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些結婚了的90後,其實還只是個寶寶,但是……

90後之所以任性, 是因為他們有了任性的條件。 時代觀念的革新, 給他們吃了足夠多的定心丸。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與歸

有的人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

有的人是含著破勺子出生的。 照此比喻, 我構思了一下90後這個群體出生時的樣子, 大致是:左手拿著鍵盤, 右手拿著滑鼠, 嘴裡嘛, 含著個話題。

從非主流到頹廢的一代, 從個性張揚到以自我為中心;從自私狹隘到自由奔放, 從佛系青年到隱形貧困人口……

貌似從來沒有一個群體遭受過如此之多的議論、爭議以及非議。 甚至還一度出現了“第一批90後”系列, 深深地把這個群體紮了一遍又一遍。

從當年出生時就遭受嚴厲的限制, 到成長過程中遭受各種審視, 這註定是要被圍觀一生的群體。

近日有媒體從律師和婚姻諮詢師那裡, 採訪到不少90後閃婚閃離的故事, 而離婚的起因多是小事。 一時間, “第一批90後加入離婚大軍”又引發熱議。

據國家民政部統計, 2014年全國共依法辦理離婚登記363.7萬對, 比上年增長3.9%, 這自2003年以來, 我國離婚率連續12年呈遞增狀態。 當時的說法是, 80後正在成為離婚大潮中的主力軍。

在《2016年陝西社會藍皮書》中, 一項針對陝西青年群體離婚現狀的調查指出:最近5年,

20-24歲的“90後”離婚人數比重為5.9%-7.3%, 25-34歲的“80後”離婚人數比重約占50%, 34-49歲的離婚人數比重為36%左右。

而去年, 南京市民政部門披露的資料顯示, 與前兩年每年一兩千對90後離婚相比, 2017年上半年南京全市辦理離婚手續的有29127對, 其中90後就超過5000對, 這個比例已經占到了17%。

可以預見, 以這樣的增長速度, 90後取代80後成為離婚主力軍, 指日可待。

1

一言不合就離婚, 似乎成了不少90後的婚姻觀。 其實, 很多90後的離婚案例裡, 都可以有這樣一個發問:我有一個樂觀的看法和一個悲觀的看法, 你先聽哪個?

我們就先說點開心的吧。 樂觀的看法是, 這種現象恰恰反映了時代的進步。

近日, 最高人民法院製作的一份關於離婚糾紛的司法大資料專題報告出爐。 大資料顯示:在全國離婚糾紛一審審結案件中, 73.40%的案件原告的性別為女性。 而在中國的傳統婚姻關係裡, 我們更常見的是男主動女被動的一紙“休書”。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圖文無關)

當女性成為絕大多數原告, 這說明什麼?從以往被動地被男方休, 到如今主動提出離, 現代女性已經不是以往那種“三從四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附屬品了。 她們在經濟上更加獨立, 在觀念上更加開放, 在選擇上更加主動。

這也是90後這一代很多女性的特點:她們不再依附於婚姻、依附於男性, 而是主動站出來決定自己的婚姻的去留、生活的方式。

女性擁有更多的自我選擇權,這當然是社會的進步。

比如,上面談到的“閃婚閃離”故事中,婆婆陪著度蜜月的一對夫妻,女方在歐洲購物遭遇了婆婆各種嫌棄,而同行的丈夫“總幫他媽拿東西,把拎了很多東西的老婆扔在後面。”“旅行中,去哪兒玩,吃些啥,都是婆婆拿主意,老公就會說‘對、好、行’”……最後,蜜月還沒度完,婚離了。

這對夫妻身上有著鮮明的標籤:90後、獨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媽寶男。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圖文無關)

2015年,網路上曾出現一個詞叫“男友力”,代指作為男友的魅力,用以形容男性體貼、暖心、霸道的男人氣質。現在,我們不妨延伸一個詞——丈夫力。顯然,這場失敗婚姻中的男方,還只有能力做個兒子,嚴重匱乏“丈夫力”。

對此,女方果斷選擇和一名度蜜月都需要媽媽陪的媽寶男斷舍離,沒有什麼好批評的,這是她的權利。

2

悲觀的看法是:一些已經結婚的90後,他們還只是個寶寶。

他們雖然到了結婚的年齡,擁有了結婚的物質基礎,但並未達到結婚需要的心理年齡和性格基礎。因此,在“閃婚閃離”的快速操作中,很可能傷害到他人,並引發一些社會問題。

比如,“閃婚閃離”故事中,都出生於1993年的小張與小穎,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兩人都留在哈爾濱工作,同居不久小穎懷孕了,在雙方家長的安排下火速結婚。但是,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小張結婚後和結婚前一個樣,吃喝玩樂樣樣不落,女方不樂意了,離婚。留下還不到兩歲的孩子跟著媽媽,早早貼上了“離異家庭”的標籤。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圖文無關)

在這個故事裡,孩子無疑是受傷最重的那個。年輕的小張與小穎,都可以再找一個另一半,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再找一份媲美血脈之情的“父愛”以及和諧的家庭,恐怕並不太容易。

而且,一些90後父母家庭觀念輕、缺乏責任感是不爭的事實。他(她)的內心依然還是個寶寶,又怎麼指望他們照顧好寶寶呢?

一些90後的這種任性和“晚熟”,不僅僅體現在婚姻上。一言不合就離婚,一言不合就辭職,一言不合就拉黑……

如果說,人文主義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人是第一位的;那麼似乎在很多人看來,不少90後就是將人文主義發展成了個人主義,將以人為本發展成了以我為本。

不過,在我看來,是時代造就了如今的90後。

90後之所以任性,是因為他們有了任性的條件。那些離婚的男女,男的幾乎不擔心:我離過婚,我以後再娶不到老婆了;女的也不會覺得:我離過婚,我以後就再嫁不出去了。時代觀念的革新,給他們吃了足夠多的定心丸。

90後性格的張揚,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社會活力和張力的反映;90後的多元化背後正是社會的多元化;90後的自私,或許反映的就是社會的功利。

3

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其實基本就代表著這個社會價值取向的趨勢。甚至有時候,這個價值取向多元到不為一般世俗所接受。

比如,這兩天,一則《寧波40歲男主管遭公司90後姑娘瘋狂追求!他向老婆求助,結果更崩潰了……》的新聞就在網路上刷了屏。

有人指責90後女孩太過自我和開放,破壞大叔婚姻;也有人指責大叔得了便宜還賣乖,活該。但你不可否認的是,年齡、身份差距的禁忌感,在今天的婚戀磁場中已經越來越弱。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圖文無關)

由於經濟依附的崩塌和社會分工合作的剝離,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對婚姻無感。

比如,有一種觀點認為,很多年輕人之所以對離婚不糾結,是因為他們是“三無”當事人:無子女,無較多共同財產,無債權債務問題,案件爭議不大。

當婚姻不再是一個剛需的存在,不少人甚至奉行不婚主義,迷戀單身的狀態。

全國婦聯曾做過一個《中國和諧家庭建設狀況問卷調查報告》。調查指出,強烈的個性、價值取向多元、家長過度寵愛等原因,致使80後、90後因“非原則性問題”離婚人數眾多。

那你說,“非原則性問題”成為普遍的離婚理由,是時代的進步呢,還是倒退呢?

我看好的,是前者。

去年,李銀河老師在一場演講中,提到了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婚姻制度終將消亡。她給出了一組數據: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和法國已經有30%的人選擇不婚。截至2015年8月,美國人16歲以上的人群,50.2%是單身。2016年國家民政部的資料也顯示,中國單身男女的人數已經接近2億。

那麼,在這種世界潮流下,我們是要主張挽救婚姻呢?還是主張選擇多元呢?

說實話,作為一枚90後,我更傾向於後者。

女性擁有更多的自我選擇權,這當然是社會的進步。

比如,上面談到的“閃婚閃離”故事中,婆婆陪著度蜜月的一對夫妻,女方在歐洲購物遭遇了婆婆各種嫌棄,而同行的丈夫“總幫他媽拿東西,把拎了很多東西的老婆扔在後面。”“旅行中,去哪兒玩,吃些啥,都是婆婆拿主意,老公就會說‘對、好、行’”……最後,蜜月還沒度完,婚離了。

這對夫妻身上有著鮮明的標籤:90後、獨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媽寶男。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圖文無關)

2015年,網路上曾出現一個詞叫“男友力”,代指作為男友的魅力,用以形容男性體貼、暖心、霸道的男人氣質。現在,我們不妨延伸一個詞——丈夫力。顯然,這場失敗婚姻中的男方,還只有能力做個兒子,嚴重匱乏“丈夫力”。

對此,女方果斷選擇和一名度蜜月都需要媽媽陪的媽寶男斷舍離,沒有什麼好批評的,這是她的權利。

2

悲觀的看法是:一些已經結婚的90後,他們還只是個寶寶。

他們雖然到了結婚的年齡,擁有了結婚的物質基礎,但並未達到結婚需要的心理年齡和性格基礎。因此,在“閃婚閃離”的快速操作中,很可能傷害到他人,並引發一些社會問題。

比如,“閃婚閃離”故事中,都出生於1993年的小張與小穎,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兩人都留在哈爾濱工作,同居不久小穎懷孕了,在雙方家長的安排下火速結婚。但是,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小張結婚後和結婚前一個樣,吃喝玩樂樣樣不落,女方不樂意了,離婚。留下還不到兩歲的孩子跟著媽媽,早早貼上了“離異家庭”的標籤。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圖文無關)

在這個故事裡,孩子無疑是受傷最重的那個。年輕的小張與小穎,都可以再找一個另一半,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再找一份媲美血脈之情的“父愛”以及和諧的家庭,恐怕並不太容易。

而且,一些90後父母家庭觀念輕、缺乏責任感是不爭的事實。他(她)的內心依然還是個寶寶,又怎麼指望他們照顧好寶寶呢?

一些90後的這種任性和“晚熟”,不僅僅體現在婚姻上。一言不合就離婚,一言不合就辭職,一言不合就拉黑……

如果說,人文主義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人是第一位的;那麼似乎在很多人看來,不少90後就是將人文主義發展成了個人主義,將以人為本發展成了以我為本。

不過,在我看來,是時代造就了如今的90後。

90後之所以任性,是因為他們有了任性的條件。那些離婚的男女,男的幾乎不擔心:我離過婚,我以後再娶不到老婆了;女的也不會覺得:我離過婚,我以後就再嫁不出去了。時代觀念的革新,給他們吃了足夠多的定心丸。

90後性格的張揚,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社會活力和張力的反映;90後的多元化背後正是社會的多元化;90後的自私,或許反映的就是社會的功利。

3

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其實基本就代表著這個社會價值取向的趨勢。甚至有時候,這個價值取向多元到不為一般世俗所接受。

比如,這兩天,一則《寧波40歲男主管遭公司90後姑娘瘋狂追求!他向老婆求助,結果更崩潰了……》的新聞就在網路上刷了屏。

有人指責90後女孩太過自我和開放,破壞大叔婚姻;也有人指責大叔得了便宜還賣乖,活該。但你不可否認的是,年齡、身份差距的禁忌感,在今天的婚戀磁場中已經越來越弱。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圖文無關)

由於經濟依附的崩塌和社會分工合作的剝離,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對婚姻無感。

比如,有一種觀點認為,很多年輕人之所以對離婚不糾結,是因為他們是“三無”當事人:無子女,無較多共同財產,無債權債務問題,案件爭議不大。

當婚姻不再是一個剛需的存在,不少人甚至奉行不婚主義,迷戀單身的狀態。

全國婦聯曾做過一個《中國和諧家庭建設狀況問卷調查報告》。調查指出,強烈的個性、價值取向多元、家長過度寵愛等原因,致使80後、90後因“非原則性問題”離婚人數眾多。

那你說,“非原則性問題”成為普遍的離婚理由,是時代的進步呢,還是倒退呢?

我看好的,是前者。

去年,李銀河老師在一場演講中,提到了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婚姻制度終將消亡。她給出了一組數據: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和法國已經有30%的人選擇不婚。截至2015年8月,美國人16歲以上的人群,50.2%是單身。2016年國家民政部的資料也顯示,中國單身男女的人數已經接近2億。

那麼,在這種世界潮流下,我們是要主張挽救婚姻呢?還是主張選擇多元呢?

說實話,作為一枚90後,我更傾向於後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