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部要求全面排查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路 調查顯示 不快樂學生更易染上網癮

圖片來源於網路

教育部日前下發緊急通知, 要求各地充分認識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路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 同時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中小學校迅速開展全面排查,

發現學生有沉迷網路等問題的, 要及時給予教育和引導, 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 昨日記者瞭解到, 成都不少中小學採取問卷調查、心理測評等方式瞭解學生上網整體情況, 並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 或開展“家庭無手機日”等活動, 防治“學生網蟲”。

規範學生使用手機

學校要加強午間、課後等時段管理

通知要求,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排查, 瞭解掌握中小學生使用網路基本情況。 對規範學生使用手機也提出了具體要求, 各校要明確學校各崗位教職工的育人責任, 加強午間、課後等時段管理。 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思想情緒和同學關係狀況, 積極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

各地各校要通過開展家訪、召開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多種方式, 説明家長提高自身網路素養, 掌握沉迷網路早期識別和干預的知識;要提醒家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特別要安排好孩子放學後和節假日生活, 引導孩子綠色上網, 及時發現、制止和矯正孩子網路遊戲沉迷和不當消費行為。

在教育部《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一封信》中還提到, 家庭要發揮好第一個課堂作用, 父母要承擔起第一任老師職責。 家長要做到“五要”, 即教育引導、以身作則、注重陪伴、疏導心理、配合學校等。

相關調查

網癮學生每週平均上網13.3小時

據瞭解, 成都市《基於互聯網背景下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與實踐》課題組和金牛區教育局聯合組織了“金牛區中小學生媒介素養調查”。

調查顯示, 網路是中小學生最喜愛的媒介, 中小學生上網率較高, 初次觸網年齡低齡化趨勢明顯;中小學生手機擁有率較高, 手機上網在初高中生中成為普遍現象;部分手機上網學生存在手機依賴情況;多數中小學生在網上遭遇過不良資訊等。

金牛區在實驗調查中發現, 認同自己有網癮的同學, 上網時間顯著高於否認有網癮的同學, 他們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13.3小時, 比後者多5.4小時。 分析資料, 發現有兩成左右的上網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在生活中感到不快樂的學生更容易上網成癮。

而家長在監督和説明子女正確利用網路時, 也存在著很大困難。

調查顯示, 一半以上的家長因為文化程度不高, 家長的網路知識和技能弱于孩子。 超過四成的學生表示自己網路運用能力強過自己的父母或相當, 而這個比例在初中和高中生中更高, 分別達到了58.0%和69.5%。 針對這一問題, 金牛區還通過“家長學校”開設專題講座等家長課程, 説明家長提升網路知識, 提升學生家長履職盡責的能力和水準。

中小學校

為規範管理提供政策依據

記者昨日從成都多家中小學校瞭解到, 一般小學和初中學校, 都不允許學生帶手機到學校。 成都七中的初中部學生不允許攜帶手機入校, 高中部學生可以攜帶, 但到校後須把手機上交給生活老師, 在中午休息和放假離校時可領回手機。

同時, 學校還要求學生在教學區禁用手機, 非教學區慎用手機。

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馬筱曉老師介紹, 為防網路沉迷, 學校除了不允許學生攜帶手機到學校, 還開展了“家庭無手機日”、“綠色上網, 健康生活”等各種活動, 每個月都有一天, 家長必須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 專心陪孩子一起學習、玩耍。

對於教育部的相關要求, 受訪學校均表示支持。 有學校認為, 此前當學校採取措施管理學生手機時, 引發學生、家長、社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 通知的出臺, 使各中小學校有了規範管理的政策依據。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德育老師黃藝竹認為, 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路, 除了學校, 家長也應該參與, 在學生離校後的時間有相應的配合和管理。

○專家建議

需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參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針對目前手游向低齡孩子蔓延的問題,建議從保護未成年人出發,應該設立遊戲分級制度。要求運營方必須建立完備的註冊審核機制,防止未成年孩子可以輕鬆盜用他人資訊,或者編造資訊通過註冊。對於不嚴格執行有關制度的企業,監管方可以依法追究責任,加以處罰,直至取消經營資質。

熊丙奇認為,孩子們沉迷于遊戲的責任還在於家長的監管不夠,有的家長以沒有時間(或不願花時間)陪孩子玩,用IPAD下載動畫片給孩子看,或者讓孩子打遊戲,以此“打發”孩子。家長們的這種做法,不利於培養親子感情,也可能令心智極不成熟的孩子被動畫片、遊戲的情節誤導。另外,孩子很小就開始玩遊戲,很容易身陷其中無法自拔,而長期使用電腦、IPAD,也對孩子的視力產生很大影響。

同時,建議學校應該多通過主題班會、案例教學等形式開展專題教育,引導學生瞭解預防沉迷網路知識和方式,提高對不良遊戲等危害性的認識,自覺抵制不良資訊和不法行為。學校和社區在孩子放學後或假期要提供去處和活動空間,讓孩子們參加感興趣的項目,給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專家建議

需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參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針對目前手游向低齡孩子蔓延的問題,建議從保護未成年人出發,應該設立遊戲分級制度。要求運營方必須建立完備的註冊審核機制,防止未成年孩子可以輕鬆盜用他人資訊,或者編造資訊通過註冊。對於不嚴格執行有關制度的企業,監管方可以依法追究責任,加以處罰,直至取消經營資質。

熊丙奇認為,孩子們沉迷于遊戲的責任還在於家長的監管不夠,有的家長以沒有時間(或不願花時間)陪孩子玩,用IPAD下載動畫片給孩子看,或者讓孩子打遊戲,以此“打發”孩子。家長們的這種做法,不利於培養親子感情,也可能令心智極不成熟的孩子被動畫片、遊戲的情節誤導。另外,孩子很小就開始玩遊戲,很容易身陷其中無法自拔,而長期使用電腦、IPAD,也對孩子的視力產生很大影響。

同時,建議學校應該多通過主題班會、案例教學等形式開展專題教育,引導學生瞭解預防沉迷網路知識和方式,提高對不良遊戲等危害性的認識,自覺抵制不良資訊和不法行為。學校和社區在孩子放學後或假期要提供去處和活動空間,讓孩子們參加感興趣的項目,給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