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尋找歷史的印跡,盤江三位老人收集“三線”建設文物文獻800餘件

自去年6月中旬盤江精煤股份公司黨委開展“三線”建設文物文獻徵集工作以來, 徵集辦公室的三位退休老同志顏廷喜、李志寬、朱志平不辭辛勞, 滿腔熱情地投入收集文物文獻、採訪盤江“三線”建設者的工作中。 他們輾轉昆明、曲靖、貴陽和礦區各地, 共收集了800余件盤江“三線”建設的生產生活實物和文獻檔案, 對1964年至1970年參加盤江“三線”建設的近400位老人進行了採訪。

一件件實物是“三線”建設者留給盤江的寶貴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 每一位“三線”建設者書寫的盤江故事, 更將激勵後人永遠傳承“艱苦創業、勇於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

採訪參加“三線”建設的老人

執著的尋覓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礦區的變化, 許多“三線”建設代表性實物逐漸消失, 徵集任務難度較大。 而參加過盤江“三線”建設的很多老同志都已步入古稀之年。 回憶往昔, 他們說得最多的還是懷念“三線”建設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顏廷喜、李志寬、朱志平為了抓緊徵集時間和儘量多採訪健在的老同志, 每天奔波在礦區大街小巷和百姓家中, 不放過任何一條線索, 執著地尋覓“三線”建設的印跡。

光榮的任務

顏廷喜等三人把徵集文物文獻工作當作退休黨員的光榮使命來對待,

認真負責幹好每一件事。

顏廷喜身患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老伴也需要照顧, 每次外出採訪時, 他不顧道路難行, 不怕天熱天冷, 從不退卻。 為了徵集到更多的“三線”建設實物, 他積極聯絡各單位的職工和家屬, 多方打探有價值的“三線”建設實物, 一有消息就馬上安排前去收集。 經他聯繫採訪到的老同志也越來越多, 一傳十, 十傳百, 很多得知情況的老同志都直接到公司徵集辦公室, 捐出自己的文物文獻, 講述各自的“三線”故事。

李志寬在收集原盤南高中實物的過程中, 中午吃飯時間餓著肚子跑到教學樓, 看到大門緊鎖, 他翻越後牆擠進一間辦公室, 仔細尋找各個角落的舊物品。

當他最後在幾間教室和辦公室找到三件完好的算盤、一部手搖電話機和一台電影放映機時, 如獲至寶, 一手擦灰塵一手擦臉上的汗水, 連連感歎不虛此行。

朱志平多年鍾情攝影藝術創作, 徵集工作中, 他從火鋪礦保衛科庫房裡找到一台120相機和一套黑白放大機。 他專心琢磨, 把這套曾經記錄“三線”建設歷史的影像設備帶回徵集辦公室妥善保存。 幾個月來, 他養成了到垃圾箱旁或路邊尋找老物品的習慣。

一起看看

文物文獻收集過程中的幾個小故事

01、戰友的留念

在徵集辦公室的物品庫房裡, 記者看到了一張陳舊的小木桌, 顏廷喜、李志寬和朱志平對小桌的由來印象深刻, “它是我們到月亮田礦醫院,

一位姓羅的退休醫生捐贈的。 ”這位羅醫生曾經是原41部隊的一名戰士, 後來轉業留在盤江。 當年戰友分別時, 戰友情難割捨, 物資匱乏, 沒有什麼可以相送的, 他的連長就把這張小木桌送給他留作紀念。 小木桌既可用於學習, 又能用於吃飯, 羅醫生說。

在盤江“三線”建設初期, 41部隊是主力軍, 修公路、建煤礦、蓋乾打壘、勘測地形, 他們滿懷革命熱情, 披荊斬棘、艱苦奮鬥, 用血汗和生命建起了火鋪礦、老屋基礦、月亮田礦等幾座礦井。 犧牲的101位戰士長眠在盤縣烈士陵園, 上萬名指戰員為國防和盤江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收集到的文物

02、老木匠身背木鋸來盤江

去年秋季的一天,顏廷喜和朱志平到機電分公司退休職工邢玉財家中拜訪。邢玉財已89歲高齡,1966年到盤江參加“三線”建設,1988年退休。邢老身體硬朗,熱情好客,他從老房子裡找來十多件木鋸、木刨、木榔頭、木銼刀,拿起一把保存完好的木鋸講起了往事,“這把木鋸跟了我50多年,1964年我背著這些木匠工具,從黑龍江鶴崗黑煤大隊來到貴州。開始是在水城修鐵路,1970年到盤江總機廠工作,一直幹的是木匠工作。總機廠籌建時所有的木工活,都是我和工友帶著小徒弟幹的。那時候條件艱苦,時間緊,大家齊心協力奮戰,克服了不少困難。”

邢玉財憑著兩把木鋸、幾把鉋子,兢兢業業為盤江當年的土木建築工程出力流汗,也把大半輩子獻給了盤江,“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1969年他就把家人接到盤江,現在他的兒子和孫子也都在盤江工作。聽說公司正在徵集“三線”建設文物,邢老高興地捐出了自己的木匠工具。

收集到的文獻

03、女文書的理髮推子和木郵箱

李志寬在向記者介紹“三線”建設文物時,特意拿出兩件令他感觸頗深的物品。幾個月前,山腳樹礦退休女職工張敏將一把理髮推子和一個木制郵信箱捐給了公司徵集辦公室。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種理髮推子是人們生活的常用工具,當年支援“三線”建設來到山腳樹的張敏還是個朝氣蓬勃的小姑娘,她看到職工們沒有地方理髮,就自己買了這把理髮推子,學好技術後開始義務為職工理髮。

“三線”建設時期,礦區交通通訊條件差,山腳樹地區沒有郵局,家在外地的同志給家裡郵寄信件和物品,要到盤關才能辦成。張敏當時是山腳樹礦的一名文書,為了方便職工們寄信,她請行政科製作了一個小木箱,專門用來收發信件。幾年時間裡,她每天抱著這個小木箱去食堂吃飯,看到需要寄信的職工,她就代賣郵票和信封,收好信件後放進木郵箱裡,然後去盤關投寄。

崢嶸歲月,風雨兼程,雖然兩件老物品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卻能給人們留下難忘的記憶,也會告訴盤江的年輕一代什麼是無私奉獻。

收集到的文物

02、老木匠身背木鋸來盤江

去年秋季的一天,顏廷喜和朱志平到機電分公司退休職工邢玉財家中拜訪。邢玉財已89歲高齡,1966年到盤江參加“三線”建設,1988年退休。邢老身體硬朗,熱情好客,他從老房子裡找來十多件木鋸、木刨、木榔頭、木銼刀,拿起一把保存完好的木鋸講起了往事,“這把木鋸跟了我50多年,1964年我背著這些木匠工具,從黑龍江鶴崗黑煤大隊來到貴州。開始是在水城修鐵路,1970年到盤江總機廠工作,一直幹的是木匠工作。總機廠籌建時所有的木工活,都是我和工友帶著小徒弟幹的。那時候條件艱苦,時間緊,大家齊心協力奮戰,克服了不少困難。”

邢玉財憑著兩把木鋸、幾把鉋子,兢兢業業為盤江當年的土木建築工程出力流汗,也把大半輩子獻給了盤江,“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1969年他就把家人接到盤江,現在他的兒子和孫子也都在盤江工作。聽說公司正在徵集“三線”建設文物,邢老高興地捐出了自己的木匠工具。

收集到的文獻

03、女文書的理髮推子和木郵箱

李志寬在向記者介紹“三線”建設文物時,特意拿出兩件令他感觸頗深的物品。幾個月前,山腳樹礦退休女職工張敏將一把理髮推子和一個木制郵信箱捐給了公司徵集辦公室。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種理髮推子是人們生活的常用工具,當年支援“三線”建設來到山腳樹的張敏還是個朝氣蓬勃的小姑娘,她看到職工們沒有地方理髮,就自己買了這把理髮推子,學好技術後開始義務為職工理髮。

“三線”建設時期,礦區交通通訊條件差,山腳樹地區沒有郵局,家在外地的同志給家裡郵寄信件和物品,要到盤關才能辦成。張敏當時是山腳樹礦的一名文書,為了方便職工們寄信,她請行政科製作了一個小木箱,專門用來收發信件。幾年時間裡,她每天抱著這個小木箱去食堂吃飯,看到需要寄信的職工,她就代賣郵票和信封,收好信件後放進木郵箱裡,然後去盤關投寄。

崢嶸歲月,風雨兼程,雖然兩件老物品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卻能給人們留下難忘的記憶,也會告訴盤江的年輕一代什麼是無私奉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