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坐擁牌照的金融科技企業卻要“去金融化”?如何保證營收?

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 再到科技金融, 在強監管的環境下, 不少金融科技企業紛紛宣佈“去金融化”, 即便不少上述企業在積攢各類金融牌照上不遺餘力。

近日, 樂信CEO肖文傑表示樂信不做金融, 不參與金融業務競爭。 此前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金融科技巨頭也有過類似表述。 無一例外, 上述幾家金融科技企業在表明去金融化的同時, 也都聲稱轉型做金融機構的服務商。 那麼, 問題來了, 當金融科技企業真的只服務金融機構, 是否能夠保證營收?傳統金融機構需要金融科技企業提供流量和技術服務嗎?

矛盾:宣佈“不做金融”, 營收主要來自“金融”

這幾家宣稱“去金融化”的金融科技企業中, 樂信是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樂信目前主要業務是商品分期和現金分期, 收入來源為“線上直銷與服務收入”和“金融服務收入”。 據樂信發佈的財報顯示, 2017年第四季度,

這兩類收入占比分別為43.4%、56.6%, 而樂信的招股書顯示, 2016年同期這一比例為60%、40%。 從40%到56.6%, 這意味著樂信金融服務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 且占比過半。

具體來看, 樂信的金融服務收入包括三個方面:利息與金融服務收入、貸款便利與服務費以及其他收入。 第一部分利息與金融費用是用戶分期購物及分期信貸所產生的利息收入,

第三部分其他收入包括提前還款和逾期還款的利息罰息。 第二部分貸款便利與服務費, 則是指通過表外貸款(銀行、消費金融的助貸)向客戶收取的手續費和服務費, 也就是樂信所說的服務於“最好的夥伴”的部分。 2017年全年該部分占金融服務收入的12.57%, 而另外兩項收入合計占比達卻到了87.43%。

這意味著, 樂信在利息、逾期方面的收入遠超助貸收取的服務費。 雖然樂信的助貸收入占金融業務的比例從2016年的3.47%上升到了12.57% , 但這與實現“不做金融、做金融機構最好的合作夥伴”還存在著差距。

轉型:“做金融”到服務金融機構, 如何保營收?

針對京東金融的“去金融化”, CEO陳生強的解釋為改變收入結構, 即未來京東金融的收入, 將來源於服務金融機構產生的服務性收入, 而不是擁有資產所獲得的收益。 然而, 京東金融200億美元估值由十大業務線支撐, 其中核心業務線為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 有京東金融內部人士向媒體稱服務性收入總量較低,

利潤率再高也支撐不住整體。

陳生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不再做金融”並不是指要放棄供應鏈金融、白條等金融業務, 而是未來, 京東金融將把全部的金融資產轉讓給銀行等金融機構, 而京東金融扮演的角色是為金融機構服務。 暫且不論轉讓的形式是否合乎監管要求, 如果資產轉給金融機構, 雙方利潤如何分配?利潤分配後, 金融科技企業的營收是否能保證?幾家金融科技公司目前的實踐也許能說明問題。

去年年初, 螞蟻金服就宣佈了將自身定位為TechFin, 以後只做技術(Tech), 幫助機構做好金融(Fin);而另一方面, 螞蟻金服憑藉借唄、花唄兩項業務, 利用低成本負債工具——小額貸款ABS, 撬動了超過千億信貸規模, 在金融業務上獲取了豐厚收益。市場人士分析稱,螞蟻小貸帶來的利潤,或已成為螞蟻金服最大的利潤來源。

然而,受去年年底小貸公司ABS融資回表的影響,該類業務受到了監管關注。當高杠杆遭遇強監管,2018年一季度,螞蟻金服只發行了228億元人民幣與消費者貸款相關的ABS,環比下滑74%。在此背景下,螞蟻金服啟動了開放計畫,宣佈將在花唄、借唄業務上探索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

據媒體報導,借唄的分潤模式主要是由合作銀行收取貸款費用,螞蟻金服再從中獲得固定比例收益,雖各家略有差異,但一般螞蟻金服獲得的收益約占30%左右,合作的城商行占近70%。

與此同時,有媒體報導稱螞蟻金服正在申請消費金融牌照。

博弈:金融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是否會長久?

而說到牌照,不少金融科技企業的說法和做法顯得更加矛盾,一方面對外宣稱“不做金融”,另一方面卻在積攢各類金融牌照上不遺餘力。

比如,陳生強此前說,京東金融持有的牌照幾乎都是小牌照,如果沒有這些,無論是基金、支付還是小貸,出於合規考慮所有的事情都做不了。話音剛落,4月16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披露,京東擬以5.37億元參與安聯財險中國增資,增資後持有33.33%股份,將成第二大股東。

騰訊“FIT大家族”

再比如,一向低調、在互聯網金融上以“連接”定位的騰訊,自2011年拿到了協力廠商支付牌照後,此後便“一路高歌”。在不聲不響中,騰訊已經集齊了協力廠商支付、保險、證券、銀行、基金、征信、小貸等關鍵金融牌照。目前騰訊FiT的金融相關業務已經成為其重要營收來源,並且增長迅速,而騰訊一直沒有拆分金融業務,相關營收在財報中仍然被納入“其他業務”。

麾下有螞蟻財富、網商銀行、支付寶、芝麻信用的螞蟻金服,金融牌照的積攢當然也非常齊全。

對於這種矛盾的解釋,陳生強表示,京東金融獲取牌照是“防守而非進攻”。無論如何,面臨金融強監管的來襲,抓住更多的牌照顯然會多幾分安全的保障和出路。

有業內人士稱,在強監管的背景下,非持牌機構和監管套利機構未來很難生存,做金融業務的限制將越來越多,而發揮科技公司的優勢,利用流量和技術賺金融的錢,可能是金融科技公司的選擇方向。陳生強也表示由於受制於淨資本,“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淨資本的基礎上,讓資金利用效率更高,也就是說同樣的錢可以賺更多的錢,風險更小、風控引擎可以做得更好,僅此而已”。

然而,在和金融機構的“博弈”中,金融科技企業目前在流量上和技術上的優勢真的會長期存在嗎?

近年來,關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方向上發力的消息不絕於耳。4月18日,註冊資本達16億元的建行全資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開業,這也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設立的第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在前不久放話:“金融科技不是‘獨角獸’的專利,我們傳統銀行一定會在科技領域打一個大的翻身仗。”

雖然金融機構躊躇滿志,不過先前銀行在分期電商等方面的嘗試並非一帆風順。金融機構是否能擺脫金融科技企業而“自給自足”?金融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又是否會長久?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在金融業務上獲取了豐厚收益。市場人士分析稱,螞蟻小貸帶來的利潤,或已成為螞蟻金服最大的利潤來源。

然而,受去年年底小貸公司ABS融資回表的影響,該類業務受到了監管關注。當高杠杆遭遇強監管,2018年一季度,螞蟻金服只發行了228億元人民幣與消費者貸款相關的ABS,環比下滑74%。在此背景下,螞蟻金服啟動了開放計畫,宣佈將在花唄、借唄業務上探索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

據媒體報導,借唄的分潤模式主要是由合作銀行收取貸款費用,螞蟻金服再從中獲得固定比例收益,雖各家略有差異,但一般螞蟻金服獲得的收益約占30%左右,合作的城商行占近70%。

與此同時,有媒體報導稱螞蟻金服正在申請消費金融牌照。

博弈:金融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是否會長久?

而說到牌照,不少金融科技企業的說法和做法顯得更加矛盾,一方面對外宣稱“不做金融”,另一方面卻在積攢各類金融牌照上不遺餘力。

比如,陳生強此前說,京東金融持有的牌照幾乎都是小牌照,如果沒有這些,無論是基金、支付還是小貸,出於合規考慮所有的事情都做不了。話音剛落,4月16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披露,京東擬以5.37億元參與安聯財險中國增資,增資後持有33.33%股份,將成第二大股東。

騰訊“FIT大家族”

再比如,一向低調、在互聯網金融上以“連接”定位的騰訊,自2011年拿到了協力廠商支付牌照後,此後便“一路高歌”。在不聲不響中,騰訊已經集齊了協力廠商支付、保險、證券、銀行、基金、征信、小貸等關鍵金融牌照。目前騰訊FiT的金融相關業務已經成為其重要營收來源,並且增長迅速,而騰訊一直沒有拆分金融業務,相關營收在財報中仍然被納入“其他業務”。

麾下有螞蟻財富、網商銀行、支付寶、芝麻信用的螞蟻金服,金融牌照的積攢當然也非常齊全。

對於這種矛盾的解釋,陳生強表示,京東金融獲取牌照是“防守而非進攻”。無論如何,面臨金融強監管的來襲,抓住更多的牌照顯然會多幾分安全的保障和出路。

有業內人士稱,在強監管的背景下,非持牌機構和監管套利機構未來很難生存,做金融業務的限制將越來越多,而發揮科技公司的優勢,利用流量和技術賺金融的錢,可能是金融科技公司的選擇方向。陳生強也表示由於受制於淨資本,“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淨資本的基礎上,讓資金利用效率更高,也就是說同樣的錢可以賺更多的錢,風險更小、風控引擎可以做得更好,僅此而已”。

然而,在和金融機構的“博弈”中,金融科技企業目前在流量上和技術上的優勢真的會長期存在嗎?

近年來,關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方向上發力的消息不絕於耳。4月18日,註冊資本達16億元的建行全資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開業,這也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設立的第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在前不久放話:“金融科技不是‘獨角獸’的專利,我們傳統銀行一定會在科技領域打一個大的翻身仗。”

雖然金融機構躊躇滿志,不過先前銀行在分期電商等方面的嘗試並非一帆風順。金融機構是否能擺脫金融科技企業而“自給自足”?金融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又是否會長久?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