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手好牌打到爛,這六個城市,令人警醒!

文/東南偏北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李煜

人的情緒是複雜的, 對於事物的變遷總會有物是人非的感覺。 其實, 不單人有, 城市也一樣;近些年崛起的城市, 總給人前途光芒萬丈的感覺。 我們若是把時間線拉長一些, 可以發現, 過往也有城市格外耀眼, 但在現在的城市競爭中, 逐漸被人遺忘, 令人唏噓!

筆者今日想跟大家探討的就是這類城市, 無論是從過往經濟的繁榮走向現在的衰落, 還是將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 基於過往的分析, 總能給現在的城市帶來諸多警醒!

環看全國的城市, 按照前面提到的兩個類型進行篩選,

筆者挑選出了六個極具代表型的城市:連雲港、汕頭、安慶、荊州、哈爾濱、蘭州。 仔細分析這些城市的發展歷史, 大家可以發現, 過往都各有各的“不堪”。

一、連雲港

在筆者看來, 連雲港當屬把一手好牌打到爛的典型。 “首批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歐亞大陸橋+海上絲綢之路”連雲港也是交匯城市、“江蘇難得的深水良港”、除此之外本地還有豐富的水晶資源, 張張都是好牌。

若從過往優勢來看, 在14個最早批復的沿海城市中, 連雲港不一定是最優秀, 那也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現在呢, 連雲港在江蘇省內經濟倒數第二, 14個沿海城市中倒數第三。

如此優越的條件, 為啥淪為了經濟墊底的城市?在筆者看來, 兩個尤為重要的因素限制了連雲港發展, 一方面是輸在了早期的鐵路交通。 另外, 一市多城的結構佈局(港-城分離)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連雲港發展。

鐵路交通就不用多說了, 早期的連雲港確實錯失過太多鐵路建設(比如東隴海鐵路、“新長鐵路”、連臨鐵路等),

絕大多數鐵路都繞開連雲港, 隨著鐵路時代的到來, 連雲港的優勢全無, 高鐵的“八縱八橫”更是與連雲港毫無關聯。

如果說鐵路基建是輸掉了先手, 那麼在筆者看來連雲港一市多城結構佈局則輸掉了後手。 連雲港跟其他沿海城市相比有個很不一樣的地方, 那就是主城區行政中心位於內陸, 沿海城區長時間得不到充分開發。 當時連雲港政府也曾鼓勵大家去沿海城區工作, 但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二、汕頭

汕頭與連雲港可以說是一對難兄難弟, 兩個城市在政策上的待遇也是半斤八兩。

汕頭也是早期批復的沿海城市之一, 除此之外還是最批復的五大經濟特區之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 而在這些區域中,

發展最為緩慢的當屬汕頭, 汕頭的龜速甚至倒退的發展步伐一直被大家所詬病, 甚至網友笑稱汕頭為經濟特困區。

汕頭有政策“加持”, 為啥相比其他經濟特區發展最為緩慢?可能絕大多數網友會認為是依靠的“大山”不一樣, 比如深圳臨近香港, 廈門有底子且面對臺灣,

珠海面對澳門, 汕頭只能真正意義上靠自己, 所以才發展不好。

其實並不是這樣, 汕頭在最早評為經濟特區時, 也經歷過迅猛發展。 1993年到1998年被認為是汕頭發展勢頭最好、經濟最繁榮的“黃金五年”, 汕頭市GDP增長了186%, 比同期全國平均的153.5%高出很多。

汕頭市經濟也是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才開始陷入泥潭, 尤其是“807”案件對於汕頭市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2000年, 汕頭市大量企業被揭發存在大量偷稅漏稅行為, 中央特別成立調查此案的“807”工作組進駐汕頭。 此後汕頭就像被人遺忘, 經濟也開始一蹶不振, 從2000年9月至2001年5月, 汕頭市各月GDP同比增長均為負, 外貿出口負增長71%, 幾乎下降一倍。

三、安慶

提到安慶, 估計絕大多數網友都不太熟悉。

也正是因為現在的被人遺忘,才能更加突顯出安慶的落寞。“安徽”省份名字的“安”就是指的安慶,在清末民初時,因為長江流域城市都較為發達,所以重慶、武漢、安慶、南京、上海五個城市被統稱為“長江五虎”。我們現在,再看看這五個城市,又還有多少人記得曾經無比輝煌的安慶?

安慶雖然在過往盛名,但卻是典型的“名氣大實力弱”,安慶之所以被重視還是戰略意義,比如在南宋時期《宋史·地理志》對於安慶建城的意義:“城安慶以備戰守”。但在經濟底子上確實要比其他城市要薄弱的多,這一點從人口上就可以看得出,“安慶”的人口在建國後與其他“四虎”完全比不了。

從1949年安慶的城市人口來看,安慶人口才7.88萬,連省內的淮南、蚌埠、蕪湖都比不過,更不要說上海、武漢、南京等城市了。經濟是一方面,失去安徽省會更是讓安慶地位一落千丈。沒有省會地位,又沒有人口支撐,而且地理位置還是偏居一隅位於皖西南一地。至此,等候安慶的,就只有被人遺忘了。

四、荊州

荊州,三國時期豪傑之地,比如諸葛家族、旁氏家族都是出自於此。雖然現在還是叫荊州,但現在的荊州跟過去還是有很大區別。

現在的荊州其實是沙市(現在是荊州市中心城區)、荊州市合併後的區域。這裡需要重點講下沙市,沙市或許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在過去也是城市中的經濟“扛把子”,在1985年的城市GDP排行中,沙市也是排在全國第四,前五分別是上海(265億)、武漢(198億)、北京(165億)、沙市(159億)、瀋陽(156億)。

上世紀70年代沙市日曆圖

沙市是靠工業發家,當時沙市以輕紡城市聞名全國,比如80年代的活力28冼衣粉、荊江保溫杯、鴛鴦床單、沙東冰箱等品牌就是來自於沙市。但是荊州則以旅遊聞名,事實上荊州往後的發展也是更偏重於旅遊,其工業水準一直原地踏步,實體經濟漸漸為這個城市拖了後腿。

截至2017年的荊州的GDP也才1922.18億,也就是說,從1994年荊州合併沙市以來,20來年時間僅增長十倍不到,荊州在所有城市中的地位也大不如前,只能被定義為三線城市。

五、蘭州

提到蘭州,很多人只對蘭州拉麵印象深刻。卻少有人知道,蘭州也有過成為“內地深圳”的機會。

蘭州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又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位置,加之蘭州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自不待言。自1949以後,蘭州曾有過機會成為“現代版”的深圳。

以下摘自新華社:

從1953年起,我國開始實施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蘭州就被首批列為重點建設城市。1955年7月,根據中央緊縮上海城市規模和組織動員沿海地區支援內地的戰略決策,在甘肅省要求下,甘肅省和上海市互派代表團進行參觀、訪問和協商,決定從上海遷移一部分企業(包括資金、設備和技術力量)到蘭州市。

根據中共蘭州市委的爭取協調,上海市向蘭州提供了四方面的支援:搬遷一批企業到蘭州,包括一些上海的名店都採取整店搬遷的辦法;提供私改資金200萬元,在蘭州新建服務企業;支援一批管理幹部,並爭取成套配備;動員一批青年來蘭州從事各項服務工作。

上世紀50—70年代,蘭州一躍成為國內發展最快的城市,曾一度被稱為“蘭州現象”,頗有當年深圳改革開放的風範,這一點從人口上也可以得到印證:蘭州人口從1953年的39.73萬增加到1959年的123.36萬人,6年間人口增加超過了80萬,1959年比1953年增加了2.1倍。

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蘭州並沒有成為內陸的“深圳”(至於為啥沒成為內地“深圳”,筆者覺得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輸在交通,無論公路鐵路航空,鐵路一條隴海線,高速一條G6,就基本沒有重量級大貫通的交通)。

四十年後的今天,蘭州的地位極其尷尬,借用一句網友的話來描述,頗為形象:在沿海地區朋友的心中,蘭州的心理距離比烏魯木齊更遠。

蘭州景色

六、哈爾濱

其實東北的諸多城市,有太多城市現在看來都“走壞”了。只是在這些城市中,從現經濟對比情況來看,哈爾濱變得更為明顯罷了。

現在大家只知道哈爾濱有“冰城”之稱,更多時候在大家印象之中,完全是一片混沌之地。然而大家可能忘了,20世紀初中國曾有過兩個東方巴黎,一個是總所周知現在仍然繁華的上海,另一個就是現在已經快被人遺忘了的哈爾濱。

上世紀20年代,在哈爾濱火車站

哈爾濱的沒落,跟其他幾個城市似乎有著很大的區別:在筆者看來,哈爾濱可以稱得上是近現代以來,受國際關係影響最為深重的一個城市。

講到哈爾濱,就不得不提俄國跟日本,在哈爾濱尚未解放之前,哈爾濱就一直都是蘇聯(俄)跟日本的角力場,以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為契機,形成了新樞紐城市哈爾濱。總得來說,哈爾濱過往的繁榮還是基於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及其地緣背景。

計劃經濟時代蘇聯援建項目,黑龍江首當其衝

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蘇關係交惡,蘇聯撤資,撤專家等)、國內政策的變化(重點發展城市開始轉移到沿海城市),哈爾濱就開始隨著整個東北,與曾經的國有工業體制一起衰敗下去。自此,一顆璀璨“明星”,從此隕落。

也正是因為現在的被人遺忘,才能更加突顯出安慶的落寞。“安徽”省份名字的“安”就是指的安慶,在清末民初時,因為長江流域城市都較為發達,所以重慶、武漢、安慶、南京、上海五個城市被統稱為“長江五虎”。我們現在,再看看這五個城市,又還有多少人記得曾經無比輝煌的安慶?

安慶雖然在過往盛名,但卻是典型的“名氣大實力弱”,安慶之所以被重視還是戰略意義,比如在南宋時期《宋史·地理志》對於安慶建城的意義:“城安慶以備戰守”。但在經濟底子上確實要比其他城市要薄弱的多,這一點從人口上就可以看得出,“安慶”的人口在建國後與其他“四虎”完全比不了。

從1949年安慶的城市人口來看,安慶人口才7.88萬,連省內的淮南、蚌埠、蕪湖都比不過,更不要說上海、武漢、南京等城市了。經濟是一方面,失去安徽省會更是讓安慶地位一落千丈。沒有省會地位,又沒有人口支撐,而且地理位置還是偏居一隅位於皖西南一地。至此,等候安慶的,就只有被人遺忘了。

四、荊州

荊州,三國時期豪傑之地,比如諸葛家族、旁氏家族都是出自於此。雖然現在還是叫荊州,但現在的荊州跟過去還是有很大區別。

現在的荊州其實是沙市(現在是荊州市中心城區)、荊州市合併後的區域。這裡需要重點講下沙市,沙市或許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在過去也是城市中的經濟“扛把子”,在1985年的城市GDP排行中,沙市也是排在全國第四,前五分別是上海(265億)、武漢(198億)、北京(165億)、沙市(159億)、瀋陽(156億)。

上世紀70年代沙市日曆圖

沙市是靠工業發家,當時沙市以輕紡城市聞名全國,比如80年代的活力28冼衣粉、荊江保溫杯、鴛鴦床單、沙東冰箱等品牌就是來自於沙市。但是荊州則以旅遊聞名,事實上荊州往後的發展也是更偏重於旅遊,其工業水準一直原地踏步,實體經濟漸漸為這個城市拖了後腿。

截至2017年的荊州的GDP也才1922.18億,也就是說,從1994年荊州合併沙市以來,20來年時間僅增長十倍不到,荊州在所有城市中的地位也大不如前,只能被定義為三線城市。

五、蘭州

提到蘭州,很多人只對蘭州拉麵印象深刻。卻少有人知道,蘭州也有過成為“內地深圳”的機會。

蘭州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又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位置,加之蘭州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自不待言。自1949以後,蘭州曾有過機會成為“現代版”的深圳。

以下摘自新華社:

從1953年起,我國開始實施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蘭州就被首批列為重點建設城市。1955年7月,根據中央緊縮上海城市規模和組織動員沿海地區支援內地的戰略決策,在甘肅省要求下,甘肅省和上海市互派代表團進行參觀、訪問和協商,決定從上海遷移一部分企業(包括資金、設備和技術力量)到蘭州市。

根據中共蘭州市委的爭取協調,上海市向蘭州提供了四方面的支援:搬遷一批企業到蘭州,包括一些上海的名店都採取整店搬遷的辦法;提供私改資金200萬元,在蘭州新建服務企業;支援一批管理幹部,並爭取成套配備;動員一批青年來蘭州從事各項服務工作。

上世紀50—70年代,蘭州一躍成為國內發展最快的城市,曾一度被稱為“蘭州現象”,頗有當年深圳改革開放的風範,這一點從人口上也可以得到印證:蘭州人口從1953年的39.73萬增加到1959年的123.36萬人,6年間人口增加超過了80萬,1959年比1953年增加了2.1倍。

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蘭州並沒有成為內陸的“深圳”(至於為啥沒成為內地“深圳”,筆者覺得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輸在交通,無論公路鐵路航空,鐵路一條隴海線,高速一條G6,就基本沒有重量級大貫通的交通)。

四十年後的今天,蘭州的地位極其尷尬,借用一句網友的話來描述,頗為形象:在沿海地區朋友的心中,蘭州的心理距離比烏魯木齊更遠。

蘭州景色

六、哈爾濱

其實東北的諸多城市,有太多城市現在看來都“走壞”了。只是在這些城市中,從現經濟對比情況來看,哈爾濱變得更為明顯罷了。

現在大家只知道哈爾濱有“冰城”之稱,更多時候在大家印象之中,完全是一片混沌之地。然而大家可能忘了,20世紀初中國曾有過兩個東方巴黎,一個是總所周知現在仍然繁華的上海,另一個就是現在已經快被人遺忘了的哈爾濱。

上世紀20年代,在哈爾濱火車站

哈爾濱的沒落,跟其他幾個城市似乎有著很大的區別:在筆者看來,哈爾濱可以稱得上是近現代以來,受國際關係影響最為深重的一個城市。

講到哈爾濱,就不得不提俄國跟日本,在哈爾濱尚未解放之前,哈爾濱就一直都是蘇聯(俄)跟日本的角力場,以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為契機,形成了新樞紐城市哈爾濱。總得來說,哈爾濱過往的繁榮還是基於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及其地緣背景。

計劃經濟時代蘇聯援建項目,黑龍江首當其衝

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蘇關係交惡,蘇聯撤資,撤專家等)、國內政策的變化(重點發展城市開始轉移到沿海城市),哈爾濱就開始隨著整個東北,與曾經的國有工業體制一起衰敗下去。自此,一顆璀璨“明星”,從此隕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