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圖說婚禮季】少數民族專輯→喝光100杯攔門酒、陪嫁120雙膠鞋

每年的五月份一切都是剛剛好,

天氣剛剛好, 溫度剛剛好,

一年一度的五一小長假

都成為了新人們選擇結婚的旺季。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幾場別樣的少數民族的婚禮

侗族

關鍵字:生豬肉拌豬血、膠鞋

2018年1月3日, 是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銀良村平球寨25歲的侗族小夥子吳仕強結婚的日子。 記者踏訪56個民族途經這裡, 有幸目睹了侗族原生態婚禮。

一對新人

生豬肉拌生豬血侗族的特色美食

婚禮的酒席有一道特別的菜就是生豬肉拌豬血加上調料, 侗族人稱呼這道菜為“紅肉”。 紅肉又叫“紫血肉”。 用豬胸腔內的餘血(俗稱“槽血”)拌和優質瘦肉, 加上“捶油籽”等配料精製而成。

接親隊伍的籮筐

現在“紅肉”已經成為侗族人最喜歡的一道民族美味,

逢年過節或是有朋自遠方來, 侗族人都一定要烹製這道菜色款待親朋。

女方的陪嫁中有120雙膠鞋

據瞭解吳仕強在廣東打工, 妻子也是本村人。 按照當地的傳統, 12點, 接親開始。

接親的隊伍

隊伍前兩人是男方家的小女孩, 第三人是男方的妹妹、第四人是新娘(新娘前一天晚上就已經被男方家兩名婦女接回到男方家),

後面就是50多人肩挑籮筐的隊伍, 浩浩蕩蕩前往一公里外新娘家。

接親的隊伍

籮筐裡有糯米、煙、酒、食品、水果、雞鴨等。 送到女方家後, 司儀和男方家代表及女方家代表, 在屋裡坐下。

接親的隊伍

地上擺著糯米等食品, 司儀說了一些吉祥祝福話語, 然後幾人喝酒。 最後全體迎親人在女方家吃飯, 飯後把女方家的陪嫁帶回。

膠鞋

女方家陪嫁除了日用品外,最有特色的陪嫁就是120雙“3505”解放膠鞋。據瞭解,解放鞋廉價,適合當地山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穿。這120雙膠鞋男方家除了留下一些自己家人穿以外,還會送給其他親屬。接親隊伍返回男方家後,男方家的酒席才正式開始。

白族

關鍵字:“八大碗”、“打賞”、民族服裝展示

2018年1月22日,記者駕車採訪56個民族途徑雲南玉龍縣回龍村時,遇到該村白族小夥子楊歡足結婚。隨即,記者加入到了迎親的隊伍中,記者被白族婚禮濃濃的民族特色所感染。

新人喝交杯酒

迎親要有“八大碗”

按照當地白族婚禮習俗,接親的時候男方家要準備好“八大碗”。“八大碗”就是白族結婚時吃的八個菜。

帶上“八大碗”去迎親

從“八大碗”的豐盛程度,讓娘家看看當天的酒席水準。當地村民說:如今,生活水準提高了,有些人家已經把“八大碗”變成了“十大碗”或者“十二大碗”。中國習俗是好事成雙,“八大碗”不能是單數。當天楊歡足迎親時是“八大碗”加上“四大盤”,一共十二道菜。

喝攔門酒

女方家在門口設置了攔門酒,二十碗啤酒讓新郎喝下去。好在新郎在夥伴的幫助下,喝掉了這些啤酒才得以進入院子裡。女方家同樣備好了酒席,接親的來賓就在院子裡吃了起來。

婚禮現場,就在院子裡吃飯

飯後新人要掰女方父母和長輩,然後返回新郎家。接親隊伍返回新郎家的村子時,按照當地傳統,新人要在村口下車,繞村子走一圈。據瞭解,這樣做就是讓村子裡的人都認識新娘,從此新娘就是村裡的一員。

婚禮現場要給孩子“打賞”

婚禮酒席第一桌必須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先吃,當地稱開席酒,然後婚禮的酒席才能正式開始。婚禮現場最熱鬧的就是新郎給參加婚禮的孩子們“打賞”。

新郎給孩子“打賞”

當天婚禮現場,楊歡足給每個孩子贈送了學習用品。然後,楊歡足拿出零錢撒在桌子上,孩子們興高采烈的爭搶。一名十歲的男孩竟然得到了24元“賞錢”。男孩說:每次婚禮他都能得到幾元到十多元的“賞錢”,他要把這些錢存起來買學習的用品。

婚禮就是白族服裝展示

婚禮現場,中老年婦女大部分都身穿白族服裝。據當地從事婚禮拍攝的白族民俗專家楊麗平介紹,日常,只有很少的老年人才會身穿白族服裝。

結婚的時候,身穿白族服裝的人最多,就好像過春節一樣,而且中老年的服裝是不相同的。因此,想看原生態的白族服裝就是在白族婚禮上。

結婚當天晚上,整個回龍村的中年白族婦女大都身穿白族傳統服裝,來到新郎的家裡。村民們三五成群圍著火盆聚在一起,在音樂的伴奏下跳廣場舞,表演白族酒歌、納西三部曲、傈僳酒歌、白族龍頭三弦、藏族弦子等。整個婚禮一直持續到深夜。

傈僳族

關鍵字:“擺時”

2018年1月24日,記者駕車採訪56個民族,途經雲南怒江州瀘水縣大興地鎮自編王基村,恰好遇到當地傈僳族村民祝夏春,胡曉亞結婚。在一天的時間裡,記者目睹了原生態的傈僳族婚禮。

新人

由於大興地鎮自編王基村地處高黎貢山腹地,這裡的婚俗依舊保持傈僳族特色。

身穿傳統傈僳族服裝的老人

婚禮頭一天,新郎根據女方家的要求把豬肉,煙酒,米等送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辦酒席,招待送禮的男方家人。

100杯攔門酒

結婚當日8時許,新郎祝夏春在朋友和親屬的陪伴下去女方家接親。離開娘家時,新人雙方按照傳統要拜“喜神”和女方父母、長輩,女方家把陪嫁的被子、衣櫃,衣服家電等裝上汽車和男方的迎親車隊一起回男方家。

喝掉100杯攔門酒

抵達男方家裡在門口時,新郎家人要給女方送嫁妝的親屬押箱錢,否則他們是不給抬進門的。因為,當地傈僳族的傳統是,嫁妝必須要有女方家人親自送到新郎家屋裡。此時男方家門口,已經擺上“擂臺”,接親和送親開始喝酒、對唱,一百多杯啤酒被雙方幹掉。最後,正規的酒席才開始。

“擺時”讓婚禮更具民族特色

婚禮現場傈僳族來賓唱的“擺時”把婚禮推向了高潮。婚禮酒席開始後,在新郎家門口,女方和男方來賓分別站在大門的兩側。

常擺時的傈僳族人

女方先唱:我們來了,我們有很多的親朋好友,你們做好準備了沒有。男方接唱:可憐新娘,辛苦了送親的人,我們桌子上擺好酒、肉,等著你們來,三天三夜吃不完,給新娘當家做主……雙方根據對方唱的內容對歌的。

常擺時的傈僳族人

就這樣,雙方你方唱罷我登場,20餘名來賓在沒有樂器伴奏下,對唱一個多小時。到了晚上,男女老幼在院子裡圍成一圈,一邊跳傈僳族舞蹈一邊歌唱“擺時”,婚禮持續到深夜。如果遇到好的對手,可以唱一個通宵。

阿昌族

關鍵字:傳統服裝

2月1日,記者在雲南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永和村,參加了阿昌族小夥子何文超的婚禮。婚禮全部按照阿昌族傳統習俗舉辦,與城裡的婚禮完全不同。

新房中的新人

穿裙子、戴帽子姑娘變媳婦

當天10點30分,在新房門外樂隊開始奏樂。伴隨著樂隊音樂的響起,村裡開始熱鬧起來。在新房門外多名身穿阿昌族民族服裝的老年婦女站在門口,等待新人的到來。

按照阿昌族傳統裝扮新人

很快新人下了車出現在村口,新郎穿著阿昌族的衣服,而新娘則是現代打扮。新人在朋友的簇擁下來到門口。兩名身穿阿昌族民族服裝的中老年婦女給新郎腿上綁上阿昌族的綁腿,又給新娘穿上阿昌族的裙子、帶上紅蓋頭,然後兩名婦女陪同新娘,在鞭炮的劈啪聲中進入院子。

按照阿昌族傳統裝扮新人

在新房裡,還是這兩名婦女給新娘帶上阿昌族頭飾。阿昌族已婚婦女的頭飾獨具一格。高包頭是梁河地區已婚婦女特有的頭飾,阿昌語稱之為“屋擺”。這種頭飾用自織自染的兩頭墜須的黑棉布長帕纏繞在梳好髮髻的頭上,造型高昂雄偉,足有0.3米高,將其展開,長達5至6米。

新娘進入典禮現場

然後新娘穿上一件阿昌族很小的坎肩。小坎肩當地稱為“掛膀”,坎肩多用紅棉布做成,對襟,釘銀牌扣,外掛銀鏈等銀飾物。兩排對稱的銀泡和寬大的銀飾扣相襯,銀光閃亮,其佈局排列近似於古代出征將士的戰袍,這是阿昌族古老而獨特習俗。

一家有事全村都來幫忙

典禮結束就開始吃飯,酒席設在村裡一個大的活動室內。飯菜都是村民自發前來幫忙做好的,這些做好的菜裝到一個大的鐵盤裡,由兩名小夥子一組送到就餐的客人桌子上。

送飯菜的小夥子

酒席沒有啤酒,只有自己釀造的米酒。參加婚禮來賓八人一桌。

穿民族服裝、孝敬老人

在婚禮現場很多中老年婦女身穿民族服裝,讓人們深深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傳承。據新郎何文超介紹,結婚當天一對新人必須身穿阿昌族傳統服裝。

典禮現場新人要向長輩、族人磕頭行大禮,這也是阿昌族多年來的傳統。

彝族

關鍵字:抬著離開娘家、母親的結婚禮服

2018年2月9日,記者駕車採訪56個民族,途徑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大新寨,遇到當地彝族村民張小萍出嫁。現場參加婚禮的彝族姑娘都身穿彝族傳統服裝載歌載舞,記者被這濃濃的民俗所感染,隨即記者也融入到這迎親的隊伍中。

新娘和女伴一起跳舞

穿著母親的結婚禮服出嫁

據新娘張小萍介紹,自己穿的結婚禮服是姥姥上個世紀70年代結婚時穿的。按照當地彝族傳統,新娘結婚的禮服在結婚當天穿完後,就放在衣櫃裡保存,留給自己的姑娘出嫁時穿。如果沒有女孩就把它留給兒媳婦穿。

新娘的陪嫁品

張小萍母親結婚時,姥姥就將自己結婚的這件禮服送給了母親。張小萍結婚的頭幾天,母親將珍藏了30年的這套禮服送給了她。由於這件禮服已經存放過久,加上當地氣候原因,這件禮服出現了破損,張小萍將禮服送到當地服裝店修補,又增添了一些現代配飾和銀飾品。

婚禮中身穿彝族服裝的姑娘

據當地人介紹,該村最老的一件結婚禮服已經有75年了。

新郎臉上被抹鍋底灰

迎親的隊伍來到女方家後,新人在伴郎和伴娘的陪同下,要給新娘的長輩、族人磕頭,長輩要給雙方“打賞”,接下來就是吃飯。新人和朋友一邊吃飯、一邊對歌。吃飯期間重要的一個節目是要給新郎的臉上塗抹鍋底灰,這是當地流傳已久的習俗。據當地村民介紹,塗抹鍋底灰就是從此這個村裡又多了一個男人,讓所有村民這天都開始記住新郎。

新人從地裡回到家中

最後,新人在新娘家一位長輩的帶領下,帶著鐮刀、鋤頭和背簍,來到村口一處空地上,一起“吃飯”。期間,新郎用刀砍幾個樹枝放在新娘的背簍裡。從此,新郎、新娘就是一家人了,兩人一起種地、一起生活。

被兄弟抬著離開娘家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娘家的兄弟給抬出娘家到車前。張小萍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因此出嫁離開家時,是被弟弟和叔叔家的堂哥兩人抬出家門。

新娘被抬出家門

按照過去的習俗,結親都是騎馬。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如今,這裡已經村村通了公路,迎親的馬隊已經被汽車取代,但是抬新娘離開家門的習俗一直在延續。

吃飯

當地彝族沒有送人入洞房的習俗,婚後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新人帶著一隻雞、幾斤酒、幾斤肉等回娘家看望父母,婚禮就到此結束了。

黑龍江晨報記者 王承旺

編輯:張雪

審核:張楊

膠鞋

女方家陪嫁除了日用品外,最有特色的陪嫁就是120雙“3505”解放膠鞋。據瞭解,解放鞋廉價,適合當地山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穿。這120雙膠鞋男方家除了留下一些自己家人穿以外,還會送給其他親屬。接親隊伍返回男方家後,男方家的酒席才正式開始。

白族

關鍵字:“八大碗”、“打賞”、民族服裝展示

2018年1月22日,記者駕車採訪56個民族途徑雲南玉龍縣回龍村時,遇到該村白族小夥子楊歡足結婚。隨即,記者加入到了迎親的隊伍中,記者被白族婚禮濃濃的民族特色所感染。

新人喝交杯酒

迎親要有“八大碗”

按照當地白族婚禮習俗,接親的時候男方家要準備好“八大碗”。“八大碗”就是白族結婚時吃的八個菜。

帶上“八大碗”去迎親

從“八大碗”的豐盛程度,讓娘家看看當天的酒席水準。當地村民說:如今,生活水準提高了,有些人家已經把“八大碗”變成了“十大碗”或者“十二大碗”。中國習俗是好事成雙,“八大碗”不能是單數。當天楊歡足迎親時是“八大碗”加上“四大盤”,一共十二道菜。

喝攔門酒

女方家在門口設置了攔門酒,二十碗啤酒讓新郎喝下去。好在新郎在夥伴的幫助下,喝掉了這些啤酒才得以進入院子裡。女方家同樣備好了酒席,接親的來賓就在院子裡吃了起來。

婚禮現場,就在院子裡吃飯

飯後新人要掰女方父母和長輩,然後返回新郎家。接親隊伍返回新郎家的村子時,按照當地傳統,新人要在村口下車,繞村子走一圈。據瞭解,這樣做就是讓村子裡的人都認識新娘,從此新娘就是村裡的一員。

婚禮現場要給孩子“打賞”

婚禮酒席第一桌必須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先吃,當地稱開席酒,然後婚禮的酒席才能正式開始。婚禮現場最熱鬧的就是新郎給參加婚禮的孩子們“打賞”。

新郎給孩子“打賞”

當天婚禮現場,楊歡足給每個孩子贈送了學習用品。然後,楊歡足拿出零錢撒在桌子上,孩子們興高采烈的爭搶。一名十歲的男孩竟然得到了24元“賞錢”。男孩說:每次婚禮他都能得到幾元到十多元的“賞錢”,他要把這些錢存起來買學習的用品。

婚禮就是白族服裝展示

婚禮現場,中老年婦女大部分都身穿白族服裝。據當地從事婚禮拍攝的白族民俗專家楊麗平介紹,日常,只有很少的老年人才會身穿白族服裝。

結婚的時候,身穿白族服裝的人最多,就好像過春節一樣,而且中老年的服裝是不相同的。因此,想看原生態的白族服裝就是在白族婚禮上。

結婚當天晚上,整個回龍村的中年白族婦女大都身穿白族傳統服裝,來到新郎的家裡。村民們三五成群圍著火盆聚在一起,在音樂的伴奏下跳廣場舞,表演白族酒歌、納西三部曲、傈僳酒歌、白族龍頭三弦、藏族弦子等。整個婚禮一直持續到深夜。

傈僳族

關鍵字:“擺時”

2018年1月24日,記者駕車採訪56個民族,途經雲南怒江州瀘水縣大興地鎮自編王基村,恰好遇到當地傈僳族村民祝夏春,胡曉亞結婚。在一天的時間裡,記者目睹了原生態的傈僳族婚禮。

新人

由於大興地鎮自編王基村地處高黎貢山腹地,這裡的婚俗依舊保持傈僳族特色。

身穿傳統傈僳族服裝的老人

婚禮頭一天,新郎根據女方家的要求把豬肉,煙酒,米等送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辦酒席,招待送禮的男方家人。

100杯攔門酒

結婚當日8時許,新郎祝夏春在朋友和親屬的陪伴下去女方家接親。離開娘家時,新人雙方按照傳統要拜“喜神”和女方父母、長輩,女方家把陪嫁的被子、衣櫃,衣服家電等裝上汽車和男方的迎親車隊一起回男方家。

喝掉100杯攔門酒

抵達男方家裡在門口時,新郎家人要給女方送嫁妝的親屬押箱錢,否則他們是不給抬進門的。因為,當地傈僳族的傳統是,嫁妝必須要有女方家人親自送到新郎家屋裡。此時男方家門口,已經擺上“擂臺”,接親和送親開始喝酒、對唱,一百多杯啤酒被雙方幹掉。最後,正規的酒席才開始。

“擺時”讓婚禮更具民族特色

婚禮現場傈僳族來賓唱的“擺時”把婚禮推向了高潮。婚禮酒席開始後,在新郎家門口,女方和男方來賓分別站在大門的兩側。

常擺時的傈僳族人

女方先唱:我們來了,我們有很多的親朋好友,你們做好準備了沒有。男方接唱:可憐新娘,辛苦了送親的人,我們桌子上擺好酒、肉,等著你們來,三天三夜吃不完,給新娘當家做主……雙方根據對方唱的內容對歌的。

常擺時的傈僳族人

就這樣,雙方你方唱罷我登場,20餘名來賓在沒有樂器伴奏下,對唱一個多小時。到了晚上,男女老幼在院子裡圍成一圈,一邊跳傈僳族舞蹈一邊歌唱“擺時”,婚禮持續到深夜。如果遇到好的對手,可以唱一個通宵。

阿昌族

關鍵字:傳統服裝

2月1日,記者在雲南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永和村,參加了阿昌族小夥子何文超的婚禮。婚禮全部按照阿昌族傳統習俗舉辦,與城裡的婚禮完全不同。

新房中的新人

穿裙子、戴帽子姑娘變媳婦

當天10點30分,在新房門外樂隊開始奏樂。伴隨著樂隊音樂的響起,村裡開始熱鬧起來。在新房門外多名身穿阿昌族民族服裝的老年婦女站在門口,等待新人的到來。

按照阿昌族傳統裝扮新人

很快新人下了車出現在村口,新郎穿著阿昌族的衣服,而新娘則是現代打扮。新人在朋友的簇擁下來到門口。兩名身穿阿昌族民族服裝的中老年婦女給新郎腿上綁上阿昌族的綁腿,又給新娘穿上阿昌族的裙子、帶上紅蓋頭,然後兩名婦女陪同新娘,在鞭炮的劈啪聲中進入院子。

按照阿昌族傳統裝扮新人

在新房裡,還是這兩名婦女給新娘帶上阿昌族頭飾。阿昌族已婚婦女的頭飾獨具一格。高包頭是梁河地區已婚婦女特有的頭飾,阿昌語稱之為“屋擺”。這種頭飾用自織自染的兩頭墜須的黑棉布長帕纏繞在梳好髮髻的頭上,造型高昂雄偉,足有0.3米高,將其展開,長達5至6米。

新娘進入典禮現場

然後新娘穿上一件阿昌族很小的坎肩。小坎肩當地稱為“掛膀”,坎肩多用紅棉布做成,對襟,釘銀牌扣,外掛銀鏈等銀飾物。兩排對稱的銀泡和寬大的銀飾扣相襯,銀光閃亮,其佈局排列近似於古代出征將士的戰袍,這是阿昌族古老而獨特習俗。

一家有事全村都來幫忙

典禮結束就開始吃飯,酒席設在村裡一個大的活動室內。飯菜都是村民自發前來幫忙做好的,這些做好的菜裝到一個大的鐵盤裡,由兩名小夥子一組送到就餐的客人桌子上。

送飯菜的小夥子

酒席沒有啤酒,只有自己釀造的米酒。參加婚禮來賓八人一桌。

穿民族服裝、孝敬老人

在婚禮現場很多中老年婦女身穿民族服裝,讓人們深深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傳承。據新郎何文超介紹,結婚當天一對新人必須身穿阿昌族傳統服裝。

典禮現場新人要向長輩、族人磕頭行大禮,這也是阿昌族多年來的傳統。

彝族

關鍵字:抬著離開娘家、母親的結婚禮服

2018年2月9日,記者駕車採訪56個民族,途徑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大新寨,遇到當地彝族村民張小萍出嫁。現場參加婚禮的彝族姑娘都身穿彝族傳統服裝載歌載舞,記者被這濃濃的民俗所感染,隨即記者也融入到這迎親的隊伍中。

新娘和女伴一起跳舞

穿著母親的結婚禮服出嫁

據新娘張小萍介紹,自己穿的結婚禮服是姥姥上個世紀70年代結婚時穿的。按照當地彝族傳統,新娘結婚的禮服在結婚當天穿完後,就放在衣櫃裡保存,留給自己的姑娘出嫁時穿。如果沒有女孩就把它留給兒媳婦穿。

新娘的陪嫁品

張小萍母親結婚時,姥姥就將自己結婚的這件禮服送給了母親。張小萍結婚的頭幾天,母親將珍藏了30年的這套禮服送給了她。由於這件禮服已經存放過久,加上當地氣候原因,這件禮服出現了破損,張小萍將禮服送到當地服裝店修補,又增添了一些現代配飾和銀飾品。

婚禮中身穿彝族服裝的姑娘

據當地人介紹,該村最老的一件結婚禮服已經有75年了。

新郎臉上被抹鍋底灰

迎親的隊伍來到女方家後,新人在伴郎和伴娘的陪同下,要給新娘的長輩、族人磕頭,長輩要給雙方“打賞”,接下來就是吃飯。新人和朋友一邊吃飯、一邊對歌。吃飯期間重要的一個節目是要給新郎的臉上塗抹鍋底灰,這是當地流傳已久的習俗。據當地村民介紹,塗抹鍋底灰就是從此這個村裡又多了一個男人,讓所有村民這天都開始記住新郎。

新人從地裡回到家中

最後,新人在新娘家一位長輩的帶領下,帶著鐮刀、鋤頭和背簍,來到村口一處空地上,一起“吃飯”。期間,新郎用刀砍幾個樹枝放在新娘的背簍裡。從此,新郎、新娘就是一家人了,兩人一起種地、一起生活。

被兄弟抬著離開娘家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娘家的兄弟給抬出娘家到車前。張小萍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因此出嫁離開家時,是被弟弟和叔叔家的堂哥兩人抬出家門。

新娘被抬出家門

按照過去的習俗,結親都是騎馬。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如今,這裡已經村村通了公路,迎親的馬隊已經被汽車取代,但是抬新娘離開家門的習俗一直在延續。

吃飯

當地彝族沒有送人入洞房的習俗,婚後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新人帶著一隻雞、幾斤酒、幾斤肉等回娘家看望父母,婚禮就到此結束了。

黑龍江晨報記者 王承旺

編輯:張雪

審核:張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