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半導體產業是如何盛極而衰的?

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 日本半導體產業和美國相比, 差距大到了令人絕望的狀態。

為了彌補這個差距, 從1976年開始, 連續4年, 日本政府出錢290億日元, 投入半導體研發, 還召集富士通、日立、NEC、三菱電機及東芝共同搞研發。

由於肯出錢出人, 日本追趕起來動作很快, 到上世紀80年代初, 日本70%以上的半導體裝備實現了國產。

慢慢地, 日本企業形成了集群優勢, 半導體產品的價格極為低廉, 且所有企業均保證自己的產品能使用25年。

在那個時代, 這個競爭優勢足夠日本企業在世界市場展露頭角、攻城掠地了。

1985年, 世界半導體50%以上的產品是日本生產的, 美國企業都只能屈居第二。

這立即引起了美國的警覺。

第二年, 也就是1986年, 美國動用自己的一切資源, 逼迫日本簽訂了城下之盟, 要求在日本市場必須有20%的美國半導體產品佔有率。

這個要求當時看並不致命, 但長期來看,

卻讓美國企業獲得了喘息之機, 並在新一輪半導體技術出現後, 迅速反超。

到了1993年, 原本被日企打敗的美國英特爾公司, 開始推出奔騰(Pentium)中央處理器, 為以後微軟的出現鋪平了道路——反觀日本, 當時卻進入了泡沫經濟崩潰的階段。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 日本的半導體公司, 只能節節敗退, 抱團取暖, 卻還是難逃被虧損、破產、被收購的命運。

當然,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日本的半導體技術, 在某些特定領域, 依然擁有競爭優勢, 但這依然無法改變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盛極而衰的命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