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1、彌勒阿逸多菩薩

“大肚能容, 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 笑天下可笑之人!”

農曆三月初三, 是彌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化紀念日(圓寂日)。

彌勒菩薩在我們的心目中, 就是那個胖胖的布袋和尚?

其實他不僅僅是我們認識的笑佛, 更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在依怙——未來佛!

這尊菩薩名為“彌勒阿逸多”, “彌勒”是“慈”的意思, “阿逸多”是“無能勝”, 也就是說, 他是慈心無能勝的菩薩, 與這個大肚能容的笑呵呵形象, 確實很符合!

他最初發心, 就是從慈心出發, 不殺生, 不食肉, 所以一直都已“慈”為名。

而釋迦牟尼佛, 悲心殷重, 在五濁惡世成佛, 他把沒有度化完的眾生——也就是我們——託付給了慈心博大的彌勒菩薩, 那時候世界將轉為淨土, 我們將在彌勒菩薩化度的國土中修行。

受釋迦牟尼佛的付囑, 上生兜率天為一生補處菩薩, 兜率天過了四千年後, 人間56億七千萬年後, 他就會下生人間,

示現成佛。

所以釋迦遺教中的弟子, 很多人都發願親近未來的彌勒佛, 聽聞彌勒佛在龍華樹下開演正法。

一起去見彌勒佛, 還有很多想不到的操作!

2、大迦葉尊者, 在雞足山入定

彌勒菩薩將會在未來成佛,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迦葉尊者, 為了將佛的袈裟傳給彌勒佛, 即往雲南雞足山中入定, 等到彌勒出世, 他再託付釋迦佛的袈裟, 並在彌勒佛的弟子面前現大神通, 幫助他度化眾生。

這即是在人間入定靜待彌勒下生之濫觴。

3、清辯論師, 入定中等待彌勒菩薩

據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載, 印度的赫赫有名清辯論師, 弘揚中觀之學, 聽聞護法論師在摩揭陀國弘揚唯識之法教, 便前往拜謁, 想要相互切磋。

可是護法論師卻無意與之辯論,

命人轉告:“人世如幻, 身命若浮, 我每天勤誠修習, 無心在兩宗間談議。 ”

沒能與之相見, 清辯論師很失落, 他看到對兩個學派間的差異, 卻沒有機會與之相互探討, 長歎一聲:“若非慈氏(彌勒)成佛, 誰能為我決疑呢?”

他便在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 歷經三年, 感得菩薩現身問他:“你有什麼願望?”

他說:“我想此身長留, 等待彌勒成佛!”

觀自在菩薩說:“人命危脆, 世間浮幻, 您最好是發願, 往生兜率天, 他就在那裡, 你很快就能見到他了!”

清辯論師卻說:“志不可奪, 心不可二。 ”堅持原本的志向!

菩薩只好告訴他, 你前往馱那羯磔迦國城南山岩那裡, 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就可以滿足此願!

清辯論師聽了菩薩的話, 又過了三年,

執金剛神現身告訴他, 這個岩石裡有阿修羅宮, 如法行請, 石壁就會打開, 你走進去, 就可以等到彌勒佛出世。

清辯論師很奇怪:“幽居此內, 外面的事都不知道, 佛出世了我又怎麼出來呢?”

執金剛神說:“彌勒成佛之時, 我當稟報!”

就這樣, 又過了三年, 清辯論師一直專精誦持, 然後以芥子以擊石, 岩壁豁然洞開, 他便跨入其中, 等待彌勒下生人間……

有意思的是, 三十多歲護法論師早已英年早逝, 往生到兜率天, 見到彌勒菩薩了!

這種效仿迦葉尊者靜待彌勒下生的方式, 需要很高的定力, 相信這世間有許多不為我們所知的大德, 都在禪定中等待。

日本的空海大師亦在奧之院中入定等待彌勒下生, 而奧之院世代都為大師奉上新鮮的飯食,

說不定哪天他出定以後肚子餓了呢?

4、上生兜率內院

但彌勒示現成佛, 尚須經歷漫長的歲月, 他現在在哪裡呢? 兜率天(睹史多天)的內院!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詳實記錄了玄奘大師發願往生到兜率內院的經歷。

在臥病之時, 他向身邊的人講述了自己夢見天人前來供養, 並告訴他們:“玄奘一生以來所修福慧, 准斯相貌, 欲似功不唐捐, 信如佛教因果並不虛也。 ”

他回憶了一生所作的種種功德, 將自己的所有衣物都捐出來, 繼續造佛像、供養眾僧。

他一直憶念佛法之深義, 並持誦彌勒如來的名號, 對身邊的人說:

“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 所作事畢, 無宜久住, 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 共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 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

“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

一天夜裡,天人持花來供養玄奘大師:“大師從無始以來做過許多傷害眾生的惡業,如今臥病在床,就將所有的惡業消除了,值得欣慶!”

玄奘大師聽了,合掌許久,吉祥而臥,就這樣一直到初五夜半,弟子問他:“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

玄奘大師應聲道:“得生。”說罷,喘息漸微,安詳往生,面色紅白,怡悅勝常,直至四十九天,絲毫無異。

從古至今,有不可勝數的大德發願往生到此處來親近彌勒菩薩,並在彌勒下生之時,和內院聖眾,一同下生人間,同赴龍華三會。

譬如無著菩薩、世親菩薩、 道安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道宣律師、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

5、兜率天決疑

除了命終上生兜率和等待彌勒下生人間,有許多大德在修行中有疑惑,就會憑藉著神通力或禪定力,直接到兜率天宮,向彌勒菩薩請教,如無著菩薩往兜率天聽法並請彌勒菩薩下至人間說法。

或是夢中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如仰山慧寂禪師、憨山禪師、虛雲長老都曾夢中上生兜率天。 6、彌勒菩薩化身人間 在歷史上,有許多彌勒菩薩的化身,如南北朝的傅大士、唐代的布袋和尚……

而在明代末年,密雲圓悟禪師復興浙江的天童寺,有千人前來親近,大寮中置“千僧鑊”來煮飯。

有一天,寺院打板以後,糾察師看到齋堂正中央方丈和尚的法座上,竟然坐著一個胖乎乎的和尚,他很不客氣地呵斥這個胖和尚,在叢林裡過堂,怎麼這點規矩都不懂呢?

沒想到胖和尚沖他笑一笑,並沒有下座的意思,糾察師父便走到他跟前,揪著他的耳朵往外走,正好密雲禪師走進來,只見那糾察師扯著那只耳朵,已經快走到門口,但胖和尚卻笑哈哈坐在法座上,沒有挪動半分,那只耳朵就像橡皮筋一樣扯了幾丈遠。

密雲禪師見狀,便教人在布袋和尚的對面擺了一張桌子,他就坐在應供堂的南邊過堂,把北邊方丈的位置讓給了這位胖和尚。

午齋過後,胖和尚揚長而去,密雲禪師這才在表堂時對大眾說:“今日彌勒菩薩前來應供!”

原來這個人就是彌勒菩薩,後來天下寺院都以此因緣在齋堂中央供奉彌勒菩薩,而天童寺的齋堂裡還保留了這則對聯:“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皆不識。”彌勒分身千百億,世人如若往道上會,則處處見彌勒放光動地!

7、人間彌勒佛

有許許多多的菩薩行者,都秉承釋迦牟尼佛的遺教,發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永遠的化度眾生。

無疑,這樣的襟懷,永遠在人間,在未來一定會遇到彌勒下生。

又或者說,這樣的大心眾生,便是釋迦如來在人間的化身,亦是永遠行走在人間的彌勒佛!

8、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以其笑口常開的形象、最本然的真性,深得萬千有情眾生的喜愛。

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

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簡介

關於布袋和尚的身世。民間傳說,布袋和尚真名很個性,叫契此,號長汀子,大概在五代時期的梁朝,出現在浙江的奉化。

為什麼稱為布袋和尚呢?

布袋和尚是釋迦牟尼弟子彌勒佛的化身之一,時常隨身一個大布袋,所以人稱之“布袋和尚”。

雖然他也是菩薩,但他體態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開,給人一種胖墩墩的可愛老人的印象,所以人亦稱“歡喜和尚”。在民間,也有大量信仰者將布袋和尚視作財神來供奉。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和出處。

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

“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

一天夜裡,天人持花來供養玄奘大師:“大師從無始以來做過許多傷害眾生的惡業,如今臥病在床,就將所有的惡業消除了,值得欣慶!”

玄奘大師聽了,合掌許久,吉祥而臥,就這樣一直到初五夜半,弟子問他:“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

玄奘大師應聲道:“得生。”說罷,喘息漸微,安詳往生,面色紅白,怡悅勝常,直至四十九天,絲毫無異。

從古至今,有不可勝數的大德發願往生到此處來親近彌勒菩薩,並在彌勒下生之時,和內院聖眾,一同下生人間,同赴龍華三會。

譬如無著菩薩、世親菩薩、 道安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道宣律師、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

5、兜率天決疑

除了命終上生兜率和等待彌勒下生人間,有許多大德在修行中有疑惑,就會憑藉著神通力或禪定力,直接到兜率天宮,向彌勒菩薩請教,如無著菩薩往兜率天聽法並請彌勒菩薩下至人間說法。

或是夢中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如仰山慧寂禪師、憨山禪師、虛雲長老都曾夢中上生兜率天。 6、彌勒菩薩化身人間 在歷史上,有許多彌勒菩薩的化身,如南北朝的傅大士、唐代的布袋和尚……

而在明代末年,密雲圓悟禪師復興浙江的天童寺,有千人前來親近,大寮中置“千僧鑊”來煮飯。

有一天,寺院打板以後,糾察師看到齋堂正中央方丈和尚的法座上,竟然坐著一個胖乎乎的和尚,他很不客氣地呵斥這個胖和尚,在叢林裡過堂,怎麼這點規矩都不懂呢?

沒想到胖和尚沖他笑一笑,並沒有下座的意思,糾察師父便走到他跟前,揪著他的耳朵往外走,正好密雲禪師走進來,只見那糾察師扯著那只耳朵,已經快走到門口,但胖和尚卻笑哈哈坐在法座上,沒有挪動半分,那只耳朵就像橡皮筋一樣扯了幾丈遠。

密雲禪師見狀,便教人在布袋和尚的對面擺了一張桌子,他就坐在應供堂的南邊過堂,把北邊方丈的位置讓給了這位胖和尚。

午齋過後,胖和尚揚長而去,密雲禪師這才在表堂時對大眾說:“今日彌勒菩薩前來應供!”

原來這個人就是彌勒菩薩,後來天下寺院都以此因緣在齋堂中央供奉彌勒菩薩,而天童寺的齋堂裡還保留了這則對聯:“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皆不識。”彌勒分身千百億,世人如若往道上會,則處處見彌勒放光動地!

7、人間彌勒佛

有許許多多的菩薩行者,都秉承釋迦牟尼佛的遺教,發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永遠的化度眾生。

無疑,這樣的襟懷,永遠在人間,在未來一定會遇到彌勒下生。

又或者說,這樣的大心眾生,便是釋迦如來在人間的化身,亦是永遠行走在人間的彌勒佛!

8、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以其笑口常開的形象、最本然的真性,深得萬千有情眾生的喜愛。

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

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簡介

關於布袋和尚的身世。民間傳說,布袋和尚真名很個性,叫契此,號長汀子,大概在五代時期的梁朝,出現在浙江的奉化。

為什麼稱為布袋和尚呢?

布袋和尚是釋迦牟尼弟子彌勒佛的化身之一,時常隨身一個大布袋,所以人稱之“布袋和尚”。

雖然他也是菩薩,但他體態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開,給人一種胖墩墩的可愛老人的印象,所以人亦稱“歡喜和尚”。在民間,也有大量信仰者將布袋和尚視作財神來供奉。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和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