是對軒軒說:“這是你的事情,應該你自己做好,而不是姥爺的事情。”

從此以後,姥爺寧可一開始辛苦一點,指導軒軒如何整理自己的書包,接著讓他自己單獨整理然後再檢查一下,最後慢慢地過渡到軒軒自己整理書包也不用再檢查了。這樣,雖然整理得慢多了,但是培養了軒軒的獨立性,也增強了他的責任心。

只有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提出要求並進行引導,才能使孩子儘早學會自我服務。如果從小不作要求,孩子就會逐漸形成依賴性,從而缺乏獨立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孩子做事堅持性差,在培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方面需要家長經常提醒,在孩子做不好的時候也要適當地、不留痕跡地幫幫他,並告訴他做得很棒但在哪方面仍需要一些努力,孩子下一次自己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才對了。

其次,方法要靈活,以激發孩子的興趣。生活中有些看起來很容易的事,對於年齡小、動作發展還不夠協調的孩子來說並不容易做好,這就需要家長適時地教孩子一些自理能力的技能技巧,並且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逐步提高要求,以適應孩子的發展需要。比如教孩子穿衣服,可先教會孩子套頭的衣服怎樣穿,再教扣紐扣,最後教對襟衣服的穿法。在孩子學的過程中,家長還可運用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兒歌增加學習的情趣。

在扣紐扣時,讓孩子先把下擺對齊,然後從下往上,邊扣邊說:“大哥回家了,二哥回家了,三哥回家了,小弟回家了,大門關上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學會了扣紐扣,還體驗到了自己做的樂趣。

洗手時,一開始時孩子往往只會用水把手弄濕,就表示洗了,這時可以結合兒歌,並示範整個洗手的過程來教給他們正確的洗手方法: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換只小手再搓搓,關緊水龍頭,一二三,甩三下,示範後再讓他練習。

教孩子系鞋帶時可以結合歌曲《系鞋帶》來進行:兩個好朋友,見面握握手,鑽進大洞口,用力拉耳朵,變成蝴蝶走。這樣孩子在歌曲的愉悅裡,輕鬆自主地學習系鞋帶的方法。讓孩子自己疊衣服時的兒歌:左右關門要對齊,中間彎腰折一起,兩邊小手要抓緊,放進衣櫃真整齊。讓孩子一邊說兒歌一邊做動作,再加上適時的鼓勵,就不難學會這些基本的技能。

在兒歌的引導下,孩子逐步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鍛煉自理能力。生動形象的解說,既提高了孩子自己動手的興趣,又使孩子較好地掌握了各項生活技能。

最後,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與一貫性。

因為孩子年齡小,堅持性差,做事須成人的不斷督促。作為家長尤其要注意:不能爸爸媽媽一個要求,爺爺奶奶一個要求;更不能今天這樣一個要求,明天又變成那樣一個要求。只有使孩子把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下去,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鼓勵孩子從小“自己事情自己做”,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

對於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通常不知道要收拾自己的玩具、圖書等,有時想看某本書、想玩某個玩具時找不到,此時家長不要輕易替他找,正好可以借此機會進行教育。可以問孩子“看完書應該放在書櫃裡的或是玩完玩具應該收拾起來的,想一想,你把它放在哪了?”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意識到看完書應該放到書架上、玩完玩具應該自己收拾好,還可以培養他們獨立的自理能力。

(2)鼓勵孩子試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注意的中心會逐漸從家長轉向外界事物,什麼都想看看摸摸,什麼都想嘗試一下,獨立意識大大增強。特別是入學以後,孩子在正確組織起來的學校集體條件下,獨立意識逐步提高到一個新的、較高的水準。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長大了,許多事情不再依賴大人,到了高年級甚至希望擺脫大人過多的關照或干涉。這時,家長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變化,滿足孩子的獨立需求,鼓勵孩子積極探索,讓孩子獲得勞動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學校裡要大掃除了,三年級的孩子大多會擦黑板,會簡單的掃地,會排桌椅,還會拖地,但是不會擦玻璃窗。在家裡,連掃地、拖地這樣的活兒都是不用做的,更不用說擦玻璃了。但是,老師發現孩子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他們最不會幹、也最不被允許幹的事情——擦玻璃窗。於是,老師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把下面的每一扇玻璃窗都分給了小朋友並教給他們擦窗的步驟與方法。孩子努力地擦,雖然玻璃還是花花的,但他們臉上帶著笑容,洋溢著快樂。最後,老師對每一扇窗戶進行評價,大力表揚把玻璃擦得較乾淨的同學。通過不斷地實踐,孩子會把玻璃越擦越乾淨的。如果不放心、不放手,孩子就沒有鍛煉的機會,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也就無從說起。

這位老師的做法正凸顯了現在的家長的弊端,尤其是許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捨不得讓孩子做一丁點的事情。

在這裡就提醒廣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孩子要自己擦玻璃窗,就要允許他擦得不乾淨;孩子要洗碗,就不要擔心孩子弄濕衣服打破碗;孩子要疊衣服,哪怕他疊得亂七八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理解、寬容孩子的“錯誤”,支援孩子自己動手。只要孩子想做、願意做,就要大膽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沒關係。因為正是在這些自由自在的反復勞動過程中,孩子不斷地克服認識上、動作上、能力上的不適應、不協調,不斷地提高獨立性。

(3)要求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寫過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經觀察研究發現,三到四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以下能力:洗手、洗臉;穿脫衣服鞋襪;進餐飲水;收拾玩具圖書;收拾餐具等。這些內容簡單易行,符合三到四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四到五歲孩子會整理自己的衣服;洗手絹、襪子;會用筷子;飯後清理桌面;自己的玩具圖書分類擺放。五到六歲的孩子應該會整理自己的書包;會收拾自己的房間;清洗碗筷;會收拾疊放衣服等。

孩子上了小學,每天要按第二天的課表整理好學習用品。一天下午放學,軒軒的姥爺去接他,卻發現他板著小臉、撅著小嘴,一副氣衝衝的樣子。姥爺就問他:“軒軒今天怎麼啦?怎麼看起來不高興啊?”軒軒瞪著姥爺說:“都怪你,昨天沒給我準備好今天要用的數學書,害我上課沒書用!”姥爺這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幫軒軒收拾書包竟釀成了現在的後果,於是對軒軒說:“這是你的事情,應該你自己做好,而不是姥爺的事情。”

從此以後,姥爺寧可一開始辛苦一點,指導軒軒如何整理自己的書包,接著讓他自己單獨整理然後再檢查一下,最後慢慢地過渡到軒軒自己整理書包也不用再檢查了。這樣,雖然整理得慢多了,但是培養了軒軒的獨立性,也增強了他的責任心。

只有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提出要求並進行引導,才能使孩子儘早學會自我服務。如果從小不作要求,孩子就會逐漸形成依賴性,從而缺乏獨立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孩子做事堅持性差,在培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方面需要家長經常提醒,在孩子做不好的時候也要適當地、不留痕跡地幫幫他,並告訴他做得很棒但在哪方面仍需要一些努力,孩子下一次自己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才對了。

其次,方法要靈活,以激發孩子的興趣。生活中有些看起來很容易的事,對於年齡小、動作發展還不夠協調的孩子來說並不容易做好,這就需要家長適時地教孩子一些自理能力的技能技巧,並且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逐步提高要求,以適應孩子的發展需要。比如教孩子穿衣服,可先教會孩子套頭的衣服怎樣穿,再教扣紐扣,最後教對襟衣服的穿法。在孩子學的過程中,家長還可運用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兒歌增加學習的情趣。

在扣紐扣時,讓孩子先把下擺對齊,然後從下往上,邊扣邊說:“大哥回家了,二哥回家了,三哥回家了,小弟回家了,大門關上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學會了扣紐扣,還體驗到了自己做的樂趣。

洗手時,一開始時孩子往往只會用水把手弄濕,就表示洗了,這時可以結合兒歌,並示範整個洗手的過程來教給他們正確的洗手方法: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換只小手再搓搓,關緊水龍頭,一二三,甩三下,示範後再讓他練習。

教孩子系鞋帶時可以結合歌曲《系鞋帶》來進行:兩個好朋友,見面握握手,鑽進大洞口,用力拉耳朵,變成蝴蝶走。這樣孩子在歌曲的愉悅裡,輕鬆自主地學習系鞋帶的方法。讓孩子自己疊衣服時的兒歌:左右關門要對齊,中間彎腰折一起,兩邊小手要抓緊,放進衣櫃真整齊。讓孩子一邊說兒歌一邊做動作,再加上適時的鼓勵,就不難學會這些基本的技能。

在兒歌的引導下,孩子逐步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鍛煉自理能力。生動形象的解說,既提高了孩子自己動手的興趣,又使孩子較好地掌握了各項生活技能。

最後,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與一貫性。

因為孩子年齡小,堅持性差,做事須成人的不斷督促。作為家長尤其要注意:不能爸爸媽媽一個要求,爺爺奶奶一個要求;更不能今天這樣一個要求,明天又變成那樣一個要求。只有使孩子把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下去,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鼓勵孩子從小“自己事情自己做”,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