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濰坊預防接種四十年

預防接種 護衛健康

——濰坊市免疫規劃砥礪前行四十年

預防接種是預防控制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保護兒童健康的重要措施。

我市的免疫規劃工作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多年來一直把實施計畫免疫作為重要的民生措施,免疫規劃工作穩步推進,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及時率保持在較高水準,始終位於全省前列,免疫規劃疫苗針對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為保障全市兒童身體健康作出突出貢獻。

不斷進取,砥礪前行,成績顯著的免疫規劃工作書寫濰坊歷史

我市的免疫規劃工作經歷兩個不同的時期,取得突出成績,很好地保障了全市兒童身體健康。

計畫免疫階段

1974年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在全世界範圍內實施“擴大免疫計畫”的決議,我國積極回應WHO的要求,開始實施計畫免疫工作。 根據國家要求,1977年開始我市的免疫規劃工作進入兒童計畫免疫時期,在這個時期又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5年),普及適齡兒童免疫規劃。 其主要內容為“四苗防六病”,即對七周歲及以下兒童進行卡介苗、三價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基礎免疫,使兒童獲得對結核、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和麻疹的免疫。 這一階段,我市消除了白喉,加強了計畫免疫的基礎工作,開始建立預防接種組織體系和實施冷鏈系統建設,鄉村“赤腳醫生”走村入戶突擊接種的工作模式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第二階段(1986—1990年),實現兒童免疫規劃兩個85%的目標。 1987年和1989年分別實現了以省、縣為單位兒童免疫規劃疫苗第一、二個85%的目標。 這一階段,全市完善組織體系和冷鏈系統建設,各項工作進一步提升。

第三階段(1991—2000年),不斷擴大免疫規劃內容,實現兒童免疫規劃疫苗第三個85%的目標。 1995年實現了以鄉為單位適齡兒童計畫免疫疫苗接種率達到85%的目標。 2000年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無脊髓灰質炎地區認證”,達到無脊灰目標要求,並開展了消除新生兒破傷風和加速控制麻疹的活動。 1992年我市又將乙型肝炎疫苗納入計畫免疫管理,達到“五苗防七病”。

擴大計畫免疫期

擴大計畫免疫時期是鞏固成績、擴大內容、提高品質、保證預防接種工作可持續發展的時期。

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傳染病防治法》中規定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國家對免疫規劃的第一類疫苗實行免費接種。 2007年,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實效、分步實施”的原則,國家擴大了計畫免疫免費提供的疫苗種類,在原有的“五苗七病”基礎上新增了甲型肝炎疫苗、乙腦疫苗、流腦多糖疫苗、風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為惠及民生,濰坊市政府將兒童計畫免疫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為免疫規劃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全市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進一步提升,單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麻疹控制進入消除階段,對控制傳染病、保障全市兒童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規範建設,品質預防,高水準發展的預防接種門診展現濰坊形象

規範化門診建設,彰顯預防接種工作的品質。

199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依託鄉鎮醫療衛生機構,創建規範化預防接種門診,實行定點定時接種,逐步取代原有的以村為單位分散式預防接種服務形式。

2001年3月,省衛生廳在壽光召開了全省預防接種門診規範化建設現場會,推廣我市在規範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方面的經驗,促進全省預防接種門診規範化建設工作的開展。

全省預防接種門診規範化建設現場會後,全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進一步提高認識,將預防接種門診規範化建設作為一項民心工程,納入當地社區衛生服務和鄉鎮衛生院建設總體規劃,因地制宜,精心組織,統籌規劃,以點帶面,積極拓寬籌資管道,增加投入,完善冷鏈建設,保證預防接種門診用房及配套設施的落實,有力地推動了我市預防接種門診規範化建設的普及和發展。 至2007年,全市建立預防接種門診194處,其中省級示範接種門診85處,市級規範接種門診107處,合格接種門診2處,省級示範接種門診建設數量及管理水準居全省前列。

數位化門診建設,樹立預防接種工作的形象。

2011年,為適應新形勢下擴大免疫規劃工作的需要,我市積極探索預防接種服務新模式,推行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將數位管理模式引入接種門診管理。接種門診設置了預檢區、登記區、接種區、留觀區四個功能區,留觀區配備用於宣傳普及預防接種基礎知識的電教設備,並放置兒童娛樂設施,牆面張貼兒童喜愛的卡通圖片、圖畫等,努力營造溫馨、舒適的高品質接種環境。接種門診所用軟體集取號、登記、接種、留觀、查詢五個功能為一體,實現了兒童預檢、登記、接種和留觀等流程的智慧控制,使接種工作更加有序、高效與安全。截至目前,我市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共有155處,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比例超過預防接種門診總數的80%。

智慧免疫,精准預防,積極主動的服務模式打造濰坊品牌

方便群眾,利用資訊化手段,提升預防接種服務水準。

充分利用資訊技術來提升為民服務品質,一直是濰坊市免疫規劃資訊化建設的重要著眼點。2005年,我市在壽光開展接種門診資訊化建設試點工作,以點帶面,促進免疫規劃資訊化建設發展。2007年底全市所有預防接種門診實現資訊化,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覆蓋的兒童免疫預防資訊管理系統。資訊化工作的完成,實現了我市兒童在山東省內所有預防接種門診憑卡無障礙接種疫苗,徹底擺脫定點接種的地域限制。

智慧免疫,借助“互聯網+預防接種”,豐富預防接種服務內涵。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機從通訊工具逐漸變成資訊工具,兒童家長更是基本“機不離手”。在市政府“智慧濰坊”的引領下,市疾控中心運用“大資料”和“雲服務”的理念構架,在“智慧疾控”的大框架下,認真探索“互聯網+免疫預防”聯合模式,並于2017年開通“濰坊免疫助手”微信公眾號,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一鍵關注“濰坊免疫助手”,實現了接種前—接種中—接種後的兒童疫苗接種全鏈條移動管理。拓展服務內涵,微信用戶端還將傳統服務延伸至檔案同步、智慧提醒、線上預約、過程管理、資訊告知、科普宣教等6項服務,使兒童預防接種由傳統的一維、單向、被動式服務進入到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多維、雙向、主動服務新模式。

精准免疫,探索主動服務模式,打造預防接種服務濰坊品牌。

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改變坐等上門的傳統預防接種工作模式,結合市委“作風建設年”的活動要求,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主動服務工作模式”,把預防接種這一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實施主動服務就是預防接種服務精准關注到每一名新生兒,從首針開始到完成全程接種,將主動服務貫穿于全過程。切實提高接種率,做到一個都不能少,對不能按時接種的兒童建立詳細的未種原因登記,通過電話或主動走村入戶,上門尋找漏種兒童,做到應種兒童“一個都不能少”。

示範引領,創建免疫預防規劃區,提升預防接種整體服務標準。

接種率提高後,我市把提高管理和服務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品質優勢。市衛生計生委創造性地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創建“濰坊市免疫預防規範區”活動。活動設計了嚴格的考核指標,並實現5個一票否決:接種率未達到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目標要求的一票否決;發生免疫規劃疫苗針對傳染病暴發的一票否決;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成率小於70%的一票否決;市級及以上有效投訴大於2次的一票否決;發生預防接種責任事故的一票否決。規範區實行動態管理,一年一考核驗收,確保規範區真正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安全免疫,實施全程冷鏈可追溯,保證接種服務品質。

根據《疫苗流通與預防接種管理條例》,我市用於兒童接種的第一類疫苗實行由省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縣級疾控中心→接種單位逐級冷鏈供應;第二類疫苗縣級疾控機構通過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採購後,由生產企業或者具備冷鏈儲存、運輸條件的企業配送至縣級疾控機構,由縣級疾控機構冷鏈供應到各接種單位。市、縣兩級疾控機構配備了冷鏈車、冷庫,接種單位配備了冰箱、冷藏箱等冷鏈設施,形成了無縫隙全覆蓋的疫苗冷鏈儲存、運輸網。為進一步保證疫苗品質,我市對疫苗入庫、出庫、儲存等過程實行冷鏈全程監控管理,通過安裝溫度記錄儀、溫濕度探頭、可擕式冷鏈監測設備以及配套軟體等軟硬體設備設施,利用互聯網資訊技術,搭建即時、動態、全程的冷鏈監控和資訊化管理平臺。用於疫苗儲存所有冷庫、運輸車和冰箱都設置溫度監控器,溫度隨時顯示在監控器上,溫度異常時,監控器自動報警,同時以短信的形式發送給管理員手機,管理人員對異常情況立即處置,實現了全天候無縫監管,有效保證疫苗品質和接種安全。

在全市“市—縣—鄉”三級1200餘名免疫規劃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免疫規劃疫苗針對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連續39年無白喉病例發生,連續27年無脊髓灰質炎野毒株病例發生,5歲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降至1%以下,疫苗針傳染病發病率較實施免疫規劃前下降了99.9%。麻疹、風疹、百日咳發病率連續8年控制在2/10萬以下,乙腦、流腦、15歲以下甲乙肝發病控制在歷史最低水準,無免疫規劃針對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實現了一個確保的目標。

經過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和風雨歷程,濰坊市免疫規劃工作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尚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的需要,不能適應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和多方面的需求。這就需要全市免疫規劃人,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市衛計委黨委的重大部署,深入貫徹落實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暨“四個城市”建設推進會議精神,扎實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埋頭苦幹,強化責任擔當,健全完善工作機制,爭取利用好各類政策,以“新舊動能轉換必須有我”的責任擔當,擼起袖子加油幹,努力推動全市免疫規劃事業高品質發展,為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助推“四個城市”和健康濰坊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通訊員呂旭

至2007年,全市建立預防接種門診194處,其中省級示範接種門診85處,市級規範接種門診107處,合格接種門診2處,省級示範接種門診建設數量及管理水準居全省前列。

數位化門診建設,樹立預防接種工作的形象。

2011年,為適應新形勢下擴大免疫規劃工作的需要,我市積極探索預防接種服務新模式,推行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將數位管理模式引入接種門診管理。接種門診設置了預檢區、登記區、接種區、留觀區四個功能區,留觀區配備用於宣傳普及預防接種基礎知識的電教設備,並放置兒童娛樂設施,牆面張貼兒童喜愛的卡通圖片、圖畫等,努力營造溫馨、舒適的高品質接種環境。接種門診所用軟體集取號、登記、接種、留觀、查詢五個功能為一體,實現了兒童預檢、登記、接種和留觀等流程的智慧控制,使接種工作更加有序、高效與安全。截至目前,我市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共有155處,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比例超過預防接種門診總數的80%。

智慧免疫,精准預防,積極主動的服務模式打造濰坊品牌

方便群眾,利用資訊化手段,提升預防接種服務水準。

充分利用資訊技術來提升為民服務品質,一直是濰坊市免疫規劃資訊化建設的重要著眼點。2005年,我市在壽光開展接種門診資訊化建設試點工作,以點帶面,促進免疫規劃資訊化建設發展。2007年底全市所有預防接種門診實現資訊化,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覆蓋的兒童免疫預防資訊管理系統。資訊化工作的完成,實現了我市兒童在山東省內所有預防接種門診憑卡無障礙接種疫苗,徹底擺脫定點接種的地域限制。

智慧免疫,借助“互聯網+預防接種”,豐富預防接種服務內涵。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機從通訊工具逐漸變成資訊工具,兒童家長更是基本“機不離手”。在市政府“智慧濰坊”的引領下,市疾控中心運用“大資料”和“雲服務”的理念構架,在“智慧疾控”的大框架下,認真探索“互聯網+免疫預防”聯合模式,並于2017年開通“濰坊免疫助手”微信公眾號,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一鍵關注“濰坊免疫助手”,實現了接種前—接種中—接種後的兒童疫苗接種全鏈條移動管理。拓展服務內涵,微信用戶端還將傳統服務延伸至檔案同步、智慧提醒、線上預約、過程管理、資訊告知、科普宣教等6項服務,使兒童預防接種由傳統的一維、單向、被動式服務進入到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多維、雙向、主動服務新模式。

精准免疫,探索主動服務模式,打造預防接種服務濰坊品牌。

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改變坐等上門的傳統預防接種工作模式,結合市委“作風建設年”的活動要求,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主動服務工作模式”,把預防接種這一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實施主動服務就是預防接種服務精准關注到每一名新生兒,從首針開始到完成全程接種,將主動服務貫穿于全過程。切實提高接種率,做到一個都不能少,對不能按時接種的兒童建立詳細的未種原因登記,通過電話或主動走村入戶,上門尋找漏種兒童,做到應種兒童“一個都不能少”。

示範引領,創建免疫預防規劃區,提升預防接種整體服務標準。

接種率提高後,我市把提高管理和服務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品質優勢。市衛生計生委創造性地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創建“濰坊市免疫預防規範區”活動。活動設計了嚴格的考核指標,並實現5個一票否決:接種率未達到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目標要求的一票否決;發生免疫規劃疫苗針對傳染病暴發的一票否決;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成率小於70%的一票否決;市級及以上有效投訴大於2次的一票否決;發生預防接種責任事故的一票否決。規範區實行動態管理,一年一考核驗收,確保規範區真正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安全免疫,實施全程冷鏈可追溯,保證接種服務品質。

根據《疫苗流通與預防接種管理條例》,我市用於兒童接種的第一類疫苗實行由省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縣級疾控中心→接種單位逐級冷鏈供應;第二類疫苗縣級疾控機構通過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採購後,由生產企業或者具備冷鏈儲存、運輸條件的企業配送至縣級疾控機構,由縣級疾控機構冷鏈供應到各接種單位。市、縣兩級疾控機構配備了冷鏈車、冷庫,接種單位配備了冰箱、冷藏箱等冷鏈設施,形成了無縫隙全覆蓋的疫苗冷鏈儲存、運輸網。為進一步保證疫苗品質,我市對疫苗入庫、出庫、儲存等過程實行冷鏈全程監控管理,通過安裝溫度記錄儀、溫濕度探頭、可擕式冷鏈監測設備以及配套軟體等軟硬體設備設施,利用互聯網資訊技術,搭建即時、動態、全程的冷鏈監控和資訊化管理平臺。用於疫苗儲存所有冷庫、運輸車和冰箱都設置溫度監控器,溫度隨時顯示在監控器上,溫度異常時,監控器自動報警,同時以短信的形式發送給管理員手機,管理人員對異常情況立即處置,實現了全天候無縫監管,有效保證疫苗品質和接種安全。

在全市“市—縣—鄉”三級1200餘名免疫規劃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免疫規劃疫苗針對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連續39年無白喉病例發生,連續27年無脊髓灰質炎野毒株病例發生,5歲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降至1%以下,疫苗針傳染病發病率較實施免疫規劃前下降了99.9%。麻疹、風疹、百日咳發病率連續8年控制在2/10萬以下,乙腦、流腦、15歲以下甲乙肝發病控制在歷史最低水準,無免疫規劃針對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實現了一個確保的目標。

經過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和風雨歷程,濰坊市免疫規劃工作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尚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的需要,不能適應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和多方面的需求。這就需要全市免疫規劃人,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市衛計委黨委的重大部署,深入貫徹落實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暨“四個城市”建設推進會議精神,扎實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埋頭苦幹,強化責任擔當,健全完善工作機制,爭取利用好各類政策,以“新舊動能轉換必須有我”的責任擔當,擼起袖子加油幹,努力推動全市免疫規劃事業高品質發展,為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助推“四個城市”和健康濰坊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通訊員呂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