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出個遠門會讓你發現更真實的自己?科學家做了個實驗

好奇心研究所做過一項調查, 主題是很多人在親眼見到之後才顛覆了對國外的一些刻板印象。

比如, “國外的月亮並不都是很圓”系列:闖紅燈哪裡都有;日本人懶起來你都害怕;德國的火車也是會晚點的……

也有, “終於洗白了……”系列:美國大學生也不都是都愛 party 不上課;英國料理也並不都是很暗黑(嗯......), 有些也甚是美味(甜點)。

這些經歷關乎個人體驗, 在統計意義上完全不具備參考價值,

但是於個人卻很有意義。 這或許也是很多人嚮往旅遊的原因。 事實上, 最近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 “尋找遠方”不僅可以擴大視野, 還能幫助一個人找尋自我。

最近, Hajo Adam、Otilia Obodaru、Jackson Lu、William Maddux 和 Adam Galinsky 等 5 位學者共進行了六項研究, 全面地探究了海外經歷對自我認知的影響程度。 每一組受訪者都會根據“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進行測試, 這個心理學量表包括了 12 個陳述:

1.我對自身的看法經常相互衝突

2.我對自己的看法可能一天一個樣

3.我花了很多時間來思考我是什麼樣的人

4.有時我會覺得自己跟看起來其實不太一樣

5.當回憶起以前, 我不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6.我很少感覺自己的性格中有些方面是相互衝突的

7.有時候會覺得對另一個人瞭若指掌, 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的瞭解

8.對自己的看法經常動搖

9.如果要我形容自己的個性, 有可能我的回答每措辭都不一樣

10.即便我想, 也很難準確說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11.總的來說, 我清楚地知道我是誰, 我是什麼樣的人

12.時常很難做決定, 因為不清楚自己真的想要什麼

在第一組實驗裡, 研究者線上招募了 296 人, 其中一半受訪者有國外生活的經歷為 A 組, B 組則沒有。 結果證實了假設:有海外經歷的人呈現的自我清晰度更高。

但這個實驗似乎並不能證明, 究竟異國經歷使得這些人自我認知更清晰, 還是說這些原本就對自己有著清晰認識的人更傾向於到國外生活。

因此研究者進行了第二項實驗, 研究者通過 Qualtrics 調查團隊招募了 261 人參與研究, 其中 A 組是已經有國外生活的經歷, 而 B 組則是已經準備就緒、不久之後有出國生活的計畫。 結果進一步證實, 海外經歷加深了對自我的認知、自我反思更深刻。

需要注意的是, 追尋自我並不意味著去更多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待多久。 實驗發現,

國外生活經歷的深度(待的時長)能夠有效預測自我概念清晰度, 而廣度(去過的國家數量)則沒有預測作用。

這或許和一種他者視角有關。 在一個陌生文化裡待的時間足夠長, 就會被迫和這種文化發生更多聯繫。 文化差異(包括飲食、語言、社交禮儀等等)帶來的自我審視效果, 會進一步推動人們思考“我是誰”、“我想要什麼”等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 這個過程未必是愉悅的。

另外,實驗還發現:經歷多國文化與創造力的提高也有關聯。例如,以往有研究者在研究中發現:當讓人們回憶一段曾經和外國人戀愛的經歷後,他們的創造力會暫時有所提高;以及,實驗還強調了出國對職業決策清晰度的影響:海外生活經歷(深度)能夠正向預測職業決策清晰度。

在這一系列實驗的結果發佈後,研究者說:“德國哲學家赫爾曼 · 馮 · 凱瑟林在他 1919 年完成的著作《一個哲學家的旅行日記》中寫道,‘最快速地瞭解自己的方法就是去環遊世界’。在 100 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研究結果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驗證。”

題圖來自:Giphy/©️sponge bob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另外,實驗還發現:經歷多國文化與創造力的提高也有關聯。例如,以往有研究者在研究中發現:當讓人們回憶一段曾經和外國人戀愛的經歷後,他們的創造力會暫時有所提高;以及,實驗還強調了出國對職業決策清晰度的影響:海外生活經歷(深度)能夠正向預測職業決策清晰度。

在這一系列實驗的結果發佈後,研究者說:“德國哲學家赫爾曼 · 馮 · 凱瑟林在他 1919 年完成的著作《一個哲學家的旅行日記》中寫道,‘最快速地瞭解自己的方法就是去環遊世界’。在 100 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研究結果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驗證。”

題圖來自:Giphy/©️sponge bob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