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20年飼料端全面禁抗,要如何養雞?

2020年飼料端全程無抗

據牧音消息, 在中國飼料發展論壇上, 農業農村部獸醫局局長馮忠武表示, 動物源細菌耐藥性形勢嚴峻, 人獸共用的抗菌藥耐藥性增高, 威脅人類醫療資源;動物專用抗菌藥耐藥性逐年增高, 影響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

馮忠武還表示, 藥物飼料添加劑將在2020年全部退出。 與此同時, 農業農村部公佈關於2018—2021年開展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 明確了養殖端減抗和限抗的時間表。

全程無抗難度較大

2020, 藥物飼料添加劑將全部退出飼料端, 這意味著飼料的“全程無抗”。

但全程養殖過程中, 完全禁止使用抗生素難度較大。

因為雞群面對的威脅有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菌, 抗生素主要用於預防細菌、寄生蟲, 無抗意味著要將這些因素的影響降低到雞群免疫能力應付範圍之內。

無抗的提出表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 但食品安全關鍵是健康養殖, 健康養殖不單局限於無抗, 水和空氣也要在加強管理和環境舒適範圍內。

防病要有七大法寶, 分別是消毒隔離、加強管理、疫苗接種、規範用藥、環境舒適、種源淨化、飼料優質。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畢英佐

無抗養殖要注意以下幾點的實現:養殖環境可控、雞舍內環境可控、養雞投入物可控、雞糞處理、生長週期與品種、抗生素替代物。 其中前四項是雞群外部環境的可控程度, 後兩項則是雞群本身抵抗力水準。

——中國白羽肉雞聯盟總裁李景輝

廣西農貝貝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深松表示, 要做到無抗, 抗病育種、疫病淨化、衛生消毒、應激預防、無抗藥物預防等都是努力的方向。

無抗養殖具體有哪些難點?

外部環境可控程度

1、可控的養殖環境

這包括大環境和小環境, 大環境是指養殖場周邊的環境是否偏僻和乾淨,

與其他建築物、道路等留有一定的安全距離。 小環境是養殖場內的生物安全措施, 人員、車輛的進入是否嚴格消毒、防止野鳥等小動物進出等等。

2、雞舍內環境可控

要有標準、可度量的各種雞舍內部指標的資料, 如恒定的溫度、精准的濕度、空氣成分指標等, 做到雞生長不受環境誘導而發病, 健康成長。 自動化養殖環境下, 養殖全程自動環控、自動投料、自動餵料、自動輸蛋、自動輸糞、自動分揀雞蛋、自動包裝, 自動化、集約化程度高, 這些因素較為可控。

3、養雞投入物可控

主要是雞苗、飼料和飲水。 雞苗要健康, 種源要淨化;飼料品質要保證, 無黴變、可消化率高;飲水達到人的飲用水標準等。

4、雞糞處理的控制

雞糞的處理情況涉及到雞舍內部衛生狀況, 分層的養殖模式有利於雞與糞便的隔離,減少細菌以及球蟲感染的問題。

5、科學管理的控制

制度、規章的全面、科學性,人員執行遵守的責任心、養殖人員的素養水準、盡職態度、情緒化等系列管理因素。

雞群自身抵抗力水準

1、品種與種源淨化

品種對環境的抗逆性體現為相同環境下不同品種的飼養難度,不同品種對環境的抗逆性有差異。淨化白血病、雞白痢的雞苗遠比未淨化的雞苗要好養很多,價格也貴一些。

2、生長週期與免疫

生長週期的長短決定了面臨疫病的風險強弱,科學的免疫程式、靠譜的疫苗、嚴格的免疫操作能保證雞群的高免疫力。

從免疫程式上可以看到,養殖週期越長的雞,受到環境的風險(冷暖刺激、細菌等應激)越持久,免疫程式越複雜。

3、抗生素替代物的使用

使用益生菌、酶製劑、寡糖、酸製劑等產品,提高飼料的預消化程度,改善雞群腸道健康,加強腸道免疫功能。

4、雞群養殖密度

相同條件下,密度越大,個體的舒適度降低,機體抵抗力受影響,容易應激發病。且密度足夠大,群體足夠多,疫病傳播明顯,雞群面臨疾病風險增加。

無抗標準和檢測的缺失

新禽況記者發現,相對於無公害、綠色食品,國家有嚴格的標準和檢測,權威性很高,無抗養殖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檢測指標,也就是說,標準和檢測並不完善和權威。

僅僅靠企業宣傳就想無抗,顯然缺乏說服力,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投入,用資料讓人信服。

可有時候,就算下了大成本,做到了全程不使用抗生素,如何讓消費者相信並認可依舊是個問題。

此外,如果無抗養殖,中途雞發病,到底是治還是不治,這些發病的雞或雞蛋又該如何處理? “現在還沒聽到哪個公司公佈每年銷毀多少雞或雞蛋的資料。”廣州市翔順畜牧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梁簫對記者表達了擔憂。

南方農村報、農財寶典、新牧網原創稿件文圖,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嚴禁轉載、摘編或建立映射。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編輯部電話020-83003429

分層的養殖模式有利於雞與糞便的隔離,減少細菌以及球蟲感染的問題。

5、科學管理的控制

制度、規章的全面、科學性,人員執行遵守的責任心、養殖人員的素養水準、盡職態度、情緒化等系列管理因素。

雞群自身抵抗力水準

1、品種與種源淨化

品種對環境的抗逆性體現為相同環境下不同品種的飼養難度,不同品種對環境的抗逆性有差異。淨化白血病、雞白痢的雞苗遠比未淨化的雞苗要好養很多,價格也貴一些。

2、生長週期與免疫

生長週期的長短決定了面臨疫病的風險強弱,科學的免疫程式、靠譜的疫苗、嚴格的免疫操作能保證雞群的高免疫力。

從免疫程式上可以看到,養殖週期越長的雞,受到環境的風險(冷暖刺激、細菌等應激)越持久,免疫程式越複雜。

3、抗生素替代物的使用

使用益生菌、酶製劑、寡糖、酸製劑等產品,提高飼料的預消化程度,改善雞群腸道健康,加強腸道免疫功能。

4、雞群養殖密度

相同條件下,密度越大,個體的舒適度降低,機體抵抗力受影響,容易應激發病。且密度足夠大,群體足夠多,疫病傳播明顯,雞群面臨疾病風險增加。

無抗標準和檢測的缺失

新禽況記者發現,相對於無公害、綠色食品,國家有嚴格的標準和檢測,權威性很高,無抗養殖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檢測指標,也就是說,標準和檢測並不完善和權威。

僅僅靠企業宣傳就想無抗,顯然缺乏說服力,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投入,用資料讓人信服。

可有時候,就算下了大成本,做到了全程不使用抗生素,如何讓消費者相信並認可依舊是個問題。

此外,如果無抗養殖,中途雞發病,到底是治還是不治,這些發病的雞或雞蛋又該如何處理? “現在還沒聽到哪個公司公佈每年銷毀多少雞或雞蛋的資料。”廣州市翔順畜牧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梁簫對記者表達了擔憂。

南方農村報、農財寶典、新牧網原創稿件文圖,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嚴禁轉載、摘編或建立映射。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編輯部電話020-83003429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